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3681100000031

第31章 宽待他人是雅量,善待自己是开悟(2)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为了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或是为了维护“面子”而丢失了原本可以拥有的幸福和恬淡的生活。这些无谓的攀比和追求其实就是包袱,它只会让人活得更累、更受束缚。一个人如果真的沦为这些包袱的奴隶,在做事时就会畏首畏尾、优柔寡断,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前,永远无法做真正的自己,也无法让自己活得轻松。 《佛遗教经解》中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想要对自己好一点,除了卸掉面子的枷锁,还要舍掉那些无妄的追求。因为无妄的追求钳制的不只是我们的脚步,还有我们的心。

很久以前,有一位贤明的君王,为了了解民情,这位君王乔装打扮成了普通老百姓的模样,来到了街市之中。在街道尽头的一个鞋匠铺子前,他停下了脚步,与鞋匠聊了起来。

“老伯!您觉得修鞋的工作辛苦吗?”君王问道。

“当然不轻松,但是再辛苦也得做啊,要不然靠什么来生活呢?”老鞋匠答道。

“世间的人都是要通过劳动来换取钱财的,难道没有平白享乐的人吗?”国王问道。

“当然有了。”老鞋匠停下了手中的活,悄声说道,“你看我们的君主,不就是不用劳动而享福的吗?”

君王听罢,微微一笑说道:“君王或许也有他的烦心事呢?”

“君王有什么烦心事,每天有人伺候着,还有无数进贡的珍品可以享用。”老鞋匠说。

“那么如果让你成为君王,你愿意吗?”君王问道。

“当然愿意了,可我一个普通老百姓,哪有这样的福气呢?真是做梦也不敢想啊!”老鞋匠苦笑着说。

之后,君王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拿出了很多美酒,与老鞋匠痛饮起来。老鞋匠从来没有尝过这样的好酒,不禁多饮了几杯,不一会儿就醉倒了。

随后,君王命人将醉倒的老鞋匠抬到了自己的宫中,并召集了王公大臣,下令让大家一定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老鞋匠,让他感受到做君王的感觉。

第二天早晨,当鞋匠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金碧辉煌的屋子里,诧异不已,自言自语道:“难道我这是在做梦吗?”

这时,外面走进来一位美丽的宫女:“大王!您醒来了!”

“什么?你叫我大王?”老鞋匠瞪大了眼睛问道。

宫女强忍着笑对他说:“大王您昨晚喝醉了,大臣和百官们早就在外面等着了,请大王更衣上殿吧!”

随后,老鞋匠莫名其妙地被穿上了华丽的王袍,坐在了高贵的王座上。

接着,一位大臣走了出来,启奏道:“现在从邻国传来一件好事,不知大王圣意如何?”

大臣一五一十地说出了事情的始末,老鞋匠听的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

看着老鞋匠慌张的深情,大臣又假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老鞋匠满口赞同,这一关才算糊弄了过去。

接着又有大臣呈上了一个奏折,请求大王给予明示。老鞋匠依旧一个字也看不懂,只得又靠大臣帮着出主意解决了。

之后,又有几个大臣纷纷谏言,老鞋匠实在招架不住了,只得谎称自己不舒服,想要支休息。

谁知话音刚落,几个御医便匆匆赶来,要为老鞋匠检查身体。老鞋匠急忙称自己没有大碍,只是劳累过度,休息一下就好。这才将御医们打发了出去。

午饭时间到了,看着一桌子的珍馐美味,老鞋匠本想吃个痛快,可是,身边的侍从太多,有斟酒的,有夹菜的,还有为他擦拭嘴角上的残渣的。这让老鞋匠觉得十分别扭,吃起什么来都觉得难以下咽。

就这样,刚过了四五天,老鞋匠已经变得又瘦又颓丧。“这样的日子真是难熬极了,要是能回到鞋匠的生活就好了。”老鞋匠正这样想着,便有人端来了美酒,请他品尝。

由于是借酒消愁,不一会儿,老鞋匠再次醉倒了。真正的君王立刻命令随从替老鞋匠脱下了王服,换上了原来的衣服,用轿子抬着把他送回了鞋匠铺里。

第二天一早,老人睁眼一看,自己又睡在自家的炕上。“这是怎么一回事啊?难道刚才我真的是做了一场梦?”老鞋匠自言自语道。

次日,君王又微服来到了老鞋匠家,对他说:“老伯,几日不见,怎么瘦了?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这都是因为喝了你的酒之后,梦到了自己当君王的缘故啊!”老鞋匠回答道。

“这么说来,在梦中您一定很快乐吧!”国王继续问道。

“不,不,不。”老鞋匠连连摆手,“旁人看来,做君王是乐事,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在梦中,我就瘦成这个样子,要是真的当了国王,我怕是连命都没有了,还是做鞋匠的工作更好一些啊!”

