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3681400000014

第14章 学会跨越寂寞,人生自在洒脱(3)

身如孤岭闲云静,气若平川慢水柔

五柳先生陶渊明是东晋后期著名的大诗人和文学家,他生性淡泊,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读书写诗,他少年时期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迈志向,更怀着一个“大济苍生”的赤诚愿望,努力在错综复杂的官场里生存。但是朝政的腐败和黑暗,让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家,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廉故事一直被后人称颂。 陶渊明在不惑之年经不住朋友的再三劝说,再次出任了彭泽县令。到任不到三个月,就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来检查公务,此人以狡诈凶狠和贪婪远近闻名,而且每次都以巡检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一旦有人不买他的账,就会被栽赃陷害。县吏都说当督邮刘云要来之时,应该备好礼品、穿戴整齐,并恭恭敬敬地迎接他。此时,一向清正廉明的陶渊明叹道:“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薪俸就向乡里的小人低声下气地献殷勤。”说完,再次辞官归乡。从此他一面苦读诗书,一面躬耕于田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原本可以衣食无忧,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但他却坚定地选择归耕山野,不与污浊同流,在山间湖边过着艰苦的生活。他没有抱怨和不甘,相反,他用一种淡然的态度看待这一切,享受着茅屋赋诗、荒地躬耕的乐趣。恰恰是因为这样,他写出了那些流芳百世的独特诗篇,展示出了让世人敬仰的高贵气节,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学和精神财富。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就是在告诉人们,如果你真是为道德而活,那么你绝对不会孤苦伶仃、独身行走,一定会有和你同行之人,会有与你相知相惜的朋友。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被后世称为陈拾遗。他那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十分贴切地诉说了他心中的寂寥和孤单。

陈子昂虽然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但是初到京城长安的他却不被人赏识。

一天,他在长安街上闲逛,忽然听到有一位年迈的老者在街边大声地叫卖:“上好桐琴觅知音,知音者快来买啊!”陈子昂心中有些好奇,就走到老者的摊前,仔细观看那把琴,心中暗想:果然是把好琴。于是就对那位老者说:“老人家,这把琴我想买,您看多少钱?”老者从上到下把陈子昂打量一番后说:“公子果真想买这把琴吗?我看公子相貌不凡、举止不俗,想必一定非寻常之辈。实不相瞒,倘若是别人买不少于三千钱,若是公子要买就两千钱。老朽只愿好琴遇知音,能够物尽其用,也就安心了。”

其实,在当时一把琴卖两千钱已经是天价了,但陈子昂却二话不说地将琴买下,早已围观两人的众人见这位书生模样的人花这么一大笔钱买了一把琴,直觉上认为这“琴”和“买琴人”都是不俗之物。

买下琴之后,陈子昂对围观的人们说:“在下陈子昂,略通琴艺。明日我在寓所宣德里为大家演奏,敬请各位到场。”

此话一出,众人都觉得好奇,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整个长安街上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第二天一大早,陈子昂的寓所门外就挤满了前来听琴的人,其中不乏当时的文人墨客、各界名流。

很快,陈子昂抱琴而出,对所有观者说:“在下感谢各位捧场,但我陈子昂弹琴是假,摔琴是真!”

话音还未落,陈子昂手中的上好之琴就被摔得七零八落,把众人惊得目瞪口呆。

此时,陈子昂大笑道:“我陈子昂自幼寒窗苦读,经史子集铭刻于心,诗歌文章无所不通,但却处处遭人冷遇。今日借摔琴之由让在座的各位读一读我的诗文,这才是我今日所为之目的。”言毕,陈子昂从箱子中取出自己的诗歌文稿分给众人品读。

在场的文人、名流看过陈子昂的诗文后,个个惊叹不已,他的诗篇和文章果然精美绝伦、字字珠玑!没过多久,陈子昂的名字和锦绣诗文就在京城传开了,朝廷也开始重用他。

人生充满了起承转合,能够在沉下去的时候,安守一份内心的宁静,独享一份寂寞的清幽,那么在崛起的时候,方能真正地体味人生的真意。

心物浑然成一体,人间处处可修禅

末利夫人带着侍女随从,一起去拜见释尊。远远望见释尊的庄严宝相,心中不禁升起赞叹之情。

“伟大的觉者啊!”末利夫人顶礼佛陀后,便退坐一旁,向佛陀提出了她的问题:“同样是生为女人,为什么有些人长相丑陋,见到她的人都不欢喜,并且少有资财,又不具威德?有些人虽然长相丑陋,不具威德,却不乏资财?也有的女人相貌平庸,缺乏资财,但却有大威德?更有什么因缘使女人长相端正,资财无虑,而又威德具足呢?”

