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巧教妙养
3683200000010

第10章 不打不骂,一样可以达到目的(5)

对于刘晴带着哭腔说话,刘晴的爸爸已经不止一次地强调过,一定要改掉孩子这个毛病。在平日里,刘晴不这样说话,但是一有要求的时候,或是在幼儿园里回答老师提问的时候,或是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刘晴就会带着哭腔说话。

刘晴带着哭腔告诉妈妈自己希望到楼下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妈妈却站在那里,收拾屋子,无动于衷。刘晴看见妈妈不理自己,于是走近妈妈说:“妈妈,我想要下楼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妈妈看着她,然后问:“你说什么,妈妈没有听清楚啊。”

刘晴的哭腔更浓了,她重申了自己的意思。但是妈妈还是摇着头说:“我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你可以好好和我说吗,清楚地说,不要带着哭腔说。”

刘晴看了妈妈一会儿,然后说道:“妈妈,我想出去和小朋友玩。”

妈妈微笑着看着她说:“可以说得再清楚一点吗?”

这回刘晴一点哭腔也没有了,很清楚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妈妈说:“你以后无论和妈妈说什么事情,都能用这么清楚的声音说吗?在幼儿园里回答老师提问的时候,也要用这么清楚的声音说,还有你一定要记住,用清楚的声音表达,别人才能知道你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满足你的要求,知道吗?”

刘晴对妈妈的话虽然似懂非懂,但是已经大概明白了妈妈的意思。虽然刘晴还不能完全改变自己的习惯,但是妈妈一直督促她,渐渐地她改掉了哭腔,开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孩子用不当方式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父母其实非常清楚孩子要做什么,想要什么。明明知道,却要装糊涂,适当地向孩子提问,引导孩子自己去说、去表达、去完成事情。这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而有些父母没有掌握这些方法,很可能造成了孩子交流和沟通的障碍。

5岁的王涛不喜欢说话,无论有什么要求或愿望都喜欢用表情、动作或哭声来表达。如果他想要吃饼干,就会指着装饼干的盒子;如果他想要玩积木,就会指着玩积木的盒子。但是有的时候,这样的表达方式往往会被别人误解。此时,王涛就用哭的方式表示别人理解错了自己的意思。

对父母来说,他们已经了解了自己儿子的意思。现在面临的麻烦就是王涛在幼儿园的遭遇。在幼儿园里,王涛也没有改变这个习惯,而是一味地用指、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他不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而只想自己一个人玩积木的时候,老师如果让他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就会大哭大闹。老师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是问王涛:“你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你想要做什么啊?”

王涛只是哭,并不说话。他为什么不指积木呢,因为积木不在他的眼前,积木在玩具室里,并不在游戏室里,所以王涛毫无办法。老师将王涛的表现说给他的父母听,这个时候,王涛的父母才发现,他们的儿子已经习惯让别人“揣测”他的意思了。

老师告诉王涛的父母,像王涛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父母假装糊涂,即使知道他的意思,也要假装不明白,让他自己去说,自己去表达。如果一直纵容他这个习惯的话,他和别人的沟通就会存在障碍,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在还没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学习之前,最早接触的人就是父母。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注意,就很可能会使孩子养成诸多的坏习惯。而且这个时候,孩子也需要一定的引导。比如孩子会向父母提问,如果父母根本不考虑,直接把答案就告诉孩子,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以后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不会想着自己去找答案。

在孩子求知欲望强烈,什么都要问“为什么”的时候,正是父母装糊涂的好时候。这个时候,父母完全可以说:“我们也不知道,不如你自己想一想吧。”或者也可以说:“这个问题有点难,你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书,然后一起寻找答案,好吗?”装糊涂的父母,一定要知道的是,耐心和微笑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父母皱着眉头,一脸不耐烦的样子,很可能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使孩子失去求知的兴趣。

美国人帕金斯的儿子问父亲说:“爸爸,我们总是喜欢把苹果竖着切开。如果横着切开的话,会怎么样呢?”

帕金斯笑着对儿子说:“这个爸爸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不自己切一切看看?”

儿子拿起刀将苹果横着切开,其实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而且他们还有了一个美丽的发现,那就是横着切开的苹果中间呈现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这个发现让孩子非常惊讶,也非常兴奋。

其实,生活中很多知识都是这样探索出来的。而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不要阻止孩子的探索欲望,或者是因为危险就不让孩子去探索,而是自己先尝试,然后把结果告诉孩子。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懂得适当装糊涂的父母,会鼓励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只能给予适当的引导,绝不能代替包办。孩子成功地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会有成功的愉悦感,而这种感觉也会促使孩子不断地要求进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当然,家长装糊涂也是要有界限的,并不是说要事事装糊涂,有些事情要装糊涂,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是有些事情就不能装糊涂,因为父母的监护责任是不能推卸的。

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艾森夫人5岁的儿子乔治和6岁的女儿芭芭拉在一个幼儿园里上学。艾森夫人对这两个孩子的教育和引导用的都是一种方式,但是乔治天生就比较有依赖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依赖性越来越明显。而女儿芭芭拉相对独立,可以独立地解决很多问题。有时候,艾森夫人会和儿子乔治说:“看看芭芭拉,向她学习一下。”

每当这个时候,乔治总是说:“不,妈妈。我不是芭芭拉。”

乔治的口头禅是:“妈妈,我该怎么办?”

