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3681700000033

第33章 禅是紫色的菩提(2)

月船禅师卖画

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种无畏精神,抱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正义感,立下“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决心,去为人民大众服务。即使遇到困难和打击,也不要唉声叹气,不要向环境低头,反而咬紧牙关,振作精神,挺起胸膛,苦干到底,以实现自己救世的悲愿。

有一位善于绘画的禅师法号月船,他作画有一个奇怪的嗜好,就是购买者必须先付款,否则他绝不动笔。他的这种作风,常常让人感到不悦,也因此遭到世人的批评。

有一天,一位女人来到寺院想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出于惯例月船禅师问:“请问施主能付多少酬劳?”女人爽快地回答:“你要多少就付多少!不过你要到我家去当众作画。”月船禅师答应了。月船禅师和女人一同到家后,正好碰上女人家宴请宾客。于是月船禅师当着众宾客的面用上好的画笔为女人画了一幅画。

当月船禅师拿了酬劳正要离开时,那位女人对餐桌上的宾客说:“这位禅师画的画虽然很好,但却是为钱而作,心灵不够纯洁,不免污染了他的善美,出于这种污秽心灵下的作品,挂在客厅显然不合适,看来也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了。”然后便将自己身上穿着的一条裙子脱下,要月船禅师在它后面作画。月船禅师依然问道:“请问施主出多少酬劳?”女人答道:“随便你要多少就多少。”禅师说:“纹银二百两。”无疑这是一个昂贵的价格,但是那位女人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月船禅师按要求画完后就离开了。

对此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月船禅师可以为了钱受任何屈辱呢?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富人又为富不仁不愿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便在当地建了一座贮存稻谷的仓库以供赈济之需。另外因为月船禅师的师父生前曾有个愿望要建一座寺庙,但不幸他的心愿还未完成便坐化了,师傅父的遗愿便由月船禅师继承下来。

月船禅师也在完成他和师父的愿望后,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再也没有出来画过画。任何人做事都有他自己的目的,但很多时候是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理解的。

用钱来衡量的艺术往往失去高雅的本性。然而,心,是清净的。有禅心的人,不计较人间的毁誉,像月船禅师,以自己的艺术素养,求取净财救人救世,他的画不能以一般画来论,应该称为禅画了。因为他不是贪财,他是舍财,可是世间有多少人能懂得这种禅心呢?有一句话叫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内心清静,做事问心无愧,大可不必去过多地考虑别人的眼光。

点亮智慧人生

佛经中讲到:“神通能动於十方,智慧广弘於沙界。”这里形象地比喻了智慧的巨大威力,所以我们要勤于思考,凡事要多动脑筋。

日本的一休禅师就像是聪明的化身,因为他机智过人。在他还是一个小沙弥的时候,便初露锋芒。

一次,一位好客的信徒给他的师父送了一瓶上好的蜂蜜,被师父视为珍宝,每天饭后也只会取出一点点,然后细细品味,但这却被细心的一休看出了门道。他很想找机会尝一尝,却苦于找不到机会。

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师父有事要外出,但心里又怕一休会偷吃蜂蜜,于是临走前就拿出蜂蜜,对一休说:“一休!这瓶东西是毒性很强的毒药,吃了会没命的,你可千万别碰它!”一休心里自然很清楚,师父这是怕自己偷吃,故意拿这样的话来迷惑他。等师父走后,一休毫不客气地把整瓶蜂蜜拿来吃,最后忍不住竟然全部给吃光了。“味道真好!”吃完后一休赞不绝口。马上就想可是等师父回来怎么跟他交代呢?一休灵机一动,计上心头,顺手又将师父最心爱的玉兰花瓶打得粉碎。

当师父办完事回来还未进门就听到有人哭,他边往里走边纳闷,进门后却发现一休正躺在地上号啕大哭。师父不明白刚要开口问他怎么回事,一休反而哭得更凶了,边哭边对师父说:“师父!我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你究竟做错了什么事?”师父越发纳闷。“师父啊!我不小心把您心爱的花瓶打碎了!”一休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师父看见地上的残片,果然十分心疼,忍不住埋怨道:“一休,你怎么能这样粗心大意,把我如此贵重的花瓶给打碎了?”一休见师父只顾心疼花瓶,于是又忏悔道:“师父!我知道把您那宝贵的花瓶打碎了罪不可恕,您不会原谅我的,所以我只好以死来谢罪,后来我就把那瓶毒药全吃下去了!我估计快要不行了”说完后,一休又开始号啕大哭。

嘴馋的一休把东西偷吃了不算,还编排出让师父无法责难的情节,这就是脑子够快的好处。的确,在生活中就是这样,如果每件事都肯多动动脑筋,有时候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的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徐文长在很小的时候就深受伯父的喜爱,伯父时常想些法子来逗他玩,锻炼他的思考能力。

有一次,伯父领着小文长来到一座贴近水面、桥身又软又窄的竹桥边,这座竹桥上面只要有人走就颤巍巍的,伯父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小文长说:“现在我考考你,如果你能提着这两桶水从这座桥上过去,我就送你一件礼物。”小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水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河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竹桥。

伯父看到他这么轻松就完成了任务,觉得力度有点不够,于是,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会给你的,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你既不可以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也不能把竹竿横下来拿。”伯父心想:小家伙,这回我看你怎么办?小文长摸了摸后脑勺,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微笑,只见他举着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竖着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伯父看了之后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孩子啊!”

