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娇不惯教女孩100招
3682900000017

第17章 尊重越多,女孩越独立(肖)(5)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前教子”,其初衷大概是觉得孩子小,不会有什么面子问题,所以犯了什么错误和过失,父母可以现场问罪,这样可以得到“家教严明”的美名。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大错特错。女儿虽小,但是她与大人一样,具有不可凌辱的独立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也会越来越增强。

在这种强烈的自尊心之下,如果她一有过失,做父母的便立即告诉很多人,并在众人面前呵斥责备她,那么,女儿就会感觉到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这种事情如果频繁发生,就会导致女儿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或者滋生逆反心理而我行我素。

所以,“人前教子”的做法并不足取。即使女儿真的有过失,父母也应该在维护她的自尊、尊重她的人格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用温和的方式批评她。这样,才能既维护了女儿的面子,又激发了她的自愧、自警和自戒之心。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位妈妈曾经说起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女儿五六岁的时候,她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回到家后,总是喜欢拿着识字本和粉笔,蹲在家门口的公共平台上练习写字。过往的邻居看见了,都会夸奖说:“这孩子真懂事,写的字也很不错!”

女儿听到这样的赞美之语,写得更起劲了。然而妈妈并不是很高兴,她担心女儿会因此而骄傲自满。因此,当邻居们再夸奖女儿的时候,妈妈便会谦虚地说:“这孩子刚刚学写字,总是歪歪扭扭的。”同时,妈妈还会跟邻居们说起女儿在很多方面都不懂事,让父母操心担忧。

正在写字的女儿听到妈妈跟邻居们说自己的不足之处,便没有了再写下去的兴致,一扭身气呼呼地回家了。后来接连几天,女儿都不再去平台上写字。

妈妈觉得很纳闷,就想方设法问女儿原因。女儿刚开始不肯说,后来有一天跟妈妈出去玩的时候,终于忍不住把心里话说了出来。她说:“妈妈,请不要当着外人说我不好。如果我有错误、有缺点,请您回到家中再批评我好吗?”

女儿的这话震动了妈妈的心灵,她没想到自己的行为严地伤害了女儿的自尊心。她终于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尊,谁也不愿意自己的缺点被人当众揭示。

意识到这点后,妈妈便处处注意维护女儿的自尊。如果女儿出现差错,她会等回到家中再批评指出;如果有亲朋好友当着女儿的面问及女儿的情况,她会扬长避短,充分肯定女儿的成绩。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变得越来越自信了,也很愿意听妈妈的建议,而且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位妈妈的亲身体会告诉我们,不要当众批评女儿,这样会伤害她的自尊心,使她失去自信。当女儿出现错误的时候,要多理解她,多站在她的角度看待问题,要心平气和地听听她的想法,帮助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女儿在众人面前犯了错误,父母可以试试用眼神、手势等进行暗示;也可以让她自己去调解,等事情过后再找她谈;还可以把她带到没有外人的地方详细问明原因,再进行有效的教育。

在必要的时候,父母还要对女儿的某些错误加以保密,使女儿在承认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在时间上有一个缓冲的余地。这样,也会让女儿觉得你是真正爱她的,是她最可信赖的人。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女儿

每个成年人都渴望被人欣赏。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欣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美国精神病专家曾经惊异地发现,至少有50%的病人,精神崩溃的原因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赏识。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一旦精神崩溃,就喜欢站在街头,当众演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那些平时胆小如鼠的人,一旦精神失常,就胆大妄为,有的甚至站在马路中间指挥交通。

在这疯狂的世界里,这些人找到了重要人物的感觉,过足了被赏识的瘾。精神病专家无奈地说:“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治愈,但怎么忍心让他们回到这个冷酷而没有人赏识的世界啊!”

其实,未成年的孩子们,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有这种强烈的需求: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的欣赏。

有一位母亲讲了这样一件事:“我的女儿经常淘气,所以我不得不常常责骂她。但有一天她表现得特别好,没有做一件惹人生气的事。那天晚上,我把她安顿上床后正要下楼时,突然听到她在低声哭泣。我不禁问她出了什么事,她一边哭一边问道:‘难道我今天不是一个很乖的小姑娘吗?’”

