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3682700000005

第5章 错误的爱是一种软暴力(4)

最近听到这样一件事情:表弟的孩子今年5岁,随身却带了一部新手机,是爷爷给买的。我表示非常不理解,通过追问得知:不给买不行,天天哭不吃饭,嘴上起了一串泡,不得已就按孩子的要求买了一个大屏手机。这不得不说是家庭教育的问题,通过这件事大家可以想象曾经的许多小事,孩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得逞的,家长是怎样逐步沦为孩子要挟的对象的。需要告诫家长的是:第一,孩子不要轻易让老人带,因为老人对隔代的娇惯非常严重,学校中的许多问题孩子都是老人带出来的。第二,家长一定得有自己的原则,并把这个原则在实际行动中向孩子强化,就算是给孩子一个信号:只要家长不同意的事情,你无论采取怎样的手段都是徒劳的!有了这样一次两次的无功而返,孩子自然会知难而退。那种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勇往直前的孩子,身上这种锐气毫无疑问是家长的无原则给滋长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家长自己。

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指出:“孩子提10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7条。”现代社会诱惑太多、竞争太激烈,要鼓励孩子竞争,但不要攀比,要教会孩子“节制欲望”。根据统计,在青少年罪犯当中有大多数人是由于过度的欲望而引发的犯罪。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玟瑾曾说过,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爱,反而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进而变得自私,甚至冷酷、残暴。正如关教授所言:“现在的孩子容易狂妄,家长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因此,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中的指导要有原则,对孩子一开始萌发的不合理欲望就要坚决说“不”。

再次,对孩子任性、依赖的举止说“不”。

早上起来喜欢穿哪件衣服,妈妈不让穿就不上学了;逛超市,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父母不给买就哭闹不止,于是家长便无奈地满足了孩子的要求,任性就这样形成了。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溺爱教育通俗说就是“细养教育法”。父母用细腻思维将孩子成长中的暗流险滩都好心地“扫除”了,用精细想法将孩子能够忍受苦难的机会都铲除、剥夺了,孩子成长的营养成分只有“细粮”和营养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而缺乏黑色食品、绿色食品和五谷杂粮的滋补,造成营养结构失衡,形成人格缺“钙”、性格缺“钢”、事业缺“铁”,不具备竞争力和战斗力,干事情都畏首畏尾、谨小慎微。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中最大的缺陷就是任性和依赖。生活中还有一种容易忽视的细养教育现象,也是溺爱出来的结果——依赖!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常常会喊“妈——这道题怎么做,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表面上看孩子好问好学,但实质上也暴露了孩子普遍缺少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习惯,缺少一种自己查阅工具书等相关资料、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这种思维依赖及学习行为上的依赖更是要不得的。这就要求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当数学等学科遇到难题时,不要急于帮助解决,让孩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养成自学课本的习惯,从书上的概念、定理、例题中找思路、寻突破,必要的时候可以稍微给予一点提示。针对语文等学科遇到的问题,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针对一个词语的解释,如果家长直接告诉答案,孩子能很快地得到他想要的这一点知识,但如果他主动查阅工具书,那他可能会知道有关这个词语的读音、多种解释以及每种解释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应用等,由此及彼,他会有更多的收获。因此,提醒家长当孩子唐突地急于从父母这里找答案时,不妨先说“不”。

最后,请家长反省自己后再对孩子说“不”。

“不”字不是家长权威的象征,而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拐杖”之一。如果没有原则地滥用,就会抹杀孩子的天性,走向“专制家长制”的教育模式。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家长在说“不”的时候先要反省一下自己。例如,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家长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的做法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都没有做到,这样的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纸空文而已;还需要想一想制订的标准是不是合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承受范围,如果家长制订的标准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那你说的“不”就会成为孩子沉重的十字架;最重要的是家长还需要反省有没有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如果不合理的“不”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那么家长在以后的教育中就很容易遇到逆反心理强的孩子,教育将事倍功半。