智慧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人要善于思考,将会发现方法永远都比问题多。克洛雷夫说过:“伟大的人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再一次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莫忘初衷

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每个人都是匆忙地在行走、在奔波,终日忙忙碌碌,常常因受到某种诱惑忘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

有一次,院里的老方丈病了,院里有三个小和尚,于是他分三天派三个小和尚去一个山涧给他采药。

第一天,第一个小和尚去了,一走进那个山涧,马上被遍地的天然美玉迷住了,他想到美玉是可以雕刻佛像的,就很激动地捡了一大包回来。老方丈看了后含笑地表扬了他,并嘱咐他暂时不要把捡到美玉的事说出去。

第二天,第二个小和尚又去了,一步入那个山涧,也马上发现了那些完美无瑕的美玉,他想到美玉是可以雕刻成菩萨的,就喜出望外地捡了许多回来。老方丈也含笑表扬了他,同样嘱咐他暂时不要把捡到美玉的事说出去。

第三天,第三个小和尚来到山涧之,看见地上的美玉后,就开始抱怨前面的两个小和尚:这么多的美玉不捡不是有眼无珠吗?若用这样的美玉做成念珠,岂不完美至极?于是,他也抱着很多沉甸甸的美玉回来了。为了不独占这份“功劳”,他邀上前面的两个小和尚一块去见老方丈。可是,老方丈却迟迟下不了床,显然是病得很重了。三个小和尚非常惊恐,十分关心地问方丈怎么了,老方丈说:“我已经病了很多天了,可是最近这三天,你们三个为我采来的美玉,虽是好东西但对于病一点儿也不起作用,而且病情越来越重了。”此时,三个小和尚才意识到当他们看见美玉时居然忘记了自己是去干什么的,并通过这件事领悟到了相关的人生哲理。

做人的原则之一就是有始有终。在做每件事情时总有一个初衷,就像是一段旅程的出发点和终点一样。如果是自己的事情,当然可以自己做主,任意改变终点,但如果是对他人的承诺或是使命,当初选择好了最终目的,途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也不要改变初衷,即使遇到再好的事物或选择,也不要忘记身上还背负着那个最初的承诺。

慈悲为怀,救苦救难

慈航法师说:“一个好人,一生当中最耀眼的,是他那充满仁慈的行动,虽然微不足道,默默无闻,也没有人会记住。一切天性仁慈的人,总是热心地做些不求报偿的善事。”

日本著名禅师明庵荣西,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曾两次来中国学禅。

当时,临济宗黄龙派第八代传人虚庵怀敞禅师,正是天台山万年寺的住持。荣西就是在他的座下参禅,最终心开得悟,得授临济宗的心印。此后,他一直追随怀敞禅师,并于雍熙二年(1191年)得到了师父的衣钵。

后来他想起故土还没有禅宗佛法,便得法回国,回到日本建立了日本最早的禅寺:建仁寺。他也就成了日本禅宗的开山祖师,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然而,荣西刚刚回到日本开始传播禅宗之时,作为当时的新兴宗派,人们一时之间难以理解,更受到了其他传统教派的倾轧、排斥与压抑。

他所住持的建仁寺更是信徒寥寥,香火稀疏,工程也是举步维艰。平常,莫说举办法事,就连一日一餐的食物都难以保障,可怜的是他与弟子们不得不经常“修炼”避谷之法——绝食。

一日已经接近年底了,荣西禅师正在为“日中一食”而犯愁时,一位面黄肌瘦、神情憔悴的中年男子来到寺院,向他哭诉:“大师你发发慈悲吧,救救我们一家吧。我上有老人、下有小孩,全家人已经四五天米粒没进了,眼看老人与孩子就要被活活饿死了……”真是忧愁偏向愁人说,说向愁人愁更愁。

寺院里的僧人一个个也饿得眼冒金星,恨不得拿泥土当成面粉熬粥喝,哪里还有能力去救济他人呢?

无能为力的荣西禅师虽无力但也不甘心,急得在大殿里来回转圈。忽然,他发现,每当转到佛像前面时,总能感受到一缕闪闪的亮光。这缕光是刚刚装饰在药师佛像后面的背光片折射长明灯的光芒。

荣西毫不犹豫,立刻爬上佛龛莲花座,将佛像上那些铜的背光片卸了下来,顺手交给那个穷人:“我实在对不起,寺里现在也是穷得一粒粮食没剩,能换钱的东西也只有这个了,你就用它换些粮食去吧。”

荣西的大弟子看见此情景,马上急了,扑通一声跪在了荣西面前:“师父,这些背光片可是已经安装在佛像上,那就不是普通的铜片了!它象征着神圣的佛光啊!我们这般凡人如此亵渎佛像,盗用佛物,那可是犯了大不敬,最后要下十八层地狱的!”荣西禅师无奈地闭上眼,考虑片刻,然后冷静地说:“你说得很对,如果我们无故私用圣物,的确是犯了大戒,必会受到恶报。可今天我是拿它来救命的,如果这样做能拯救那些濒临饿死的人,纵然将整座佛像都熔化了,也完全符合我佛普度众生的心愿,如果因此受到严厉的惩罚,会被打下地狱,我也心甘情愿。”

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为己任。而荣西禅师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

难怪,他后来在日本的影响那样巨大。他所开创的禅宗,之所以能成为日本的主流文化之一,慈悲为怀、救苦求难和他的智慧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