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3681000000027

第27章 有雅量 懂包容:水至清则无鱼(1)

古语云:“有容乃大”,大海容纳百川众流,所以成其大;虚空容纳森罗万象,所以成其空;做人包容异己,所以成其高。一个人若没有包容心,对一些人、一些事放不下,就会烦心痛苦,因此,要想在生活中少点怨憎痛苦,就要有“容人的雅量”。

包容他人,是对己对人的无上福音

佛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包容别人对我们来说,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关键在于我们的心灵如何选择。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如果选择了包容,那么他就能将阳光洒向大地。古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选择宽恕呢?

学会包容,是善待他人,更是善待自己。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解放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有一个虔诚的信徒,一天,他提着一篮子供果去大佛寺供佛。他的右脚刚刚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来一个人,正好和他撞了个满怀,不但把他撞了个大趔趄,还把他提的水果都撞翻在地上了。

信徒看到满地乱滚的水果忍不住嚷道:“你看看!你怎么这么鲁莽,把我供佛的水果都撞成了什么样子!”

那人不但没有道歉,反而有些不满地说:“撞翻就撞翻了,最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完了,你用得着那么凶吗?”

信徒一听更加生气了,指责道:“你这是什么态度!本来自己错了,还有理指责别人!”

由于双方互不相让,彼此谩骂起来。

正在这时候,寺中的一位禅师正好打此经过,他看到二人争吵不休,便把他们俩带到一旁,问清原委后对他们说:“莽撞行路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的行为。能够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以及礼貌地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明智之举。”两个人听后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禅师继续说道:“人这一生实在不容易,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处理好与师长、亲族、朋友的关系;在经济方面,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在家庭方面,要培养夫妻感情、照顾子女的生活;在精神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远大的理想。如此一来,才不会虚度人生。试想,你们今天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还浪费了那么大的气力和那么长的时间,值得吗?”

如果说愤怒是一剂毒药,那么包容就是一剂良药。包容对己对人都是一种无上的福音,它是对别人的释怀,更是对自己的善待。

世人常因为一句闲话争得面红耳赤;邻里之间常因为孩子打架导致大人拌嘴,老死不相往来;夫妻之间常因为家庭琐事同室操戈、劳燕分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以愤怒代替理智,针锋相对、冤冤相报、无休无止,直到身心疲惫,两败俱伤。代价实在太大了,伤了别人,苦了自己,得不偿失,何必呢?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因为多一分宽恕,就能让我们多一位朋友,多一份成功的机会。

佛祖之所以有超凡的境界,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与世无争、包容待人,这就是佛祖的高明之处。

包容别人可以升华自己,而记恨一个人却会在无形之中伤害自己。当你陷在情感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最容易迷失自己,最容易丧失内心的平静与祥和,这是对你最大的伤害。因此,我们要时刻怀有包容之心,善待他人,同时也是善待自己。

一天,觉远大师正打算开门出去,突然闯进来一个彪形大汉,狠狠地撞在了觉远大师身上,不但把他的眼镜撞碎了,还把他的眼皮给戳青了。

撞人之后,大汉不但没有道歉,反而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戴眼镜的?”

觉远大师笑了笑,没有说话。

大汉对觉远大师的反应感到颇为惊讶,于是问道:“喂!和尚,你怎么一点都不生气呀?”

觉远大师借机开示说:“我为什么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眼镜恢复原状,又不能让脸上的淤青消失,将我的苦痛解除。再说,生气只会让事端继续扩大,如果我对你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不但不能把事情化解,还会造成更多的业障和恶缘。如果我早一分钟或晚一分钟开门,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这一撞也化解了一段恶缘,所以,我还要感谢你帮我消除这业障呢!”

