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3681800000023

第23章 读书,是为了知命而自立(3)

有人非常赞赏瑞士奶牛和非洲狮子的生存哲学,因为他觉得假如一个人的饭量是3个面包,那么他对第四个面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第四个就是欲望,不懂得节制所以结果会很累。人生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背负着太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人生的欲望,试着放下一些欲望,人生会有新的发现。

南怀瑾说人生有很多时候都是痛苦的,这些痛苦源于对生活的欲望过高。人生只有懂得修剪欲望,用理智来战胜欲望,那么人生才会感觉轻松和快乐。欲望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贪念,是天生而来就带来的,也是不可杜绝和避免的。欲望是会生长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像野地里的蓬草一样,肆意地生长。但是如果懂得修剪人生的欲望就会有效地控制欲望,这样才不至于被欲望所吞噬,成为欲望的俘虏。

学习要掌握规律,一以贯之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段话是子贡与孔子之间的一段对话,这段话的译文是:孔子说:“赐(子贡)啊!你认为我能记住那么多是因为我学习得多吗?”子贡回答道:“是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连起来的。”孔子讲的“一以贯之”就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

南怀瑾说孔子的这段话强调的是学问不是靠知识而来的,要研究学问就要把握好“一”,这个“一”是学问的关键所在。南怀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增加人生的经验,然后加上一个“交万个朋友”,这样的学问就差不多了。

一以贯之要求的就是要掌握规律,世间万物都有规律,只要掌握了事情的规律就凡事都有所寻,触类旁通地打通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学问要注重的就是技巧,就如手工活一样,摸着了窍门,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只要心思缜密就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

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他有许多发明创造都流传到今天,传说中国的第一只小木船就是他发明创造的。关于这个传说是有故事的。

一次,住在海边的老百姓请鲁班给他们造个能出海打鱼的东西,在过去他们打鱼只能在海边,他们现在想在海上打鱼。鲁班苦思冥想了很久也没有制造出来。有一天,鲁班的妻子到河边去洗衣服,她把脚上穿的一双翻头鞋放在河堤上,然后自己光着脚下水去洗衣服。忽然,刮来一阵风,把鞋吹进水里了,然后鞋顺风飘在河里。鲁班的妻子一看,三步并作两步地去河里“抢救”她的鞋子。鞋子一会儿被水波推到这边,一会儿又被水波冲到那边,鲁班的妻子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鞋子抓到手上。

鲁班的妻子洗完衣服回到家里就把鞋子的事情对他说了。鲁班一听,很高兴,拿起翻头鞋研究了起来。他用心琢磨了一会儿,然后自言自语地说:“鞋子是空心的,而且不漏水,这样就不会沉到水底了。”

就这样,鲁班仿照翻头鞋的样子造了一只可供出海打鱼用的木船。这被传说是中国的第一条船。

由此可见,只要掌握了事情的规律,摸索出一些窍门,就能够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然后举一反三制造出新的东西。

孔子说学问不是博闻强记,不是把别人所学的自己认为是精华就拿过来自己用,这样是做不好学问的。学问是得到一个东西以后,然后去钻研它、学习它,这样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南怀瑾说学问不是靠知识得来的,而是依靠经验的积累和生活的阅历。

南怀瑾说学问要懂得“一以贯之”,做学问应该找到“一”。这个“一”就是规律,是错综复杂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也是一个共同点,找到这个点了就可以穿针引线,把一连串的东西连接起来,这样就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人如果由学问而进行超脱和升华,就可以达到“本源自性”的地步了。凡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勇于创新,敢于想象,学问的更进一步也是很快的事情。

活到老,学到老

南怀瑾说《论语》二十篇连起来都是讲学问,他强调学问不是知识,也不是文学。学问就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这样才能算是“知言”,才不是白读了《论语》。

