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上没有笨孩子
3683100000013

第13章 用爱培养天才的孩子(4)

多数父母都会因为没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误认为自己对孩子来说是失职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失职与否并不取决于和孩子在一起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父母怎样教育孩子。尽管父母很少在孩子身边,但也可以抽空给孩子打电话、发短信或是为孩子购买喜爱的图书,回家后和孩子聊天等,家长应该补偿给孩子的是精神需求,而非物质上的绝对包办。

矛 盾

一位家长曾这样感慨道:“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我绝对是个失败者。我爱孩子超过爱自己,无论是吃的、用的、穿的,我都会尽量满足她。但是,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她的要求也很严,我说过的话,她必须听。在孩子小的时候,她非常听话;而现在,她却越来越不听我的话,我一说话,她就反感,而且有时几天不和我说话。我想好好教育她,但又怕伤害了她,所以就由着她的性子发展。但现在,这种情形越来越糟,我与孩子形同陌路人,她从不主动和我说话,对此,我真的很无奈。”

爱,是很难把握的尺度,因此,很多父母无法正确地去爱孩子。这些父母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们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危害,也知道独裁的负面影响,却不知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尺度。于是,有时会溺爱孩子,有时会对孩子非常严厉;或者是父母一方扮红脸——非常溺爱,另一方扮黑脸——非常严厉,这样就会导致孩子无法理解父母变化莫测的行为,从而变得神经质、缺乏安全感。

过分权威而缺乏爱的管束,会使孩子的内心充满恐惧,从而失去自主、自尊的机会;然而,爱得丰富却没有其他管束,孩子就会缺乏生活的规范。因此,每个爱孩子的父母都需要好好地学习一番。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太随意,不能感情用事,应该掌握好一个“度”,多几分理智,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这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

比母鸡更会爱孩子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而人与鸡不同,人讲究爱的方法,讲究技巧。”父母的爱是无私奉献的,但切不要把它当做对孩子的馈赠,否则便会成为溺爱,反而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

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说,其实养育孩子要有两点:爱和技巧。这就是成功父母的教子秘籍。

向孩子表达爱

许多父母都认为,爱孩子不用天天挂在嘴边,孩子是自己亲生的,又怎么会不喜欢呢?但是,对孩子而言,他们非常需要家长通过言语或是行为向他们传递:你们是爱他的。所以,当家长批评、责备孩子时,他们就会怀疑你对他是否有爱。对此,很多父母有些为难,在中国家长的观念中,爱是很难说出口的。

事实上,向孩子表达爱意并非那么困难,只要你在生活中多注意就可以,比如抚摸孩子的脸蛋,拍拍孩子的肩膀,微笑地看着孩子。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后,你要记住夸他一句:“你真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只有随时向孩子表达爱意,孩子才会感受到爱的温暖。

一种无条件的爱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天性,而且是一种无条件的爱,不应该像有些父母说的那样:“我养你这么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否则对不起我们!”“你考上大学,才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只有你成绩好,妈妈才会真正开心。”不能否认这也是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但它因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条件而大打折扣。在孩子看来,父母爱的是他的成绩,爱的是他为父母带来的荣誉,而不是他自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一种隔阂,从而成为阻碍沟通的障碍,为此,孩子会封闭内心,拒绝与父母进行思想沟通。

当孩子考试失利时,家长不应该说:“你怎么这么笨呢,总是比隔壁李伯伯家的儿子差!”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孩子觉得你不爱他。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会愿意与你讨论学习上的问题,甚至不愿意和你谈论和他有关的任何事情,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亲子关系。

你不妨换一种沟通方式,尝试对孩子这样说:“虽然这次没考好,但不要紧,妈妈相信你的实力,也愿意做你坚强的后盾。你也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好,从而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誉吧?”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都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爱是无条件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即不管他的优点和缺点,不管他的长处和短处,不管他做得对与错,都会显示出自己的爱,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向你敞开心扉,愿意与你进行沟通。

独立、平等地爱孩子

孩子再小也有独立平等的人格,他们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这就触及了教育最重要的内涵:孩子究竟是谁?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将孩子错误地“定位”。有些家长将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让他们好好学习就得好好学习,让他们不要乱动就得乖乖地待着;有些家长将孩子看成自己的“储蓄所”,对孩子好的原因就是希望孩子以后照顾自己,是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为此,父母常常告诫孩子:“我们这么爱你,就看你将来如何报答我们了。”这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大后要光耀门楣,否则就白白地付出了。

从本质上讲,这种爱孩子的方式是一种交易,以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也难有自己的个性。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会将孩子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对待,能够寻找到孩子内心的需求,体察孩子的感觉,满足孩子心灵上的需求。

需要耐心的爱

对孩子而言,最需要的是父母爱的鞭策、爱的耐心。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在武汉的一个游乐场中,一群学生玩得很开心。几小时后,这群孩子中有一个一直吃薯条、喝矿泉水的学生突然栽倒在草地上。

这个女中学生就是小杨,她当天居然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经过紧急抢救,第二天早晨才脱离危险。精神恍惚的小杨,口中一直哭喊着:“妈妈,给我点耐心吧!给我点鼓励吧!”

花季少女为何要自杀呢?

