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3681800000029

第29章 修身养性,最难莫过于改变自己(6)

简单的一个故事,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大公无私的不应该只是佛,更应该是人。一个人能够做到坦荡,那么对于加诸于他的诽谤必然能自动的消除。佛能做到,人也可以做到。

中国有句俗话说“人正不怕影子歪”,一个人如果行得正、站得正,那么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敲门声”,一个人的内心坦荡了,就没有什么是可以害怕的了。“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一个人应该心胸开阔,胸襟坦荡,就不会惧怕流言蜚语,不会害怕别人的恶意中伤。有道是日久见人心,时间一久,坦荡之人就能凭借自己的品行去消除中伤和谣言。

南怀瑾说世人能够做到像管仲那样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因为管仲无私而公正,所以受到世人的称赞和赞誉。南怀瑾说做人就应该做像孔夫子称赞的管仲一样,为人处世都是一碗水端平,这样才能不失公正。以这样的姿态来为人处世,必将会受到世人的尊敬。

由《诫子书》想到的

诸葛亮《诫子书》中有言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南怀瑾说从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充分地表达了诸葛亮作为儒家之人的修养。南怀瑾认为后世之人在讲到修身养性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没能够跳出诸葛亮的这个关于休养生息的理论圈圈。

诸葛亮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要求他凭借着“静”来做学问,以此来俭身养性。南怀瑾说诸葛亮所说的俭并不是节俭的意思,不是节省用钱的意思。这个俭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都是那么的干净和利落。南怀瑾说这就是诸葛亮俭的真正本意和内涵。

中国有句古话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淡泊是人生的一种从容之态,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是一种对世事的释然。淡泊是一种境界,淡泊是一种智慧,淡泊是一种哲学,更是不管天涯海角都可以随遇而安,它的表现不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而是享受生命里的宁静。

南怀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说的是人生的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则是人生的修身治学的一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讲的是人生求学的道理,南怀瑾认为诸葛亮的意思是说想要求学成功,必须要心境宁静,这样才能依靠学问培养出才能来。南怀瑾说如果世间的人只有天才而没有学问和修养,那么他们就是孔夫子思想里说的那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了,“才须学也”的道理跟这个是一样的。

世人总在抱怨生活太累,其实是世人不懂得取舍和放弃。人们总会为名利的枷锁而挣扎,不懂得享受田园的平淡之境。

一个人拥有了那种“看尽人间兴废,不曾富贵不曾穷”的淡泊心境,就不会把得失太放在心上。学会淡泊,才不会为眼前的功名利禄而劳神,才会生活得宁静从容,真正做到“任天空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把淡泊当做一种生活的享受。人生是转瞬即逝的短暂,与其苦挣于世,不如坦然处之。

南怀瑾说“非学无以广才”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是天才,但如果没有学问也不是真正的伟大天才,南怀瑾认为天才是那种广博而有学问的人。

所谓的学问是从求学里得来的,就如那句“非静无以成学”说的一样。

南怀瑾在解释“淫慢则不能励精”时重点解释了“骄”的意思,南怀瑾说淫慢也就是“骄傲”的“骄”字,这个“骄”字看起来跟中国人的修养是不一样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味道。

中国人在讲修养的时候最禁忌的就是“骄”,修养要做到戒骄戒躁,一点都不要骄傲才好。

南怀瑾说骄傲两个字分开来用,骄的意思就是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而傲则是有内容而看不起别人,后来把这两个词连起来用就是骄傲。

中国的文化修养认为,不管一个人多么的有学问,有多大的权威,而一旦骄傲起来了就注定会走向失败。南怀瑾说所以孔子在《论语》里有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和成就,假如他犯了错误,有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够资格成为君子的。

南怀瑾认为中国人力戒骄傲,但现在的外国文化一来,世人流行的口头语就成了“我有了他,真值得骄傲”这类的话。这样就把骄傲当做了好的事情来看待。

南怀瑾说这种好的事情是外国文字对于中国文字的曲解,如果按照中国本土的话说就应该是欣慰的意思。对于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南怀瑾认为对于那些错误的东西要慢慢地改,这些东西都是将错就错和积非成是的事情,一下子是没有办法改过来的。

南怀瑾在说到“险躁则不能冶性”的时候之所以用“险躁”,是因为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喜欢占便宜走捷径,而这样行走就容易冒险侥幸而犯错误。

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暴躁、性子急等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失去理智而做些以后会后悔的事情。用“险躁”也是要告诫年轻人要懂得沉着稳定而冷静思考。这样才能更容易达到理想的修养境界。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南怀瑾说年龄跟着时间过去了,三十一岁就不是三十岁的讲法了,三十二岁也是不同于三十一岁的,人的思想和修养是跟着人的年龄在变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南怀瑾说人在少年的时候不努力学习,等到中年以后就开始后悔了,那个时候就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有人为财死,有人为禄忙。人活着就是在奔波,会为生活所累,追名逐利而斤斤计较。能做到甘于寂寞而淡泊名利的人很少。

“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颜回做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做到了;“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的苏轼做到了。

淡泊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水流淌而不择其道的幸福,是一种树任风摆的逍遥自在的幸福,是一种面对人生宠辱能够坦然处之的幸福。能够拥有淡泊是一种享受。

