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娇不惯培养优秀女孩100招
3684200000014

第14章 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责

现代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为了能让孩子的将来更加美好,很多家长都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费尽心机。但是问题在于,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现在的孩子与以前的孩子存在很大的差异,而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并没有跟随社会的脚步发生变化。因此,专家呼吁,父母要对孩子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责,这样你的教育方式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不要对女儿的心事妄加揣测“依然是那个时间——晚上10点左右,女儿刚刚上完晚自习回来。“依然是那句‘暗号’——‘阿姨,王雪在吗?’“依然是那样的动作——接过电话,女儿示意我们离开现场,然后把门关上。如果我们偶然进去一下,女儿就马上警觉地低声对话筒说:‘先等等,等一下再说。’然后面带不满地看看我们,一直到我们俩识趣地离开她的房间并关上房门。“终于,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女儿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出来跟我们解释说:‘刚才的电话就是和同学商量一下学习上的事,没说别的事情。“但是这些可疑的行为狠狠地刺激了我们从推理小说中培养出来的一些推理神经,不管是从逻辑上,还是从情理上,我和王雪的爸爸都足以推翻她的那一套说辞,并对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产生了一丝疑虑。最后,我们终于发现女儿的行为与那部美国片《真实的谎言》里面的那个人的举动惊人得相似。于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念头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难道,我的女儿是特工?’这是一个母亲以一种比较夸张的口吻描述自己女儿的行为:煲电话粥,而且还是关上房门,将自己的父母拒之门外,然后表现得神神秘秘的。这让很多父母都感到相当困惑:“莫非女儿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是有什么心事?”青春期对于女孩来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女孩“封闭”的特点也会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们有了自己的心事,而且这些心事是不愿意与大人们分享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筑起了一堵高墙。另一位妈妈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女儿现在天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我真不知道她跟那些人有什么可聊的。每次看到她在网上聊天,我的心就非常痒痒,很想知道她都跟那些人说什么。难道她早恋了?还是跟朋友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或者是有别的事情?总之,她那个样子真是让人担心,一个女孩如果在网上被人骗了,那可就不好了……”用网络进行倾诉,显然为女孩们提供了一个相当便利的工具:网络使孩子与他人的交流更加自由,而且孩子的行为被父母侦查的可能性会降低很多。也就是说,女孩们希望对父母“封闭”,同时她们又渴望沟通,而网络这一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使孩子们得到了满足。其实,女孩们的心事很多,如果父母过于注重女儿的心事,总是对女儿的心事妄加揣测的话,女儿就会对父母这种过分关心的行为产生反感和抗拒的情绪。当然,你不能因此而对孩子放任不管,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你的女儿主动对你讲出自己的心事。女孩比较敏感,因此作为父母最好不要轻易反对女儿的意见和行为。当她要上网或打电话的时候,你要主动离开她的房间,帮她关上房门,给她多一点自由。这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孩子会觉得你很尊重她、理解她。这时女孩一般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爸爸妈妈这么相信我,我怎么还能对他们有所隐瞒呢?”也许,说不定哪一天,你的女儿就会主动对你说:“爸爸,最近我有一些心事,我想和你谈谈!”这个时候,你的心情会如何呢?女孩一般情况下比男孩更加喜欢聊天,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多和自己的女儿聊天。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要耐心一点,多在她面前说些她感兴趣的话题。同时父母也要避免说教,也许,你的说教越多,她的心事就越不会告诉你,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和别人是平等的,你的女儿也是。你不能逼迫孩子讲出她的心事,要站在平等的立场听听她的意见,对某件事和她交换一下意见,这样才可以赢得女儿的心,她也才会愿意把自己的困惑以及心事说给你听。总之,女儿当着父母的面关上了房门,其实关闭的就是她那颗渐渐长大的心。因此对父母来说,想要让孩子打开房门,了解她的心事,那么应该先试着去开启她的“心门”。叛逆不是天生的“我是一位快要抓狂的妈妈!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我的女儿今年上高二,是个非常善良、渴望成功却又很懒散、缺乏激情的女孩子。“从初三开始她就非常叛逆,上高中后变得更加叛逆:平时回来就把房门一锁,从来不和我们讲学校的事。她总觉得自己很优秀,因而在家的时候,她就很放任自己,她的房间根本不像个女孩的屋子。“这种状态让我非常着急,想尽办法教育她,只要有一点希望我都会去试,去努力。但是这些均无效果,我的建议只会激起女儿强烈的反感和暴怒。“女儿不希望我管她的事情,她认为自己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事。