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3681800000037

第37章 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5)

规矩是人心里的一杆秤,没有规矩是办不好事情的。就如孟子说的,就算是离娄和公输明那样的人,即使没有“规”和“矩”也是画不出来方和圆的。人只有守规矩才能更好地做一些事情,这样才不能失去人生的方向。南怀瑾说除了得道的和真正有成就的人,世间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需要道德等的约束,这也是一般人的心理。

贪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中国有句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间的人没有不喜欢钱,没有人会说自己不喜欢钱的,不管是金子还是银子,只要是能买卖的都具有钱的价值。清代的袁枚说:“不谈未必是清流”。南怀瑾说真正的对钱感到无所谓的反而是那些经常在钱里面打滚的人,而一辈子清高的人只是没有爆发而已,一旦爆发,表现出来的劲头比任何人都厉害。

南怀瑾说那些标榜着自己不要名利的人是假的,不要名利是因为没有资格要。以往达不到那个高度的位置,一旦登上了那个很高的位置,被许多的人拥护着,那种滋味是很享受的。如果这个时间叫那个正在享受的人下来,他就舍不得了。

南怀瑾说世界上对于金钱的贪欲而不动心的人有两种,一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是已经死了的人。南怀瑾强调说钱财不一定是金银、钞票,还可以是古董、字画等。例如稀世珍宝,有钱买不到,但是有人送,那么那人肯定会接受。贪欲是多方面的,人的贪欲也是永无止境的。

远古的时候,西方的国土上有一位顶生王,他因为拥有7件绝世珍宝而使得周围各国都听命于他。他的7件宝物其实很简单:一对会飞行的金轮、一头白色的大象、一匹红青色的千里马、一颗夜明珠、一个貌似天仙的王后、一帮贤能的文臣和勇猛的武将、一千个智勇双全的儿子。

他执政的时候非常的圣明仁德,以至于所有的百姓都愿意在他的管辖范围之类。他健康而长寿地活着,不知道自己活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岁数。他拥有这么多的福德,但是却并不感到满足。

他想:“我的国土连绵几千里,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我自己的财富数不清,奇珍异宝更是多得数不清。但我希望上天能恩赐,下7天7夜的金雨、银雨,这样我的国家和百姓就能共同享有富贵,那样应该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上天听到他的祈愿完成了他的心愿,遍地下的都是耀眼夺目的金子、银子。百姓们互相祝贺,国王也因此每天都与群臣饮酒作乐。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顶生王又在心里琢磨着:“我现在拥有了我想要的一切,但是我听说南方有个国家的百姓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如果我能够帮助他们,这应该是件很好的事情。”

顶生王刚有了这个念头,就被飞行金轮带到南方去了。南方的人民对顶生王的威名早有耳闻,看见他亲自驾到,都是顶礼膜拜,愿意归附于他。顶生王利用几年的时间就将原本贫穷落后的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

这样,顶生王也没有感到满足,他说:“我已经拥有了西方和南方的土地,但是我听说东边有个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足,要什么宝物就有什么宝物。我要是能拥有东方的土地,那样就会更开心了!”

飞行金轮又带着他向东方飞去。东方的人民看到他同样的欢迎和热情,也自愿归附于他。几年的时间,他以法治国,以仁义教化百姓,这样东方的国家很快就比以前更加欣欣向荣了。

顶生王依旧没有感到满足,他又想:“我有了西方、南方、东方的国土,但是我还缺少北方的土地,如果北方的土地也归我所有,那么我应该比现在快乐。”神奇的金轮又立即把他送到北方。同样几年后,顶生王把北国教化得很好。

顶生王没有感到满足,他想:“地上的一切都属于我了,但是我还想得到天上的。”飞行金轮又把他带上了天界,他与天帝同坐在宝座上,看见宫殿的豪华奢侈不禁想道:“我虽然拥有四方土地、天下的富贵,但是与天帝相比就逊色多了。如果天帝死掉,由我来继承这一切,那就太完美啦!”

顶生王心中的邪念被天帝看得一清二楚,于是将他送回自己的王宫里。不久之后,顶生王就身患重病,遍请各地名医诊治,也不见任何效果。

顶生王很清楚自己的病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对大臣嘱咐说:“我死以后,如果有人问我是怎么死的,你们就说是因为太贪婪,才会得了不治之症。我现在很后悔,但是为时已晚,只能把得到的教训传给后世之人。”

人不能贪得无厌,不是说不要有贪念,而是要适度地掌握自己的贪念,拿起欲望的剪刀时刻修剪自己的欲望,这样才不至于如杂草一般丛生而得不到控制。贪念是一种因果的轮回,因为贪念过度才会遭遇不好的后果。

南怀瑾说人的贪欲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艺术品,可以是字画,也可以是贪欲。一切贪欲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圆觉经》里说“种种恩爱贪欲”,这个种种包含的范围很广、很大,需要人用心去体会。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的意思是那些本没有本事的、没有真才学的人,自以为读了不少的书就学富五车而对别人妄加评论。用自己本来就不高明或者错误的观点去批评教育别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显示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

