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3677300000019

第19章 天骄元帝国——世界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

1.蒙古大帝国

12世纪,蒙古草原上部落林立,他们互相攻掠,雄踞东南的金国开始衰弱,为蒙古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至12世纪末,形成了塔塔儿、克烈、蒙古、蔑儿乞、乃蛮五大部落。

铁木真9岁时,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残酷的现实使铁木真认识到,要保存自己,恢复祖业,就要依靠和联合强大的部落。他致力于收集离散部众,力量逐渐强大,1189年他被推举为汗。

金国几次对蒙古部落的征伐,为铁木真夺取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扫清了障碍。铁木真称汗后,为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巩固汗权而展开了夺取东部地区的斗争。铁木真的实力迅速增强,引起蒙古贵族们的敌视,他们组成联盟,以扎木合为首攻打铁真。铁木真组成十三翼迎战于斡难河附近的答兰板朱思,虽然战败但后兀鲁的术赤台、忙乌部的畏答儿、晃豁坛的蒙力克率部归附铁木真,铁木真的力量日益壮大。铁木真与王罕军于海剌儿河附近击败贵族联军,为巩固后方还趁势攻灭了察罕塔塔儿、按赤塔塔儿等部,完全占据呼伦贝尔草原。

1202年秋,阔亦田之战,结束了铁木真长期与贵族联盟的战争。不久铁木真与王罕关系恶化,铁木真秘密包围王罕,杀王罕父子。不久之后,铁木真进抵阿尔泰山,完成了统一漠北诸部的大业。

公元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勒台,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成吉思汗建国后,在整个蒙古高原建立军事行政制度,普遍实行千户制,开始使用蒙古文字。成吉思汗大举攻金,迫使金国遣使求和。与此同时,他还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三次进攻西夏,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进攻西夏,翌年在甘肃病死。

2.元朝的建立

1251年,宪宗蒙哥继位,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先后召僧海云、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之道;任用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任用诸儒臣兴立屯田,恢复农业。

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忽必烈受命代总东路军。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忽必烈正挥军围鄂州。从皇后处得知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于是他同意与贾似道议和,轻骑不分昼夜北返燕京。1260年3月,忽必烈即大汗位。

忽必烈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首先开始按中国传统王朝的年号纪年,建元中统。弟弟阿里不哥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引发长达四年的战争,阿里不哥败。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大元;1272年年底,迁都大都。在中央设中书省,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

中统三年(1262年),益都行省李璮乘机叛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汉族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同时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职权,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对汉人严密防范。

忽必烈即位以后,蒙古的军事实力已经呈现出对南宋的压倒性优势,因而开始大举出兵攻南宋。1276年攻克临安,1279年南宋灭亡,忽必烈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忽必烈又继续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忽必烈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确立中央集权政治的过程中,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措施,让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边疆地区也得到开发,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也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本规模。

3.重用聚敛之臣

蒙古国初期,部众兵牧合一,分属于大汗各支宗王领导,史称“官制简古”。进入中原汉地农耕区域之后,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制度渐次恢复,并与被保留的那一部分蒙古旧制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新的经济制度。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对以“藩府旧臣”为主体的一批儒臣十分信任。但是在经济制度的设计和创制过程中,忽必烈与朝廷儒臣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导致了忽必烈对儒臣和汉人的疏远乃至猜忌排斥。平定李璮之乱后忽必烈就开始对汉人疏远,转而重用出身回回的察必皇后宫帐侍臣阿合马,把他“超擢”为中书平章政事。此后阿合马一直独擅朝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由制国用使而平章尚书省事,又在尚书省并入中书省时夺得中书权柄,逐步因“理财”得宠而得以控制朝政,当政近20年。阿合马在任期间,色目富商的权势也有很大发展。