总之,不善于说“不”的家长是溺爱型的家长。“溺爱孩子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软暴力。”不会说“不”的家长不仅让孩子得不到美好的未来,也把自己推向了深渊。我曾亲眼看到校园里,一位爸爸和四年级的儿子撕扯在一起,倒不是打架,而是歇斯底里的儿子硬扯着爸爸的衣服要回家,爸爸好说歹说,甚至动用了武力仍然无济于事。至于原委我没有去考究过,通过此事可以折射出这样的问题:试想儿子的心理是何等脆弱,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不应该导致这样的行为与结果;再想家长此时是何等的尴尬,他的颜面被孩子在众人面前撕扯得无地自容,这难道不是家长自己铸成的后果吗?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呢?著名心理咨询专家袁荣亲说过:“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虐待父母,甚至威胁父母的生命,翻开这样孩子的犯罪记录,都有溺爱的因素在里面。孩子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没有一技之长,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长大后由于心理的扭曲,就会把仇恨转嫁给父母,认为是父母害了自己。他对父母不可能有孝心,冷漠无情的家庭氛围的根源也在于溺爱。

走出溺爱并不难,“不”不仅是一个字的回答,而且是一种教养策略。当你需要的时候,通过说“不”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发展出诸如自立、自律、尊重他人、正直、容忍的能力和其他许多对成功至关重要的个性品质。最后,我还要和大家分享一个生活的实际场景,来作为我们今天关于“爱孩子”这个话题的总结。

两个孩子同时打翻了牛奶。

一个场景中:父母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抱到一边,说:“宝贝,有没有烫到手?”“都怪这杯子,这么滑,让宝宝抓不住,妈妈把这杯子扔掉,宝宝不哭!”于是,孩子不哭了。

另一个场景中:父母没有跑过去抱孩子,而是微笑着对孩子说:“宝贝,过来,先到厨房拿块海绵,我们一起把牛奶擦干净好吗?”然后,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收拾打翻的牛奶,并郑重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端杯子,避免杯子滑落。

家长朋友们,这两个场景中都充满了“爱”,爱的结果却会截然不同!我们爱孩子的目的你还记得吗?如果你始终想着爱孩子的目的,再来对照爱的方式,思索爱的结果,你一定会有自己明确的答案!爱孩子,就在父母的“舍得”下成就一份坚强、一份宽容、一份责任,这样爱出的孩子,就会多一份执著、多一份善良、多一份担当。爱孩子,需要耐心、勇气和智慧,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教育学者、心理专家、生活导师,所以,每一个爱孩子的家长都不孤单,让我们一起共勉!

爱孩子,请不要刻意设计他的未来

作者:佚名

父亲要把伽利略培养成医生,当伽利略被迫去研究解剖学原理时,却把殴几里得和阿基米德隐藏起来,默默地钻研深奥问题的答案。他发现了钟摆规律时仅十几岁;他发明了望远镜、显微镜,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米开朗基罗的父母曾宣布,不让他从事丢人的“艺术家”职业,一发现他在画画就惩罚他,但最终米开朗基罗仍然成为一代艺术宗师。

我们一些家长总喜欢根据自己的好恶、观点甚至受制于某种利益的驱动,去为孩子选择、规划、圈定某种志向或职业,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志愿。因为与孩子的意愿背道而驰,结果大多不能“如愿以偿”,即使有些也能上大学,成了所谓的人才,但也并非孩子的“最爱”,孩子的潜能和智慧并未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实质上也是一种人才浪费和埋没,而且孩子一生也未能从自己所喜爱的职业中得到人生的乐趣与满足,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形伤害。这其实是一种代孩子活和孩子代你活的教育方式。

无论是代孩子活或孩子代你活,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极其不尊重。

爱孩子就请从尊重和平等开始。并能够和孩子在一个层面上交流,而不能总拿出一副家长的“我走得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的高高在上的架势说教孩子。爱孩子请不要按着自己的意志去刻意设计孩子的未来,让孩子完全成为你意志的载体,而是让孩子活成他自己。

刻意还要尊重孩子的喜好。我刻意给孩子买过儿童读物,想培养他的文学细胞,可是孩子不屑一顾。后来我在书摊上给孩子买回一本《世界兵器》,没想到,孩子如获珍宝,从此,旧书摊成了他寻觅兵器书籍的场所。

孩子也是有思想的,他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强求也没有用!