而6岁的女儿芭芭拉从来不问自己这个问题,艾森夫人很为儿子担忧。但是,儿子求助的时候,她又不忍心拒绝儿子。邻居提醒艾森夫人,可以去请教教育专家。教育专家建议道:“夫人,您的儿子不独立,不能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您的女儿可以。您可以让儿子去请教女儿。”

有一天,在幼儿园里,乔治把自己的一个玩具皮球给了同伴玩,可是没有一会儿,他就想要拿回这个皮球。但是,同伴却拒绝把这个皮球还给他。乔治有些生气,也很着急。他踢了同伴一脚,同伴也踢了他一脚,两个人打了起来。这个时候,同伴开始大叫,乔治有些害怕,松开了同伴,同时也没能拿回自己的皮球。

照例,乔治又回到了家里,对着艾森夫人哭道:“妈妈,我该怎么办啊?我想要拿回我的那个皮球。”

艾森夫人温和地说道:“对不起,乔治,这下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不如你去问问芭芭拉吧,她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但是她顺利地解决了。她应该可以告诉你方法。”

于是,乔治来到了芭芭拉的屋子里,看见芭芭拉正在画画。乔治走过去和芭芭拉打招呼,然后将自己在幼儿园里的遭遇告诉了芭芭拉。芭芭拉对乔治说:“乔治,我并不知道你的事情该怎么办,但是我可以和你说一件我的事情。”

芭芭拉继续说:“有一天,我非常想要同伴丽莎的植物种子,我直接告诉丽莎我的意思。但是,丽莎大声拒绝了我。她说她不会给我种子,因为那些种子非常珍贵,她要自己种植。”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乔治的兴趣,芭芭拉接着说:“我为了要到种子就和丽莎说,我可以给她骑我的自行车。但是,丽莎拒绝了我。于是,我又问丽莎,她要那些种子做什么,她告诉我说是用来种植的。于是,我就给丽莎拿来了铲子,并且对她说,一些种子给我种,开出来的花就是我的。丽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个时候,艾森夫人出现在芭芭拉的门前,她问儿子乔治:“芭芭拉最后得到那些种子了吗?”

乔治看着妈妈说:“我不知道。”

艾森夫人问道:“芭芭拉是不是已经拥有了花?”

乔治答道:“是的,丽莎已经同意那些种子开出来的花属于芭芭拉。”

“那么,芭芭拉拥有那些种子吗?”

“没有,妈妈。但是,她得到了花。”乔治回答道。

艾森夫人对乔治说:“那么,你也可以拿回你的皮球。”

“可是,我……”乔治为难起来。

艾森夫人温和地对儿子说:“你可以的,你的朋友愿意把那个皮球还给你。你可以试试。”

第二天,乔治来到了幼儿园。看见自己的同伴正在玩那个皮球。乔治走过来说:“我能和你一起玩皮球吗?”

同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乔治想了一会儿,然后和同伴说:“你知道,我也很喜欢玩皮球。我们可以一起玩一个游戏,如果我输了的话,这个皮球就完全归你玩了。”

同伴一听说要玩游戏,立即答应了。游戏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每个人连续拍10下皮球,谁不能连续拍完,谁就输了。结果,乔治赢了。因为他经常在家里一个人玩这个游戏,但是同伴没有玩过,也没有练习过,乔治轻易地赢回了自己的皮球。他非常有成就感,回到家里把这件事情讲给妈妈艾森夫人听。

艾森夫人高兴地对儿子说:“你真棒,你看你把事情解决得多么圆满。下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要多想办法,如果实在有问题,可以和芭芭拉商量。妈妈也会给你一些适当的建议。”

成功解决问题鼓舞了乔治的热情,在和姐姐芭芭拉的沟通中,他也学会了不少东西。慢慢地,他变得独立,有主见,再也不是那个哭着回家,问“妈妈,我该怎么办”的小男孩了。

在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要等孩子长大了,依赖的习惯养成了,才怪罪自己的孩子不够独立。其实,家长启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

第一,面对困难,启发他自己解决

早上时间本来就比较紧迫,这个时候孩子忽然想起老师昨天让他们带一样黄色的东西去幼儿园。到底是什么,孩子一时想不起来了。这个时候,很多家长会做的可能就是帮着孩子想。其实,最好的办法不是帮着孩子想,而是启发孩子想。例如,指着家里的一个黄颜色物品问孩子:“你想想还有什么东西是和它一样颜色的?”

一旦孩子掌握了这种方法,对孩子的帮助就会非常大,可以让孩子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孩子学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地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让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恐慌、不知所措,只会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

第二,教会孩子权衡利弊

如果在某一个节假日,父母想带孩子去游乐园玩。但是,这一天恰巧是孩子一个同学的生日,同学邀请了他。这个时候,孩子很自然的会问父母,自己到底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如果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是怎么样?而不去参加生日聚会,同学又会怎么想?告诉他,每个决定都会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

帮助孩子做权衡利弊的分析,让孩子自己去判断该怎么做。经常做这样的练习,孩子长大以后,对于进退两难的环境就会应付自如。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要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良好的引导着。总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家长不是好家长,聪明的家长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想好了办法,直接拿给孩子用。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对孩子的帮助将会使他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