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双向的。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共同努力。“走出去”,参与海外投资,也是富人的一个习惯。
对富人来说,仅仅依靠国内市场资源获得经济利益是远远不够的。对投资者而言,“走出去”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对于富人们来说,如何走出去,就成为他们的一个关键问题。
柯鲁是世界闻名的房地产大亨,美国人,20世纪70年代初,当他开始向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开拓业务时,一切都再自然不过了。欧洲市场欢迎美国建筑商的到来,因为美国人在这方面具有的经验正是欧洲人所欠缺的。
但过了一段时间,柯鲁和他的助手们在海外市场的经营当中逐渐发现,他们在美国地产界所使用的那一套到了国外居然行不通,海外市场给自信的柯鲁上了很好的一课。
柯鲁在欧洲的许多项目都要和一些来自英国的房屋鉴定人打交道。通常,这些人负责项目的前期工作,随后将相关的合同等资料一并提供给可能的投资者。这是英国地产界经营的传统方式,也被欧洲大陆所接受。
有一家鉴定组织交给柯鲁一个办公建筑项目,地址是巴黎市郊。合同无可挑剔,于是柯鲁决定着手投入他在法国的第一个项目。
然而工程一开始,他们就遇到了之前从没碰到过的麻烦。因为新大楼挡住了居民们的一座中心花园,邻居们向法院起诉要求取消建筑许可。最终居民们得到了法院的支持,工程被勒令停止。
柯鲁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一边叫人继续施工,一边到法院请求再度批准。这样做有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请求再次驳回,大楼将被彻底拆毁。
18个月后,他们终于在法国高级法院胜诉,但一腔怒火的柯鲁又去起诉他的合同方,因为对方对建筑的一切条件都做过保证。在被告知该公司已经宣布破产后,柯鲁把大楼卖给了一个法国投资者,用小小的损失摆脱了这场折磨。
并不甘心失败的柯鲁又在德国和意大利进行了同样的尝试,但他们又遇到了同法国差不多的困难以及令人头痛的官僚作风。
柯鲁开始意识到,公司在欧洲经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对当地市场缺乏了解和强有力的管理层。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柯鲁在美国建立的那套理论在欧洲派不上任何用场。在西班牙,他们曾同两个开发商合作投资一座商用建筑,对方向他们保证将负责该项目的融资,并满口应承已经获得建筑许可。但当谈判正式开始时,柯鲁却发现对方完全没有履行承诺,他不得不另请高明。
柯鲁的莽撞和缺乏经验让他一次次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各国不同的法规、不同的贸易作法,柯鲁的每次业务几乎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显然,一个美国商人想在海外市场有所作为,他就必须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付一些项目和内容以外的东西。
柯鲁不得不在那些英国人面前保持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因为对他来说,伦敦是建立商业中心的好地方。经过认真考虑,柯鲁决定在伦敦建立一个大型的商业中心和多功能建筑。1969年,他带几位同事出发选址,最终将地点定在了西斯罗机场附近。机场旁边有着大片的空地,选址没有问题,但获得建筑许可就成为了一个难点。柯鲁跟同事们花了两年时间奔走于伦敦各个委员会及市民组织,而一切努力换来的结果是政府不打算开发。
伦敦商业中心的失败让柯鲁心痛,但与之相对的是,布鲁塞尔的公司总算是建成了。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柯鲁就发现了布鲁塞尔是建立商业中心的好地方。不过在当时,欧洲的商人早已习惯于临时性的商品交易会,因此,要打破这一传统,难上加难。
到1969年的时候,柯鲁将自己的初步计划提交给了比利时政府。由于布鲁塞尔博览会迫在眉睫,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批准。比利时政府答应提供投资总额的25%。
然而从一开始,这个项目就让柯鲁伤透了脑筋。比利时的政府官员做事出奇地墨守成规,银行更是不可理喻,领导人的想法一日三变,他们的承诺都变成了空话。商业中心直到1973年才正式动工,两年后才建成。此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布鲁塞尔商业中心很快成为西欧重要的商业桥梁,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盈余,但即便如此,柯鲁还是没有实现他开拓海外市场的计划。
回首往事,柯鲁总结了自己在欧洲经营活动中的三个错误:
第一,拓展业务的想法太过急躁,没有意识到欧洲的商业节奏远比美国要缓慢得多。柯鲁忽略了存在于欧洲各城市之间的更为剧烈的文化差异,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第二,在遇到货币和融资的风险时准备不足。柯鲁主观上认为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哪里都一样,而没有分析客观因素。
第三,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尝试在当地寻找商业伙伴协同工作时,自己的选择出现了偏差。合作伙伴在工程顺利的时候会尽心竭力,而一旦遇到了麻烦便甩手回家,把剩余的工作都弃之不顾。
由此可见,海外市场虽然是一个有待挖掘的金矿,但同样存在着国内市场中不曾遇见的风险和问题。因此,海外投资的成功与否,是与投资者本身的准备工作分不开的。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现代企业。
对现代企业来说,海外市场既是一个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市场,同时又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领域。企业仅仅以国内市场作为生存发展空间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当然,一个企业能不能进入海外市场,首先要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论证,要在调查研究海外市场行情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力和产品特色等制定策略。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扩大,有待于更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因此,现代企业发展战略应该更多着眼于海外市场。
大力发展出口,进入海外市场,可以拓展企业的市场范围,增加企业利润,有利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国内市场疲弱给企业生产和销售带来的不利影响,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
微软进军海外市场的案例,被视为成功扩展海外市场的典型。在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迅速发展的今天,能否跻身国际市场,成功地从事全球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衡量一个企业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大公司的重要指标。微软公司能够发展壮大起来,海外市场的作用功不可没。
