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有出息男孩的100个细节
3684000000006

第6章 男孩独立要趁早——父母学会放手,男孩才有出息(5)

正当孜明高兴之时,忽然迎面撞向一棵小树,他想要拐弯,可是又没学会,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幸好行驶速度很缓慢,聪明的孜明顺势把自行车一扔,自己跳下了车。尽管差点摔倒,但他却没有害怕,反而说:“刺激,再来一次!”

又练了一会儿,由于实在太热了,孜明只好上楼了。刚刚进门,就看到父母坐在客厅里,孜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这时,爸爸笑着对他说:“怎么样,有两下子啊,没摔着吧?刚才我们瞧你的自行车特技表演,你差点把我们吓出病来。好了,快去洗澡吧!”

孜明听了爸爸的话,有些惊讶,说:“爸爸,你不怪我吗?”

“怪你?为什么要怪你?爸爸小时候也这样,别人越不想让我做的事情,我越想去做,还不喜欢被别人帮助。你现在就是小时候的我,如果我强迫你,不让你学自行车,恐怕你今天就会吃不香、睡不着吧。”爸爸笑着说。

正如孜明的爸爸说的那样,男孩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只要他们心中有了想法,就总想去实现。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家长不应该阻止。对此,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在你的控制范围内,大胆地让男孩去尝试。

有个人去一位朋友家做客,无意中看见朋友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进去。

于是,他便主动过去,想帮孩子一下,却被朋友阻止了。他很疑惑,朋友解释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

果然,那个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了。

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自己慢慢来,即使他做得很慢,或者要犯很多错误。假如不给孩子这样的机会,轻易地帮孩子解决问题,不但剥夺了孩子探索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帮助孩子独立,不是嘴上的一句空话,而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实践才行。如果你想要孩子尽快独立,那就给他点时间,让他自己做。

有个男孩上四年级了。一次,老师给了他一个任务,出一份数学小报。回到家,他就找到了妈妈,说:“妈妈,老师布置了作业,我不会,怎么办?”

“什么作业你不会?”

“老师让我出一份数学小报。”

妈妈学过美术,听说出小报,便说:“这个容易,我帮你做。”

“太好了。”男孩开心地说。

妈妈让男孩坐在旁边,然后边做小报,边给孩子讲做小报的知识:报头要醒目,字和画的搭配要合理、美观,设计要新颖别致……

不一会儿,一张小报就做好了,效果非常好。

第二天,男孩放学回家,很开心,他告诉妈妈:“我的小报被当做示范贴到了展示栏上。”

妈妈听了没有太在意,只是跟孩子一起高兴。

可是,又有一次,老师又布置了同样的作业——出一份数学小报。这次,男孩又把白纸往妈妈面前一放:“妈妈,你再帮我办一张。”

妈妈心里咯噔一下,她看着孩子的眼睛,里面分明写满了依赖。她决定这次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

于是,她对孩子说:“上一次,妈妈给你讲的小报知识还记得吗?”

小男孩点了点头,说:“记得。”

“那就行了,自己去办吧!”

小男孩摇了摇头,央求道:“我不会做,你又不是不知道。妈妈你就帮帮我吧。”

妈妈坚决地说:“方法你都知道了,自己试试吧,没有谁是生来就会的。”

男孩没有办法,只好撅着嘴自己尝试。一段时间过后,草稿出来了,弄了好一阵子,他突然泄气地说:“都说了不会,你看,这样还怎么当示范?”

这时,妈妈看着他,严肃地说:“上次示范的是妈妈的作品,不是你的。老师让你办小报,不只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而是希望你能学会自己做。想展示自己的东西,就要自己不断努力去做好。”

男孩听了,默然不语,然后继续做小报。妈妈看了看男孩的作品,对他说:“妈妈给你提提建议,你看,把报头装饰得醒目一点,字的大小再搭配一下,就很成功了。内容呢,可以写写你最近学习数学的收获等。”

听了妈妈的建议,男孩点点头。经过几次改动之后,男孩完成了真正属于他的第一份数学小报。虽然这份小报没有被展示,但妈妈还是特别表扬了他。

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做。父母不能一直帮助孩子,那样他得不到锻炼,始终都不会有进展。早在1927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给孩子一个空间,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做、去学、去思考、去战胜自己。不要授孩子以“鱼”,而应该授之以“渔”。明智的家长不会只给孩子一日三餐,而是会传授给孩子独立的能力。

让男孩成为他自己

许多父母一方面责备孩子做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什么事都要父母操心;一方面又要求孩子“听话”。这是自相矛盾的,就好像指望笼中之鸟飞上蓝天一样。所以,父母不能认为孩子顺从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美德,因为男孩应该成为他自己。

