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3681700000013

第13章 禅是处事的准则(2)

曾国藩这话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佛家的深刻道理。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立下大功,却为朝廷所忌,当时又被“天津教案”弄得名声不好,开始时他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会变成这样,但随后他看清了这一切都很必然,这一切也并不重要。因此他终于彻底放弃功名,以善始而善终,可谓明智之举。

郑板桥的四个字“难得糊涂”包含着人生最清醒的智慧与禅机,只可惜很多人能说出此话却无法真正悟得其中的智慧,所以,终日忙碌不停,郁郁寡欢,事事要争个曲直,处处要求个黑白,最后才发现因为太清醒、太清楚反倒失去了该有的快乐和幸福,留给自己的就只剩下清醒之后表露无疑的创痛。难得糊涂,糊涂难得。留一半清醒留一半迷醉,才能在平静之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道理很简单,水太清澈了,鱼儿就无法藏身,更无处寻找食物,所以只有另寻其他水域。

人活得太严肃,要求太苛刻,也就没有了朋友。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你如果紧抓着这些缺点不放,当然也就没有人敢接近你。做事也是如此,有时只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了,把事做绝了,做得太清楚了只能让人害怕你的苛刻。所以,当你再次要求别人去做事时,别人当然是能避则避,能推则推,这时的你也许还会觉得别人不够义气,却不知是因为你活得太过清醒,要求得太过严格。因此,人何必活得那么清醒,自己太累,别人也会不舒服。

只有糊涂一点,人才会容易清醒,才会保持冷静,才会有大气度和宽容之心,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喧嚣熙攘的争论,尔虞我诈的争斗;才能超功利,拔世俗,善待世间的一切,大量宽容为上,事事从容自如,才能居闹市而有一颗宁静清醒之心。有了“糊涂”这种大智慧,你就会感到“天在内,人在外”,天人合一,神游天外,心灵自由,解脱肉体的束缚,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解放。凭着这颗自由的心,人不会再为物所累,为名所诱,为官所动,为色所惑。有了这种大智慧,你才会翻然醒悟,参透人生,参悟生死,明白“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糊涂才是清醒,才是聪明,过犹不及,太过明白就不明白了。

大智若愚

《老子》中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若愚者,貌似愚而实则非愚,只是一种表象,一种策略,并不是真正的愚笨。大智若愚者,待人处事心平气和,遇乱不惧,受宠不惊,受辱不躁,不显山不露水,对事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而表面上还显出一副不知不懂的样子。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喜欢禅道。一次,他到金山寺找他的至交佛印禅师打坐参禅。才参了一会儿,苏东坡就觉得身心通畅,于是便问佛印禅师:“禅师,你看我打坐的样子怎么样啊?”佛印禅师回答说:“我看你很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禅师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打坐的姿势又如何呢?”苏东坡一听,马上嘲弄禅师道:“你呀,真像一堆牛粪!”但是佛印禅师听后不仅没有生气,而且还很高兴。

苏东坡见禅师被自己说成是牛粪都无言以对,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回到家就跟自己的妹妹苏小妹说:“我今天打坐赢了佛印禅师!”苏小妹问道:“哥哥!那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呢?”苏东坡就眉飞色舞地将整件事叙述了一遍。话说苏东坡的这个妹妹从小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当她听完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道:“哥哥!你输了!因为禅师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才像佛;而你心中却只有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会像牛粪!”苏东坡恍然大悟,这才知道自己又一次输给了佛印禅师。

有些人表面上看来聪明绝顶,整天四处说东道西,想借此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实际上这些人并不聪明,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用这种愚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他们反而会故意装愚。所以,有些看起来一点都不聪明的人,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最高明的人。

阿根廷的著名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对阵时,踢进的第一球,竟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球”。据说当时有位墨西哥记者拍下了这个“用手拍入”的镜头。

在后来的记者会上,有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到底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说:“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如此颇具心计的回答的确很难得,因为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如此”,那么就表示他对裁判的有效裁决“恩将仇报”。但是如果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这句“一半……一半”的回答的确妙不可言,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显示出自己“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这样一来又不失君子风度。如此一箭双雕的效果又有几人可以做得到呢?经此一次,又有谁能否定他的机智呢?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的主人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这种特殊场景中的假装糊涂其实只是一种机智的应变。

在人际交往中,时常会遇到由于对方提出的问题比较敏感,或者涉及某种“隐私”而不好回答的情况,可是,面对客人又不能不答,这个时候,那些高明的人就会用假装糊涂来给予回答。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里总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也毫不慌乱,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就问:“此话何解?”刘墉答道:“人再多,也只不过是男人和女人两种人,那岂不就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那今天京城里有几人出生?又有几人去世呢?”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更加不解了,问道:“此话又怎讲?”刘墉妙答道:“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所以只能算出生一人;而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所以死去的应该有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甚是满意。不可否认,刘墉的回答确实极妙。皇上发问,不回答就是抗旨;回答,又不能乱说,这才急中生智,趣对皇上,不仅逗得龙心大悦,也帮自己逃过了一劫。