1978年,微软正式进军海外市场。比尔·盖茨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并和许多日本厂商进行了接触。日本之行让比尔·盖茨大开眼界,日本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让他心动不已。
盖茨回国后,立即在远东地区设立了微软产品代理销售公司。不久,日本就成为微软产品的最大用户,日本理光当年就决定购买微软的Y-80电脑系统以及BASIC、FORTRAN、COBOL等软件,并在日本销售,微软完成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一笔交易,交易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与此同时,日本电气公司这个电气产业巨头也和微软谋得合作机会,在它开发出的PC-8001电脑上全面使用微软的软件产品。该种型号的微电脑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这也使作为其合作伙伴的微软从中受益,微软的产品很快统治了日本市场。
1982年初,比尔·盖茨开始实施进军欧洲的计划并任命巴玛为微软产品国际化部的负责人,和自己共同实施海外市场的进军计划。微软首先在英国成立了分公司,并聘请英国人克里斯·盖里任微软产品国际化部的高级参谋,协助开拓欧洲市场。但在当时,欧洲市场主要是DigitalResearch软件公司的势力范围,它的CP/M操作系统是DOS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欧洲当时的大部分电脑厂商都是该软件公司的合作伙伴,微软的业务进展甚微。
在欧洲市场进展艰难的情况下,比尔还是抓人才,他启用得力助手史考特大木。该人事业心强,具有丰富的国际市场的竞争经验。史考特大木上任后,建议进一步将欧洲市场细分化,把它再分为三部分,分别成立法国分公司,总部设在巴黎;德国分公司,总部设在慕尼黑;英国分公司,总部设在伦敦。并建议推行“当地化政策”,在当地和一些厂家搞联合开发,生产适合当地需要的软件产品。为了积极推进当地化政策的有效实施,史考特大木又建议首先实施人员的当地化,分别聘请法国人巴纳德·佛尼斯任法国分公司主管;英国人大卫·佛瑞赛任英国分公司主管;德国人贺其·肯品任德国分公司主管。这一调整收到了奇效,微软捷报频传,其后几年产品又遍布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和荷兰等国。
微软在国外的成功,在于进入战略选择的正确性。在国际化经营中,由于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国际化经营目的不同,企业自身条件不同以及各国市场环境存在着差异,决定了企业针对海外市场的进入战略不同。进行战略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选准海外目标市场,确定并以切实可行的方式进入市场。微软的选择是:利用熟知当地市场的人士作为领路人和先导,帮助产品在当地打下基础。这一战略体现了比尔·盖茨对进入策略的出色判断。由于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法律、规则和民俗,因此,如何在遵循这些东西的基础上开展业务,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一大难题。比尔·盖茨聪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当地资源为我所用,终于打开了海外市场。
海外市场是买方市场,加上对市场情况的不熟悉,竞争往往要比国内市场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努力改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竞争力,是企业真正能够在同海外竞争对手的抗衡中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关键。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国的企业也在开始主动“走出去”,寻求更大的市场机遇,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中。近年来,国内海尔集团、康佳集团,格力电器公司、小天鹅股分有限公司、海信集团、春兰集团、TCL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率先走出国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海外的品牌影响也日益扩大。这些成功经验,也为中国企业将来更多地向海外市场进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海尔集团公司在美国南卡州建成了“美国海尔”工厂,通过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方式,海尔冰箱已占有美国200升以下冰箱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这种“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与海尔的做法相反,国内的另外一些名牌家电企业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战略,把“走出去”的区域定位在非洲、中亚、中东、东欧、南美等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把马来西亚作为开展境外加工装配企业的首选地,是看中了马来西亚政局稳定、运输方便、且家电行业属于上升期的优势。在马来西亚,华人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商业领域中华人的优势更为明显。马来西亚属于东盟成员国,可以通过该国将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周边国家,并辐射到东盟地区。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第二大国,近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势头,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潜在购买力很强,但是其彩电企业的开发技术落后,竞争力弱,品牌认知度不高,尚未形成稳定的市场格局,康佳集团完全能够凭实力抢占市场份额。格力电器公司在巴西建厂时,对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地居民工资状况、当地人力资源状况、当地原材料供应能否满足需要、生产配套设施是否齐全、外协厂家能否满足生产需求、当地政府对外投资项目的支持程度、购入原材料及成品销售的运输里程、对周边地区及国家的销售辐射、当地能源供应是否充足等问题都做了详细深入的了解。
在当今商业环境大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走出去”追求海外收益,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未来经济社会的重点所在。
海外市场虽然看似波涛汹涌,但是只要人们掌握了方法,懂得耐心等待,认真分析,仔细观察,那么,海外市场的投资空间远比国内市场要大。而当国内的投资已经渐渐失去了市场,当人们越来越多地走进股票基金等投资项目中时,剩下的一部分人总是会看得更远:既然国内的市场已经人满为患,那么就去国外的市场发展,只要拥有冷静的头脑和仔细的分析,相信投资海外会是另一条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