书城亲子孩子是第二位的
3677000000008

第8章 建立一个积极的家庭大环境(2)

3.4 对无理哭闹几乎免疫

只要条件允许,我们总是培养孩子们微笑的习惯。自从他们出生后,我和太太就开始了这项训练。保持微笑有显而易见的好处。

1. 有益于健康。 实验已经证明,笑能够增强肺功能,对身体大有益处。

2. 培养乐观的态度。乐观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更加幸福。我最近参加了一个全球知名咨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茶话会,他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对人生和工作的乐观态度。让孩子们建立起看待世界的乐观态度对他们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

3. 有利于和谐。当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开开心心,兴致盎然,和谐的家庭氛围自然会更容易形成和保持。在轻松的家庭环境里,每个人更喜欢倾听,对家庭活动也会有更高的参与度。

4. 开放的沟通。当一个孩子哭泣时,孩子传递的信息只可能是以下两种之一:对什么事不开心或者哪里疼痛。当孩子不哭的时候,他们会和父母进行更多的沟通,可能会直接告诉爸爸妈妈不开心的理由或者疼痛的部位。开心的孩子通常更能够开放、高效地与别人沟通。

5. 促进学习。开心的孩子往往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而不是跟消极悲伤的情绪去斗争。

6. 培养更强的自尊心。比起总是陷在消极悲伤情绪里的人相比,开心的人往往自尊心更强些。

我跟太太成功地帮我们的孩子养成了一个避免无谓哭泣的好习惯。从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训练他们。如果他们是因为发脾气而哭闹,只要周围环境允许,我们就尽量对他们置之不理。而一旦他们停止哭闹,我们就会马上跟他们说话陪他们玩。经过几个回合后,他们就会意识到,用哭和发脾气来吸引爸爸妈妈注意的诡计是行不通的。相反,当他们开心、不哭闹的时候,我们会主动地给予更多的关注。逐渐地,他们就放弃了哭这个没有用处的武器。只有当感情或者身体受到了伤害,他们才会忍不住哭出来。这正是我和太太所期望的。我们知道如果他们哭泣,那一定是有正当原因的。我们就不需要再犹豫,马上去关心照顾他们,确保他们不会受到进一步的伤害。

我和太太会从孩子们哭闹的声调以及强度中,判断出到底是为了引起注意还是因为疼痛、紧张、饥饿、恐惧,或者仅仅为了发一顿脾气。所以我们一般不会误判他们哭的真正原因。

刚开始的时候,不理会一个哭泣的孩子对我和太太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那种想立刻奔过去安慰他们的冲动是很难克服的。我们这种教育方法是有一点反传统。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的反应却是出奇的好。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无理的哭闹几乎完全免疫,意识到哭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后,除非感情或者身体受到了伤害,他们基本忘记了还有“哭”这种对付父母最有利的武器。我们的大女儿成天笑嘻嘻、蹦跶哒的。我们的朋友都喜欢跟她玩耍并给了她一个外号叫“开心果”。

因为我们不鼓励孩子们消极地用哭作为表达诉求的手段,我们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积极主动表达自己感受和情绪的能力。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清晰完整地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种积极的态度和沟通能力让他们终身受益。

训练孩子们不轻易哭泣还产生了一个附加效应。我发现当孩子小的时候,通过感官学习新知识的速度超出想象。他们有自己的基于过去经验的推理能力,当他们发现哭和发脾气根本不管用后,他们自然而然地去探索另外的方法来获取爸爸妈妈的注意。当发现愉快的沟通会得到更多的奖励,他们就会放弃消极地发脾气耍赖,而转向积极有礼貌地沟通说服我们。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强化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没有用,吵吵闹闹没有帮助,在公共场合尤其在朋友在场的情况下,提不合理的要求是不恰当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

3.5 喂饭可以很轻松

养育孩子是一件很费脑力的事,尝试一下在家里给孩子们制定几条简单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举止,会让我们的教育工作变得轻松一点。