君子以正道成名,小人以旁门入世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人都想要得到富裕的生活和显贵的身份,但如果利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这些,那么就不会去享受的;世人都厌恶贫穷与低贱,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这些,就不会是真正的摆脱了。孔子认为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就不能叫做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南怀瑾说孔子的这种思想是儒家的修养思想,这种修养要求一个人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南怀瑾还说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世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富贵功名,有美好的前途,事事如意,在工作里有较好的职位,但如果这一切是通过非法手段得来的,那么就是不可取的事情。南怀瑾还说,对人人讨厌的贫贱而言,可以通过正当的方法去争取和上进,而不应该利用非法手段走上歪路。

南怀瑾说一个人如果去掉了“仁”字就是没有中心思想了,即使其他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也是枉然的。真正的智者凭借的是仁义而受人尊重的。不管是位居多高的位置,只要有仁有义就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呵护。

宋代有个叫韩琦的人,他曾经和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的实施,在北宋时期长期担任宰相之职。韩琦在做定武统帅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在部队里,他正趴在桌子上看白天的公文,旁边有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那个侍卫不小心走神了,结果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没有任何责备的话,而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然后又继续低头办公。过了一会儿,韩琦一回头,发现原来拿蜡烛的那个侍卫被换掉了,韩琦心想主管侍卫的长官可能会鞭打那个烧了他鬓角侍卫,于是赶忙召来了主管侍卫的长官,当着他们的面说:“不要把那个侍卫替换掉,我想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吧。”军中的将士们听闻此事后,既感动又佩服。

依照常理,如果侍卫拿蜡烛照明时不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那就是失职。如果韩琦责备侍卫一句也是应该的,即使不出言责备,在火烧鬓角的时候感到疼痛而叫一声也是难免的。可韩琦不但忍着疼没有吱声,而且还担心侍卫受到鞭打责罚,而极力地替他开脱。他这样的容忍比批评和责罚更能让士兵改正缺点。事情虽小,但影响却广大,有韩琦这样仁厚的将帅,很多人都愿意跟着他。

韩琦在做大名府的府尹时,有人送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玉杯表里毫无瑕疵,一看就是世间难得的稀世珍宝。韩琦对这对玉杯非常珍爱,送给献宝人很多钱财。自从得到玉杯以后,但凡要宴请宾客的时候,韩琦都是单独地设一桌,铺上锦缎,然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有一次在宴客劝酒时,玉杯被一个宾客不小心碰到地上摔了个粉碎。在座的宾客很惊讶,他们深知韩琦对玉杯的喜爱,碰坏玉杯的是一个小小的官吏,这时的他吓得不说话了,只是趴在地上请求治罪。韩琦看到这一切没有丝毫的动容,他笑着对宾客说:“世间的宝物,不管是成还是毁,都是有一定的定数的,有的时候它就会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扶起趴在地上的官吏,并对他说:“摔坏玉杯只是你偶然失手,并非有意的,你又有什么过错呢?”韩琦的这番话说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经碎了,无论怎样也不能让玉杯复原,责骂、痛打都无济于事,责怪只是会徒然多了一个仇人,而且会令宾客感到十分尴尬,这会让好端端的一场聚会不欢而散,而且这样做也会有损自己的形象。韩琦的言行博得了众人的赞叹,使摔坏玉杯的人感激涕零,感动不已。

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曾经这样评论他:“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在处世上,被重用,就立于朝廷与士大夫们公平议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一切出自真诚。”韩琦的一生处于危险之中,但又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都跟他的为人有很大的关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天下之事,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这就是韩琦处世高人一筹的诀窍。仁厚的待人之道是智者的首要选择。

南怀瑾说世间很多成功的人他们依靠的就是仁义。换句话说,一个人成功的时候要依靠仁义,如果失败了,更要倚仗仁义而获得安稳。

安贫乐道,不被物欲俘虏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南怀瑾说一个如果真的要立志于修道,当然这个“修道”不是指出家为僧或者做神仙的意思,这个“道”是指儒家的修养,南怀瑾说,换句话的意思就是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这个事业也是孔夫子所说的千秋大业。

南怀瑾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有志于儒家的修道,而讨厌物质环境的艰苦,害怕自己穿坏的衣服,害怕自己没有好吃的食物,简而言之就是立志于修道的人贪图享乐,那么就是无药可救了。贪图享乐的人,他的心智已经被物欲所吞噬。而孔夫子要求的修道就是要安贫乐道,不成为物欲的俘虏。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人生的最美,就是一边走,一边捡散落在路边的花朵,那么一生将美丽而芬芳。”有的人往往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给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而忽略了自己可以承受的能力,然后竭力拼搏却终无所获。他并不知道,他选择的本来就是无法企及的痴心妄想,那是一种对生活的欲望,永远也无法满足的欲望,最后将成为物欲的俘虏。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是说人生应该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不把期望架得太高,不让自己难熬。把欲望看做人生的选修课,不要太在意多少,别让自己太累。人要做到坦然处之地去面对生活里的欲望,有自己的立场,不被眼前的名利之艳扰乱视听。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寺庙的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3位信徒,他们向禅师行礼说道:“禅师你好,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是我们信佛多年,却并没有觉得快乐,我们想请教你这是怎么一回事。”

无德禅师看了看信徒,然后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人生如果想要快乐其实并不难,最简单的就是首先要弄明白你自己是为什么活着的。”

3位信徒听了无得禅师的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的茫然。他们更没有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一会儿,甲说:“人之所以活着我想是因为人们害怕死亡吧,死亡应该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所以就如那句古话说的那样‘好死不如赖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