南怀瑾说世间的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想着要比别人好,在各个方面都能够超过别人,这样就能够教育别人和要求别人了。世人也都想着指导别人,这就是人的毛病。

世间有很多的人自恃才高,对于别人的批评和见解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是没有经过实际经验论证的想当然,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对别人的修改和批评弄错了。

苏轼与王安石同朝为官,但是王安石的官位要比苏轼的官位大。一天,苏轼去看望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没有在家。苏轼在等王安石的空当在他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诗只写了开头两句,可能是有事出去匆忙才没有来得及补上后两句。苏轼看着诗的前两句是这样写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平时恃才傲物,根本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苏轼看到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后,心中顿时觉得王安石不是徒有虚名,就是老糊涂了。苏轼自己在心里琢磨着:菊花在秋季刚来的时候就枯萎凋落了,怎么在王安石的眼里就是最耐寒、耐久,而且敢与秋霜斗的花呢?从来没有见过被秋风吹落得满地皆是的菊花?“吹落黄花满地金”显然是基本常识的错误。于是他也顾不上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了,提起笔来就在王安石的诗后面续上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轼题完诗后不等王安石回来就独自回去了。王安石回来后看到了苏轼在他诗后续补的两句诗,心里知道苏轼这个年轻人有点太过自负,目中无人而缺少生活的常识。王安石没有声张,也没有对苏轼言明,只想用事实来教训他一下,于是借故把苏轼贬到湖北黄州去做团练副使。

苏轼被贬黄州后心里很不舒服,心里想着王安石是有意地报复他,但因为王安石比自己的官位高,所以也只能服从调遣。转眼间,苏轼在黄州已经将近一年,九九重阳节的时候,秋风刮了很多天。这天好不容易风停了,苏轼便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他们到了后园里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的金黄,菊花枝上却没有一朵菊花。他顿时目瞪口呆,感到震惊,想起一年前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意识到自己的肤浅,也为犯下那样无知的错误而感到羞愧。至此以后,苏轼再也不敢轻易地修改别人的诗作了。

很多人自恃才高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虽然有满腹的才华但因为缺少生活的经验而对别人加以批评和指点。就如孟子说的那样,人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好为人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世间常有的事情。因为意见不同而产生分歧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有中肯的意见或者好的建议可以提出来,但是这个意见或建议一定要是正确的,不能自以为有些才华而自视清高,胡乱指责。

人应该懂得人情世故

明朝诗人杨基在《闻蝉》中写道:“人情世故看烂熟,皎不如污恭胜傲。”南怀谨说所谓的“人情世故”不是世人常说的简单而圆滑的处世之道,也不是对手之间假意的虚伪逢迎,更不是一味地服从于现实,而是真正地理解人生的含义,懂得生活的真谛,这样才能够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南怀瑾借用孔夫子的这句话说出了他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的认识。南怀瑾觉得一个人不但要懂得做人,还要懂得做事,这样的人生才是自己的人生。

人在15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可谓志向高远。15年后的30岁的时候凭借着人生阅历和人生经验而成就自己的事业,这会才有资格说在社会上可以立足。人在40岁的时候心理年龄和身体年龄都达到了人生的成熟期,对人生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了,该看淡的也看淡了。50岁的人生就淡定了自己的一切,乐天知命。等到60、70的时候就会对生老病死都不放在心上,达到真正的知天命的境界。

法国里昂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是以经营布点作为主要职业的,他的一生即将走完。老人临终之际叫来牧师,牧师来到他身边。老人告诉牧师说:“牧师,你知道吗?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音乐,为了听一场音乐会我甚至会不惜跑上几公里的路,走着去。而且你知道吗?我曾经还和著名的音乐家卡拉扬一起学习怎么吹小号呢。”

牧师点点头,老人顿了顿说:“我当时的成绩比卡拉扬要好,老师也非常看好我。可惜的是,等到我20岁的时候却疯狂地迷上了赛马,从此我不再去过问音乐,就这样,把音乐荒废了。如果我坚持自己的音乐之梦,那么现在说不定我也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家了。我的生命即将结束了,但是我发现我的一生都是在碌碌无为里度过的,我为我这样的人生感到遗憾。如果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我有选择的话,那么我会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牧师知道老人弥留之际的心情,他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地安慰老人,让老人觉得人生并没有那么多的遗憾和痛苦。老人的忏悔对牧师而言也很有启发。这位牧师是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他去世后,被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的字是他自己写上去的:“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人总是在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越懂得人情世故,越老越能体味人生的百味和体会人生的百态,一切的事情都看开了也看淡了。如果人能够将自己的反思提前50年、40年、30年,那么世界上会有一半的人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幸福人生。但是人生往往会感到很遗憾,因为大多数的人在积累人生经验的时候也在感叹时间的飞逝、岁月的蹉跎,不知道在人生里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

人应该懂得一些人情世故,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人只有懂得一点人情世故,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人情世故其实不用刻意地去学,只要放得下架子,懂得尊重别人和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了,这样就很容易办好一些事情。

南怀瑾说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离成功是不会太远的。人在社会上行走,既要懂得做人,更要懂得做事,这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深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