但事实却是她的生活乱无章法,眼见快高三了,我真是黔驴技穷,毫无办法。”一位烦恼的母亲在网上无奈地求助道。这位母亲的问题可能也是现在许多家长需要面对的问题。其实,青少年的叛逆并不是天生的,他们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首先,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的家长普遍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他们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还不成熟,只有绝对地服从自己才有可能顺利成长,孩子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因此,孩子总是很反感家长的指责。其次,家长们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导致其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急于求成,他们的教育方式往往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孩子的自尊心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在孩子们犯了错误的时候,他们不是与孩子们坐在一起分析错误,共同商量补救的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这些行为使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孤立无援,因而产生了叛逆心理。最后,父母与孩子缺乏双向交流,因而产生矛盾。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独立意识渐渐增强,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处事方式,而不希望受到父母过多的管束。但是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凡事都替孩子包办,这无疑会与孩子产生思想上的冲突以及矛盾。还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很少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单方面地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行为。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是很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的性格,使孩子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甚至使孩子的心理向病态心理和犯罪心理转化。因此,父母应逐步消除孩子的叛逆心理,在此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家长要注意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必须超越自己的传统角色,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观察自己对待孩子叛逆问题的方式。家长有时需要谦卑一些,放弃自己顽固的思想,以多元的角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必要时做有限度的迁就。其次,父母必须保持冷静。对于孩子的叛逆,家长会感到不满,因此,有些家长会用自己的权威来压孩子。这些急躁的父母应该时常提醒自己保持冷静,这样才能正常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再次,主动寻求孩子的意见。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尊重孩子,努力使双方的意见保持一致。最后,家长应该开放自我,去了解孩子。只有和孩子有共同话题,并找到更多的话题,才能与孩子相处得更融洽。叛逆的孩子不是天生的,作为家长,只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就能让你的孩子摆脱叛逆。找出女儿顶嘴的原因“从小女儿就养成了准时回家、有事就给我打电话的习惯。“可是今天下午直至下班,电话铃声也一直没有响起。因为下班开会,所以只得背着领导不停地拨家里的电话,一直到六点,家里电话都无人接听。好不容易熬到了散会,匆忙到菜市场买了点菜就迅速回家了。“到家一看,女儿正稳坐在书桌前认真写作业呢。“吃饭的时候,终于忍不住问了女儿迟回的原因。女儿居然面不改色地说今天是正常回家。但是女儿明明比往常迟了很长的时间,而且回家后连电话都没打,于是我假装随意地问了一句:‘是不是今天放学的路上跟同学聊天忘了回家的时间啊?’“没想到女儿的声音一下高了起来:‘哪有啊,我明明就是正常回家的啊!’我又问了一句:‘那回家了怎么没给妈妈打电话呢?’没想到女儿一下子变了脸,她硬生生地应了句:‘生物老师拖课啊!关我什么事,不吃了!’话还没说完,她就丢下筷子气冲冲地进房间去了。“一瞬间,白天工作带来的疲惫、家务活的辛苦、还有一个人带女儿的艰辛全都涌上了心头:‘妈妈担心你有错吗,连关心一句、问一句的权利都没有了吗?老师拖课不能好好说吗?什么时候学会顶嘴的啊,脾气这么大。’面对女儿的行为,这么长时间以来,我第一次发火了,一下冲进房间把女儿拽了出来:‘今天你不把饭吃完,就别想做作业!’最终我一直骂到女儿含着泪再次坐回餐桌前。”张女士一边叹气,一边说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然后又说了一句:“女儿大了,管不住了,居然学会顶嘴了。”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就有可能经常与父母顶嘴。一般情况下,孩子顶撞父母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再小的孩子心里也有一杆秤,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不肯多花心思,仅仅凭着一时的喜怒去赞扬或批评孩子,或单纯地对孩子发号施令、训斥孩子,时间一长,孩子就不会再买父母的账了。其次,有些父母说话的时候不讲究艺术。很多家长说话的时候往往不能抓住重点,只是单纯告诫孩子“学习别马虎”“你总贪玩儿”“总让人操心”,让孩子不仅对父母说过的话印象不深,还会产生十分厌烦的情绪。还有的父母是“婆婆嘴”,一件事情总是没完没了地重复,这也是导致孩子顶嘴的原因之一。最后,父母所持的观点不正确。