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3683400000002

第2章 不做“懒”父母(2)

妈妈小声对小刚说:“别再扒出种子了,否则它可能要死掉了。”小刚天真地说:“我这是在观察,花生埋在土里,如果我不扒开土,就观察不到了。”妈妈本想阻止他,但想到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好事,不如给他一些时间让他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便不再阻止小刚。结果其他同学的花生都长出芽后,小刚的种子还没动静。小刚有些不开心了,妈妈放下手中的活,耐心地告诉他可以再种几棵,只要不经常扒开土,过不了多久,他的花生就可以长出来了。果然在小刚精心的照顾下,新种的花生种子没几天就发芽了。

假如小刚的妈妈只是强硬地命令小刚不要把土扒开,那么小刚种花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也许会在瞬间被扼杀,从此不再进行所谓的“观察”,而更多地听命于父母。一个不会主动思考的孩子又怎么会聪明呢?庆幸的是小刚的妈妈耐心等待结果,之后再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不是因为图一时省事,就把孩子训斥一通。很多时候,父母多费一点心思就可以明白孩子的想法。

晶晶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有一天她拿了一个杯子问爸爸:“杯子扔到地上会摔碎吗?”爸爸回答:“当然。”爸爸本想解释,可是晶晶的手太快了,她一下把杯子扔到地上,地上顿时多了一堆碎玻璃。爸爸的第一反应是想打孩子,可是他转念一想,不如先听听晶晶是怎么想的。于是爸爸平静了一下,问晶晶:“你怎么把杯子扔到地上呢?”晶晶看看地上的玻璃说:“原来它真的会碎呀。”爸爸才明白,晶晶并不是想和自己作对,而是想验证一下杯子到底会不会碎。

很多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像晶晶爸爸那般冷静,他们大多会训斥孩子:“告诉你会碎你还故意摔,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不得不说,这些父母甚至懒得用一分钟去思考孩子做事的原因,而只会用父母的权威“冤枉”孩子。要知道,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年人有很大差别,他们不会轻易相信他人说的话,这是一种探索的需求,也是他们变聪明的前提。所以在孩子违背父母的想法时,父母不要轻易否决他们,用一点时间,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就会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而这些通常只需要花一点时间和心思就能做到。

假如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从前爱说话,听别人说话时表现得漫不经心或者一说话就紧张时,你应该检查一下,是不是自己犯了忽视孩子的毛病。如果是则要改变自己的做法,否则后悔终生的是自己。

要改变孩子的“笨”,父母首先要让自己变得“勤快”,认真地去对待孩子的每个问题,做孩子的听众和解惑者。当你真诚地听孩子诉说和解答他们的疑问时,你就具备了成为孩子朋友的条件。这种被父母尊重的感觉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这样他们就更愿意独立去思考一些问题,而这正是孩子变聪明的前提。

用“心”来对话作为父母,你可曾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了解孩子呢?而孩子对你的建议是否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呢?对下列问题,你如何回答呢?

你了解孩子的兴趣吗?你知道孩子最好的伙伴是谁吗?你知道让孩子感到高兴的事是什么吗?你知道什么时候孩子最不开心吗?你会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吗?孩子有烦恼时会和你诉说吗?你懂得欣赏孩子吗……

假如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或者多数是否定的,则说明你并没有认真对待孩子,只是用自己的权威去命令孩子做事。看上去,孩子更像是你的下属或被你施舍的人,因为这样的父母很少用“心”去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其实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者或说服者,倒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倾听者,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建议,这样孩子也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欢欢的爸爸对欢欢要求一向十分严格,他认为只有严格要求才能让孩子成才。可是最近爸爸发现欢欢每天放学回来就径直走进卧室,既不像平时一样缠着奶奶讲故事,也不看动画片。

爸爸自然是想知道原因的,可是他也知道直接问是问不出什么的。有一天吃过饭后,爸爸没有像往常那样绷着脸,而是悄悄地走到欢欢的卧室。爸爸把欢欢抱到腿上说:“儿子,爸爸可能平时对你要求有点儿严,你不会因此不喜欢爸爸了吧?”