大汉听后感动万分,然后若有所悟地离开了。

事情过了很久之后,一天,觉远大师突然收到一封信和五千元现金,信上写着:“莫生气,冷静反思,避免事情恶化。”

原来,大汉以前不懂得勤奋努力,工作以后,在事业上又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十分苦恼。

有一天在上班时,他忘记了拿公文包,于是又返回家去取,不想却发现妻子与一个男子在家中谈笑。他气急败坏地跑进厨房,拿起一把菜刀,想先杀了他们,然后自杀,以求一了百了。

不料,当那男子惊慌地回头时,脸上的眼镜突然掉了下来。就在那一刻,大汉不由得想起了觉远大师的教诲,于是他慢慢冷静下来,反思了自己的过错。

如今,大汉生活得很幸福,工作也得心应手了。所以他特地寄来五千元钱,感谢觉远大师的恩情。

包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能用真切的言行给人以启迪。觉远大师的包容带给了大汉觉悟,教会了他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别人。

以包容之心代替冲动和生气,便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地说:“难道别人往你脸上吐口水,你还要笑脸相迎吗?难道别人拿棍子戳你,你还要感谢他吗?”这其实是对包容的一种误解。我们所说的包容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俗话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吃小亏占大便宜。”上天是公平的,你在这里失去的东西,它必定会在那里给你加倍的回报。

总而言之,学会宽恕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不肯宽恕别人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他早已暴露出了自己狭小的心灵空间。包容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包容可以让生活更加轻松、愉快;包容可以让我们赢得更多的朋友。人与人之间多一分理解和包容,人生就会变得更快乐,更有意义!

化解仇恨,将心中的鲜花赠予仇人

仇恨是一把无形的剑,可以把人的心灵扭曲成丑陋的畸形甚至失去人性。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仇恨,那么就不会再有愉悦的心情,而且更会损害身心的健康,所以最大的受害者还是自己。因为仇恨弄得自己痛苦不堪,这又何苦呢?

正如某位名家所言:“当一个人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的时候,首先弄脏的应该会是他自己的手。”

一旦仇恨无限膨胀,人就会变成魔鬼,丧心病狂,不计后果。而疯狂报复的后果,并不值得人们快慰。事实证明,没有哪一件伤害案件不是以施害者最终受到严厉的惩罚而收尾的。报复别人,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远古时代的一天,有一个年轻人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突然发现脚边有个像袋子一样的东西很碍脚,于是他便过去踩了那东西一脚。谁料,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还膨胀起来。年轻人急忙捡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棍使劲砸它,那东西竟然又开始膨胀,甚至都将整条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候,从山里走出来一位圣人,对年轻人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尽快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初,你一旦侵犯它,它就会慢慢膨胀起来,挡住你的去路,与你敌对到底!”

由此可见,一旦你与仇恨沾上边,它就有可能成为你前进的绊脚石。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与别人磕磕碰碰,产生摩擦、误会甚至仇恨,但只要在自己的仇恨袋里多装一些宽容,你就会少一分阻碍,多一分成功的机遇。否则,你将会永远被拦阻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佛说:“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被仇恨左右着意志,被仇恨烧毁了理性。仇恨使人失去理智与原本善良的本性,仇恨使人变得心胸狭隘和冷若冰霜,使人丧失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变得自私、冷漠。因此,我们要懂得化解仇恨,让快乐永远追随我们。

古时候,有一个书生靠在集市上卖画为生。一天,他刚摆开画摊,就看见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官员的小公子。书生知道这位官员在年轻时曾经迫害过自己的父亲,导致父亲忧郁而死。想到此事,他心底不由得涌起一股仇恨。

然而,这位小公子并不了解这一切,他被书生的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停留在他的画摊前流连忘返,他看中了其中的一幅画。

书生非常讨厌他,于是用一块布把那幅画盖住,并说不卖给他。不料,这位小公子却是个执著、任性的人,对那幅画始终不能割舍,无法忘怀,并因此得了心病,日渐憔悴。最后,他的父亲不得不出面,表示愿意出高价买书生那幅画。然而,书生宁愿把那幅画挂在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卖给他。书生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书生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