诚如法眼文益禅师告诫世人的诗:“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没有哪个人不喜欢过富足而荣耀的生活,这不仅能让自己觉得享受,也是让别人羡慕的资本,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渴望。正是有了这种渴望才令人们有了不断奋斗的动力,但是千万不要将这种渴望与虚荣混为一谈,也不要总是去羡慕别人的生活。

否则,或许我们在多年后收拾疲惫的身心时,才会发现当初的追逐都是虚妄。

做人不可让贪欲堵塞自己的心智,蒙蔽自己的眼睛。物欲太强会让人的灵魂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千万别让梦幻的假象迷惑了我们的眼耳六根,让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一棵绿树与其热烈地追求沙漠,倒不如去欣赏自己的春天。”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要善待自己,即使再繁忙也要抽出时间休息,即使再无助也要把坏事放下。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明朝时期,有一位被称为“明末四大师”的憨山大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想要获得顺畅的生活,就不要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当是非找上门来的时候,与其千方百计地阻挡,不如坦然地面对。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计较,越是想要与搬弄是非的人争个高下,到头来却会让事情越闹越大,没完没了。但是,如果采用冷处理不逃避,不惧怕,更不去争辩,那些想要挑事的人就没有苗头可挑,我们也能平安地脱身了。

古时候,有一位姓卫的老先生精通医术,乐善好施,凡是来找他看病的人,无论是有钱人还是穷人,他都尽心尽力地医治。有些十分贫穷的病人找到他,即使是分文不取,他也会给人看病,而且还自己掏钱给病人买药;如果是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找他的话,他还会请人家吃点东西之后,再诊脉看病。

这天,卫先生被请到一户人家里看病。等卫先生走后,病人发现自己原本放在枕头旁边的十两银子不见了,就将此事告诉了儿子。病人的儿子就怀疑是卫先生拿的,想要去他家要回来,但是又不好意思当面问,于是,就拿了一炷香跪在卫先生家门前。卫先生看了很奇怪,就询问他原因。病人的儿子说:“有一件事,想要向先生讨教,但是怕先生责怪,不敢说。”

卫先生表示无论是什么事都不会责怪他的,这时病人的儿子才把整件事说了出来。卫先生听后,立刻将他带到了自己家的里屋,说:“银子确实是我拿的,因为有急需我就先拿去应急了,原本打算明天去复诊的时候就还给你的。现在我把银子给你,希望你不要把这件事声张出去。”说完就拿出了十两银子给病人的儿子带回去了。

起初,围观的街坊邻里都说,卫先生一向都是帮助别人的,品格高尚,绝不会拿别人的钱,他一定是被冤枉了。但是,当他们看见病人的儿子拿着钱从里面走出来后,都明白了这钱一定是卫先生拿的,于是纷纷责备他,议论、诽谤之声不绝于耳。但是,卫先生却好像没听见一样,依然泰然自若,做自己的事。

没过几天,病人痊愈了。儿子为他整理病榻的时候,在褥子下面找到了原以为丢失的十两银子,连忙拿给父亲看,这才知道当初错怪卫先生了。于是,父子俩再一次手里拿着香,跪在卫先生家门前。

卫先生看见了,笑着说:“你们父子一同前来是为了什么啊?”父子俩连忙把怎么找到银子,发现冤枉了先生的事说了一遍,最后把卫先生的十两银子还给他并一再请求他的原谅。卫先生把父子两人扶起来后,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们把银子也还给我了,我又没有损失,又怎么会怨怪你们呢?所以,你们也不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虽然得到了卫先生的原谅,但是病人的儿子却好奇地问他,既然银子不是他拿的,当初为什么要承认是自己拿的,承受这不白之冤呢?卫先生笑了笑说:“我为你父亲看过很多次病了,我知道他一向非常节俭,而且把钱财看得很重。这次在病中,如果知道丢的十两银子找不回来,他一定会着急上火,病上加病,严重的话甚至会一病不起就此而去。所以,我索性就先承认下来,宁愿背上这个污点,也好过害你父亲病情严重啊!”