释尊听后,微笑地回答末利夫人:“若能不起瞋恨心,则颜貌端正;因为乐好布施的缘故,得以不缺乏资财;不嫉妒他人,就能拥有大威德。”

末利夫人听完,当即感动地跪在释尊面前发愿:“我自今而后,不起瞋恚,常行布施,不生嫉妒。”

于是,末利夫人进一步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善根深厚的末利夫人经过佛陀的开示,尽除一切垢染,心开意解,当下证得法眼净。

持戒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为了成佛,有人说是为了做个好人,有人说是为了超越自己。这几种答案都不算错,从根本上说,持戒其实是要戒心,戒除贪心、嗔心、痴心、妄心、恨心、妒心等,还自己一颗清净无染之心。

其实,清净无染之心,每个人本来是有的,只是因为深入尘世太久,被功名利禄、各色事物侵染本心,失去了本色。

宋代柴陵郁禅师开悟时,曾吟诗一首道: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诗里的明珠,就是象征每个人本具的光明佛性、清净本心。由于在尘世中耽搁久了,各种名利、烦恼缠缚本心、侵染本色,使人沉沦苦海,永堕轮回。

若能将尘世的名利、烦恼放下,拂去本心这颗明珠上的贪嗔、痴妄、妒恨等尘埃,就能使内心重归清净,使明珠恢复圆润无瑕的本质,重放光明。

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知道了,要保持清净本心就必须让自己的心念纯净,不为名利、烦恼缠缚,不为贪嗔、痴妄、妒恨关锁,正知正念,不染纤尘。

持戒,是保持本心、不染清净的好办法。戒、定、慧,三无漏学,戒排在前面,不是说它有多么高妙,而是表示这是基础。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一步一个脚印,实证的修行者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须知,人生一世,各种欲望纷至沓来,各种诱惑促使心念纷飞,若不能持戒,心念便不能安定,若心念不能安定,又如何能生智慧,破关锁,成就清净本心呢?

等你的持戒功夫到了家,你就知道,什么才是佛法,什么是清净无染的本心,什么是真正的美。

你或许要问,这和美有什么关系?这就要回到文章开头末利夫人的故事里,在故事中释尊的教导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人要有威德,就必须不起嗔恨心,不生嫉妒心。

仔细想想也是这样,从来没有骂过人的人会是美的,若一个外貌生得美的女人,在爆粗口骂人时也会变得不美。相反,一个外貌平庸的女子,与人为善、宽和大度、淡定从容,能不给人优美的感觉吗?

扫除内心的尘埃,还自己一颗清净的心,也是一种美的追求。在人间人人都想追求美,为了美而装扮自己,但美不是刻意装扮出来的,真正的美要从我们的内心散发出来,若不见清净本心,终日里沉浸在贪嗔、痴妄、妒恨当中,又如何能真正展现内心的美呢?

心染尘埃,贪嗔、痴妄、妒恨充塞心头,无论如何装扮,也不会获得真正的美。涂抹胭脂水粉、拉皮整形,不但不能保持美,而且会对身心造成伤害。越是追求,越是不可得,劳心劳力,身心疲惫。

其实,真正的美不来自于装扮。要得到真正的美,则必先要有清净、智慧的心;而要想有清净的心,就必须通过持戒正知正念,涤荡心中的尘埃。

当你的心里不见贪嗔、痴妄、妒恨等尘埃,便可见清净心上的真善之光,而真善之光发出的美,能让人一见就欢喜安适,这才是真正的美。

所以,不必刻意装扮,再怎么装扮也挡不了老态来临,装扮出来的美只能存在一时,更何况你不觉得装扮出来的美其实只是一种欺骗吗?除了欺骗别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欺骗。人若要靠欺骗来安慰自己,生活将会成为一种负担,到时你会越活越累、疲惫不堪。