“三岁看到老”,这是中国的父母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越早培养起他们在家里遵守规则的习惯,他们就会越遵纪守法,越能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孩子们越早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他们就会越早具有创新的能力。这听起来似乎不太符合逻辑,其实道理很简单,创新就是一定程度的持续改进。为了持续改进,我们必须先制定一个标准或者基准点,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创新和改进。类似的,为了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我们首先还是需要了解这些条条框框。这些标准、基准点和条条框框就是一种规则。

依靠在家里建立的行为准则,我和太太在教育孩子方面,跟其他一些父母比起来要轻松很多。在本书里,你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准则。

先举一个小例子。我有个朋友一次告诉我喂儿子吃饭是她最痛苦的事情。她采用的是常规的方法,每天晚上,在自己开始吃饭前,她都会争取先把孩子喂饱。孩子一边吃,一边把饭菜吐得到处都是,还要一边玩他的玩具。每次喂她儿子吃饭都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喂好孩子后,她自己往往已经身心疲惫,彻底没了胃口。听完她的讲述,我让她试一下我们的方法。

在我们的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前,我和太太一直坚持自己先吃,我们吃好后才会开始喂孩子们吃。这有两个好处。

首先,大人在喂婴幼儿前自己先吃好,能够确保父母有足够的能量和耐心应付尚不懂事的孩子,把他们也喂好喂饱。经常乘坐飞机出差的人可能会注意到,飞机乘务人员或者安全手册总是提醒大家在危险情况下,如果需要佩戴氧气面罩,在帮助你的孩子或者他人前,一定要先把自己的面罩带好。道理不言而喻,只有保证自己能够呼吸,才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别人。

其次,父母先吃,可以给孩子们做一个榜样,示范他们晚饭应该怎样优雅地享用,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作为孩子,他们是不应该打扰别人的晚宴的。

在每一次晚餐前,我和太太都会把孩子放进婴儿专用的高椅里,让他们“欣赏”我们享用晚宴的过程。因为他们坐在我们身边很安全,我们就可以专注于我们的晚餐,完全不理会他们。孩子们很快就知道我们期望他们坐在那里耐心等待。逐渐地,这条晚宴家规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烙印,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遵守这条家规。他们知道妈妈吃完了就会喂他们,哭闹对此毫无帮助。这样,我们就以身作则地教会他们吃饭也需要专心,等他们开始吃的时候,他们就会模仿我们专心地吃饭。

我的朋友对我们的方法很感兴趣,并马上应用到她的孩子身上。两周后,她就看到了孩子的巨大改变。每天的晚餐从以前的一场让人筋疲力尽的战斗变成了一种美妙的享受。

在家里,对孩子们提出合理一致的期望并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表扬非常重要。拿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知道只要自己表现得好,我们就会给予奖励,我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他们身边陪伴他们。一段时间后,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对我和太太而言,养育孩子虽然辛苦,但心里还是很欣慰的。虽然我们有时也会在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方面有不同意见甚至冲突,但我们都能够很快地解决矛盾,统一思想,互相尊重变成了另一条家庭准则。

带着家人走南闯北

孩子们可以从很多渠道学到知识。老师、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身边的朋友们都可以教会他们很多东西。他们见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以及触摸到的都会成为他们经验和知识的来源。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父母应该尽量在能够提供积极影响的社区里安家。同样的,在家里也要尽量创造一个积极上进的家庭气氛,消除那些消极影响。

这对孩子们的将来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择校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一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也同样重要。很多的家长为了孩子,把家搬到著名的学校附近。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很多家长主动搬离那些对孩子成长不利的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这是古代一位母亲为了给儿子找到最适合的成长环境,而三次搬家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小的时候,活泼好动,尤其喜欢通过模仿周围的人来取乐。孟子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不得不一个人抚养他。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在丈夫去世后,她把家搬到一个墓地附近。被敲敲打打鼓乐齐鸣的葬礼仪式所吸引,孟子每天都逃课玩模仿祭奠仪式的游戏。妈妈担心这种环境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把家搬到了一个露天大市场附近。孟子呢,就开始模仿那些小商小贩大声吆喝,讨价还价,或者成天扮演屠夫杀猪宰羊。最后,妈妈把家安在一所学校附近。受到老师和学生们学习气氛的熏陶,孟子开始用功学习,行为举止也开始变得文质彬彬。孟母的苦心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后来的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环境的影响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往往大于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