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一堂服装销售课
3680300000024

第24章 对症下药——真心实意谈买卖(2)

可能很多人面对这样的拒绝都不会再有希望,但是那个年轻人面对这样的拒绝并没有灰心。他被最后一家电影公司拒绝后又从第一家开始逐渐拜访这些公司,然后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他还是从第一家开始拜访,第二次拜访完这500家电影公司的时候,依然没有哪一个公司愿意接受他,他再次遭到500家电影公司的拒绝。

紧接着他又进行了第三轮的拜访,但是其结果仍与前两轮一样。这位年轻人依旧没有放弃,重新开始了他的第四轮拜访。第四轮的拜访走到第349家后,第350家的电影公司的老板答应看看他的剧本再说。

几天后,年轻人接到那家公司的通知,请他去公司进行详细的商谈。年轻人与公司的商议结果是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且邀请这位年轻人担任自己剧本中的男主角。这部电影就是《洛奇》。

这位年轻人就是席维斯·史泰龙。他凭借着《洛奇》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史泰龙本人也因为影片儿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编剧提名。

现实工作中,会有很多销售员对自己眼前的失败而过早地下结论,觉得失败了就不会成功了。遇到一点的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半途而废,致使前面的努力都化为乌有。其实真正经得起风雨考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销售员也是这样,经不起失败的销售员不是优秀的销售员。成功的销售员会迎着困难前进。这就是平庸的销售员和优秀的销售员之间的区别。

克里蒙·斯通被称为“保险业怪才”,他不但是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而且也是美国最大的商业巨子之一。

克里蒙·斯通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们的生活来源都是依靠母亲替人缝衣服而争取生活费用。他本人为了补贴家用,很小的时候就出去卖报纸挣钱。

一次,他到一家饭馆叫卖报纸的时候被店里的老板赶了出来。不一会儿,他趁餐馆老板正在忙的时候又溜进店里去卖报。老板再此发现了他,然后很气恼地一脚把他踢了出去,斯通跌了很远。但是很快就爬起来了,只是揉了揉屁股,然后又再一次地溜进餐馆。那些客人见被他的勇气感动了,当老板在此撵他的时候,客人都替他说话,要求老板不要再撵他,并且都纷纷买他的报纸看。斯通虽然被撵了很多次,但是凭借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为自己的口袋赚满了钱。

以后的岁月里,斯通都是凭借着这样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所以他才会有如此令人骄傲的成就。

斯通中学的时候开始接触保险,也开始试着去推销保险。他第一次去推销保险的地方是一栋大楼,他刚来到那栋大楼前,就想起当年卖报纸的情景。他虽然一边发抖,但是还是一边安慰自己说:“如果我这次做好了对我而言并没有什么损失,而且还可能有大的收获,我应该马上去做,现在就去做!”

他在走楼梯的时候就在想,如果进去的遭遇和多年前的一样被踢出来,那么他也准备像当年卖报纸被踢出餐馆一样,找个机会再进去推销。他很顺利地进了大楼,而且没有去撵他走。他顿时心情好了很多。他去了每一间能去的办公室,并且一直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做好,我要马上去做。”他每一次从一个没有收获的办公室出来的时候都会担心会在下一个办公室碰到钉子。但是,他不会惧怕,而是毫不迟疑地强迫自己走进下一个办公室。时间久了他便找到了一个秘诀,就是从一个没有收获的的办公室出来后立刻冲进下一个办公室,这样就不会有多余的时候去感慨自己的害怕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了。

斯通在整个大楼推销了一天,这一天里就只有两个人向他买了保险。如果就推销数量来说,他是失败的无疑。但是在了解自己和推销术方面,他获得了极大的收获。

紧接着第二天,他卖出了4份保险。第三天,他买出去了6份保险。这个时候他的事业也开始了。

斯通20岁的时候,自己设立了只有他一个人的保险经纪社。当天开业的第一天,他就在繁华的大街上和54个人签订了购买保险合同。有一天,他在大街上推销出了令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成绩,他一天推出去了122份!如果按一天8小时来计算,那么他就是平均每4分钟就成交一份单子。

1938年底的时候,克里蒙·斯通就是一位拥有百万资产的富翁了。

斯通的成功就在于坚持“碰到挫折后,永不放弃”的精神。尤其是对于销售员而言,这点更是弥足珍贵。销售行业里生意做得做好的、拥有最多的客户、推销出去最多的商品等这些人都是那些毫不灰心、能够忍耐和不害怕困难的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去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顾客。