听了这些话,不但是病人父子对卫先生千恩万谢,就连围观的人也都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真正的长者,没有一个人不更加敬重和佩服卫先生为人的。后来,卫先生的儿子金榜题名在京城里做了大官,同样也是受人敬仰、爱民如子的好官,并且受到皇帝的重用。卫先生的种种善举也渐渐地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更是钦赐匾额以示嘉奖,卫家父子风光无限。

在众目睽睽之下蒙受不白之冤,不去争辩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胸襟了,然而更难得的是,卫先生的心里想的不是自己会不会名誉扫地,会不会因此而背上永久的骂名;相反的,他是在为诬陷他的人着想,希望对方可以病情好转,尽快痊愈。

唐代高僧百丈禅师在《百丈禅师警训》中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学问以勤学为人门。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烦恼以忍辱为菩提。”能够宽容,善于忍耐的人在面对外界的飞短流长的时候,总是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因为他们知道,对于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来说,无论什么事都是不需要争辩的,自己是对是错,大家自然明白;而对于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来说,更是不需要争辩,因为所有的解释都是徒劳的。

一味地辩解不是在左右别人的看法,而是在拉扯自己的内心。所以,何不看开点,是非公道后人自有评说。眼下,就随他去吧!

去掉多余碎片,过好减法人生

行走世间的我们,不仅要为了生计奔波劳累;要接触各色人物,应对各种事情;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担心日渐苍老的自己赶不上时代的步伐。生活的含义之于我们实在太过广泛,也太过复杂,所以,总会听到有人忍不住大呼:“生活真累!”感到自己被生活的烦恼所包围。

其实,生活本身并不累,只是我们自己活得太累!那些所谓的劳累和疲惫多半都是自找的。要知道,美好的生活不是凭借几件高兴的事或是几种成功的经验打造出来的,它靠的是无数快乐感受的累积。

一个年轻人觉得自己生活得太疲累,于是,便四处寻找解脱负累、恢复轻松的秘诀。

第一天,他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河边有一位白发老翁正坐在那里垂钓,看起来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于是,年轻人便走上前去,向老翁请教道:“老人家,看您生活得这么悠闲,您能告诉我让生活摆脱负累的方法吗?”

老翁笑眯眯地看着他说:“孩子,来跟我一起钓鱼吧!安静地坐在这里,保证你不觉得累。”

于是,年轻人便按照老翁的话试了试,结果,不一会儿他就觉得腰酸背痛,十分疲累了。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年轻人就告别了老翁,继续往前走。

第二天,他在一片树林里遇到了一位牧童。牧童骑在牛背上,逍遥自在地吹着笛子,脸上挂着快乐的笑容。

年轻人走上前去询问:“你看起来多么快活啊,能教给我摆脱负累的方法吗?”

牧童说:“我一直都在放牛,从来都没有感到累过,我吹着笛子跟我的牛儿们在一起,别提有多惬意了。”

年轻人试了试牧童的生活,还是觉得不够轻松,而且不一会儿就觉得无聊至极了。于是,他又继续寻找。

第三天,他在一个山洞里遇到了一位打坐的老人,从这位老人的神态和装束来看,年轻人觉得他一定是位高人,便上前深深地鞠了一躬,问道:“师父,您能救救我吗?”

“你希望我怎么救你?”老人捋着自己的长髯问道。

“您能帮我从负累中解脱出来吗?”年轻人问。

老人微笑着问道:“现在有谁将你捆住了吗?”

“没有啊!”年轻人迷茫地答道。

“既然没有人将你捆住,又谈何解脱呢?”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累,正是因为自己捆住了自己。

活得太累的人一般有两种,不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就是对别人的期望值太高。

对别人的期望值太高,就难免会脱离实际。人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处处与你作对的小人。如果看不开这些,就很容易在与人接触中、从对人的认识中产生一种挫败感。继而就会变得意志消沉、灰心丧气;或者整天以抱怨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怨天尤人。即便是从那段失落中走出来,也难免会产生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对别人处处设防,谨小慎微,经常怀疑别人的所作所为包藏不良的动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样绷紧了琴弦过日子,怎么可能会不觉得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