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巧教妙养
3683200000033

第33章 有效沟通,蹲下来教育孩子(1)

站着和孩子说话,孩子一定要仰视你;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孩子就可以平视你。你可以从孩子的眼神中看到他们内心的想法,同样孩子也可以从大人的眼神中读懂父母的那一份关爱。这是相互的一种情感,也是互相理解的一种有效的沟通方法。蹲下其实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姿势,代表着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要教育好孩子,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不要一边和孩子说话,一边做其他事情

孩子在和你说话的时候,你有没有专注地倾听?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说的话,没有必要专注地听,因为没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大多都是幼稚的童言,所以即使自己一边忙着别的事情,一边也可以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或是应答孩子的话。

然而父母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一味地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话,会对孩子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如果作为家长的你,正在忙碌的时候,孩子来和你说话,你一边忙着别的事情,一边和孩子说话,你不专心、敷衍了事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孩子学会了你的态度,同样会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人。

文先生的儿子今年8岁,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文先生平时和儿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少。即使是待在家里休息,也是电话不断。但是,只要文先生一待在家里,儿子就会跑到书房和文先生说话。

一般情况下,文先生的妻子都会和儿子说:“你不要去打扰爸爸,爸爸很忙,没有时间和你说话。”但是,文先生却因为害怕自己忙碌而疏远了儿子,所以只要在家,并不阻止孩子在书房里进进出出。

然而,文先生虽然有着和儿子亲近的想法,无奈公事繁忙,儿子和他说话的时候,他总是在看文件或是上网处理一些事情。此时,儿子常常会说:“爸爸,你忙吧,我出去玩了。”文先生却和儿子说:“没事的,儿子你说吧,爸爸听着呢。”

儿子滔滔不绝地说,文先生的心却在公司的事情上,根本没把儿子的话听进去。非得等到儿子问自己的时候,文先生才抱歉地对孩子说:“儿子,你刚刚说什么了?爸爸没有听清楚,你再说一遍吧。”

儿子感到很沮丧,也很失望。文先生以为这样的态度能让儿子和自己的距离不至于拉远,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态度恰恰让儿子和他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一次,儿子对妈妈说:“爸爸一点都不关心我。”妈妈劝慰儿子说:“爸爸怎么会不关心你呢?爸爸工作忙,也是因为想要给你很好的生活啊。”儿子摇摇头说:“爸爸连我说话的时候都不专心听。老是在忙工作,他是在敷衍我。”

小小年纪的儿子说出了“敷衍”这个词,让母亲心里有些难过。儿子又接着说:“爸爸根本不关心我、不爱我,要不然他怎么连一句话都不想听我说呢?”

妈妈只能抱着儿子安慰他,随即把儿子的话告诉了文先生。文先生觉得对儿子很亏欠,但是他又不能放弃公司的事情。他对妻子说:“你和孩子好好解释一下吧,我也没有办法啊。要不然,下次在我忙的时候,就不让他进书房里玩了。等我哪天有时间,再和他一起玩,好好听他说话吧!”

然而,忙碌的父母从来没有想过,孩子就是在他们忙忙碌碌的每一天中渐渐地长大了,文先生也是这样。儿子小学毕业典礼的时候,他也没办法抽出时间来参加。

有一次,妻子告诉文先生,上初中的儿子成绩不理想,而且还总是喜欢上网吧玩游戏。此时,文先生才意识到,应该和儿子好好谈一谈了。他特意抽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儿子领到书房,准备和儿子进行一次深刻的谈话。

就在谈话的过程中,文先生发现,儿子总是心不在焉,眼珠子总是在屋里的每个角落游走。文先生立即问儿子:“你在想什么,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

此刻儿子低下了头,小声地说:“我在听。”

文先生严肃地看着儿子说:“你的眼神和表情都告诉我,你根本没有在听我说话。我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来和你说话,你怎么能这个态度?”

谁知道儿子满不在乎地说:“那个时候是您没有时间,现在是我没有时间。”

文先生简直要被儿子的态度给气炸了,他对儿子说:“你有这么忙吗?”

