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3683400000033

第33章 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1)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纯净而美好的,每一个来到世间的孩子都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来接受和感受周围的环境,认知这个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思考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孩子的行为和需要,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的生命潜能所能成就的最佳状态。但是,父母要怎样对待孩子才合适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家长的架子,走进孩子神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会做一个倾听者一天,安安放学回家,刚进门他就冲着妈妈嚷道:“我恨老师!我再也不到学校去了!”

听到孩子这么说,妈妈本想严厉地批评他。但是,妈妈没那样做,她相信孩子之所以这么说一定是他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况且,如果她在不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就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许会伤害到孩子。她要看看下一步安安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安安显得很愤怒,他蹲在妈妈身边,把头靠在她的膝盖上伤心地哭了。他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指出了这个错字引起哄堂大笑,我窘极了!”

妈妈用手搂着他什么也没说,此刻,她知道孩子需要的就是一位安静的倾听者。就这样安安沉默了几分钟,接着他挣脱了妈妈,平静地说:“我约了同学钱伟在公园会面,我去玩了。谢谢妈妈!”

妈妈什么也没说就平息了安安内心的委屈和愤怒。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是交流的基本要求。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能够创造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有时孩子所需要的并不是父母的意见,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能够发泄一下自己心中的情感,让自己的压力得到宣泄和释放。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无理取闹”,所以对孩子进行责罚或者冷漠对待,这对孩子的性格和心态是极为不利的。做父母的遇到孩子的问题首先要先冷静下来,学会做一个倾听者,了解孩子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想法。父母的责任就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你可以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孩子的疑问,但是你却不可以不尊重他们、不理解他们。因此,要做好父母首先应当学会倾听。

如果你不走进孩子的内心就不能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这种现象随处可见。随着孩子的成长,许多父母开始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他们的话了,抱怨自己和孩子越来越难沟通了。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呢?身为家长有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呢?有没有去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呢?要了解问题所在,身为父母就得先静下心来学会倾听。

吴先生有一个7岁的儿子,嗓门特别大。和父母讲话的时候总是吵吵嚷嚷的,让人头疼。吴先生很不理解,为什么儿子总是这么吵?其实,孩子声音大是因为家长没有认真倾听他们讲话,孩子想借此方式来让家长注意到自己的存在,让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说的话上。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话,因为倾听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并能建立起真正的亲子关系。

但是,学会倾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得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跟人说话的时候,表面上是你一句我一句,好像是一个人在说,一个人在听,但是,事实是你在讲的时候对方却没有在听,而是在想下一句自己应该如何去说,至于你讲什么根本没关系。因此,若是大家只是一心一意的关心自己应该如何去说,那么心思肯定没有放在孩子的身上,也就不会倾听到孩子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在一家电视台儿童频道的一档节目中,有几十名中学生参加,台下是他们的父母。当主持人问有谁在家能和自己的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时,只有3位同学举起了手。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沟通的真实情况。一位同学说:“在家里我也想和爸爸妈妈说说话,但是我说的他们听不懂,他们说的我又不爱听。所以,几次努力以后我就不尝试了。”而身为孩子家长的父母也为不能与孩子进行沟通而感到深深的苦恼,一位母亲抱怨:“孩子越大越没有意思了,小的时候多好玩,什么话都和我说。现在可好,和大人就是没话。整天一个人闷在屋里,也不知道在干什么!”这种缺乏沟通的情况许多家庭普遍存在。孩子大了,与父母却疏远了。难道孩子和家长就真的没有共同语言了吗?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却好像来自不同的星球?

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交流,这是亲子代沟的主要表现。其实,每位家长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向自己敞开心扉,与自己永远心贴心。只是,家长们缺乏沟通技巧,不知道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倾听才能让家长与孩子之间和谐共处。

学会倾听并不是让家长一味屈从孩子的意思,家长只需通过倾听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让孩子的情感和压力得到释放,家长只需要表示理解就可以,并不要求表示赞同,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问题有足够的能力给予指导那么就委婉的提出建议,但不是以家长的身份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话过于关注可能会助长他们自以为是的心态,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自命不凡,无法与人沟通。这一点需要注意。

