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懂得关爱他人、照顾他人时不要怪他,因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不是别人,而是父母。因为父母没有教会孩子怎样关爱与照顾他人。若是不注意培养孩子关爱、照顾他人的能力,当需要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如果不想孩子以后成为冷漠无情的人,那就赶紧让孩子学会照顾他人,最好让孩子先从关爱父母开始。
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承担后果
认错是一种负责的表现。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认,正视、改正自己的错误。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时,要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的错误。对那些不肯认错的孩子,不妨采取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使其受到深刻的教训,有利于孩子改正错误,树立责任感。
没有人不犯错,尤其是孩子,因其生理机能的发育和心理还不成熟,所以常会说错话、做错事。问题不在于犯错,而在于怎么对待错误。如有的孩子倔强、执拗、任性、自以为是,做错了事不愿承认,怕丢面子,这就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作为家长,应该通过适当的方法,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面对犯错的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心平气和,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正视自身错误并改正,必要时让他负一定责任。
有个孩子在幼儿园表现良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的母亲很高兴。不过,母亲并没有因此而忽略儿子所犯的错误。
她先肯定并鼓励了儿子,同时,她发现了儿子犯了个“错”。那天,儿子的心算作业在家做得全对,可到了幼儿园再做时却错了两道题,这些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粗心大意所致。
当母亲告诉儿子要认真对待时,儿子并不在意,只是把结果改了过来。
母亲看到儿子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有些气恼,但是没有当即发火,而是轻声问儿子:“你知道错在哪儿吗?”
儿子说:“只是算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你知道哪一步算错了吗?”
儿子支吾了半天说不出来。这时候,母亲便明确地说:“其实你都会算,只是你粗心,老是看错符号,以后你一定要改掉粗心的毛病,仔细点就可以做对了。”
儿子听了母亲的话,低头道:“妈妈,知道了,我会改正的。”随后,他便认真地把题重做了一遍。后来,他便养成了做完作业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有人认为这位母亲太严厉了,但是,父母一旦纵容孩子的错误就可能变成大麻烦,而良好的习惯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只有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孩子才能真正重视错误,从而认真改正错误。家长不要以为来日方长,认为孩子改正错误有的是时间。殊不知,随着时间的延宕,孩子不仅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错误还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如果孩子是“老油条”或者“倔驴子”,而温和的教导没有作用时,不妨采取惩戒的方法。
小诚是一个很倔的孩子,不允许别人说他半点不是,他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会为了掩盖错误而撒谎。小诚这种行为,老师早有察觉,经过一次又一次教育,小诚依然为掩饰错误而撒谎。
发现温和教导没有效果时,老师便采用了“惩罚”。
有一次上图画活动课。课上了一会儿,小诚忽然说老师没发给他纸。老师仔细一看,原来是小诚不小心把自己的纸涂污了,他想要白纸,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把纸涂污。
老师当即严肃地指出了小诚在撒谎,并告诉全班小朋友每个人只有一张绘画纸。小诚无话可说,只能在座位上看别人画。
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时,老师都采用这种方法去制止他的不良行为。在游戏中破坏了规则又不承认时,便暂时不让他玩游戏,让他坐在旁边看别人玩;撕坏了图书不承认时,就暂时不让他借图书。
经过这样一番惩戒,小诚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做事情也认真仔细起来。
有时候,适当地惩罚孩子有助于孩子迅速改正错误。
在惩罚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惩罚并不是打骂。打骂对孩子认识错误以及承担责任没有任何好处。因此,一定不要混淆“惩罚”和“打骂”这两种不同的方式。
总而言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让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不是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代替他们承担后果。
要求孩子做事有始有终
做事有始有终才是负责任的。看到风险就躲,随意改变、放弃自己的目标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针对孩子不能坚持、做事虎头蛇尾的情况,家长应采取合适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并在平时生活中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负责到底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责任心是要靠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来维持的,而这恰恰是许多孩子所缺乏的。孩子往往做起事情来只有几分钟的热度,不是虎头蛇尾就是半途而废,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不愿意坚持下去,这些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
做事应该有始有终,能够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而有责任感的人才能担负大任,成就伟业。
孟子小时候很顽皮,有一次,他一连三天没去上学,早上出门时说去上学,下午也准时回家,孟母也不怀疑。孟子三天没去学堂,私塾的先生以为孟子生病了,便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这时,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
孟母十分生气,等到下午放学的时候,孟子回来了,母亲问他:“你到哪儿去了?”
孟子心中有些吃惊,撒谎说:“我上学去了。”
见孟子不说实话,孟母勃然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织梭给剪断了。孟子十分害怕,因为这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唯一来源,他知道母亲真的生气了。
孟子立刻跪了下来等待孟母的训斥。然而等了好一会儿,孟母也没有出声。
“母亲,我错了,你惩罚我吧。”孟子开口了。
孟母看了看孟子,严厉地问他:“你错在哪里了?”
“我不该逃学。”
听了这话,孟母脸色有些缓和,说:“你承认就好,现在我就罚你把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说着,指了指织布机。
孟子看到那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凌乱一片,哪里还接得上?
看到儿子脸露难色,孟母便说:“现在你知道艰难了吗?”
见儿子默不作声,孟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读书就如同织布一样,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接续上,织出来的布也满是疙瘩,没有人会要。你贪玩逃学,就等于截断织梭,怎么会有成就呢?”
