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上没有笨孩子
3683100000033

第33章 学习不应是痛苦(4)

厌学的结果容易被父母误认为是孩子智商有问题,为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就会变得急躁,甚至有些父母会对孩子绝望,说孩子“没治了”“没希望了”等。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厌学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不仅是学习成绩低于潜在能力,还会因此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个性品质。

通常来讲,厌学情绪可分为三个等级:轻度厌学、中度厌学、重度厌学。轻度厌学表现为:孩子不喜欢或是不想学习,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偷工减料,学习时总是走神等,刘兵就属于这种情况;中度厌学表现为:孩子会经常逃课或是逃学;重度厌学会发展成为心理问题,属于比较严重的厌学症,如品德、动机、个性或是躯体上出现问题,这种情况需要专门的心理辅导和矫治。

一般来说,轻度厌学症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中度和重度厌学症容易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实际上,很多孩子都处于轻度厌学症的边缘,它对孩子的隐性危害长而持久,所以理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家长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以引导。

孩子形成厌学的因素有很多种,排除智力因素外,大致可分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同学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

(1)社会因素。孩子从小生活在娱乐或是商业闹市区。

(2)学校因素。有的学校片面地重视升学率,部分孩子因为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就此放弃学习。

(3)同学因素。孩子与一些有不良行为或习惯的同学交往过密,从而受到影响。

(4)家庭因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漠不关心,或是教育方式不当,或是父母关系不好,经常打架,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孩子出现厌学现象。

(5)个人因素。例如孩子怕吃苦、依赖性强、经常撒谎等。

在各种因素当中,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厌学的最主要原因。即使在一些和睦完整的家庭中,虽然家长也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最终也会形成一些家庭教育的弊端,进而导致孩子厌学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第一,管理随意,张弛无度。

张静的妈妈每每在开完家长会或是与其他家长聊完天之后,就会紧张一阵子,对张静的学习要求较为严格,监督力度也会随之加大。但是,持续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张静的要求就会减弱,最终变成不闻不问,因此张静的学习情况也变得松松垮垮,成绩时好时坏。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是忙于享受自己的业余爱好,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就变得松弛无度,这种教育方式最终会导致孩子学习态度漂浮不定,这种教育现象在当代家庭中比较普遍。

第二,目标单一,期望过高。多数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较为单一,只重视智力发育,不重视德育教育,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结果造成孩子学习压力过大,心理紧张,最终导致厌学现象的出现。

第三,包办过多,娇纵溺爱。学习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意志,在生活中经常受到锻炼的孩子,较普通孩子更加勇敢,且善于克服困难。有些家长不是事事都顺从孩子,就是替孩子包办过多,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事事都好。然而事实却相反,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最终会养成“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冷漠态度和懒散的行为习惯,并且不会主动思考,只要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最终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掉队或者产生厌倦的心理。

消除厌学情绪的科学方法

第一,“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大,所以家长不要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批评或是发脾气,而要采用理性的方式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这样孩子的进步才会明显地提高。

第二,关注学习过程,注重细节。家长不能因为成绩好就将孩子捧得高高在上,成绩差就将孩子狠狠地摔在地,对孩子想管教就管教,不想管就不闻不问。而应该科学地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变化过程,多与孩子进行交流,经常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常做朋友式的监督,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注孩子的学习细节,将学习与玩耍结合在一起,做到寓教于乐,然后扬长避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目标实际,小步前进。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出现厌学现象且成绩下降,此时,家长就应该与孩子商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让孩子每段时间都进步一点点,而不应急于达到目的。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孩子逐步树立自信,从而体验成功的快感,让孩子从厌学的阴影中逐步走出来。

第四,减少帮助,培养意志。厌学的孩子对学习都有畏惧心理,对家长、老师和同学都存有依赖心理,总是希望得到外界的帮助。

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家长应该矫正孩子这种懒惰和懒散的行为习惯。可以采取减少帮助的方式,逐步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从而培养其意志。良好的品质和意志有助于消除孩子的厌学心理,对其做人和做事都有重要的作用。

用兴趣诱导孩子快乐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是一种要求极度紧张的劳动,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可以说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进一步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从古至今都不会过时。它包含的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其中,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方法。

孩子的兴趣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幼儿的兴趣往往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这就是为何有的孩子喜欢美术,有的孩子喜欢音乐的原因。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诱导,但诱导并不等于放纵。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家长应该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教育幼儿。此外,孩子的兴趣点并不稳定,他们对某种新鲜事物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所以家长就必须善于尊重和引导孩子。

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诱导则是促使和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孩子若是对空间、数学逻辑和语言等方面有潜能,那么,他也会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兴趣。虽然这种兴趣爱好因好动和注意力等原因的影响而不能持久,但是这种天然的兴趣是不会被改变的,除它受到老师、家长等外部条件的压制。