下面是鲁思·奴妮维拉·斯坦能的名言:

孩子们并不属于我们……

他们是来到我们生活中的小小的陌生人,

给我们带来愉快和照料他们的责任,

但我们并不拥有他们。

我们要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当你读完这段话之后,有什么感觉呢?也许你会有一些失落,想着孩子离开自己,想着自己的辛苦付出,但如果你想要孩子有好的未来,你就必须明白,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对待孩子,别以个人的意志去要求他,孩子总要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他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如果你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加在他的身上,不仅会让他失去独立的意识,甚至还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有个叫齐齐的小男孩,父母望子成龙,在他两岁时,父母就教他背诵唐诗宋词,4岁时请老师教钢琴。父母嫌幼儿园的教育太简单、太慢,所以干脆不送他去幼儿园,而是把他关在家里自己教。当齐齐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又迫不及待地请老师教英语、补数学、教作文。每到周末,父母还要带他去少年宫上艺术班,所有空余时间,父母都逼着齐齐在家练琴练画,只要一听不到琴声,他们就怒气冲冲地指责他,甚至把他绑在钢琴椅子上让他弹。有好几次,齐齐都流泪了,父母对他说:“你小不懂事,你不知道社会竞争的残酷,爸爸妈妈不会害你的,你就听我们的话吧,我们不都是为了你将来生活得更好吗?”

终于有一天,齐齐趁着父母不在家,离家出走了,只留下一张小纸条:“爸爸妈妈,我一点也不喜欢钢琴、画画,也不喜欢学习。老师同学都说我怪,你们也不喜欢我,我不想再见到你们了。”

齐齐的父母悲痛欲绝,然而,他们不明白为什么齐齐选择了这样做。

齐齐的父母错就错在把孩子当成客体,甚至无视孩子的主体意识,让孩子绝对服从自己,自己想怎样就怎样,不管孩子是否高兴,能否承担得了,结果使齐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最终酿成了悲剧。

很多家长以为,小孩子懂什么,还是应该听大人的,因为大人毕竟比孩子有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可是作为父母应该明白一点,你所决定的事要由孩子去实现,你如果违背了孩子的意愿,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往往既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又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意识。

忽视孩子个性的硬性强求与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是相互矛盾的,不仅会掩盖孩子的真正才能,还会压抑他们自我选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孩子的成才之路埋下隐患。

李荣是父母的骄傲,从小学到中学,门门成绩都是优秀,而且在作文、英语、奥数、演讲等各种比赛中都取得过名次。母亲一提到儿子就乐得合不上嘴,李荣高考成绩很好,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

当大家都向李荣的母亲请教教子经验时,她说:“家长要有威信,说话孩子才听;只有让孩子听话,孩子才能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很多父母听了都大赞高明。

然而,在李荣上大学的第一年,他的母亲接到了学校老师的电话,说:“李荣的成绩很差,有五科不及格,如果补考不过的话,就要退学。”

这个消息好似晴天霹雳,让李荣的母亲惊住了。这时,儿子的信也寄来了,信中写道:“我最近觉得自己开始长大了,我要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妈妈立刻买了车票,赶到儿子的学校。她到教学楼挨门寻找,一直没看见儿子的踪影。她给儿子打手机,质问儿子去哪儿了。

“我在图书馆。”听到母亲来了,电话里的声音没有任何激动、喜悦的感觉。

当母亲跑到图书馆时,看到儿子正与一个女生有说有笑。她气坏了,一把将李荣拉出了图书馆,边走边说:“我们应该好好谈谈,你的成绩为什么下降这么多,你能说说理由吗?”

李荣沉默了半天,妈妈又说:“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你完全有能力把大学的课程学好,可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我可以学好,但我不想学,我要退学,上大学没意思,专业也没意思,这不是我想要的。”李荣很平静地说道。

母亲呆住了:“你怎么能这样呢!有多少人羡慕你,你还不知道珍惜。你退学,退学之后做什么?你这样做,想没想过我怎么办,我的面子往哪儿放?”

“就是因为这一切都是你安排的,从小到大,我都是为了你的面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一切都是你强加给我的,上大学、选专业,没有一点我自己的想法。我想读文科,你说理科好,我想去北方的大学,你说这个大学的牌子更硬。你从来没有问我想要干什么,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你总说我,小孩子懂什么,我不懂,那你来帮我上大学啊!”

母亲愣住了。李荣把头转向一边,继续说:“现在我长大了,我要选择我自己喜欢的路走。”

这一次,母亲没有再说话。她当天就回去了,后来,她决定让李荣休学一年,给他时间自己去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