人无完人,为人父母者也不一定什么都懂,他们有时所持的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孩子对此难以苟同,自然要对父母的言论进行辩驳。有的父母因此觉得脸上挂不住,就斥责孩子,其实大人的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顶嘴的习惯,就要及时分析产生的原因。此时家长应该做的是多与孩子谈心,通过聊天,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到她在想什么,喜欢什么,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冲突的发生。事实上,孩子顶嘴未必是件坏事,至少家长可以通过孩子顶嘴知道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因此,家长应该认真地听孩子把话说完,体悟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加深对孩子的了解,避免让孩子产生叛逆情绪,从根本上消除孩子顶嘴的根源。教女儿控制自己的情绪小红的妈妈又被老师请到了学校,因为小红上课时和同学吵架,影响了课堂的纪律,老师批评小红的时候,小红竟然还生气地说以后不想再上学了。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小红的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像小红这样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孩子十分常见。事实上,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帮助孩子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家长来说,教会孩子控制好情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课题。其实人的情绪是能够主动控制和调节的,只要孩子善于利用理智来驾驭情绪,她的情绪就会慢慢变得成熟起来,那样,当不良情绪滋生时,孩子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走向。家长在帮助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可以借鉴以下的方法: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转移注意力,以此达到避免刺激孩子的效果。例如,当孩子处于苦闷、烦恼的时候,家长不要刻意地再去“帮”孩子,而应尽量地避免刺激孩子,可以带着孩子去听一些快乐的音乐、翻翻画册、读读小说等,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这样就可把那些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使孩子最终忘却烦闷。其次,家长要教孩子理智地控制情绪,学会自我降温。林则徐在自己房内挂着一个“制怒”的条幅,那是为了提醒自己及时地控制情绪。父母不妨效仿一下名人的做法,在孩子的屋里挂上类似的条幅,时间长了,必定是有效果的。第三,让孩子养成宽宏大度、克己让人的习惯。生活原本就是丰富多彩的,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对于激怒自己的事情,要用旷达乐观、幽默大度的态度去应付,这样的孩子才能经得起挫折,才能克己不狭隘,所以让孩子养成大度的品格至关重要。最后,家长很多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控制好孩子的情绪,而是先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好。当自己的孩子出现某些问题的时候,不要轻易动怒,这样家庭教育才能顺利进行。“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才能使他更加快乐地生活。改变习以为常的唠叨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父母喜欢对孩子叮嘱、提醒、督促。这种把嘴巴紧紧“盯”在孩子身上的情况,使孩子们普遍觉得很反感,并将其称之为“唠叨”。小良家的早晨永远是这样的情景:妈妈大清早起来就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小良准备早餐。6点半的时候,牛奶、鸡蛋、面包准时上桌,妈妈开始一遍一遍地叫小良起床。一直到快7点了,小良才懒洋洋地起来。随便洗洗刷刷之后,小良才坐到饭桌前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这顿早餐。这时,妈妈正在为小良叠被子,收拾凌乱的衣服以及物品,嘴里还不停地说着:“看看你,老是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的,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都起这么晚,早饭都凉了吧?不知道吃凉饭对身体不好啊,还老是狼吞虎咽的,把胃弄坏了怎么办呢?如果你能早点起来,现在就不用这么着急了,也不会老是因为迟到挨批评了……”小良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他把早餐吃完,然后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妈妈早已帮他整理好的书包转身就往外走。妈妈还在小良的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就吃这么几口呀,剩这么多,一上午的课呢,饿了怎么办?哎,这孩子,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点儿什么,怎么什么都得让人提醒啊……”一般情况下,父母的重复性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烦,同时也对父母的唠叨产生一种依赖感,当父母不再唠叨的时候,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父母的批评性唠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缺乏自信心,还会因此使其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随意唠叨则容易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易集中的习惯。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唠叨呢?首先,父母不要信口开河。