8岁的小儿子最喜欢地图,前些天我和他爸爸与儿子的“较量”以我们的失败告终,我们不得不花10元买下儿子要的《中国知识地图册》,我儿子见地图就要买,真没办法。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孩子的未来不用父母刻意去设计,可以适当引导他的兴趣。

我也同意引导,孩子小,不知道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得靠家长去发掘,儿子上学前班时我就送他到隔壁的老师那儿学画画。每次送都是哭着去,后来他越学越喜欢,去年因为忙就把他的绘画课给停了,现在儿子自成一体,没事开始画素描啦,画得非常好,有几张还在安徽省的比赛中获奖了!

真爱孩子,请不要拿爱说事

作者:佚名

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如何爱他,你的爱他能感受到;不要对孩子说你该干什么,要注意自己不该干什么,父母的行为永远是孩子的榜样。教育孩子自己首先要有人格。

父母没有好的品格,去要求孩子,孩子会感到困惑。如果父母注意的话,会发现孩子互相交流时说得最多的是:“我爸爸说……”或“我妈妈告诉我如何如何。”如果父母注意到这些后,又作何感想?这说明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

不要对孩子说你如何如何爱他,不要用你的爱向孩子索取什么,不要说你都是为他好,爱的压力他们会承受不了。很多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一定要如何如何,一定要成才,我们就指望你了。”恨不得把自己不能做的一切都交给孩子,总对他们指手画脚,你要这样,不能那样,好像自己说的就是对的。直到有一天,孩子终于学会说“不”了,父母还在痛不欲生地抱怨孩子不听老人言,错的还是孩子。

孩子不欠你什么,你只是给了他生命,给了他食品,可这都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又有多少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惑、痛苦、无奈、迷茫时说的最多的话是:“父母我恨你,你为何把我带到这个世上。”做父母的你们听到后又作何感想?

“养不教,父之过。”我们做父母的做到教了吗?除喋喋不休的要求之外,我们还做了什么?

如果是真爱,孩子会感觉到,不要说为了孩子你失去多少,说多了只会适得其反,难道真的全为孩子?有些时候还是为自己,难道就没有虚荣心在作祟?

所以不要对孩子有太多苛求,想让孩子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首先要学是怎么做人,是面对挫折的勇气,是活下去的信心。

如果真的爱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困难、自己的不如意拿孩子出气,孩子没有义务让你拿来撒气。

一个品行好、有涵养、有德行的家长,他的爱如涓涓细流,如徐徐春风,能造就心如沧海、德如阳春的人才。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谁又能一帆风顺?富不骄,穷不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真爱孩子,请不要拿“爱”说事,那样只会让孩子看不起你。

如果真爱孩子,自己要有人格,不然,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

用爱的理由拒绝孩子

作者:佚名

爱孩子要有原则,迁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害。

“当孩子哭着要东西时,父母应该怎么办,是给还是不给?”一位母亲来信问我。

我在回信答复中,送给她一段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话:“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的时候,不论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

如果你一看见他流泪就给他东西,就等于鼓励他哭泣,是在教他怀疑你的好意,而且还以为对你的硬讨比温和地索取更有效果。

我在复信中还对她说:“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你会拒绝他。而此时的拒绝会比当时的拒绝给孩子的打击要大得多。当孩子放纵的欲望最终被拒绝时,轻者会造成孩子的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愤绝望的心理,他会觉得世界上谁都跟他过不去,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孩子的轻生自杀行为。

“如果您想培养一个‘无赖’,那就尽情地去‘放纵’他、‘迁就’他;如果您想培养一个很‘棒’的孩子,那么面对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您就要坚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拒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