欢欢看了看爸爸温和的目光,有些疑惑爸爸说这话的目的,但他还是摇了摇头。

“那就好,欢欢,从现在开始,爸爸和你做朋友好吗?”

欢欢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满脸质疑地盯着爸爸看。这时,欢欢爸爸有点后悔平时对孩子太严厉了。他接着说:“朋友在一起总要说些小秘密,今天,爸爸就把自己的小秘密说给你听,你想听吗?”

欢欢顿时对爸爸所说的小秘密感兴趣起来,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

爸爸说:“有一次我上班时,有好多叔叔阿姨看到我不小心在楼道里摔了一跤,当时我可窘迫了。这可是我的秘密,你不能告诉妈妈呀!”

欢欢听后拍拍小胸脯向爸爸保证说:“您放心吧,爸爸。那我也应该告诉你一个秘密。”欢欢想了想说,“前两天班主任让我竞选班长,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当一个好班长,万一不行的话就丢人了。”

爸爸听完才知道欢欢这几天心事重重是因为什么了。于是,他开始鼓励欢欢去竞选班长。在爸爸的鼓励下,欢欢果真竞选成功了。自从那时起,欢欢有什么事都愿意和爸爸说。他知道,爸爸是在认真听,并会给他好的建议,不会敷衍他,因为他们是“朋友”。

大多数父母由于常常忙于工作,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实在有限。有一项关于家庭教育调查的结果显示:60%的父母一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约为4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时最常做的事情是:25%的父母在教孩子功课,35%的是让孩子看电视或者陪孩子看电视,其余的陪孩子做些游戏。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父母和孩子对话的时间则缩得更短了,即使有谈话,其内容也多是“教导”性质的,父母很少真正用“心”去和孩子沟通。一些家境富裕的孩子虽然在钱堆里长大,却缺少父母的关心和与他们的沟通。时间长了,就使孩子畸形成长,许多问题儿童的出现可能也源于此。

做父母的要以心换心,先了解和理解孩子的行为之后再和他们真诚交流。只有父母真诚地和孩子交流,孩子才能因感受到父母的真诚而不与父母疏远,才会向父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更有效地沟通。

首先,用心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倾听。你可能也有这样的感受,当自己讲话时,最扫兴的莫过于听到对方说:“这我早知道了。”而父母也可能不耐烦地说几句“知道了”,这其实是告诉孩子“别烦我”,扫兴的孩子自然不愿意再和父母交流。事实上,孩子认为父母最好的夸奖就是对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认真听了,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从心理上和父母拉近距离,所以父母应该把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其次,父母不要因为不耐烦或没时间而敷衍孩子。要想自己的孩子成才,父母是需要下些工夫的,而仅用命令的口吻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敷衍态度。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并善于和他们交流,而且这种交流一定要是坦诚的、平等的和用心的。父母不该端着架子以教训的口吻和孩子说话,不要让他们感受到压力,而要用心去了解他们想些什么。这样,孩子便会认为父母是他们的朋友,从而很容易打开话匣子,说出他们最想说的话,而这时是引导孩子的最好机会。

孩子需要父母用“心”来扶持,而不是用行动或者命令去帮助他们。许多父母因为本身时间有限,便懒得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只想用督促、命令、监控等方式去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思做事,稍有不从就斥之“不听话”。殊不知,这种“懒”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还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孩子无法在短时间内明白生活的道理,他们需要一个摸索和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倾听。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协商者,而不是领导者。当父母愿意花一些时间,用理解之心去和孩子对话时,就能慢慢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正轨。

多抽些时间来陪孩子一位父亲刚下班回到家,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这时孩子跑过来问他一个小时可以挣多少钱,父亲有些不耐烦地回答100元。

孩子听完父亲的话,提出向父亲借50元的要求。父亲认为自己工作这么累,一个小时也才挣100元,而孩子一定是要钱去买些没用的东西,孩子一点都不懂得体贴自己,于是生气地让孩子立刻回房间睡觉。等这位父亲冷静下来后,又觉得对孩子过于严格了,毕竟小孩子爱玩是正常现象,这点钱他还是可以支付的。于是他进了孩子的房间,告诉孩子自己答应他的请求。