这位妈妈的讲述告诉我们,即便女儿年龄再小,她也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如果父母能够以欣赏的态度去肯定她的良好表现,就能激发她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日本著名的幽默作家佐藤爱子在小的时候,也并不是文学爱好者,几乎没有读过什么小说。她对文学产生兴趣,是因为她的父亲。有一次,她的父亲——日本著名作家佐藤看了她的信后,说:“这孩子写东西很好。”

成名之后的佐藤女士在一部书中回忆说:“正是父亲的这句话,成了我写作的支柱。”这句欣赏的话语,鼓励了当时正处于逆境的佐藤,使她的才能得以发挥,并最终成为广受人们欢迎的作家。

可以说,父亲一句欣赏的话语,改变了佐藤的一生。人的能力一旦被认可,进而就会产生更加发挥能力的心理。特别是当被自己所敬仰的人赞扬之后,其效果就会更大。让佐藤下定从事文学的决心,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的,正是父亲对她的欣赏与肯定。

曾在日本著名电视台任妇女少年部长的评论家江上藤女士,在她小的时候,经常被人批评说“这孩子气量小”、“这个小女孩怎么长得这么丑!”

因为这种评论,江上藤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论怎么做都不会讨人喜欢,她逐渐变成一个很自卑很内向的小女孩。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江上藤的爷爷从乡下回来后。慈祥的爷爷很喜欢江上藤,有一次他当着家里许多人的面说:“这孩子招人喜欢,非常可爱。”

爷爷一句真心赞扬的话把江上藤从自卑感中解救出来。她心里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就不断努力给别人好的印象。成年后的江上藤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她祖父那句话,她可能永远摆脱不了容貌的自卑感,那么无论她有多大的才能,也不可能成为著名的成功女性。

从佐藤和江上藤的例子可见,父母一句不经意的肯定的话语,常常会在女儿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有可能影响她的一生。

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女儿的考试成绩稍不如意,或者不认真读书、不及时做功课时,父母气急了,就会骂出一些令她泄气的话来。比如,“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将来还会成为什么有用的人?鬼都不信!”“你还想有什么作为,做梦!”等等。

这种消极的、蔑视的口气,很容易伤害女儿的自尊心。这些父母一时的气话,已经足以构成对女儿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折断了女儿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

对于幼小的女儿来说,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简单的一句话,就会使她产生自己的人格全部被否定了的心情。一受到责备和否定,她就会感觉到怎么努力也是白费,甚至对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完全失去了信心。

另外,小女孩们都比较在意自己的外貌。如果父母贬低她的容貌,说“你鼻子矮”、“皮肤黑”,她就会丧失自信,感到沮丧,甚至对以后的人生也感到灰心。

著名教育家周弘老师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孩子,孩子往往不肯轻易改过,而且还会不喜欢父母,甚至怨恨父母。

父母们应该认识到,年幼的女儿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还是依据他人对她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女儿这时候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的情绪和行为。

一句鼓励的话可以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生,而一句贬责的话则可能毁掉一个天才。赏识是女儿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而爱是女儿人生路上的积极动力。所以,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多以欣赏的态度去倾听女儿说话,多用鼓励性的话语去肯定她的优点。只有这样,才会激发她的自尊心,让她对自己对未来拥有足够的自信。

尊重并引导女儿的追求和理想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孩子也是如此。对于女儿的意愿和兴趣爱好,父母应该支持鼓励,而对于她的理想和追求,父母更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

在美国一所学校里,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说说长大后想干什么。有一个男孩很认真地写了一篇长达7页的作文,非常详细地描绘了他的梦想——拥有一个自己的牧场,他甚至还在文章的最后画上了牧场的平面图。

男孩将作文交给老师后,得到的却是最差等级“E”。老师说:“对你这样的孩子,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你来自一个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家庭,你没有经济来源,而拥有一个牧场是需要很多钱的,你没有办法做到这一切。”老师让他重写一篇。

