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娇不惯培养优秀女孩100招
3684200000007

第7章 尊重越多,女孩越独立一

尊重永远都是父母与女儿之间实现良好沟通的桥梁和前提。因为作为独立个体的女儿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只有父母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同女儿进行沟通和交流才是有效的,才可能对女儿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父母充分尊重了女儿后,就会渐渐地发现,她越来越独立自主了,而且勇于尝试,更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她逐渐把父母当成了她最信赖的朋友。

把女儿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培养女儿的独立性,首先要把她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她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让她感觉到被尊重。孟君是个胆子很小的女孩。她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对她精心呵护,日常生活中事无大小几乎都替她包办了,慢慢地,孟君形成了内向、胆怯的性格。后来,孟君回到父母身边生活。父母非常爱她,但是当看到她笨手笨脚或者学习不认真的时候,就会恨铁不成钢地责骂她。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爸爸脾气比较暴躁,孟君在他面前经常吓得什么都不敢说也不敢做。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让孟君给客人倒水,她一不小心将茶杯摔在了地上。爸爸当着客人的面劈头盖脸地就骂道:“你真是个笨猪!怎么连这么点小事都干不好?”生性敏感的孟君羞愧得无地自容,当天晚上,孟君做了一个噩梦,梦里看见爸爸恶狠狠地指着她的脸。从此以后,孟君看到爸爸就紧张,越紧张越是出错。每当这时,爸爸都会毫不留情地训斥她。孟君稍大一点时,自尊心更强了,而且也变得很倔强,爸爸再骂她的时候她就强忍住不哭。看见女儿这样,爸爸竟然感到家长的威严受到了挑战,于是他骂得更严重,每次都要骂得孟君忍不住哭出声来才肯罢休。在哭声中,孟君初萌的自尊心已经满是裂纹。妈妈也是一样,她总是担心孟君学坏,从来不相信女儿的辩解。除了每天都要询问孟君在学校的情况外,妈妈甚至还偷偷查看孟君的日记和信件。有一天,孟君正在书房里写信,妈妈悄悄地走近,孟君发现后下意识地将信纸一捂,这反而引起了妈妈的警惕,她坚持非看不可。结果,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信纸被撕成了碎片,气喘吁吁的妈妈在责骂了女儿一番后转身离去。妈妈肯定没有意识到,在她上来抢信的一刹那,女儿的尊严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爸爸妈妈是爱她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父母用专制建立起来的家长威严,使孟君丝毫没有感觉到被尊重。温良谦恭的外表下隐藏着孟君的敏感和孤僻,严重的时候,她甚至想到了自杀。孟君的父母之所以这样对待女儿,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已经习惯了把女儿当成了私有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宠爱女儿,不过女儿终究只是他们的附属品,必须听命于他们。有一位名叫柯迪尔的美国学者,曾经调查研究过日本和美国的父母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他的调查结果显示,日美最大的差异是,日本的母亲很少和子女交谈,而美国的母亲则经常和子女交谈。原来,日本的父母把女儿视为自己一部分的倾向较为严重。他们认为女儿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不必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意思,女儿只要明白他们的心意,听他们的话就可以了。与此相反,美国的父母则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女儿。即便女儿刚刚学会说话,他们也会以与成年人交谈的口吻极其认真地跟女儿说话,不管女儿是否能听懂。这两种不同的做法,到底哪一种才更有利于女儿的健康成长呢?8岁的米拉跟同龄的小女孩一样,喜欢吃零食,喜欢喝碳酸饮料,喜欢各种新奇的布娃娃。妈妈把米拉当成一个不懂什么是责任感,除了吃吃喝喝之外,其他什么都不会的小女孩。不过,一次意外的机会让妈妈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因为工作的调动,米拉随父母搬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她也进了一所新的学校。两个月后,米拉回家告诉妈妈,第二天要开家长会。在去女儿学校的路上,妈妈开玩笑地对米拉说:“宝贝,妈妈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城市,在你们学校里,妈妈更是一个人都不认识,到时候你可要帮我啊。”米拉一本正经地说:“没问题,妈妈。我现在已经认识了那里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还有每天接送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妈妈看到女儿认真的样子觉得很新鲜,但她也只是笑笑,没有放在心上。到了学校,米拉开始执行她的承诺。