其次,有些家长会试图用固定的时间来倾听孩子的问题,这是不对的。比如有些家长总会在饭桌上或者晚饭后才选择让孩子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孩子随时随地都可能与你交流他所遇到的问题,父母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家长正要离开孩子的卧室,准备给他关上门的时候,他突然说:“妈妈,为什么我会一个朋友都没有呢?”或者在学校门口,孩子要进入校门的时候,小声嘀咕着:“老师很讨厌我。”作为家长你要有心理准备,时刻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发现困扰孩子的问题。

与孩子沟通你要注意时间和场合。有些孩子会很拘谨地严守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轻易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他和其他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才有机会向你敞开自己的心扉,让你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想法时,可以一边同他们谈话,一边做一些别的事情,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有益的。你可以在孩子陪你做晚饭或一起去遛狗的时候倾听他们的想法,这些都可以为轻松的谈话提供机会。当然,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不会因为向别人敞开心扉而紧张,但是家长必须要认真的倾听。

优秀的父母学会倾听孩子想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学会保持沉默。

查理刚刚放学回家,把书包往沙发上一甩,对着父亲说:“爸爸,我不想再去学校学习了。”父亲一听,很生气,立刻大声叫嚷起来:“什么?我如此辛苦地供养你读书难道这就是你对我的回报?”查理一听,转身就走了,留下气急败坏的父亲在后面继续大声指责着。原来查理的一位朋友离校以后在社会上找了一份工作,每个月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这让查理觉得读书再多也没有什么用,但是他又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对,于是想找父亲商量一下,可是没想到父亲会产生如此大的情绪,父亲的举动打消了查理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念头。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这样做,遇到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事情就开始失去理智,也不会问起原因,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以往经验来进行评断和指责,这无疑让孩子更加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父母的这种举动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拉大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代沟加大,双方的关系更加的疏远,沟通也更困难了。

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把自己的话说完。注意倾听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父母在给予孩子建议和参考时要用委婉的语气提出来,比如“有一种办法也许适合你这种情况……”而不是“你必须这么做……”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还有一点,父母不要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我当年是怎么做的……”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之间是不同的。”“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这些想法。

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而不要单凭自己的猜测和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儿子有次对古先生说:“我的老师讨厌我。”古先生的儿子已经十岁了,在班级里也是个好学生,举止得体,想不出老师为什么不喜欢他。但是古先生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问他:“你是怎么知道老师不喜欢你呢?”儿子告诉他,老师曾经有几次对他大喊大叫,而且还在他不知道答案的时候让他回答问题。他确信,老师一点也看不起他。古先生后来去学校调查了一下才发现,儿子是很敏感、内向的。因为古先生和妻子性格都很温和,对人很少大声说话。但是儿子的老师比较严厉,说话也比较大声。古先生在和这位老师的交谈中知道,这位老师很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是因为孩子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他曲解了老师的意图。因此,如果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缺乏足够的了解,就不能在他们的谈话中得到完整的信息。好父母不仅要学会倾听更应当多去了解自己孩子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正确的听懂孩子的意思。

倾听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只有善于倾听的父母才能给孩子创造轻松和谐的生活环境,缩小与孩子间的“代沟”。倾听,是沟通交流的必要前提,不会倾听的父母就不能及时掌握孩子的第一手资料。学会倾听就是孩子有话对你说时,不管多忙也要耐心倾听。在倾听时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朋友的方式而不是用父母的身份来对待。

鼓励孩子发表意见大多数父母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会给予表扬和奖励,但是当孩子犯错或者自我感觉不好时,却不允许孩子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想法,而是用大人的方式给予指责或者强力制止。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一句名言。当孩子犯错或者自我感觉不好的时候恰是他们最需要鼓励的时候。鼓励孩子发表意见,让他们表达出内心的想法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还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反省和认知的能力,让孩子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也可以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犯错误只是学习和成长中的一次历练,没有什么丢人。

查明对父亲说:“爸爸,学习太没有意思了。我不想上学了。”

爸爸问:“哦?为什么这么说呢?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儿子说:“我就是不想上学了。”

爸爸虽然有些生气,但还是想了解原因,于是不动声色地问:“如果有什么问题你可以说出来,当年爸爸也不喜欢上学。”

儿子很好奇地问:“是吗?”

爸爸开始用诱导的方式鼓励孩子说出在学校遇到的烦心事,“学习确实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每天都要早起,看着那些乏味的书本很头疼。但是,只有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将来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查理终于开始说出他的想法:“我有一个朋友离开学校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最近看到他在一家石油公司做销售,每个月都有不错的收入。不学习不是也可以有份好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