与其装扮美,还不如自净身心,正知正念,还自己一颗清净心,让内心真实的美照耀山河,这样不管年轻、年老,人人见了你都会产生欢喜心、亲切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

《论语》中有语云:“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有德行的人绝不会怠慢他的亲族,绝不会让大臣们抱怨不休。老臣故人只要没有犯过非常严重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千万不要对某个人求全责备。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人太精了,就没有朋友。因此做人不要太苛刻、太严厉,与人相处必须要有容忍的气度和宽宏的雅量,绝对不能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来往,从而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孔子带着弟子颜回游历天下。行至半途中,孔子突然感觉腹中饥饿难忍,于是他对颜回说:“前面有一家饭馆,你去要点儿饭来。”

于是,颜回快步来到饭馆,向店主人说明了来意。

店主人说:“要饭吃可以,不过我有个要求。”

颜回急忙问道:“什么要求?”

店主人回答说:“我写一个字,你如果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二人吃饭,如果不认识,就一顿乱棍将你打出去。”

颜回微微一笑,说:“主人家,在下虽然不才,但我也跟随老师多年。且不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店主人也微微一笑,说:“你先不要夸口,认完再说。”说罢,店主人执笔写了一个“真”字。

看罢,颜回哈哈大笑,说:“主人家,你实在太欺辱我颜回无能了,我还以为是什么难认的字呢,这个字我五岁就认得了。”

店主人微笑着问:“那么,这是个什么字呢?”

颜回回答说:“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人冷笑一声,说:“哼,你这个无知的小辈,竟然敢冒充孔老夫子的学生。来人,给我乱棍打出去!”

颜回急忙转身逃走,狼狈地跑回来见孔子,并向孔子说明了整个事情的经过。

孔子微微一笑,说:“看来他是非要为师前去不可啊!”说罢,孔子来到饭馆前,并且说明了来意。

那个店主人同样写下了一个“真”字,要求孔子认,孔子回答说:“这个字念‘直八’。”

店主人笑着说:“果然是夫子来到,请坐。”就这样,孔子吃饱喝足后,没付一文钱就走了。

颜回对此大惑不解,于是问孔子:“老师,您不是教我们那个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成‘直八’了?”

孔子微微一笑,说:“有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孔夫子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认不得‘真’字”的时候,看来人生一世,还是糊涂一点儿好。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更是把这层意思推到了极点,难得糊涂,是做人的绝妙高招。看来人生在世,不必事事太过认真,顺其自然,平衡最好。

在现实生活中,人如果能明察是非、分清善恶,那当然是好的,但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完全无过。如果过分地明察秋毫,对别人要求太过苛刻,就会变成对人求全责备,就不能容人了,这样一来,又有谁能受得了你,愿意与你为伍呢?所以做人不能太过严苛地要求别人,否则,你就会陷入孤立无援、孤家寡人的境地。

有一个四处流浪的老人,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身边依然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饥肠辘辘,一脸的愁容,到处漂泊,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可能是在寻找已逝的花季,或是在寻找失落的青春,也可能是在寻找所谓的“真朋友”。

有一个人非常好奇,于是问老人:“您到底在寻找什么?”

老人立即面露窘态,不好意思地说:“我在寻找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然后和他做朋友。”

那人听了更是费解,又莫名其妙地问道:“您老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足迹差不多已经遍布天下,怎么还没有找到呢?”

“有的,我的确曾经碰到过一个我认为是十全十美的人。他是无与伦比的,不仅外表俊朗,而且性格温良,待人宽容。”

“那您为什么不和他做朋友呢?”

老人仰天长叹,不一会儿又好像有所领悟地说道:“他和我一样,也在寻找他生命中最完美的朋友。”

清醒地认识到残缺才是美,才是合理的,就像美神维纳斯一样。千年难得一糊涂,要知道,糊涂一点儿可能会使事情更容易办好。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你非得在生活中苛求完美,就会使自己产生一种无法实现的落差,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无法摆脱的烦恼与遗憾。只有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