谁知道儿子又满不在乎地说:“是啊,爸爸,我很忙。你在忙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一边在忙事情,一边在和我说话。我现在只是在想我的事情,我还没有忙我的事情呢。”

文先生生气地对儿子说:“你这是和谁学的毛病,对你爸爸也这样不尊重吗?”

谁知道儿子对文先生说:“这是您教我的啊,忙自己事情的时候,可以一边忙一边和别人说话。”

此时,文先生愕然地看着儿子,竟然不知道要说什么了。

很多家长都会像文先生这样教育儿子,对孩子说:“你做事情能不能用点心,能不能专心一点。”孩子会不会专心做事情其实和家长有着极大的关系。家长不专心的行为会影响孩子,尤其是在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

一个一边忙着自己的事情,一边和孩子说话的家长,与专心致志听孩子说话的家长,对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家长难免要解答孩子的问题。此时,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专心致志地解答,不能对孩子敷衍了事,在孩子和自己说话的时候,为了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应该停下手边的工作,专心地听孩子说话。

周女士的儿子今年5岁,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周女士和先生看法统一,那就是在孩子和自己沟通的时候,要专心致志。无论给孩子讲故事,还是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专注。

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周女士夫妇就和孩子开始了专注的交流。因为孩子不会说话,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他们总是用很慢的速度,一遍又一遍专注细心地说。到孩子可以识字念书的时候,周女士夫妇给孩子买了很多书籍。在孩子看完以后,周女士夫妇会让孩子给他们转述这些故事,同时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回答。这样的一种训练方式,让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得非常快。

让周女士夫妇欣慰的是,在同龄小朋友还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自己的儿子已经可以字正腔圆,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个故事了。孩子喜欢说话,每次回到家里都会和周女士夫妇说在幼儿园里和小伙伴的趣事。每当这个时候,周女士或她的先生都会盯着儿子的眼睛,面带微笑,专注地听儿子说话。

周六日的时候,周女士夫妇还会带着儿子去奶奶爷爷或外公外婆家里。这个时候,孩子会很有兴致地和长辈们说话,周女士会叮嘱和孩子说话的人,一定要专心地听孩子说话,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会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

长辈们会在这个时候和周女士说:“和孩子说话,那么认真干什么。”周女士会很严肃地对大家说:“如果你们不用认真的态度,专心地听我儿子说话,就不要和孩子说话了。”

一直用这样认真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周女士,把孩子教育得十分优秀。在学校里,孩子积极活泼地和老师、同学沟通,对待学习也非常专心。因为父母专心致志的态度影响了孩子,让孩子养成了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要专心的好习惯。

父母在孩子说话的时候,不但要专心致志,而且不要轻易打断孩子说话,要等孩子说完了以后,再和孩子说自己的看法。这样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有些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虽然专心,但总是喜欢在孩子说到一半的时候,对孩子说:“你不要说了,我已经知道你要说什么了。”此言一出,就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还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自信。

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可以说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让孩子形成很多坏毛病、坏习惯。所以,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要专注地听,耐心地听,还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孩子才知道,父母是在认真地听自己讲话。父母的耐心也会培养孩子好的说话习惯,以及优秀的语言逻辑能力。

生气的表情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幼儿园里举行绘画比赛,老师让孩子们画全家福,然后再各画一张爸爸和妈妈的表情。5岁的田壮画画很好,他很快画好了这几幅画交给老师看。老师先是表扬田壮:“你画得非常好。”但是不一会儿,老师就发现了田壮的画里,爸爸总是一个表情:有些生气,总是皱着眉头。

老师问田壮:“为什么要给爸爸画上这个表情啊,爸爸怎么总是在生气呢?”

