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3681700000031

第31章 禅是苦海的帆船(3)

一分钟也能永恒

佛经上说:“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快乐的生命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两种材料: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和一颗满足感恩的心。”

一对夫妻原本感情很好,但在妻子生完孩子之后,两人便开始了分床而居的生活。妻子更是辛苦,白天工作后很累,晚上还要照顾小孩,渐渐地他们两个人之间的话越来越少。“我有个郑重的要求。”妻子首先意识到了他们之间潜伏着的危机,一天,她突然对丈夫说。“这么郑重其事的样子,你到底有什么要求?”丈夫漫不经心地问。“每天抱我一分钟,好吗?”丈夫看了妻子一眼,笑着说:“都老夫老妻了,有这个必要吗?”“我既然提出了这个要求,就说明十分有必要。而你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就证明更有必要。”妻子坚持着说。“情在心里,何必表达。”丈夫回答。“当初你要是不表达,我们就不可能结婚。”妻子有点不满地说。“当初是当初,现在不是更深沉了吗?”丈夫解释说。“不表达未必就是深沉,表达了未必就是矫情。”妻子愤然地坚持着。两人终于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最后,为了能平息这场战争,丈夫妥协了。他走到床边,抱了妻子一分钟,最后笑道:“你这个虚荣的家伙!”“其实每个女人都会对爱情虚荣。”妻子说。

自从这一天以后,他每天都会抽个时间抱妻子一会儿,有时是一分钟,有时是十分钟,有时甚至更长。渐渐地,两人的关系充满了一种新的和谐。在每天拥抱的时候,虽然两人常常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这种沉默与以前未拥抱时的沉默却有着天壤之别。 终于有一天妻子因为工作安排要去外地长期进修。临上火车前,她笑着对丈夫说:“从今天起,你终于暂时获得解放了。”“没有你的日子,我会天天想着抱你的。”丈夫笑道。果然,她到学院的第二天就接到了丈夫的电话,异常温柔地说:“我想念那一分钟的拥抱了。没有你,我就抱着咱们用的枕头一分钟。”听到这里,顿时她的眼睛里渗出了幸福的泪水。

爱情不是传说,是生活,需要两个人用心去体验、去感觉,才能酿造出美丽的幸福。只要对这份感情负责,每天哪怕拿出一分钟来细细呵护,这份感情也能永葆新鲜的活力。

一切如浮云,何必太执著

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是最苦累的。只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间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禅僧布袋和尚。一天,有一位僧人想看看布袋和尚到底有何修为,便问道:“什么是佛祖西来意?”布袋和尚放下口袋,叉手站在那儿,一句话也没说。僧人不解又问:“只这样,没别的了吗?”布袋和尚背上布袋,拔腿便走。那僧人看对方是个疯和尚,也就起身离去了。哪知刚走几步,却觉背上好像有人抚摸,僧人回头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伸手对他说:“给我一枚钱吧!”布袋和尚把口袋放下,是在警示我们要放下,随即又将布袋上肩,是在教我们拿起。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是该拿起时拿不起,该放下时放不下。

明云禅师曾在终南山中修行达三十年之久,他平静淡泊,兴趣高雅,平时不但喜欢参禅悟道,而且还喜爱花花草草,尤其是喜爱兰花。寺中前庭后院更是栽满了各种各样的兰花,这些兰花来自四方各地,全是老禅师多年的积累所得。茶余饭后、讲经说法之余,明云禅师一有时间就去看一看他那心爱的兰花。大家甚至会认为兰花就是明云禅师的命根子。

一天,明云禅师有事要下山去,临行前当然忘不了嘱托弟子照看好他的兰花。弟子也乐得其事,他一盆一盆地认真浇水,最后轮到的那盆兰花中的珍品——君子兰了,弟子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这可是师父的最爱!他也许浇了一上午有些累了,此时越是小心翼翼,手就越不听使唤,最后水壶滑下来砸在了花盆上,花盆架也被碰倒了,整盆兰花都摔在了地上。此情形可把弟子给吓坏了,愣在那里不知该如何是好,心想:师父回来看到这番景象,难免会大发雷霆!简直是越想越害怕。

下午明云禅师回来了,他知道了此事后非但一点儿不生气,反而平心静气地安慰弟子说:“我之所以栽种兰花,为的是修身养性,顺便美化一下寺院环境,而不是为了生气才种的。世间之事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那不是我们修禅者的秉性!”弟子听了师父的这番话,这才放下心来,此事过后,他对师父的言行敬佩不已,从此更加认真地修行禅定。

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最难做到的无疑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爱情、金钱、名利、地位……太多不容易放下的东西积存在心里,因此,爱憎之念常常霸占住我们的心房,哪里还能够自主?智尚禅师曾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却很难。”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金钱如粪土,原本是身外之物,能说此话的人很多,但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就可称得上是非常潇洒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据统计,越是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碍的几率越高。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最后甚至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可称得上是超脱世俗的“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得上是理智的“放”。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得上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就是一种幸福。

不要自寻烦恼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上万物本来就是空的,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参透这个“空”字,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自然也就没了烦恼。

在四祖道信禅师还未悟道时,他曾经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过。道信虔诚地请求道:“我觉得人生太苦恼了,希望你可以指引给我一条解脱的道路。”三祖僧璨禅师反问道:“你无法解脱,到底是谁在捆绑着你?”道信想了想,如实回答:“没有人绑着我。”三祖僧璨禅师笑道:“既然没有人捆绑你,你就是自由身,既然没有捆绑,你何必还要寻求解脱呢?”