南怀瑾熟读《论语》强调的是关于学问的问题。世间很多人会认为所谓的学问其实就是文学修养水平,是一种知识结构。其实真正的学问是把生平所学融入社会中,然后用人生的修养来体验人生的学问。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也就是“知命而自立”的境界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忙碌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有人把攀登仕途作为一生的事业,有人把追逐金钱作为一生的事业,有人把学术造诣作为一生的事业,有人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学问。学问是个简单的词,但有人却穷其一生的去追求、去努力拼搏。就如中国有句古话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隋伟清是辽宁省大连市人,是远近闻名的老寿星。隋老一生爱好学习,尽管年事已高,但还是积极地去参加街道办的英语学习班,能讲一口流畅的英语。为此她被政府授予“学习型百岁老人”的称号。

隋老在幼年的时候曾经进过私塾,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文化素质较其他人高。她经历了旧社会的许多坎坷和磨难,但依然不忘读书,先后读过《四书》《五经》《烈女传》《幼学琼林》及许多古典小说和诗词等,其中不少书籍都是读了数遍。隋老认为,读书不但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使人心情愉悦,而且还可以化解人生的烦恼和忧愁,增强人的思维能力等。

2002年初,大连市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城市,隋老当时年事已高,行动已有诸多的不便,但听到后她还是主动报名参加了社区办的英语基础学习班,成为全市年龄最大的学员。街道考虑她年龄大,出行不方便等因素,安排相关的教员登门辅导,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她对自己学习的要求很严格,尽管年事已高,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请假。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她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不仅可以用英语同外国人交谈,而且还担任了居委会的英语小教员。

2003年,隋老迎来了百岁大寿,这一年政府还授予她“学习型百岁老人”称号。事后,有记者采访她得到这个称号有什么感想,她说:“我认为学习不分年龄大小和高低程度,只要有心学习,哪怕是老了也依旧可以发光。我要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不分早晚,只要有心,不管多晚都可以学习知识。学习也不分程度高低,只要努力也依旧不晚。学习是一种事业,有人拼搏一生都在努力地学习,有人穷尽一生都在追求知识的高峰。人生是短暂的,但只要想学,不管什么时候都为时不晚。

一天,晋平公碰见一名叫师旷的乐师,两人聊了起来。突然晋平公说:“我已经是70岁的人了,很想拿起书本学习,但是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听后回答说:“现在学习你会觉得晚吗,如果那样的话,你还是拿起蜡烛来读书吧。”

晋平公听了师旷的话认为他很没有礼貌,生气地说:“我在和你说正经事,你却跟我在这像开玩笑一样,难道你觉得很可笑吗?”

师旷看着晋平公不高兴的表情,认真地回答:“我没有跟你开玩笑,我听说,人在少年的时候去刻苦学习,就好像早晨的太阳,前途无量;人在壮年的时候开始刻苦学习,就好像是烈日当空,虽然只有半天的时间,但仍然会锐气逼人;人在老年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就好像是蜡烛的微弱之光,虽然远远不如太阳的光芒,但比在黑暗中瞎碰乱撞要好得多吧!”

晋平公听完师旷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点头称是。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人生之路却是漫长的,而学习却是人生之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学习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不管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做到持续学习、持续进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人生学到一定的境界就会看透世事,学问是人的一生应该孜孜以求的事业,把学问当做一种事业来经营,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富而多彩的。学习不在乎年龄,只要有恒久的信念和信心,必将会学有所成。学习不在乎早晚,“活到老,学到老”也是一种事业。

南怀瑾说学问与知识是不同的,知识可以来源于书本和其他的渠道,而学问只能来源于自己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经验。学习知识不在乎早晚和年龄大小,只要想学习了随时都可以,不用拘泥于现实,想学了拿起来就可以学。一个年轻人只要对知识学得透彻就是年轻有为而才华横溢,但是一个人的学问是来源于人生的经验,如果人生的经历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说学问也难免会牵强。南怀瑾说人生的学问达到一定境界了就会懂得“知命”而“自立”。