可是,渐渐地,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的形态日渐不同了。这使他苦恼不已,他费尽心思地寻找原因,却一无所获。后来有一天,他惊恐地扔下手中的画,猛地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位官员的眼睛,连嘴唇也极其相似。他气急败坏地把画撕得粉碎,高喊道:“我的报复怎么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生活就是这样,面对别人的伤害,刻意地报复往往结局并不乐观。仇恨是一把双刃剑,在报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样会受到伤害,所以,“冤冤相报”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心中装着仇恨的人,其人生是痛苦而不幸的,只有放下仇恨选择宽容,纠缠在心中的死结才会豁然解开。

很久以前,有一位家财万贯的商人,在他步入古稀之年时,决定把家产分给自己的三个孩子,但是在分财产之前,他要求三个儿子去游历天下,做生意。

临行之前,商人告诉儿子们:“你们一年后务必回到这里,向我汇报你们在这一年里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财产不想分割,集中起来才能让下一代更富有。一年之后,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个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财产!”

一年后,三个孩子都如期返回了家中。大儿子说:“我在游历期间,曾遇到一个陌生人,他非常信任我,将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后来他不幸去世,我将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

商人听完,微笑着说:“你做得很好,诚实是我们做人应该具有的品德,所以还称不上是最高尚的事情。”

二儿子接着说:“我游历到一个贫穷的村落,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乞丐不幸掉进了河里,于是我立即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救起了那个小乞丐。”

商人听完,笑笑说:“你做得很好,扶危济困、救人于危难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所以也称不上是最高尚的事情。”

三儿子迟疑了一会儿,很不自信地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地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就死在了他的手里。在我旅行的途中,有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在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崖边的一棵树旁,我只需轻轻一脚,就能把他踢下万丈悬崖,让他粉身碎骨,但我没这么做,而是叫醒了他,让他继续赶路。这实在算不上什么高尚的事……”

商人没等三儿子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郑重其事地说:“孩子,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一件高尚而神圣的事,你做到了,所以,我所有的产业都将是你的。”

心中充满仇恨的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人应该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只有既往不咎,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一个小和尚去担水,回来的路上不慎被蛇咬伤了脚。

回到寺院处理好伤口后,小和尚准备找一根长长的竹竿去打蛇,刚好被方丈看见了。

小和尚将事情的经过对方丈讲了,方丈问他是在什么地方被蛇咬的,小和尚回答说是在山下的草地上。

接着方丈又问小和尚:“你的伤口还疼吗?”小和尚回答说不疼了。

“既然伤口不疼了,为什么还要去打蛇呢?”方丈又问道。小和尚说他恨它。

“它咬了你,你恨它,那你踩了它,它也恨你,它才咬了你。你们因恨结怨,但你是人,你该早些放下心头的仇恨。”

小和尚不服气地说:“我又不是圣人,我没有办法做到心中无恨。”

此时方丈微微笑道:“圣人不是没有仇恨,而是善于化解仇恨;不仅善于化解自己的仇恨,还善于化解对手的仇恨。”

小和尚怔住了,呆呆地望着方丈。

方丈又说:“世人对待仇恨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记仇,好比在心里塞了一大块土,从此自己也生活在恨意的痛苦中;第二种是尽快忘掉仇恨,好比将土块弄碎了,在上面种上了花,从而让自己平和、快乐;第三种是主动与仇人和解,好比将心里的花摘下来送给仇人,以解开对方的心结。能做到第三种,就离圣人的境界不远了。”

小和尚有所悟地点点头。不久后,山下的草地上就出现了一条高于地面的窄窄的石板路,那是小和尚修建的。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蛇伤人的事情了。

不要让仇恨蒙蔽了我们的心灵,仇恨只能去化解,而不能让其膨胀。伤害发生以后,报复并不是唯一解决仇恨的方法,要用爱去填补恨的心理空间,用爱去替代恨,用爱去化解恨,让仇恨的心灵在爱的沐浴中得到解脱。

总之,只有放下仇恨,才能解脱心灵;只有放下仇恨,才能轻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