她负责任地陪妈妈到会议室,又严肃地把妈妈介绍给校长和其他老师,还认真地向妈妈介绍了班里的每个小朋友,最后告诉妈妈小朋友们的名字以及哪位是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接着,米拉把妈妈带到一个沙发前,并给她端来了一杯水,说:“妈妈,你先坐在这儿,我去趟厕所,一会儿就回来。”正是因为米拉的妈妈在无意之中表现出了对女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重,才激发了米拉的价值感和责任感。把女儿视为自己一部分的观念如果长期深植于人心,就很容易造成女儿离不开父母的结果。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孩会习惯性地依赖家庭,听父母的话,即使走上社会后也时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保护。如果把女儿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她的独立性就会在成长中逐步加强。走上社会之后,女儿也就能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坚强地面对事业和生活,成为一个勇敢、有担当的人。所以,家长首先应该做的,是有意识地把女孩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爱护她的独立人格。让女儿做自己的主人如果女儿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她的心头就会笼罩着一片乌云,她会在父母无意的暗示中觉得自己是无能的,进而陷入恐惧之中,形成“自卑”的心理障碍。事实上,总是需要由父母作决定的女孩,长大后常常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而且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女儿的意愿,让女儿做她自己的主人,给她机会作决定。在美国,有一家人到某个餐厅用餐。服务生先问母亲点什么,接着问父亲点什么,最后问坐在一边的小女孩:“亲爱的,你要点什么呢?”女孩说:“我想要热狗。”“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妈妈非常坚决地说。“再给她一点生菜。”女孩的父亲补充说。服务生并没有理会父母的提示,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女孩,继续问道:“亲爱的,热狗上要放什么?”“哦,一点番茄酱和黄酱,还要……”她停下来,怯怯地看了一眼父母,而服务生一直微笑着耐心地等着她的回答。女孩在服务生目光的鼓励下,终于说:“我还要一点炸土豆条。”服务生点点头,径直走进厨房,留下目瞪口呆的父母。这顿饭小女孩吃得很开心,回家的路上,她还不停地又唱又跳。最后,小女孩走近爸爸妈妈,开心地说:“你们知道吗?原来我也能够受到他的重视。”仅仅是点菜这么一件小事,就让小女孩感觉到被重视和被尊重的快乐。小女孩的父母却连这样的小事都要替女儿做主,他们的心意是好的,希望女儿吃得更健康,但是关心过度,反而压制了女儿的自主性,让女儿因为不能为自己做主而感到沮丧。有一天早上,5岁的安娜正在穿一件妈妈昨天特意为她买的小毛衣。安娜很喜欢这件粉色的毛衣,但是她分不清毛衣的正反面,所以翻来翻去好长时间也没穿好。“安娜,好了没有,要不要我帮你?”妈妈在客厅里焦急地喊道。“我要自己穿!”安娜坚持着自己努力。又过了一会儿,妈妈终于沉不住气了,因为她必须要在8点以前赶去上班,而在这之前,她还要送安娜去幼儿园。妈妈走进安娜的房间,伸手要帮安娜:“我来帮你穿。”“不!我不要你帮!”安娜摇晃着身体大叫。“别再耍脾气了,时间已经不多了。快过来,妈妈给你穿。”妈妈看着手表,焦急地说道。“我说过了,不用你帮!”安娜叫喊着,使劲往后退了一步。妈妈真的生气了,她一把将安娜拉了过来,骂道:“你真是在浪费我的时间,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边说边强行从安娜手中夺过毛衣,而安娜则试图挣脱妈妈的控制,她委屈地哭了起来,拒绝妈妈将毛衣套在她身上。女儿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希望“做自己的主人”,受到尊重,而安娜的妈妈虽然是出于好心,但她没有尊重女儿的意愿和权利,所以才会导致安娜在穿衣服这类小问题上抵制母亲。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是为人父母却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凭自己的兴趣任意安排她们的生活。于是,女儿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渐渐地,她会感觉到沉重,很想对父母说不,但是,她一直被教育要听话,所以连“不”也不能说了,只好用被动的方式去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父母怎么压制,女孩的自主意识都会越来越强。她已经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了,她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而如果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她的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也会受打击。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她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如果这种消极心态一直深植于她的内心,势必会影响她以后的人生路。为了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父母们应该注意:(1)决定事情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女儿的需要,不要漠视她的感受。