父母要克服唠叨的习惯,平时在对孩子讲话的时候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然后再开口讲,不能信口开河,否则最容易陷入唠叨的境地。其次,给孩子选择的自主权。父母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自由或总是帮助孩子作决定,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第三,家长不要事事叮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语言要尽量简练,把具体的事情交代清楚,让孩子真正明白父母所要表达的意思即可。当然也要允许孩子对此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孩子做事的主动性就会高很多。第四,必要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对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处理好的事情,就应该让孩子自己来解决,并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有些时候,只有当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一些事情的后果之后,他们才不会再犯同类的错误。第五,家长应该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由于孩子还不完全成熟,父母需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导。但是,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为了让孩子达到这个目标,便总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是避免唠叨的有效方法。第六,家长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有些父母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而忽略孩子的进步。这样孩子就会慢慢产生逆反心理,还有可能变得不自信,从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总之,唠叨是一种很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家长来说,只有改掉唠叨的毛病,才能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赏识教育不等于无条件夸赞“宝贝真聪明,这么难的题都会,看来你以后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牛顿啊……”一个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妈妈这样夸赞道。“手真够巧的,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画。”当佳佳用蜡笔在地板上乱画一气的时候,她的妈妈这样说。“嗯,真厉害,没有我们的帮忙你都能完成,我的女儿好聪明啊……”当8岁的雪儿自己洗了手绢之后,她的妈妈这样说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说法众所周知,很多家长对此也深信不疑,他们在日常生活里就对自己的孩子实行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但这样做的结果是,现在的孩子们每天都被“你真棒”“你真厉害”之类的赞美声重重包围,孩子们真的以为自己就像父母说的那样优秀,其妄自尊大的心理也开始急剧膨胀,大有一副“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架势。于是,一大批不愿意与老师沟通、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更不愿意与家人说话的孩子出现了,而这些总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孩子无疑就是滥用“赏识教育”造就的。其实,喜欢听好话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的共性。因此,家长们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孩子这种心理需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赏识教育,努力发掘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孩子勤奋好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但是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赏识并不等于无限制地表扬,如果无节制地表扬,往往会适得其反。古人尚能“闻过则喜”,今天的孩子也应完全能够接受一些善意的批评。其实每个人在犯错误的时候都会有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因此,家长应该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一点批评,让孩子明白事理,并且能够为自己的过失负起责任。任何父母和老师都不能刻意剥夺孩子承担错误的权利,因为在孩子犯错误时,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过度的“赏识”恰恰会剥夺孩子的这种权利。其实,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赞赏,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正所谓“家长眼里出神童”。但为什么小时候的“好孩子”长大以后却未必个个优秀呢?答案就在于过度赞扬孩子的优点,使家长的赏识变得没有一点价值。因此,只有赏识和批评正确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也只有两者合理分配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既需要“精彩极了”式的鼓励,也需要“糟糕透了”式的批评。一位教育家说:“赏识无错,赏识过多肯定有错。”所以家长一定要记住,赏识教育并不是无条件地夸赞,只有与批评合理分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