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往往对商家推出的商品总是有诸多的不满意。但是如果他们能遇到那些特别有耐心的推销员就会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就是多走一步的推销员,利用顾客的耐心和顾客谈成好买卖。

问其所需 给予所求

销售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况:当销售员很完美地将自己产品的优点介绍给顾客后,丝毫满意引起顾客的购买兴趣和购买欲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的销售员忽略了一个很重的细节,就是询问客户到底需要什么。聪明的销售员懂得先向顾客打听所需,然后再有选择地向顾客介绍自己的产品。

周末的上午,周先生走进一家手机城。

周先生刚进门就朝着一个专柜走了过去,导购小姐看有客人来看手机,于是就非常热情地迎接客户。周先生的眼睛盯上了柜台里一新款的手机,导购小姐见机说道:“先生你好,你是来买手机的吧?”

周先生:“是的。”

导购员:“我看你对我们的这款手机似乎很感兴趣,这样吧,我把这款手机拿出来你看看。你看这是真机。它的像素是300万像素,带有蓝牙功能和MP4。还能导航,上网啊什么的都很方便……而且如果你现在购买的话我们会有大礼包赠送给你。”

周先生看了看手机,然后抬头看了看导购问:“这款手机多少钱?”

导购员:“这款手机是新上市的新款,现在的价格是3980元”。

周先生放下手机说:“我再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

周先生走到另一个柜台,他发现导购是个小伙子,导购看见周先生便热情地迎接了他。

小伙子:“先生你好,来看手机啊?”

周先生:“是啊。我想看看手机。”

小伙子:“这儿都是我们最近新上的几款手机,请问先生你买手机是自己用还是送人啊?”

周先生说:“我父亲才从老家过来,我想给他买个手机方便联系。”

小伙子拿出一款手机说:“你是买手机给老人家啊,你真有孝心。你既然是给老人买手机,那么我给你推荐一款适合老人用的。大多数老人家的视力都不好,我觉得买屏幕大点的更容易看得清楚,手机按键也大点的好,这样更方便接打。你看这款手机还带有收音机功能,老人一般比较喜欢听广播,没事的时候可以当做收音机来用……”

周先生试听了下广播,感觉效果还不错。于是问道:“这款手机多少钱?”

小伙子说:“我们的手机现在打特价,这款手机只要680元。”

周先生觉得价格等各方面还很合理,就在那考虑要不要买。只见那个小伙子又说:“现在我们能打特价就会为你省了很多的钱。这款手机各个功能都很适合老年人。老年人用起来会很方便,对于做子女的而言也很实惠。我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

周先生:“那好吧,就这款吧。我父亲就喜欢听听广播什么的。”

不同的销售员,收到的结果不一样。第一个导购做的也很好,把自己的产品介绍的很详尽,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她没有意识到顾客所需,不知道顾客买手机的目的是什么。而第二个顾客却很成功。因为他不但问了顾客的所需,而且知道顾客所需的原因。这一点就打动了顾客的心,让顾客没有拒绝的理由。很多时候销售员推销不出去产品不是因为顾客挑剔,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搞清楚顾客到底需要什么。

有人认为销售过程中平那个销售人员会说很重要,这固然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这并不在销售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很多销售员在看到有顾客光临的时候就开始了演讲。向顾客展示自己的产品多好,价格多么合理。滔滔不绝讲了很多,丝毫不给顾客说话的机会,结果发现顾客根本不对这个感兴趣,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张小姐利用下班的时候去逛街。走到电子城的时候被某知名电子词典柜台的导购小姐抓住,然后贵张小姐展开了“演讲”:小姐你好,你看我们这电子词典的质量……我们的这款电子词典的屏幕用的是最新的质料,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的。你看它的词汇量……这个外在的的设计和做工……而且我们的售后服务也是一流的……”张小姐站在那里听她整整“演讲”了5分钟。就在张小姐正准要说话的时候,她又不容分说地把背好的产品知识又演讲了一遍,吐沫横飞……

终于,推销员似乎累了,然后问张小姐:“女士,你需要哪款,我拿给你看看。”

张小姐耸耸肩说:“我哪款都不需要,我只是路过这里。然后就被你拉住了。”

导购听完张小姐的话感到很惊讶地说:“我们这么好的产品你怎么会不需要呢?”