田壮说:“我爸爸就是这样的,每次我看见他的时候,他都是皱着眉头,生气的样子。”

老师问:“爸爸为什么要生气呢?是不是田壮做错事情了。”

田壮想了想说:“没有,我上次考试考了100分,把试卷拿给爸爸看的时候,他还是这个表情。所以,我很怕和爸爸待在一起。”

像田壮爸爸这样教育孩子的父亲不在少数。他们总是摆出一副生气的表情,无论孩子做什么,做得对或错,都会用这样的表情面对孩子。这样的表情,影响了孩子的认知能力,还影响了父子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表情来面对孩子呢?和田壮爸爸一样,喜欢用生气的表情面对儿子的康先生说:“因为儿子太调皮了,如果每天和颜悦色地对待他,那他不是反了。”

所以,康先生也会用生气的表情来面对自己的儿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感到爸爸是一个严肃的人,所以在爸爸的面前不要轻易地调皮捣蛋,要不然可能就会遭到爸爸的一顿呵斥或是痛打。

这样做也不是没有效果,最起码在康先生的面前,儿子不会随意地做事情,不会随意地说话,非常规矩,也非常安静。但是,这样的情况只限于康先生在的时候,如果康先生不在,儿子就会变成另外一副样子。

只要爸爸不在家,儿子就会变得非常活跃,和母亲说这个说那个,也会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耍。有时候,小伙伴难免会问:“为什么你爸爸在家的时候,你就不让我们到你家里来玩啊。”孩子回答说:“因为我很怕我爸爸啊,我爸爸在的时候,我也不敢和你们尽情地玩。爸爸总是皱着眉头,让我浑身不自在。”

一岁以前的孩子对情感的识别是有限的,即使很聪明的孩子也不能辨别高兴和生气这两种表情有什么区别。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清晰地分辨出高兴的表情和生气的表情,并且,也可以隐约地知道,这两种表情后面都隐藏着什么样的含义。

家长生气的表情在孩子的眼里就意味着一种危险的信号,如果孩子很顽皮或是做错了什么事情,家长难免会出现生气的表情。但是如果孩子做对了事情,而且可能有些事情还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家长还是用生气的表情来面对孩子,难免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孩子的心里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到底怎么做,父母才会满意呢?这样的想法一旦得不到解答的话,对孩子的是非观念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什么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或是某件事情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家长还要用生气的表情来面对孩子呢?很多家长觉得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生气的表情就是对他们的一种嘱告。尤其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比如考了一百分或是做了一件什么好事的时候,父母不用和颜悦色来对待孩子,是想要孩子知道什么是谦虚,是想通过生气的表情告诉他们:“你做这些事情是应该的。下次你还是要这样做。”

其实,这种做法不但不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反而会降低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容易骄傲,所以要常常打击孩子,他才能做得更好。但是,家长有没有反过来想一想,越是骄傲的孩子,自尊心反而会更强,更需要保护。如果家长总是用生气的表情来面对这样的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孩子有可能会变得自卑,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信心。

父母要知道的是,有些孩子是需要用骄傲感来刺激的,可能他越骄傲,做得就会越好,因为他需要这种骄傲感来让自己始终自信满满,所以家长绝对不能用生气的表情让孩子的骄傲感受到打击。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要和颜悦色地对待孩子,让孩子知道,他做得很好、很对。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以后还要这样做,要比这次做得更好。如果家长用很生气的表情面对孩子,孩子难免会在心里问:“我做得不对吗?以后要不要这样做呢?”

父母的表情失准,孩子的行为自然也就跟着失准了。一个整天板着脸的父亲很难让孩子感到舒服,也很难和孩子相处好。这样的父亲在孩子的眼里只是一张面孔而已,因为他板着的面孔让他和孩子产生了距离。这样的父亲不会爱抚孩子,不会和孩子亲近,因为他得保持自己严肃的面孔给孩子带来的震慑力。这样的父亲在孩子的心里,只是扮演一个父亲的符号,不会让孩子感受到父爱。

小叶的学校举行舞蹈比赛,父母和一些亲戚应邀去观看这次比赛。小叶是学校舞蹈队的队长,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舞技了得。她的表演非常精彩,获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

比赛结束以后,小叶获得了很好的名次。她举着奖杯跑到爸爸妈妈和亲戚们的身边,妈妈笑着称赞女儿说:“小叶,你跳得真好。”亲戚们也纷纷称赞小叶,只有爸爸在一边不说话,板着脸看着这一切。

爸爸的表情让小叶感到非常难过,很小的时候就是这样,无论小叶表现得多么好,爸爸都是这样的一副表情,如果做错了事情,这个表情会变得更严肃、更可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