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3683400000026

第26章 聪明的父母会去“爱”(3)

家长对于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读书”,其余什么事情都不用孩子做,家务事全免,社会劳动可以不参加,遇到困难有父母替他们解决。好像孩子天生就是为学习而生,家长会为孩子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荆棘或障碍。这种完全家长制的教子方式会使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比较低。一旦脱离了父母,孩子独自遇到任何事情都会不知何去何从,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更是不知所措,他们唯一的朋友就是书本。

社会是复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家长这种无菌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的生活过于单调,并且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自身的能力。所以,身为家长应该适时地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观,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孩子,使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孩子,把孩子照顾的面面俱到。

每逢开学之初,学校都会组织大扫除。某晨报曾刊登过这样一组照片,家长们拿着扫帚、抹布和铁锹,成群结队来到学校,路人和老师问及原因,很多家长说:“怕累着孩子,所以就亲自帮孩子上阵。”当记者采访一位年轻的妈妈时,询问道:“您的孩子在家做家务吗?”那位母亲则笑着说:“孩子太小,疼还疼不过来呢,再说他也不会做什么呀!”

同一版面还刊登了另一组照片:某学校组织小学生运动会,本来举办的目的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但是陪同的家长却比参加比赛的孩子要多得多,致使学校保安总是要维持赛场的秩序。

有教育家大声疾呼,家长管得太多了。你不妨回忆一下:孩子的书包,是不是由你代收拾的?孩子的钢笔水,是不是由你代替灌的?老师安排的课余活动,是不是由你替孩子想着?

一天,二年级的美术老师正在批评几位没带水彩笔的同学,只听其中一位同学抱怨道:“都怨我妈没有给我收拾好!”另外几位同学也随声附和着,好像这一切都是家长的错,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家长的全权代替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很简单,只带来了孩子的懒惰与无能,同时附加父母的悲哀和失望。

凌燕从小活泼好动,但是妈妈自从她上学就不允许她随意外出游玩,并且每天都给她留大量的课外作业。渐渐地凌燕变得沉默寡言,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妈妈严厉的监管式教育使她透不过气来。好不容易熬到高中毕业,如她所愿考上了理想的学府,同时也脱离了妈妈的管教。

刚到大学那会儿,凌燕不爱说话,而且也不合群,所以同寝室的同学她都不喜欢。此外,凌燕的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她从小就自己住一个卧室,突然4个人住在一个房间,让她很不适应。同时,喜欢安静的她,更讨厌同学在睡前展开的“卧谈会”。因为生活习惯和性格等原因,她和寝室同学相处得很糟糕。因为凌燕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只要别人与她的“评判标准”有出入,她便会认为对方很怪异,甚至觉得不可理喻,所以,她总是摆出一副不耐烦的表情。

班级有什么活动她也不参加,老师问及原因,她说:“我妈妈说过,‘在学校里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是犯罪’。”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同学也给凌燕总结了这样的评价:“婴儿”的生活方式,“公主”的脾气。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采取说教或是命令式,如“你应该……”“那是不对的”或“你必须这么做”,要么就采取监管式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思考。所以当孩子独自面对困难或危险时,就会显得无所适从,对任何事物都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虽然外表看起来与正常孩子无疑,但是,其心理却相当幼稚,更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

一直以来,大家都管带小孩称为“看孩子”。简简单单一个“看”字,一下就勾画出当今许多父母的形象和作用。毋庸置疑,孩子是需要照看和管教的,但绝对不是寸步不离地“看着”,更不是事无巨细的什么都管。否则,家长苦心培养的孩子,至多是个“高学历、低能力”的人。

家长要记住,社会需要全方位的人才,孩子需要在这个大熔炉中得到锻炼和发挥,那些经受不住考验和磨难的“婴儿”“公主”,早晚会被整个时代远远地甩到最后。

“约法三章”与“毫不妥协”与欧美教育的民主开放性相比,亚洲的教子方式就显得过于严谨、死板。欧美家长都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对待他们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给予充分的尊重以及沟通的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家长对待孩子的社交礼仪和用餐态度,却比亚洲家长有着更为严格的标准和尺度。

一位华人曾受邀到德国朋友家做客,德国朋友家有一个年约4岁的小男孩。在用餐前,小男孩的妈妈和蔼可亲地对他说:“如果你没有乖乖地吃完盘中的食物,饭后就不会有甜品享用。”说完随即往小男孩的盘中盛了一小部分食物。

用餐结束时,女主人发现孩子没有吃完食物,所以就告诉保姆不要准备孩子的那份甜点。

当女主人端着巧克力冰激凌走向客厅时,饭后就消失了的小男孩好像闻到香味一般从其他地方跑到了客厅中。小男孩一见是自己喜欢的甜品,便露出机灵的目光,不时用求助的目光看着妈妈,好似央求妈妈分一些冰激凌给他解馋。但是,妈妈丝毫不为所动,依旧只顾着招呼客人。此时,华人心想孩子只不过才4岁,家长又何必与他“较真”呢?

又过了半年,华人再次受邀参加德国朋友的聚会,眼前这个小男孩的变化着实令他震惊。就餐时,只见小男孩认真地使用餐具,一点点地吃着盘中的食物,当盘中食物被吃干净时,小男孩征求完妈妈的同意后才离开了餐桌,到一旁摆弄自己的玩具。毫无悬念,小男孩饭后吃到了最喜欢的甜点。

华人不解地问道:“为什么短短1年的时间,孩子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德国朋友解释道:“对待小孩,要有两个原则,一是事先的约法三章,二是事后毫不妥协。”这两个原则是西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普遍遵循的,取得的效果也很好。

一次,迈瑞带全家一同外出野餐,正巧结识了华侨李东一家。于是,两家人在百花绽放的春天,一起踏青、野餐,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景。野餐期间,迈瑞的太太拿出了新鲜的面包、乳酪、香肠以及饮料。但是随行的孩子只顾着疯玩疯跑,相互之间追逐打闹,他们一会儿抓几只蜻蜓,一会儿到河边看看小鱼,无论双方家长如何呼唤,他们都只顾着玩,最后迈瑞的太太告诉她的孩子,如果到用餐时间不吃饭,一直到晚餐回家之前,都不许吃任何食物。面对这样的命令,小孩依然玩他们的。

果然,在还没回家之前,孩子们就喊着肚子饿,但是迈瑞太太却充耳不闻,同行的爷爷奶奶也和妈妈的立场保持一致,并未给孩子求情。孩子于是大哭大闹起来,但是依旧未得到任何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