这就是所谓高明人的所答非所问。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外交场合中也常常见到。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曾准确地击落过一架入侵我国领空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在后来的一次引人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就此问题询问陈毅外长:“请问外长先生,你们是用何种武器击落美国如此先进的高空侦察机的?”显然,这是军事秘密,不能公开回答,但是如不回答又会让提问者尴尬,于是陈毅就势举了举自己手中的拐杖,说:“就是用这玩艺儿捅下来的。”说着还做了个往上捅的动作。陈毅话一说完,立刻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不管是闪烁其词,还是所答非所问,目的都是一样的,归根结底都是避重就轻。这几种方法的共性就是假装糊涂。只有假装糊涂才能闪烁其辞,也只有假装糊涂才能所答非所问,才能显现出你的足智多谋和处事的高明。千万不要小看了糊涂人,更不要大看了聪明人。

聪明难,糊涂更难

聪明与糊涂是人际关系范畴内必不可少的两种技巧,用好了就是艺术。人生就像个万花筒,在变化莫测的世事之中要有足够的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失手于人。但是有时候主动出击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处世的艺术比聪明还要更胜一筹。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后天的聪明,人贵在能集聪明与糊涂于一身,该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一切顺其应变。

一个小和尚对于许多事都弄不明白,想不清楚,慢慢地就开始觉得自己很愚钝,很糊涂,没有别人活得清醒、自在,便去请教禅师如何能让自己活得清醒一点。

禅师没有明确地回答小和尚的问题,而是对他讲了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庄周一直生活在痛苦当中,没有知音,没有谈话的对象,所以他必须强迫自己摒除杂念,才能思考,才能独自生活下去。一天黄昏,庄周实在想放松一下,便去了野外。那里有一片广阔的草地,绿油油的草散发出诱人的芳香。庄周仰天躺到了上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的美景,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在梦中,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草丛中尽情地飞舞,上有蓝天白云,下有碧草茫茫的大地,周围的景色十分迷人,一切都是那么的快乐与温馨。他完全忘却了自我,整个人都被美妙的梦境所陶醉了。梦终归有醒的时候,但他对于梦境与现实无法区分。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地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醒来后不禁感叹一声:“庄周还是庄周,蝴蝶还是蝴蝶。”

人生就是一场梦,如果放下所有的一切,醒时梦时没什么大的区别,如果放不下,梦时反而比醒时更幸福。所以,醒时也不妨让自己偶尔做做梦。这样会活得糊涂一点、轻松一点,因为从此少了斤斤计较,少了算计的烦恼,生活也就更舒心轻松起来。

老子或许是把糊涂处世艺术提升到理论高度的第一人。他曾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则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聪明又非聪明、似糊涂又非糊涂的境界。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智”与“愚”都持辩证的观点,《列子·汤问》里愚公与智叟的故事,就是我们理解智与愚的范本。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如果人知道自己愚和惑,那么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个人心里明白就好了,不必太过追究。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宁俞,他辅佐卫文公时天下太平、政治严明。但到了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分执政后,国内则出现内乱,卫成分逃奔陈国。宁俞则留在国内,仍是为国忠心耿耿,表面上却装出一副糊里糊涂的样子,这是明哲保身的处世方法。因为身为国家重臣,不会保身怎能治国?

最后周天子出面请诸侯霸主晋文公率师入卫,诛杀佞臣,重新辅佐卫成分执政,宁俞依然身居大夫之位。这是孔子对“愚”欣赏的典故,可见他非常敬佩宁俞‘邦无道则愚”的处世方法,并认为一般人可以像宁俞那么聪明,但却很难以像宁俞那样“糊涂”。

在古代上层社会的政治倾轧中,糊涂更是一种官场权力较量的基本功。仅三国时期而言,就有两场关于糊涂却充满睿智的精彩表演:一是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刘备以装糊涂最终得以脱身;二是曹爽、司马懿争权时,司马懿佯病卧床不起,巧装糊涂最后反杀曹爽。后人有语云:“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这句话的意思是,斤斤计较的人常常不能满意,随遇而安的人才能做公卿。

宋代文豪苏东坡可谓聪明过人,却一生仕途坎坷,曾赋诗自嘲:“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

郑板桥一生以个性“落拓不羁”闻于世,然而却心地十分善良。他曾给其堂弟写过一封信,信中说道:“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为美,未尝不愤愤称道。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以仁者爱人之心处世,必不肯事事与人过于认真,由此可见“难得糊涂”确实是郑板桥襟怀坦荡无私的真实写照,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毫无原则的稀里糊涂。

糊涂难,难就难在人私心太重,执著于自我,徒觉世界太小,眼前只有名利,天天盘算名利。《列子》中有齐人攫金的故事,齐人被抓住时官吏问他:“市场上这么多人,你怎敢公然抢金子?”齐人坦言答复:“拿金子时,眼里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了。”诚然可见,人性确有诸多弱点,一旦迷恋私利,心中便无他物,唯利是图。

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招,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回报也。做人过于聪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便宜只是一时,并非是永远的福缘,但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些人事事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喜欢“斤斤计较”,到最后算来算去算自己,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