阿合马在国家多事、急需用钱的情况下,在社会经济能承受的范围内保证了国家的必要收入。阿合马当政时期,钞币的发行也较正常,通货膨胀在这时尚处于温和阶段。理财措施主要是整顿和增加盐、茶、商、酒、醋等课税收入;对各地账籍进行“理算”,追征欺隐、逋欠财赋。阿合马理算的对象,本当是侵吞中饱的贪官和隐产逃赋的富豪,但往往流毒民间。1282年春,忽必烈和真金太子动身赴上都度暑以后,元廷内一批高级官僚以太子之名,击杀奉命留守大都的阿合马,大都城中弹冠相庆,燕京酒市三日不空。

皇太子真金改组中书省,改革吏治,汰废冗官,但是很快国家经济和财政陷入崩溃。桑哥推荐的汉人卢世荣开始主持财政。真金集团对卢世荣曾多有掣肘之处,卢世荣很快被忽必烈诛杀。卢世荣罢废以后,通货膨胀持续不下,经济和财政改革势在必行。

真金因为与忽必烈在继位问题上失和,忧惧而死。汉人儒臣对朝政影响更为微弱。为挽救财政的恶化,忽必烈以藏人桑哥为平章政事主持财政,复置尚书省,并将六部及天下行省从中书省划归尚书省统辖。桑哥开浚会通河以利漕粮北运,增加盐、茶、酒、醋的税额,主持发行至元钞以救钞制之混乱,元政府印钞数量基本上被控制在每年50万锭左右。理财措施在稳定国家财政方面立见成效,经济和财政的稳定发展维持数十年之久。

忽必烈晚年主要凭借政治经验和手腕,使蒙古色目大臣和汉、南人朝臣之间互为制约,保持平衡,以此维持朝政。1291年,忽必烈被迫诛杀桑哥,诛死诏下达之前,忽必烈还向他询问治国理财的人选。不久,元廷废尚书省,归政中书省。

4.变局频频

蒙古人发挥出惊人的军事才能,向外四处扩张,缔造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

蒙古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国,所凭借的是强大的武力。统一全国后,元室唯恐汉人不服,遂施行高压的统治。元朝把全国人民强分民族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中亚各族和西夏人)、汉人(包括北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南人(南宋境内的汉人)四等。任命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时,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最多只能做到副职。在法律上,蒙古人无故杀死汉人、南人,只是罚钱了事;汉人或南人杀死蒙古人,会受到灭族的处罚。为了加强对汉人的防范,又立里甲制,以20家为一甲,蒙古人担任“甲主”,负责监视全甲居民,蒙古统治者在全国各地置兵驻防。蒙古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汉人和南人打造、私藏武器,不得打猎、聚众集会、习武,无公事不得夜行。

当时社会的职业有官、吏、僧、道、医、工、猎、娼、儒、丐十等,儒生的地位仅在乞丐之上。这是因为蒙古人鉴于汉族传统儒生地位高、影响大,难以管理,只能压制其社会地位来实现对其的统治。

元朝中央政府的军政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构成。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地方行政机构,分别为行省、路、府、州、县。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分疆守土,即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逐渐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转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元朝在全国设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云南、甘肃、江浙、江西、湖广等十个行省。行省权力很大,统辖路、府、州、县的政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事等,至此,地方行政制度演化为行省制度是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发展。

蒙古用残酷的杀戮来镇压汉人的反抗,与其统治相终始。随着蒙古贵族日益腐败,各地民变发展到不可遏止的地步。1344年,黄河大决口,600公里狭长地带上的村庄全部淹没。河水泛滥导致10万以上饥民无处求食,仅山东、河北地区,就有300余起农民暴动。

元代经济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的广泛种植等方面都超过了宋代。建筑方面,元代再次出现大规模建筑群,其中元大都的建设可为典范。大都为元首都,即今天的北京,是13~14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城市。元代在词和民间通俗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出元曲,它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种。元朝杂剧成就极其辉煌,优秀的戏曲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5.皇统纷争

元世祖忽必烈所立太子真金很有政治才干,奸臣如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对他都心存畏惮。忽必烈暮年,有些朝臣上书请他禅位给真金,一些心怀不满的人趁机挑拨。忽必烈大怒,真金大为惊惧,郁郁而死。

