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循循善诱的引导者
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扮演的不是引导者而是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和引导这两个词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如果父母是一个指导者,就会给孩子不断地下指令,要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作为引导者的父母,则会以开放式的态度聆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的需要,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并且以平等的态度去思考孩子的想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更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指导者。
陆女士自儿子3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他的引导训练。因为陆女士夫妻俩的工作都比较忙,所以3岁的儿子就要被送到幼儿园去。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儿子把妈妈给他买的小书包弄得乱七八糟的,时不时还装上一些脏兮兮的东西,为此,陆女士开始训练孩子整理书包。
她自己先做一遍,然后再让儿子做。孩子做得不好,因为他不能马上记住妈妈在书包的什么地方,放上些什么东西。但是陆女士很有耐心,并不训斥儿子。每次孩子放学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书包里的东西通通拿出来,开始整理。几个星期以后,孩子开始渐渐地有了头绪。书包里的东西开始慢慢变得整洁有序。
陆女士在帮助儿子整理书包的时候,经常和儿子说的话就是:“看,妈妈做一遍。”儿子学不会,陆女士就说:“想想妈妈刚才是怎么做的?妈妈在做的时候说了什么?”
这样不断地给儿子提示,不断地引导孩子,最终使孩子成功地完成了书包的整理工作。除了书包的整理工作以外,陆女士还引导儿子自己整理玩具和房间。在儿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他已经能够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玩具也摆放得十分整齐。
其实,做这些事情不但对生活习惯有益,而且对学习更有意。幼儿园的老师曾经和陆女士说过,她儿子的作业本是小朋友中最整洁的。儿子从来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所以作业本即使快要用完了,仍然很新。
父母引导成功,孩子就会有很好的生活习惯。而这些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定会受益无穷。父母不但要在生活习惯上做一个良好的引导者,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更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犯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避免不了的,有些家长看见孩子的错误,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呵斥和指责。比如看见孩子作业本上的错误,家长往往会说:“这道题这么简单你也把它做错了,你是怎么听课的,怎么学的?”
其实,这样的呵斥并不能解决问题。孩子也不知道这道题为什么会做错,错误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聪明的家长一般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引导孩子说:“这道题并不难,你做错了,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孩子没有回答,家长应该继续问:“老师上课的时候,你没有听懂吗?”如果孩子摇头表示否定,家长可以继续问:“那么是你太粗心了吗?”如果孩子沉默或是点头,说明在家长的引导下,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再耐心一点和孩子说:“下次再遇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做了,而且也不会再犯粗心的毛病了。”
家长这样循循善诱的引导,对于孩子改正错误非常有益。如果一味地呵斥孩子,孩子不但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下次可能还会犯类似的错误。在学习中,孩子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错误或那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战胜困难,改正错误。
马先生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上数学课的时候接触到了珠算,但是孩子不会使用算盘。女儿要求爸爸教她,这个时候,马先生告诉女儿说:“老师教给你们用算盘的方法了吗?”
女儿点点头,马先生又问:“你都记得这些方法吗?”
女儿从书包里拿出了在课堂上做的笔记,马先生对女儿说:“你把这个笔记仔细看过吗?”
女儿又摇摇头,马先生说:“乖孩子,你把这个笔记认真仔细地看两遍,爸爸再教你打算盘,好不好?”
女儿很认真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爸爸的意见。
仔细看过两遍以后,孩子不用向马先生请教,就会用算盘了。
在引导孩子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讲究方法。如果孩子有请求,不能马上拒绝,而是要使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培养孩子自己发觉错误、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做一个优秀的引导者,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要用成人的知识体系或成人的思想来衡量孩子。给孩子讲错误习题的时候,不要说:“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给你讲了半个小时,你也不会。”也许这道题对家长来说十分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并不简单。此时,应该先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然后再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其次,家长不要放过每一次对孩子的引导机会。第一次,孩子看见一个事物的时候,可能不知道那叫做什么,有什么用处。此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下一次再见到同类事物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说“你看见什么了?”“它叫什么?”“它有什么用呀?”“为什么会这样呢?”等问题。另外,在孩子看书的时候,家长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例如说:“为什么会这样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这样的问题都有利于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继而在学习中探究。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们又不是老师,怎么能懂得引导孩子呢?”其实,孩子得到更多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和实践中,课本知识和老师的引导作用毕竟是有限的。父母在生活中对孩子的引导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力”服人
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喜欢用的就是直接的方式。所谓直接,就是拳头相向。
伍先生就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伍先生的儿子今年刚上小学,在学校里非常顽皮,上课不好好听讲,还经常打骂同学。为此,老师把伍先生请到了学校了解情况。
伍先生走进老师的办公室,看见儿子低着头站在那里,就气不打一处来。他指着孩子的鼻子说:“你在学校里不听老师的话,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老师看见伍先生这个样子,就赶忙劝说:“我这次请您是想跟您商量,看怎么把孩子的问题解决好。您先不要生气。”伍先生狠狠瞪了儿子一眼,然后对老师说:“这孩子从小就淘气,跟他讲道理老是讲不通,不听话的时候我就只能揍他。”
老师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孩子总是会动手打同学了,原来他有一个喜欢动不动就打他的父亲,所以他也选择用父亲的方式来跟同学相处。老师和伍先生说:“您为什么不能好好的和您儿子讲道理呢,您觉得您儿子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孩子吗?”