孩子听后非常高兴,他又从枕头底下拿出了50元钱。这时父亲的火气又上来了,他生气地问:“为什么你有钱还向我要?”孩子回答:“刚才我的钱还不够您一个小时的工资,可是现在够了,我可以用这100元买下您的一个小时吗?您已经很长时间没陪我玩了。”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父母的爱。更多时候,孩子不需要父母给他多少钱买东西,而是需要父母陪着他,这种心理上的需求比物质上的需求更强烈。可是在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抽出时间去陪孩子,这让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一点点流失了。其实孩子的成长并不是靠物质堆砌出来的,他们需要的是感情上的慰藉。

教育学家夏洛特·梅森说:“许多父母终日忙碌,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当父母终于有一天想起还有个孩子等待他们关心的时候,他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没办法和孩子沟通了,因为父母对孩子而言就像个无足轻重的陌生人。”

有的父母可能会埋怨,觉得自己的孩子太不懂事了,自己辛辛苦苦地付出了那么多,甚至是没日没夜地工作、操劳,却引来了孩子的满腹牢骚。还有的父母经常埋怨孩子大手大脚,好似他们根本不知道那是父母的血汗钱,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和父母怄气,使小性子,在他们看来,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很可能是父母与孩子没有沟通好的原因。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假如你不愿拿出一些时间和你的孩子一起度过,那么平时再怎么说教和交流都是徒劳无功的,而当你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时光时,就是你和孩子交流的最好时机。有时你可能会没有很多时间陪孩子玩游戏,但你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散步,一起做些家务,这让你们有更多的时间交流,而且这也是最佳的交流机会。就算是工作很忙的人也能抽出这点时间,而且这比让孩子坐下来认真听你说教要好得多。”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常常有明显的不安全感。其实,钱可以慢慢赚,事业也要一点点发展,但是漠视孩子的需求却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作为父母应该多陪陪孩子,陪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亲子之间的沟通是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更应该成为每个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等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忽视孩子很久了,而这时,孩子可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工作特别忙碌的父母在和孩子一起的时候要常沟通,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彼此理解和尊重。

“爸爸,今天可不可以和我一起看百年难遇的天文奇观——月食?”军军兴奋地问爸爸。

“不行,儿子,一会儿我还有一篇稿子要赶,明天我还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开,总之我没有时间和精神去熬夜等着。”军军不再说话了。

军军的爸爸晚上起床经过孩子房间时,看到军军正独自等待观看月食。爸爸犹豫了,他决定走到儿子身边陪他看月食。军军看到爸爸突然的出现,本来有些失落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表情,他急忙把最好的观景位置让给爸爸,还把手中的望远镜递给他。

爸爸透过望远镜看那轮已经看过几十年的月亮,才发现这轮明月是如此皎洁、明亮。

爸爸和军军一起站在窗前,边看月食边轻声地说笑。他仿佛感觉到孩子的心因为这次月食事件而与自己近了。

自从那次看月食之后,军军开始向爸爸报告每天学校发生的事情,而且会在说完后认真听取爸爸的意见。有几次爸爸回家晚了,发现军军还在客厅等他。本来都快要睡着的孩子看到爸爸回来后马上精神起来,冲爸爸“唠叨”个不停,直到他觉得该说的都说完了,才会依依不舍地回屋子睡觉。

值得庆幸的是,军军的爸爸战胜了“忙和累”的念头,抽了一点时间陪孩子,所以才有了军军后来的转变。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心?这就要求父母在忙碌之余,抽出一些时间多陪陪孩子,适当地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扮演一名老师或朋友的角色,陪孩子讨论问题、做游戏等。这样不仅能给孩子亲近父母的机会,还会增进家庭的和睦气氛。

作为父母,工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孩子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说一项工作做不好了,还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努力做好,但是孩子的教育却不允许重新开始。父母不能拿工作忙作为借口而忽视教育孩子,忽略了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因为陪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家教,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想法,从而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