遗憾的是,虽然许多父母对孩子怀有强烈的教育和培养愿望,但也常常会指责孩子的兴趣是“没有用的”。所以,父母会按照学校或是社会的既定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并企图将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一一联系起来,进而将一些“有用”的兴趣保留下来,将“没用”的兴趣删减掉。事实上,对孩子的心智开发而言,兴趣是很难区分“有用”和“无用”的。要知道,每一种正常的兴趣对孩子的求知来讲都是有价值的,因此,明智的父母总是能够利用这些兴趣将孩子引向各类知识的殿堂,并且培养出孩子求知善问的好习惯。

多数孩子对小动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只小鸟、一条小鱼、一群蜜蜂,都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让孩子花半个小时去背一首诗或是名篇文章,通常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换一种环境,在没有任何督促或是要求的情况下,让他们花费一下午去观察一群蜜蜂的活动,孩子通常会兴致勃勃地观察。

然而,成人知道,孩子即使花一年时间去观察动物或是与之玩耍,他也不能增长多少知识,此时诱导便派上用场了。家长要诱导孩子从中获取知识,掌握对学习有益的方法。

斯宾塞正是从“蚂蚁的课堂”上开始了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知识之旅。

当父母发现小斯宾塞对屋后花园的蚂蚁产生兴趣时,也加入了他的“兴趣小组”。第一天,他们做的仅仅是看、玩,观察蚂蚁是怎样将一粒粒面包屑搬回家,又是怎样来回报信的……第二天,父母就拟定出一份研究蚂蚁的计划:①在“自然笔记”本中开设蚂蚁专页。②从各种书籍中获取关于蚂蚁更多的知识,并做必要的记录。③了解蚂蚁的生理特点:吃什么?如何工作?怎样走路?④掌握蚂蚁群的生存特点:蚂蚁群中是否有蚁王?又是怎么分工的,怎么培育小蚂蚁?

有了观察的目标,小斯宾塞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如果说他开始只觉得好玩,那么,现在他觉得这更有意义了。观察小蚂蚁的研究活动几乎持续了一夏天。实际上,在这份计划中已经融入了系统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且能够培养孩子专注达到目标的意志。

父母如果对孩子的兴趣给予肯定或表现出兴趣,那么,这种有目的的诱导会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学会求知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的目的性不能太强,因为渴望自由是人人都向往的,一旦意识到这项任务过大,孩子的兴趣就会有所递减。

类似的事情又一次次地发生在小斯宾塞的身上,蚂蚁之后是鱼,鱼之后是鸟类,鸟类之后是蜜蜂。更有趣的是,小斯宾塞不仅学习到了动物的一般知识,而且也开始发现它们共有的“群类特点”。最终小斯宾塞得出一个结论:动物实在过于聪明,在某些方面强于人类。进而他开始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何动物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或是某种神秘力量所赋予的结果?

面对小斯宾塞的质疑,父母无法告诉他正确的结果,只能告知他关于这类问题,成人世界也一直存有两种相互争论的观念:一种是物种进化的观念,另一种是上帝决定的观念。

小斯宾塞希望了解达尔文和上帝,这是他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所谓“疑问是智慧的源泉”,父母认为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得出结论,因此向小斯宾塞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两本书成为小斯宾塞所有书中最具独特价值的书籍,因为这两本书不仅是他兴趣和疑问的所在,而且还影响了他后来的世界观。

小斯宾塞从剑桥大学毕业时,论文题目即与这两本书有关系:《世界的可知与不可知》。这个观点也是剑桥大学许多位教授和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在他们看来,这个毕业论文不仅观点新颖,而且具有独特的启发价值,所以小斯宾塞获得了博士学位。

每个孩子都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独特的兴趣,而每一种兴趣也会引发孩子的某种潜能,使他的优点和长处充分地施展出来,所以说,没有笨孩子,只有教育方法不恰当的家长和老师。但是,多数家长和老师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他们自己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尽管有些父母是某方面的专家,但事实证明他们连自己的孩子也无法教育好。

那么,如何让孩子的兴趣对位,从而引发其潜能,如何利用孩子的兴趣系统地诱导、深入呢?这对许多父母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此,教育方面的专家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些建议。

(1)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或是事物产生兴趣时,家长不应简单地认为“没用”,而指责,或是否定他。

(2)利用兴趣给孩子带来的专注或是快乐,从而获得与这一兴趣相关的知识。

(3)诱导孩子通过自我查阅或是请教的方式获取知识。

(4)将有用的知识存留下来,并使用文字、图画、书籍等方式训练孩子学习。

(5)一些孩子由于不具备文字记录能力,父母可以为其准备一个笔记本,把题目写下来,让孩子口述。

(6)最好不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用兴趣等词汇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