原来,小杨平时最怕见到的就是班主任老师,因为老师经常以异样的眼光盯着她。偶然一次考得成绩好,老师就怀疑她抄袭别人的答案,并且告诉了她母亲。对此,妈妈从不听她的解释,总是一味地数落女儿的不是,动不动就加以责骂。在小杨的记忆中,生活没有快乐,没有关爱,唯有茫茫的题海,致使她一看到题就头昏脑胀。

假如父母不怪罪、不抱怨小杨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不总拿着试题逼着她做,而是换一种方式,耐心地启发、开导她:“孩子,别着急,慢慢来,我们相信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次考不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谁不会遇到点困难呢?”相信小杨就不会在精神上产生障碍,而是另一种结果。

爱孩子,教育孩子需要有耐心。家长如果能通过细微的行为相信孩子,用情感传递自己的期望,就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陶铸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父亲。他虽然对独生女陶斯亮要求严格,却从不责备,而是耐心地启发、说服女儿。

起初,陶斯亮学的是医学专业,但她朝三暮四,学习放松,几次嚷着让爸爸帮她改专业。但是,没有得到允许。为此,斯亮竟然哭闹起来,即使这样爸爸也没有理她。爸爸本想严肃地批评她,但是想到这种效果肯定不理想,于是就决定和女儿好好谈一谈,了解女儿的真实想法,帮助孩子从思想上解除障碍。

当陶铸问女儿对医学专业有什么想法时,斯亮就开始天南海北地闲聊,而不谈正题。但是,陶铸并不着急,而是耐心地将女儿的想法“引”出来,然后再层层递进地帮她分析。同时,陶铸告诉女儿:“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没有恒心、缺乏毅力、怕吃苦,肯定一事无成。”

听完父亲耐心的教诲,陶斯亮渐渐热爱上自己的专业,终于成为很有成就的医学工作者。

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有耐心。无论孩子犯什么错误,遇到什么问题,家长都应该忍住火气,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话。耐心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后对孩子进行启发,揭开孩子的思想障碍。其实,只要孩子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厚望,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爱就是关心、理解和责任

心理学家弗格姆通过研究把爱的表现形态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关心、理解和责任。

关心:这是基础层面的爱。关心孩子是每位家长的本性,但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其爱的深度就不一样了。物质生活层面较浅,精神生活层面较深。当孩子一脸沮丧地从学校回来,关心孩子物质生活的家长就会问:“孩子,你是累了,还是饿了?”而关心孩子精神生活的父母则会问:“你的脸色不太好,是不是今天在学校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了?不妨让妈妈帮你分享一下。”

很明显,孩子往往对第一种关心熟视无睹,在他看来,父母只关心自己的饮食起居,毫不了解他的内心情感;而对第二种关心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认为父母很了解自己,对自己非常关心。

理解:这是第二个层面。先了解孩子的内心,再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帮他们解决问题。只有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解孩子之难题。

袁丽从小在姥姥家长大,而后被送到外地的奶奶家求学。因为袁丽其貌不扬,普通话也很差,所以同学都视她为另类,不愿和她一起学习、游戏;老师好像也不喜欢她,认为她脑子不灵光,她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

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她感到既伤心又孤独。而且很怕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说她脑子笨,她也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一年之后,妈妈调动了工作,于是就将她接回家中,重新给她安排学校。

面对新的环境,袁丽感觉很新鲜。妈妈也开始关注以前老师所谓的“笨孩子”,一次考试过后,袁丽告诉妈妈“我没考好”,于是,妈妈拿起女儿的试卷,不只看了分数,而且还从头看到尾,她发现女儿居然做对了最后一道较难的应用题。于是妈妈说:“女儿,你真棒,居然把这么难的题目都做出来了。”

袁丽对妈妈的表扬感到意外,忍不住偷偷地笑了……

有了妈妈的理解与赏识,袁丽更加努力学习,最终考入著名的大学。

女孩的成功其实很简单,是妈妈的支持和理解给了她无尽的动力。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失误,就过早地给他下定论,甚至就此放弃他。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地理解、支持孩子,那么,就已经为孩子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责任:是更高层次的爱,即家长对孩子负责任。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长总是批评孩子不听话,没有出息,其实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天资较差的孩子都能被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而你的孩子却不行?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家长应该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想想自己为孩子做了什么,有没有进行良好的教育。

当然,父母最应该明确的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实际上,教育孩子不是管孩子,而是引导。在这里,父母是教练,引导孩子学习各种技巧和方法,提前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彩排,使孩子能够独立生存于社会之中。

传递最好的爱:倾心交谈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对孩子训话意味着你要求他绝对服从,让他像你一样思考问题。和孩子朋友式地交谈,意味着大家一起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重新衡量自己的观点,搞清楚究竟谁的更符合实际。”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小学生总是愁眉苦脸的,而且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为此,老师便向他了解一些情况,问道:“你最近状态不是很好,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小学生耷拉着脑袋,无奈地说:“老师,爸爸妈妈每天都会骂我一顿,批评说我笨,说邻居家的孩子每次考试都是全校的前三名,而我只能考到班级的前五名。为此,他们天天对我施加压力,让我好好学习,将来考名牌大学。因为他们批评我、打击我,所以我和他们的沟通越来越少。而他们每天下班就忙着打麻将、看电视,根本不会和我沟通,也不关心我的感受。我每天回到家后,都将自己关进房间里,除了吃饭和父母在一起,其他时间连一句话都不愿意和他们说……当看到别的同学和父母有说有笑地聊天时,我的心里就特别难过……”

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例子,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孩子居然不愿意和父母说话,这样的父母确实是失败,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失败的家长不在少数!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家长很少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但多数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到位。

“我家孩子简直太调皮捣蛋了,必须每天骂他,他才会老老实实地在书桌前学习。”

“我每天都会和孩子说‘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我们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这有什么错吗?”

“我每天陪他做作业,一日三餐顿顿花样翻新,这还不够?这不是交流吗?”

……

没有不愿意与子女和谐相处的父母,也没有不希望家庭之中充满欢声笑语的父母,可是很多父母都习惯用教训、呵斥、命令、责骂等方式与孩子沟通。实际上,这只是沟通方法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消极方面,这种沟通方式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极沟通的模式中,其心灵就会封锁,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甚至是敌意,从而破坏亲子关系。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