后来石头希迁禅师在接引学僧时,将这种活泼机智的禅机发挥到极致。

有一个学僧问希迁禅师:“我怎么才能解脱呢?”希迁禅师回答:“谁捆绑着你呢?”

学僧又问:“我怎么样才能求得一方净土呢?”希迁禅师回答道:“谁污染了你呢?”

学僧继续追问道:“我怎么样才能达到涅槃永生的境界呢?”希迁禅师回答:“谁给了你生与死?谁又告诉你生与死有何区别?”

学僧在希迁禅师的步步逼问之下,开始迷惑不解,继而恍然大悟。没有烦恼之心,哪里会有烦恼,原本没有苦恼,何必庸人自扰。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语道破世人爱、恨、情、仇、悲、恐、忧……很多都是自寻烦恼。

一个心胸辽阔的人,是不会有那么多烦恼的。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烦恼都是自寻的。但外因毕竟只是条件,只能构成影响,而成就不了事实,内因才是根据。

正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一个人不奢求长命百岁,自然也就对死亡没那么恐惧;不求大富大贵,自守清贫也就不会觉得太痛苦了。魔由心生,也必将被心所除。倘若心灵一片光明灿烂,那烦恼与痛苦便会远遁他乡!

百年一场梦

佛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百年如一梦,什么有,什么是无。

有一天,李端愿太尉心中有很多烦恼,便去请问昙颖禅师:“禅师!请问人们常说的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说:“无中说有,如同眼见幻境,最后似有还无。而现在太尉从有中觅无,实在好笑。如果人眼前看到地狱,为什么心里看不见天堂呢?天堂与地狱只是一念之间而已,倘若太尉内心平静无忧虑,自然就没有疑惑了。”

太尉又发问:“那么,内心如何才能无忧虑呢?”

昙颖禅师回答:“善恶都不思量,内心自会无忧虑。”

太尉又问:“不思量后,那心归何处啊?”

昙颖禅师说:“心无所归。”

太尉再问:“那么人如果死了,归到哪里呢?”

昙颖禅师问:“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啊?”

太尉说:“可是生我早已经知晓了。”

昙颖禅师又问:“那么,你说说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说:“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啊?”太尉说:“是啊,只知道人生漫长,却没有发现岁月蹉跎。”昙颖禅师说:“百年如同一场梦。”

人生如梦亦如露,缘起缘灭还自在,有些事情无需思量,越是思量越是苦恼,就把它当做一场梦、一场雾,若有若无,无论是有还是无,只要不去问就都不会影响我们内心的平静。百年如同一场大梦,人更应该珍惜现在,减少忧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用好这把尺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所以不论做任何事都要把握好尺度,比如一件小事,不用心做固然不好,但过分紧张也是不合适的。

小和尚被派去买食用油,庙里负责炊事的厨师告诫他:“你一定要小心,我们最近经济状况不是很理想,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去啊。”小和尚在上山回庙的路上,想到厨师严厉的告诫,越想越紧张。他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在山路上,十分谨慎,丝毫不敢左顾右盼。可是,在眼看快到庙门口时,由于没有向前看路,结果踩到了一个地洞。虽然没有摔跤,可是碗中的油还是洒了三分之一!小和尚紧张得手都发抖了,越是发抖越是无法把碗端稳。当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下一半了!

厨师对小和尚大发雷霆,小和尚十分难过,内心更是非常委屈,就哭了。老和尚明白了状况,就跑来安抚厨师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和事物,回来后向我做一个报告。”小和尚想要推卸这个任务,但在老和尚的坚持下,只有勉强上路了。在这次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很美,树木碧绿葱葱,小溪流水潺潺。这样边走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而碗里的油一点都没有损失!

生活中不能缺少责任,但肩负的责任太重则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过犹不及”,一点责任心没有,如同在寒冬季节将鲜花放在室外一样,鲜花很快会被冻死;但过分地紧张,就如同在用开水浇灌鲜花一样,鲜花依然会受伤。所以,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握好这个度。

内心清净是幸福的源头

世间的真相往往是无常的,何必过于在意呢?坦然面对,淡然地接受,放松心情,你会发现在这浮躁喧嚣的无常世界中,其实独有一片安静的心空。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得到幸福,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三分,也只有这样才能远离烦恼,真正懂得人生的幸福所在。

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

禅师上前问:“你在干什么呢?”

僧人回答:“探寻清静。”

禅师问:“你是什么人?认为清静又为何物呢?”

僧人马上站立礼拜,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请您指点。”

禅师问:“与其探寻清静,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何不让自己的内心先清静?否则,让谁来给你清静呢?”僧人听后,当即领悟了崛多禅师话语中的禅理。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过什么样的生活,只要他内心清净、安谧,生活就可以过得幸福。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从哪里来?幸福应从内心清净中来,世界上的种种繁华虚荣,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为任何刺激只能片刻,无法永恒,运用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感官快乐往往是暂时的,好比看一场演出,无论当时怎样兴奋,最终难免会曲终人散。所以内心自然,才能渡过有生有灭、有聚有散、有合有离的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