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哈佛教授的心理咨询课
3678200000021

第21章 跨越与父母间的代沟(2)

父母的唠叨、责备,不是反对孩子,而是一种爱,他们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他们想帮助自己的孩子,然而他们也需要孩子的理解,而孩子经常片面地忽视了这种爱。

尊重父母,理解父母,是每一个孩子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最好途径,告诉自己的爸爸和妈妈,你的爱和理解。

在建立自我时学会自立

一家大公司的老板对自己儿子的培养费尽了心思,儿子大学毕业了,希望去父亲的公司上班,而这位老板则另有打算:准备让儿子去另一家企业做基层的工作,让他在那里锻炼锻炼,吃吃苦头。他不想让儿子从开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为他担心儿子依赖他,指望他的帮助。儿子并不理解他的做法,一怒之下去了外国并发誓不回来了。

这位父亲每当谈到这里就微微一笑说道:“我希望他回来,但是我必须这么做。”

后来,儿子回来了,带着他的理念和投资,他对父亲说:“如果不是您的‘狠心’,也许我仅仅是一个老板的儿子,而现在我是一个真正的老板,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谢谢您,亲爱的父亲。”

每一位孩子都在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下成长,从小时候开始,人们就有自己专门的保姆兼教师——父母。父母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首先就是“保姆”,为孩子洗衣服做饭,送孩子上学,接孩子回家……琐碎的事情太多了,几乎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可以帮孩子做好,而且很多父母也乐此不疲,孩子们也愿意享受这种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长大了,有些人依旧不知道自立为何物,“游手好闲”的孩子除了多明白了几种玩耍的好方式之外,对自立几乎没有什么概念。

当有一天,孩子远离家门去遥远的地方求学,各种琐碎的事情突如其来地包围了自己,此时孩子才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提起自立,也许有些孩子会说:“我也不想凡事依靠别人,我也想事事自己动手,可父母不是说我太小,就是说我没有什么社会经验,我也觉得自己不行。”其实,有些时候并不是自己不行,而是自己看轻了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一遇到什么事,首先想到是寻求帮助,而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是否能够自己解决。有些孩子不管有事没事,总喜欢跟在别人身后,以为别人能解决他的疑难。这种寻求帮助,推脱责任的心理,就是依赖心理。

现在社会上产生的“啃老一族”,总是依赖父母,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

当一个人对父母过分依赖的时候,就应当想到,每一个人都会长大,父母也会变老,终有一天他们也将离去,而每个人不仅要自己生存,还应该担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每个人将来都会有儿女,需要自己养育。终将有一天孩子会是父母依赖的对象,所以孩子从小就应当树立自立的品格。

当父母对孩子提出诸多要求的时候,孩子应该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父母只不过是想让孩子能够自己站起来,让孩子有能力去应对困难,有实力去面对未来。

当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的时候,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自我,不要做孩子的靠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狮子故意把自己的小狮子推到深谷,让它从危险中挣扎求生,这个气魄太大了。虽然这种做法太严格,然而,在这种严格的考验之下,小狮子在以后的生存中才不会被打败。在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涧之后,它拼命地、一步步地爬起来,才会体会到‘不依靠别人,凭自己的力量前进’的可贵。”

依赖别人获取成功,实际上自己一无所有。因为依赖别人而取得的成功,实质上是别人的成功,而自己仍然是个不能自立、不懂创造的失败者。

原谅他们的误解和缺点

美国的某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背叛是朋友的背叛,最大的误解是亲人的误解。”很多人都清楚:亲人的误解是令人痛苦的。每个人一直都觉得亲人是自己的依靠,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是对自己最了解的人,当被他们误解的时候,会觉得无处分辩。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被误解,尤其是在家里。不论大小事情,你的父母总是很关心,每天都在关注你的学习和生活:作业没做完,他们会觉得你是不是在偷懒或者出去玩了;今天和一个异性同学说了几句话,被他们知道了,也许就会怀疑你是不是早恋了;回来晚了,他们又觉得你是不是玩游戏去了;女孩子悄悄写日记了,妈妈就会觉得有问题;学习成绩下降时,他们也会想,会不会是因为你这几天上网的原因……

他们时刻都在观察着自己的孩子,希望真正的从思想上,行动上全方位地把握自己孩子的动态,而作为孩子的你,却觉得很累、很烦、很疲劳。

虽然很多孩子已经感到不堪重负,但是误解依然扑面而来。更重的学习任务造成更多心理上的压力,产生情绪上的疲劳,当你开口向父母求助时,也许常常会被判定是懒惰和撒谎。

有一个心理医生提供了一个案例:一个14岁的中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造成了他每天都在忙碌地写作业,不仅体力透支,心理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他常常产生一个幻觉,以为作业没做完,半夜总是会醒过来,事实上作业已经完成了。他曾经告诉过父母,但父母认为他在说谎想要逃避学习。结果孩子最后得上了精神分裂症。

被人误解是痛苦的,面对来自于父母的误解,很多孩子总是有说不出的滋味,无论是熟视无睹,还是“奋起反击”,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分歧,消除误解。冲动顶撞则势必使父母对孩子的误解加深,转而对孩子产生失望的心理。

其实误解是相互的,同理解一样。在很多时候,家长误解孩子,并不是有意要针对孩子,因为父母毕竟是成年人,大多数时候比青少年更知道分寸,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但他们也许无法从你的角度去看问题和理解事情,同样的,你也很少站在他们的位置去理解他们的想法。这也是家庭内部产生分歧、隔阂的重要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面,父母也不例外,作为孩子要去理解这一点,这是消除误解的前提。父母尽管有社会经验,但父母生活在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观点与你的看法总是有出入的,尽管有时有所偏颇,但也不是完全错误的,他们的经验和人生阅历是宝贵的,值得你去学习。青少年要尊重父母,理解他们,接受他们的批评,委婉地指出他们的缺点,

积极地消除误解,调和与父母的紧张关系,还自己一个轻松自由的心情,让自己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更踏实。

心理测试:你与父母相处得好不好

下面是一份测试你与父母相处的行为困扰的问卷调查,共20个问题。

1 父母对你不公平。

2 父母对你期望不高。

3 父母不喜欢你的朋友。

4 父母总把你当小孩看待。

5 父母常进行礼仪人情的说教。

6 父母晚上不允许你外出。

7 父母干涉你的志向。

8 父母常挖苦你。

9 父母不关心你在学校里的表现。

10 父母不允许你结交异性朋友。

11 父母婚姻不美满。

12 父亲或母亲去世。

13 你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14 不能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

15 家人之间经常吵架。

16 在家无适当的读书场所。

17 没有地方可招待你的同学、朋友。

18 上学没有适当的交通工具。

19 家人总在为钱发愁。

20 家人给的零花钱太少。

测试分析

答“是”为1分,答“否”为0分。

15~20分:与父母的关系上行为困扰较严重。

7~14分:行为困扰为中等程度或者只是在个别问题上存在着突出的行为困扰。

0~6分:行为困扰程度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