(2)不要因为自己的过度关心而频繁地打断女儿感兴趣的事,否则将会导致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3)给女儿留一些自由的空间,不要凡事都替她做主。(4)要尊重女儿。当女儿充分感受到尊重,并能够自己决定事情的时候,她的生命力才会展示出来。也许因为一些不成熟的决定,女儿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将和成就一起,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尊重女儿的个人兴趣每棵树苗都有不同的姿态,同样道理,在每个女孩的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往往能通过女孩的兴趣爱好反映出来,而且,很多女孩成年后所取得的成就都与她幼年时期的兴趣爱好有关。所以,女儿长大后能不能有一番成就,关键在于父母是不是尊重女儿的兴趣爱好,有没有正确引导她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爱好。卡尔·威特是德国著名的法学教授,在他只有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卡尔9岁时就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6岁时已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这样一位天才式人物对于孩子的教育也独树一帜,他曾写下了蜚声中外的教育史奇书——《卡尔·威特的教育》。在这部书中,卡尔·威特有一个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他认为,不管教孩子什么,都必须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卡尔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让他做一些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会与父母发生冲突。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雨琪是个多才多艺的小姑娘,只有9岁的她不但会弹古筝、画画,还会打乒乓球、摄影,很多同学都羡慕她。可是,有一天,雨琪却流着泪对妈妈说:“我不想学古筝了,妈妈您饶了我吧。”雨琪的妈妈感到很惊讶。这几年为了将女儿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完美女孩”,她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金钱。而现在女儿竟然一点也不懂得珍惜,除了喜欢画画之外,其他的几样都没学好,这让妈妈非常伤心。其实,很多父母都有雨琪妈妈这样的想法。他们觉得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条件学习才艺,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让女儿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所以天天逼着女儿去学习。但是,这种“完美”的计划不仅让父母感到辛苦、劳累,也让小小年纪的女儿苦不堪言。还有一些父母经常否认女儿的爱好,而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女儿。姗姗是个读三年级的学生,她非常喜欢弹琴,而且在音乐方面也很有天赋,小小年纪就可以作简单的曲子。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姗姗的父亲却坚决不允许她学琴,非让她学画画不可。当音乐老师开导姗姗的父亲,建议他尊重女儿的兴趣和爱好时,他满不在乎地说:“什么兴趣、爱好?姗姗还这么小,她懂什么?我叫她学什么,她就得学什么!只要刻苦训练,做什么都可以出成绩。”一个人最可悲的是,在他的一生中对什么都没有特殊的兴趣。而对于女孩来说,最不幸的是,父母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扼杀她们的兴趣和爱好。凭主观意志培养女儿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很有可能会给女孩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女儿的时候,一定要去发现和培养她的学习兴趣,而不是靠自己的想象去给她设计和安排。这就要求父母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承认女儿也有爱好的权利。女儿虽然小,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父母不应该随便干涉。其次,要女儿学习某种技艺之前,先问问女儿的想法。兴趣并不是强迫就能够产生的,父母要认真去发现,更需要耐心去培养,一旦发现女儿在某一方面很突出,就可以着重培养她这一方面的天赋。如果要女儿去学习一种技能,要先问问她的意见,争取得到她心理上的认可。再次,不要妄想把女儿培养成完美的人,要给她一点自由的空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把女儿培养成心目中的完美人物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坚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她,只会磨灭她对所有培训的兴趣,使之产生厌恶心理,对什么也不感兴趣。最后,对女儿的个人爱好要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打击。即使父母并不认同女儿的兴趣爱好,也千万不要为了达到让她放弃兴趣爱好的目的,而横加干涉,甚至用激烈的语言打击她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