这个男孩回到家里,痛苦地思索了很久,问他的父亲该怎么办。父亲说:“孩子,这件事你得自己决定。”

男生考虑了整整一周后,还是将原来那篇作文交了上去,没有改动一个字。他对老师说:“你可以保留那个‘E’,但是我将继续我的梦想。”

十多年后,这个男孩——蒙地·罗伯茨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美国圣伊德罗牧马场的主人。

人生因为有了梦想,才会充满希望、精彩无比。小孩子天生爱幻想,总是会对自己的未来做种种设计。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成年人常常像故事中的那位老师一样,残酷无情地击碎孩子们心目中的梦想。

有些父母常常凭自己的人生经验,嘲笑女儿的理想不切实际,当发现孩女儿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便会训斥道:像你这样的成绩,长大后只能伺候别人,还好意思说要当一个外交官,简直是在做梦……这种无情的呵斥,会令女儿感到万分沮丧,稚嫩的心灵受到莫大的伤害。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为女儿设计理想。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已经把她未来要走的路一步步规划好了,甚至想到了她以后要上哪所大学的什么专业。

他们很少去问问女儿的爱好和理想,而是强迫她按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如果女儿的行为没有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就对女儿的所有努力全盘否定,甚至训斥打骂她。

张涵的女儿青青今年上六年级。青青从4岁开始学钢琴,一直学到小学四年级,最后还是放弃了。张涵曾经对朋友说:“回忆这6年女儿学钢琴的经历,那真是一段辛酸史。”

张涵自己的最大理想,就是成为一名钢琴家。不过由于小时候家境不太好,这个理想最终没能实现。所以,张涵坚持要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一名成功的钢琴家。

开始的时候,青青还对钢琴有点兴趣,在妈妈的监督下,练得比较认真,进步也很大。但是上小学后,青青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她逐渐对钢琴产生了厌倦情绪。

每当张涵催促青青练琴时,青青总是表现出烦躁和不满的表情,甚至有些怨恨妈妈。有一次,青青练琴时还差一根手指的指法没有练,但是她已经很累了,不想再弹。张涵着急之下开始批评她,她竟然气鼓鼓地说:“干脆把这根手指砍掉算了!妈妈,我不想活了。”

女儿的一句气话,让张涵突然明白过来:其实是她自己想成为一名钢琴家,而不是女儿。后来张涵对朋友说:“现在我才知道,我不能强迫女儿去追求我的理想,她应该有自己的理想。”

青青的妈妈终于知道,作为父母,望女成凤的心理无可厚非,但是在培养女儿的时候,必须先征求她的意见。是的,父母应该去了解女儿的真正需要,尊重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当然,在尊重女儿的追求和理想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要在女儿建立理想的初期就给她太多的压力和警示,因为这样很容易打击她的积极性,让她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

父母如果觉得女儿的理想是合理的,就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必须以充分考虑女儿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为前提,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理想的确立,需要一个从初步设想到牢固树立的过程。在女儿刚刚萌发了一个想法时,父母最好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以她的现实准备为前提,进行适当的启发和诱导,不能说教,不能命令,更不能趁机提条件。

下面的两个建议,可能对你尊重并引导女儿树立美好的理想有帮助,不妨参考一下:

给女儿一个想成为自己的自由空间。

父母要给女儿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让她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有独立思考的权利。要让女儿自由地发表她的意见,不要让她成为一个盲目服从的人,更不要让她成为代替父母实现未尽理想的工具。

父母要尊重女儿的独立性,让她自由地发展,而不是把她限制在大人们设计好的框子里。不然的话,女儿也会像父母一样,在补偿父母遗憾的同时,留下自己的遗憾。

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女儿。

如果女儿的理想与自己的意愿产生了很大的偏差,父母要平静地与她沟通,通过充分的商量和探讨,让她充分理解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把决定权交给她。

给女儿解释的机会

每个女孩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女儿缺乏被尊重的情感体验,就无法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也不可能学会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