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3681400000034

第34章 何必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4)

由此可见,嗔念对人生的危害之大。既然知道嗔念的危害,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避免生气,控制住嗔念的产生。

但要控制嗔念,需要深厚的修养。若没有足够的修养,这是很难办到的。

宋时,张九成拜访喜禅师。喜禅师问:“来此所谓何事?”张九成答:“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喜禅师听了,知道他尚未悟道,便试探道:“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张九成一听,平白无故被人说自己的妻子被人睡了,心头火起:“你这秃驴,我没招你惹你,怎能如此无礼!”

喜禅师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轻轻一扑扇,炉内又起烟。”

张九成一愣,心里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的修养功夫还没有到家,并没有消灭心头火。惭愧不已的张久成,自此变得更加谦虚。

张九成修养深厚,尚且不能控制自己的嗔念,可见控制嗔念之难。无独有偶,铁舟和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铁舟和尚年轻的时候到处参访名师,探究佛法真义,自觉学有所成,略有所悟,就有些骄傲起来。

一日,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便得意地说起自己的悟境:“心、佛、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和尚正在吸烟,未曾搭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管打了铁舟和尚一下,铁舟和尚大怒,吼道:“你打我干吗?”

独园和尚反问:“一切皆空,哪儿来的这么大脾气?”

铁舟和尚以为自己领悟到了空的境界,修为大进,可当别人敲打他一下时,却难免生气起来,可见他的境界还是假的。

其实,没有人喜欢生气,但往往当事情发生了,却没办法不生气。由于众生习气不同,有人是沾火就着,有的人看起来似乎不会生气,但心里却在暗自生闷气。

不管怎样,这心头火是被这怒和怨慢慢点燃的,最后形成熊熊烈火,不管不顾,烧掉了所有的功德,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福报善果,都会因为生气而遭受影响。

清末作家阎敬铭写的《不气歌》,不但幽默风趣,而且非常见理: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大可推,诚恐因病将使废。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人一旦生气,身心就不能平静,由此产生了忿、恨、恼、嫉、害等情绪,甚至因此诞生仇恨之心,轻者危害一人一家,重则可以使整个社会,乃至国家陷入灾难。

因为一点儿小事就生气,结果酿成大祸,这是十分不值得的。而且,随便生气也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我们要克制嗔念,平心静气,这样心性的修养才会有所进境。林则徐有所谓的“制怒”,但佛家不主张这样做,强行抑制愤怒,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还会损坏心性修为。佛家讲究平心静气,就是以平常心去待人待事。

寂天菩萨有颂曰:“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若己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狂怒暴喜,都不能让我们获得祥和的心,那不如平心静气地来看世间。

当你发现自己心头火起时,应适时地转换自己的心态,调整情绪,做深呼吸,安静下来,从种种问题中找出对治方法,以平常心来对待人和事,如此嗔心便能止息。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现如今有不少人学习佛法,以期得到心灵的宁静,这里面包括有钱的大老板、有名的大明星、有权的官员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等。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能看出,其实这些人里面没有几个真正懂佛法的。

有个人开了一家砂糖店,这天正在店里煎熬砂糖,这时来了一个富翁。这个人想趋奉那个富翁,就请富翁吃一杯糖浆。

他舀了一些砂糖汁放到小锅里,加了一些水,放到火上去煎熬。

由于炉子里的火很猛烈,糖浆放上去没多久就沸滚起来,他又怕富翁等得不耐烦,就想把糖浆立刻降低温度,于是不停地用扇子在糖浆上用力地扇。

可是在慌忙之间,他忘了把小锅子从火炉上拿下来,因此虽然扇了很久,糖浆还是沸滚的。那个人很着急,弄得满头是汗。

旁边有人看了觉得很好笑,对他说:“你这样做是白费力气的。锅子下面不停止火烧,上面怎能扇得凉呢?”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若不从根本上去除贪、嗔、痴的三毒烈火,是不可能得到清凉解脱的,尽管你忙着其他无益的苦行,也是徒劳无功、无补实际的。

有人以为得佛法,便得宁静,这是不对的。佛法不是宁静,佛法只不过是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工具而已,佛法不是月亮,而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要得到心灵的宁静,你要得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

心不得宁静,其根子在六根不净,以至于三毒趁机作祟,若不设法清净三毒,那么即便你诵经千遍,也只是扬汤止沸,宁静一时而已。若要得长久的身心宁静,就得釜底抽薪,去除贪心、嗔心和痴心。

有句俗语说:“灭却心头火,胜点佛前灯。”念佛千遍,不如心头清净。若心头清净,行动自然不急不躁、规规矩矩,做事情自然水到渠成;若心头不净,人必然欲念丛生、浮躁不已。

所以,持戒不能做表面功夫,有的人认为只要不做坏事,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佛家认为,人不仅不能做坏事,还要时刻检查自己的内心,连一丝一毫的坏心、坏念头也不能起。因为思想控制行为,内在有什么想法,总会表现出来的。

有个小女孩问老和尚:“师父,经常听到佛家说要清净,我天天洗澡,很清净了,为什么还要再清净?”

老和尚一弹指,指着法坛旁边草地上盛开的一朵鲜花,问小女孩:“那儿有朵红玫瑰,你觉得漂不漂亮?喜不喜欢?”

小女孩扭头一看,开心地说:“真漂亮!我喜欢!”

老和尚笑道:“去!把它摘来吧!”

小女孩兴冲冲地跑过去,掐断花茎,摘了下来,然后跑上法坛,把花递给老和尚:“喏!给您。”

老和尚含笑接过,插进一只空花瓶,在袍袖一扬,说:“你看看这里周围开了一大片玫瑰,要不要都摘下来?”

小女孩想了想,苦着脸说:“不要!”

“为什么?”老和尚的白眉隐隐飞动。

小女孩说:“都摘了,一片光秃秃的,难看!弄死这么多花干吗?”

老和尚笑道:“花瓶只插一朵红玫瑰,这么少,不是更难看?”

小女孩托腮端详一会儿,左看右瞄,摇摇头说:“不会呀!都摘来,就太贪心了!”

老和尚说:“贪心,不好吗?”

小女孩说:“不好!不好!”

老和尚点点头:“这就是了。心里不贪婪、不震怒、不痴迷,就是清净。你要不要心里干干净净的?”

小女孩眼睛一亮:“要啊!”

内心清净了,才能感到快乐。内心不净,便不能自在。所以,只是表面上不做坏事是不够的,而要从根子上断绝做坏事的苗头。不但要从外在的行为上进行控制,而且要从内心的思想上扼杀做坏事的欲念。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内心的欲念就像野草一样,若不斩草除根,难免过后复生。

有的人口中念佛,要还利益于众生,可心里却斤斤计较,挖空心思去算计别人。有的人一边做着伤天害理的事情,一边到寺庙里拜佛祈求佛祖保佑。当高僧指点他们要改恶从善、心怀善念时,他们又以“人生在世身不由己”为借口来为自己的行为作辩解。

这样的人,就算天天忏悔、日日念佛,也不能得到身心的清净。佛经不是清净,佛像也不是清净,甚至佛法都不是清净。什么是清净?你的本心才是清净。什么是本心?就是纯净、善良之心。

这颗心,你本来就有,只需要拂去心上的尘埃,你就能看到清净光明。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不能或不愿拂去尘埃,就只能烦恼丛生了,谁叫他们只做表面功夫,而不能从根子上去解决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