母亲的话让孟子下决心刻苦学习,最终成了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物。
做事情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有始有终,才能成就完满的人生;半途而废,只能一事无成。
许多年前,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隔板,贾金斯便走过去帮忙。
贾金斯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说着,他找来了锯子。
才锯了两三下,他就停下来了,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锯子不锋利,要磨快些。”
于是,他去找锉刀。然而,他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这么一来,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做锉刀手柄,可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贾金斯又跑去磨斧头,发现磨刀石不稳固,便决定制作支撑磨刀石的木条。但是,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和一套齐全的工具。
于是,贾金斯就到村里去找需要的工具。这么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
贾金斯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半辈子过去了,还是一事无成,如果不是先辈留下了一些本钱,恐怕早就饿死了。
最初,他继承巨额财产后,便拿出10万美元办了一家煤气厂,可制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亏了本。
于是,他便以9万美元的价格把煤气厂转让出去,转而开办起煤矿来。然而,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没多久他就失去了投资的信心。于是他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
他就像一个滑冰者,在各种行业中滑进滑出,始终没有办成一件事。后来,贾金斯的情形每况愈下,只好卖掉了最后一份股份,买了一份逐年支取的终身年金来度过晚年生活。
像贾金斯这样做事虎头蛇尾的人绝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他缺乏责任感,没有毅力,更不会为某件事情负责,因为他根本无法坚定地把握人生的航向。
当家长把事情交给孩子去做时,无论事大事小,家长都要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决不允许孩子做到一半就放弃,要让孩子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完做好。
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好地把一件事做完,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任务,比如,家里喂养了小动物,可以让孩子给它们喂食或让孩子去取牛奶等。家长在让孩子做一件事情时要郑重其事地将它作为一个任务交给孩子。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才会努力把事情做好。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记住,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同时要端正孩子的人生态度,教育孩子做事有始有终,切不可让孩子养成半途而废的坏习惯。除了教育孩子之外,家长对自己的言行也要多加检视,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连自己做事都不能有始有终,那么也就无法教好孩子。
别越俎代庖,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男孩即使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如果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即便拥有再好的条件,也会在困难面前败下阵来,甚至沦为生活的牺牲品。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堪风雨打击的。家长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而应该鼓励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培养孩子方面,父母不应是孩子成长的“拐棍”,而应是向导。
现在,有些地方举行白领大龄青年的“相亲会”,结果大龄青年来得很少,父母来得倒是不少——代自己的子女“相亲”来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人觉得很奇怪。无独有偶,在一些学校也出现了类似的奇怪现象:经常有学生的奶奶、外婆到班级里代自己家中的“小皇帝”值日。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有些孩子的独立能力很差。
如今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再加上家庭条件的改善,父母对孩子关爱有加,都希望孩子能够开心、快乐、幸福地生活。但是,个别家长盲目地为孩子思前顾后,为他屏蔽所有痛苦和挫折,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在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完善的物质条件下,孩子会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可是,这样做往往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都很差。
苏珊是一位老师,在柏林的一所幼儿园任教。有一天,她的儿子要和同学一起出去郊游,临走的时候,苏珊发现孩子忘了带食物。但是苏珊并没有提醒孩子,郊游回来之后,孩子已经饿得不行了。
这时候,苏珊才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有气无力地说:“我忘记带食物了。”
苏珊帮助孩子分析了忘记带东西的原因,然后拿来了食物,对孩子说:“你能告诉我,以后你应该怎么做吗?”
孩子想了想,说:“我想以后再出去,我要开一个单子,办完后检查一遍。”
试想,如果习惯性地为孩子准备好一切出游时的用品,生怕孩子忘记什么而受苦,这样孩子就永远都意识不到自己应该怎么做。
有的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依赖性强,吃不起苦。但是,真正要让孩子去吃苦,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呢?很多家长不是舍不得,就是担心孩子累坏了。
关爱孩子是必须的,但应该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一定的责任感,万不可事事包揽,越俎代庖。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但不可完全替代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他人、面对学习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增长智能与能力,这才是家长应该做的。
有一个跛脚的小男孩,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都要自己带着拖把、抹布等劳动工具在楼道打扫卫生,从来没有间断过。
开始,大家还以为这个小男孩是为了打工才在社区里劳动的,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这样做完全是义务劳动。
这个小男孩叫约翰,只有9岁,由于左脚有些残疾,因此平时上下楼都不方便,但是他还是拖着沉重的劳动工具劳动,每次都累得气喘吁吁。尽管如此,他还是拒绝别人的帮助。更令人惊诧的是,他的这些行为却得到了母亲的鼓励。
对这名母亲的做法,有人难以理解,说:“毕竟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他需要更多的照顾与关怀,作为孩子的母亲,为什么鼓励孩子这么做?”
那位母亲摇了摇头,很平静地说道:“作为母亲,我是最能体会孩子感受的人,也最明白孩子行动的不便以及劳动的艰难,但我决不能去帮他,因为我不想让孩子觉得自己可怜。他要的不是更多的照顾,更不是别人的怜悯与同情,而是对自己负责。”
优秀的家长不是给孩子多少保护或者金钱,而是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与成长契机,让孩子学会坚强地生活,发展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负责。
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都愿意做这做那,只是有些家长不经意阻止了孩子能力的发展。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分心于其他事务会影响学习;有的家长则担心孩子做事会伤害自己;还有些家长则觉得,孩子即便愿意做事,也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与其让他们“浪费精力”做出没品质的成果,还不如自己直接为其代劳。于是,孩子们的锻炼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家长不知道,自己一片“好心”却导致了孩子过强的依懒性。
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助自理的愿望,不要越俎代庖,而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从中得到锻炼。不过,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还需要时间和耐心,不可操之过急,因为毕竟孩子年龄比较小。其实,在平时,孩子做事不要横加干涉,就能让孩子开开心心得到锻炼;只需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使孩子轻轻松松得到培养。当然,这不是主张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发挥父母的主导作用,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这样,父母的责任只是适时协助和指导,而这才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