张小姐欲哭无泪:“我真的不需要,我真的只是路过。”

导购似乎还不死心,追问道:“我想你应该有孩子吧,这个真的很不错,给你孩子买个也可以呀。”

张小姐有些不高兴地说:“对不起,我还没有结婚。”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不是导购说的不好,也不是顾客不愿意买。而是导购说的不是顾客所需要的,而顾客所需要的也不是导购推荐的,这样就很容易不欢而散。很多人在得知顾客所需的时候还是尽可能地提问,这样就能帮顾客了选到更满意的产品。

潘先生走进以及一家服装店,店员热情地接待了他。

店员:“先生,你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潘先生:“我向来买套衣服。”

店员:“那你需要什么样的款式或者什么场合穿呢?”

潘先生:“我想要那种上、下不同的……”

店员:“你说的是夹克和西装裤吗?那你喜欢什么样的款式呢?”

潘先生:“我平常不怎么自己来买衣服,也不太会挑选衣服,你可不可以帮我选一套适合我穿的衣服?”

导购:“这样啊,那真是我的荣幸,请你稍等一下。”

导购说完就进屋了,出来的时候手上拿着三套组合:“我这儿有三套组合,我觉得都听适合你的,有其是这套的搭配,我觉得再适合你不过了。”

潘先生:“嗯!这套看起来是不错,就是不知道合不合身?”

店员:“我觉得这套衣服不管你是上班还是在家都挺合适的。这样吧,你试试看是否合身,不合适我再给你拿合适的。”

潘先生:“嗯!我也是这么想,但是这样看起来会不会很奇怪?”

店员:“怎么会奇怪呢,如果是这一套,完全没问题。你试试看就知道了它是再适合不过了。”

潘先生:“那好吧,我去试试看。”

一会儿潘先生就从试衣间走了出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说:“这样看起来怎么感觉跟我不大一样。”

店员:“这套衣服穿在你身上很显年轻,你没有发现吗?这个颜色很适合你。不管你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平时自己在家穿,都很适合你。”

潘先生:“是的,我看起来是比之前有精神了很多。真的很谢谢你。”

店员:“这是我应该做的。你能满意我也会感到幸福的。”

潘先生:“那就这套吧,请你帮我包起来吧。”

店员:“欢迎你再来。”

俗话说“货卖一张嘴。”自己的货物好是主要的,但是也要销售员会说,这个会说不单单是对自己的产品的介绍,而且要包括指导顾客的所需,这样才能把话说到顾客心窝里,让顾客舒服。顾客买到诚信如意的商品就会很满意。

投其所好 对症下药

李文是某个保险公司的促销员。一次,他去拜访某公司的经理王先生,这个人是李文的一个潜在的大客户,他这次去拜访的目的就是要确立他和王经理的客户关系。李文见到王经理之后就开门见山地对自己公司险种做了大概的说明,这样有助于王经理拿主意。但是,王先生在听李文讲述的过程中几次哈欠连连。

李文看到这个情形,知道王经理已经厌烦了,知道自己在讲下午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就在这个时候,李文突然发现王经理背后的书橱里放着许多关于《论语》方面的书,而且在他的办公桌上还有一本《论语》。于是李文眼前一亮,突然间觉得自己找到了突破口。李文微笑着说:“王先生平时的时候是不是非常喜欢看中国的古典文学,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也非常感的兴趣,尤其是《论语》,我想您在这方面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吧?”

王经理本来已经昏昏欲睡了,突然听到李文谈到《论语》,一下提起了精神。他睁大了眼睛说:“嗯,我平时里对《论语》非常感兴趣,没事就会翻翻看。对于现在他们讲的《论语》我有的地方还是比较赞同的,有的地方我也会有保留的意见。”

李文顺势说道:“其实,我也看过现在流行的众家对于《论语》的讲解,但是我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也听不出他们讲的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还希望王先生您能不吝赐教。”

王经理听李文这么一说马上就被他的话吸引了过来,也来了兴致。于是便和小林讨论开来。而且,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彼此都感觉是相见恨晚,感觉仿佛是老朋友一般。聊天结束了,李文的保单也顺利地签好了。从那以后,两人好成了要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