学无止境,要无所不学

汉代的扬雄在《法言·君子》里说:“圣人之於天下,耻一物之不知。”汉朝的崔瑗在《河间相张平子碑》里说:“一物不知,实以为耻。”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中》有言说:“‘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藉多闻,以成博识。”清代的赵翼在《陔馀丛考·成语》有言说:“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南怀瑾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南怀瑾说古人在讲到儒家的时候,就会认为儒家就是一个智慧的代表。自从春秋战国以后,世人大都把儒者当成很高的知识分子,因此儒家也就自我认为,身为读书人什么事情都要有所了解,否则便会被认为是儒家的一种耻辱。这就是所谓的“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北方有个人到南方去做官,刚到南方的时候,对于南方的风土人情都不了解,但只要请教当地的人就会知道,其实这些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这个北方人却没有去虚心地请教,他认为那样就太没面子了,而且自己怎么说也是知识分子,怎么能够去跟平常百姓请教呢,那是很丢人的事情。因为他的无知,所以他在南方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北方人管辖的地方上有一个乡绅请他去家里做客,吃饭之余大家聊得很开心,这时乡绅家的仆人送上一盘菱角。这位北方人没吃过菱角,看到菱角不知道该怎么吃,但他又不好意思去询问主人和别的客人。主人看到菱角上桌了就一再地请他先尝,北方人盛情难却,只好无奈地拿起一只菱角,放到嘴里去嚼。

主人看到他连壳也没有剥就吃了,心里很诧异,问他:“这菱角要剥了皮才好吃,你怎么整个丢到嘴里去嚼呢?”

他听主人这么一说就知道自己弄错了,但是他却装得一本正经地说:“我刚刚从北方到南方来,有些水土不服,还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所以连壳吃掉了,这样可以清热解火。”

主人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说:“我们怎么没听说过菱角还有这样的功能呢?你们那儿这样的菱角很多吗?”

那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那里有很多的,山前山后到处都长有菱角。”

主人听完不禁哑然失笑。

还有一次,北方人和朋友逛街,路过菜市场的时候,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姜。北方人没有见过姜是怎么生长的,于是就问旁边的朋友说:“一棵树上一年能结多少这样的姜呀?”

卖姜的人和周围的人听到北方人的话笑了起来,他们说:“你看来是个外地人,我们的姜是在地里长大的,怎么会是树上结的呢?”

北方人听出卖姜人的讥笑之意,于是硬和别人争辩个没完:“你们真是笨到极点了,姜就是在树上结出来的,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我邻居家就有一棵姜树,如果你们不相信的话,可以去问问。”他虽然这样说,但心里很发虚,因为他邻居家根本没有他说的姜树,他这样说只是为自己解围而已。

他的朋友明白他是不懂却要装懂,虽然很有学问,但是没有生活常识,他的巧言相辩只是不想自己很难看而已。于是,朋友便故意对大家说:“他这么有学问的人怎么会不知道姜是地里长的呢?他只是想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坚持自己的见解。对的,就要敢于坚持,错的,也要及时改正,这样才能进步啊!”

北方人听了朋友的话,不好意思地脸红了。

人生在求学的路上,会遇到很多不知道、不明白的知识,但是不懂就是不懂,只有跟别人请教了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一味地假装明白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让自己更显得一无是处。

南怀瑾说学无止境,做到无所不学不难,难的是有勇于请教的精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人只要愿意去学就能够找到所学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在那故步自封而融不进任何的观点或者意见,那么他永远都是井底之蛙。骄傲自大或者目中无人显现出来的是自己的盲目无知。一个人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地位或者拥有多高的学识,只能说明他在某一邻域或者某一境界达到了一个暂时无人能及的高度,但这个高度不是永恒不变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是常有的事情。

南怀瑾说人的一生会面对很多没有见过的知识,只要用心去学,用心去体会就会学有所长。一个人只要细心和耐心地去看待身边的人就会发现,很多人远在自己之上。“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人不应该为自己眼前所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眼光应该放得更高远些,这样他日一定会运用所学救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