忽必烈去世后,帝位由真金的第三个儿子铁穆耳继承,即元成宗。皇太后答己是个迷信的女人,想让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元成宗铁穆耳的帝位。海山当时率兵镇守北疆,答己派人向他透露了自己的意思。海山迅速派麾下勇将康里脱脱先行进京,向答己表示自己要当皇帝的决心;随即亲自率领大军,兵分三路向大都开发。康里脱脱进京后,极力斡旋,使得答己、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三方利益兼顾。帝位由真金第二个儿子答剌麻八剌的长子海山继承,史称元武宗,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尊答己为皇太后。

元武宗海山病死后,爱育黎拔力八达继皇帝位,史称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他的儿子硕德八剌在祖母的支持下,登基为皇帝,史称元英宗。元英宗硕德八剌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想在政治上大有作为。他任命有“蒙古儒者”之称的拜住为左丞相,以限制铁木迭儿的权力。并且开始任用大批汉族官僚和知识分子,罢免了一批依靠特权、窃踞要津的蒙古、色目官员。英宗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大量起用汉族官僚和士人;推行“津助赋役法”,助役田多被分配到承当差役的个人户,归他们经营,以其收入作为当役补贴。颁布《大元通制》,成为具有法典性质的权威官方政书,加强了作为一个正统中原王朝的形象,对于统一元朝的政制起了积极的作用。

奸臣铁失怕元英宗整顿朝政,纠集了一批对元英宗心怀怨恨的守旧贵族发动政变,拥立封地在漠北高原的晋王也孙铁木儿为帝,史称泰定帝。南坡之变的发生,与英宗的个人性格以及当时的蒙古、回回贵族与汉人变法派之间的斗争,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

此后的皇帝中,只有元文宗大力倡导汉文化,创建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等。泰定帝死后,留守的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发动政变,派人迎接文宗回大都即位。天历二年(1329年),元明宗在和林北即帝位,元文宗逊位,燕帖木儿前去迎接,途中毒死明宗,复即帝位。但是文宗在位期间,朝政被燕帖木儿把持,国势日衰,元朝的统治很快就进入了晚期。

6.白莲教与红巾军

1351年,正当汉民族反抗即将排山倒海而起之际,元朝宰相脱脱亲自主持引导黄河恢复故道工程,征调民夫17万人,使黄河仍向东北流入渤海。这加速了元王朝的灭亡。刘福通命令他的教徒刻一个一只眼的石人,背上写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当民夫在施工中把这个石人挖出来的时候,17万人人心震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集结在刘福通的红巾军之下,红巾第一次成为反压迫求平等的标志。

同年,徐寿辉占领长江中游,派军进入江南,称帝。1355年,刘福通迎立白莲教已故教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称帝,国号宋,占领中原淮河流域和黄河以南地区。韩宋帝国宰相刘福通是反抗元朝统治战争中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率领新兴的武装力量,打击了军事力量强大的元朝。元朝把亳州大宋政权看做心腹大患,令丞相脱脱率大军前往镇压。为了避开元军的攻击。1358年,刘福通攻陷开封恢复宋的首都后,分三路向元朝进兵,发动总攻。1359年,元军由察汗帖林儿率领,猛攻汴梁,刘福通战死。北方红巾军失败后,南方红巾军还在活动。元朝和韩宋的力量相互完全消耗,元朝的灭亡近在眼前。

处于南北红巾军之间的朱元璋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按照徽州老儒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自1356年占领集庆后,先后削平了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势力,势力扩张到苏南、浙江、安徽一带。刘福通战死后,朱元璋救出皇帝韩林儿,将其迎往滁州。1366年,朱元璋命令廖永忠迎韩林儿至应天府,途中韩林儿落水淹死。最后,朱元璋命令大将徐达挥师北上。推翻了元朝统治,于1368年建立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