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巧教妙养
3683200000038

第38章 有效沟通,蹲下来教育孩子(6)

游先生的女儿只有5岁,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在跟着父母外出的时候,她见到邻居都会问好,并且问完以后都会朝父母的脸上看,这个时候,游先生夫妇一般都是微笑地看着女儿,仿佛在对女儿说:“你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父母的微笑让孩子更加高兴。

在散步的路上,如果小女孩发现垃圾箱旁边有没有丢进去的垃圾,她就会跑过去,把垃圾丢进垃圾桶。这个时候,她又会看着父母脸上的表情,游先生夫妇在这个时候会向女儿竖起大拇指,并且说:“你做得很棒!”

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就和游先生夫妇叙述自己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如果说到她帮了哪个小朋友,游先生就会拍着女儿的头说:“做得好,以后还要经常帮助小朋友。”有时候,女儿在幼儿园里可能受到了哪个小朋友欺负,在回家以后向父母诉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说着说着就哭起来。这个时候,游先生的妻子通常是先拥抱着女儿,等她哭完了,才细细地问明原因,并告诉女儿要和小朋友好好相处,要原谅欺负她的小朋友。

很多次,当游先生去接女儿放学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都夸奖女儿在幼儿园的表现非常优秀,跟小朋友们很团结,懂得礼貌谦让,又肯帮助比自己小的孩子。游先生听了很替女儿高兴,同时也觉得自己用对了教育方法。

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目光和眼神是很重要的交流方式。在与孩子谈话的时候,家长要尽量看着孩子的眼睛,同时也应要求孩子看着自己的眼睛说话,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对他说话的内容很感兴趣,而且能让孩子了解与别人说话时,注视对方是一种礼貌的行为。在交谈的过程中,要让孩子渐渐地了解严峻的、慈爱的、赞赏的目光的区别,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跟这些目光的关系。这样就避免了罗嗦的说教,让孩子记忆深刻的同时,起到的效果也比说教好。

父母的表情可以说对孩子的影响巨大,父母在微笑,这就表示有赞许、安慰和鼓励的意思;如果父母冷漠、呆板、紧绷着脸,表示的是不满和否定。在家长微笑的时候,孩子就知道自己又做对了一件事情;当家长绷着脸的时候,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不过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平时表现出喜怒无常的情绪,这样很可能让孩子弄不明白家长的意思,反而会收到不好的效果。

在动作方面,家长点头和拍手,表示赞同;摇头和摆手,表示反对;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和庆贺;伸出小手指,说明失望和差劲;抚摸孩子的头,亲吻孩子的脸,拍拍孩子的肩,拥抱孩子等,都表示对孩子的爱抚与关怀之情。运用这些可以让孩子更分明地了解家长对自己的爱,同时可以让父母和孩子更好地沟通。

平和的语言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

有些家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喜欢用严厉的语言来呵斥孩子;也有一些家长喜欢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就用大声呵斥的口吻。这些家长说:“孩子不呵斥不知道害怕,这样做是表示我们的态度。从小就要用严格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这样长大了他们才知道什么叫做规矩。”

美国的教育专家对父母的言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进行过调查,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一味地喜欢大声呵斥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大声呵斥孩子,甚至是骂孩子,会比体罚孩子给他带来的创伤更大。

大声呵斥孩子或者是骂孩子,会让孩子产生压力,心情紧张,同时也会影响孩子大脑中某些脆弱区域的正常发育,导致他们在精神方面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刘莎7岁,正在学习小提琴。妈妈在刘莎练习小提琴的时候,经常大声地提醒女儿说:“你的姿势不正确,把姿势摆正确了。”开始的时候,刘莎对妈妈的提醒还会在意,但是长此以往,孩子心里产生了反感。

妈妈见女儿面对自己的提醒无动于衷,就开始大声地数落起女儿来:“你看看你,上课时老师让同学们看老师的正确姿势,你的眼睛却往别处看,结果总是不能正确模仿;学琴的人那么多,可每当外面有人进来,只有你分神扭头去看;说了你多少遍头要抬高,还是坚持不了半分钟就低下去了;很多事情明明能做到可你就是偷懒不做。”

正在练琴的刘莎将小提琴扔到一边,然后也大声地对妈妈说:“你每天和我说话的时候,能不能小一点声音啊。你知不知道你这样的声音已经传染给了我,每次我在学校的时候,都不敢开口说话。同学们都已经送我一个绰号‘高音喇叭’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大声说话,我又不是听不见。”

女儿的话让妈妈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原来女儿总是不听自己的劝告,是因为自己大声说话让孩子感到不舒服。

孩子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犯错误,所以家长也不要时时刻刻都用这样类似呵斥的语气和孩子说话。这样的说话方式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同时也会让孩子形成不良习惯。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平和一些总是要比严厉的大声呵斥要强得多。

有一位母亲看见自己4岁的儿子正在往厨房的台子上爬,这个时候她大声地警告孩子说:“别往台子上爬!掉下来摔着你。”儿子回答她说:“没关系,摔不着!”母亲一着急,声音又高了八度:“快下来,摔着就晚了。”儿子回答:“没事儿。”母亲愤怒地说:“你这孩子,你聋了,还是傻了,你再不下来,非摔着不可!”儿子说:“你才傻了呢,不用你管。”母亲生气地说:“你敢说你妈傻,你有没有教养?”儿子说:“你才没有教养呢,是你先说我傻的”。

其实母亲的意图是为了不让儿子爬到那么高的台子上,害怕他不小心摔伤了自己,但是因为声音大、情绪激动,最后变成了责骂孩子,还让孩子也学会了责骂的话。这样不但没有起到警告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母子的口角。如果这位母亲能换一种态度,换一种语气,情况就会有所改变了。

比如,她看见儿子正在往台子上爬的时候马上警告他说:“别往台子上爬!掉下来会摔着你。”儿子同样回答她:“没关系,摔不着。”但是如果孩子没有理会自己的警告,母亲可以走近儿子身边,这样一方面能够保护孩子,一方面还可以轻轻地问:“你爬到台子上是要干什么呀?”其实,孩子爬到台子上无非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母亲这个时候可以满足一下孩子的愿望。孩子爬到台子上以后,母亲可以进一步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呀?”等孩子回答以后,母亲就可以将孩子从台子上抱下来,然后对孩子说明这件事情的危险性,告诉他如果下次再做这样的事情,必须在父母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警惕性,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沈女士和丈夫都是北方人,说话大声大气,而且两个人脾气都比较急。有一天,沈女士正在洗衣服的时候,8岁的儿子拿着自己的脏衣服对妈妈说:“衣服脏了,给我洗洗。”口气生硬,而且说得比较大声。

沈女士不禁有些生气地和孩子说:“你是怎么回事,怎么和妈妈用这个口气说话啊!”

儿子无辜地看着母亲说:“爸爸平时就是这样说话的啊,你也是。你们俩对我说话的时候,用的就是这样的态度啊,我声音根本没有你们的声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