伍先生笑着摇摇头说:“不是,我没有耐心。这个孩子脾气也倔强,有时候,我讲不到两句就想动手打他。”
老师笑着和伍先生说:“您儿子这么倔强的个性就是您给打出来的。”随即,老师看了看站在一边的孩子说:“我告诉您,伍先生,您儿子是一个非常懂道理,也很讲理的孩子。他是喜欢欺负同学,但是我每次找他的时候,如果是他的错误,他会马上承认。”
伍先生不好意思的对老师说:“对不起老师,我以后不会再动手打孩子了,我会好好和他讲道理的。”
老师指了指在一边站着的孩子说:“您不应该和我说,您应该和孩子说,和孩子保证,下次他再有什么错误的时候,您不会轻易打他,而是和他讲道理。”
这时,伍先生向儿子伸出了自己的手,孩子露出受惊吓的表情。伍先生用温和的语气对儿子说:“爸爸不是要打你,而是想告诉你,爸爸以后再也不打你了。以后如果你有什么错误,爸爸保证先把道理给你讲清楚,但是,你也不能再淘气欺负同学了。”
伍先生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后,老师渐渐地发现这个男孩真的有了改变,不但不再欺负同学,有时还会主动帮助同学。
父母教育孩子,靠武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在父母的打骂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必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其中一个缺点就是父母的打骂会反映到孩子的行为当中,父母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周围人。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急躁。要知道,孩子犯了错误,但并不是故意的,即使是故意犯的错误,因为孩子年龄的关系,改起来也不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关键就是父母要知道把里面的道理给孩子讲清楚。
连先生和妻子是一对很会教育孩子的夫妻。他们很爱和孩子交朋友,从来不打骂孩子,也不用铁腕手段来对付孩子。但是,天底下就没有不惹父母生气的孩子。有时候,孩子也会做一些事情惹得连先生和妻子非常生气,每到这个时候,连先生和妻子都互相告诫对方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有时候也会顶撞连先生和妻子,当然作为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不但觉得很生气,而且还会觉得孩子是大逆不道。每每在这个时候,连先生都会自己调节,然后问孩子说:“如果你和同学说一个问题,你的答案明明是正确的,但是同学非得说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还蛮不讲理,你说你生不生气啊?”
孩子当然会回答:“我当然会生气。”
“那么,你为什么而生气呢?”
“因为我明明是对的,同学还蛮不讲理。”
连先生点点头对儿子说:“你知道蛮不讲理不对,爸爸很欣慰,因为你刚刚就犯了蛮不讲理的错误了。”
在这个时候,孩子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会和连先生道歉,承认错误。
不仅如此,连先生夫妇还把书房当做是谈话小屋,如果孩子犯了什么严重的错误,连先生夫妇就会把孩子叫到书房,进行一次深刻的谈话。
连先生夫妇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儿子明白了,错误是可以通过讲道理改正的,即使不动用家庭暴力也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如此,对孩子进行说教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培养孩子讲道理、认真等好习惯。
其实,哪个家长都害怕孩子犯错误,有些家长不喜欢看到孩子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如果孩子经常犯同样的错误,为了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家长就选择将孩子痛打一顿,以为孩子会因为这次挨打就记住了教训。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父母打孩子的本意是因为爱孩子,“爱之深,望之切”。父母要让孩子理解自己的爱,而不是要让孩子恨这样的爱。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不问原因就打孩子。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有很多种,即使再不懂事的孩子,只要父母有耐心,善于和孩子做深切的交流沟通,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