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会奖会罚做个好妈妈
3684300000016

第16章 每一棵小树在成才前都要剪枝(4)

这次,麦克把水壶里的开水换成了温水。麦克告诉查理,水滚开时的水汽会把水壶把儿蒸热,所以必须垫上毛巾才能拿,水很烫,要注意不能让水倾倒下来。在第一次尝试时,半壶水都洒在了查理身上,烫红了他的胸膛和手臂。

麦克说:“这是因为你的力气不够,你需要用两只手。”说完,麦克又为查理换了一壶温水。

“不,爸爸,我再也不拿水壶了,”查理胆怯地往后退,“我知道,这很危险,我保证以后再也不碰了。”

“你一定要再试一下,你有这个能力。”麦克鼓励道,“来,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于是,在麦克的指点下,查理又尝试了一次。这次,他成功了。

与其说麦克残忍,不如说他是一个懂得鼓励孩子“勇于体验失败”的父亲。麦克的想法很简单:“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面对失败,再一次次地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只是在教孩子一种能力,同时也是在教他一种人生态度。”

孩子的成长过程必然会伴随着错误和失败。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尝试失败,才能让他知道,要想从失败中站起来,从错误中走出来,只能靠自己。

妈妈不能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帮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样,孩子将永远飞不起来,永远无法承受风雨和面对激烈的竞争。

所以,作为妈妈,请克制一下你“想帮孩子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莎士比亚

禅院里有一些小和尚最近总是不守清规,常常在晚上偷偷地溜出去玩耍。老和尚听周围的居民反映了几次,也起了疑心,决定去查个究竟。

一个月光如水的晚上,老和尚悄悄地蹲在花丛里,一边听虫儿的低声鸣叫,一边留神注意观察着禅院的那堵矮墙。

过了一会儿,就看见一个小和尚搬了把小椅子,悄无声息地溜到墙角。他看了看四下没人,便把椅子放在墙边上,踏着椅子翻墙出去玩耍了。

老和尚从花丛中站起身来,叹了口气,心想该怎么处罚这个小家伙呢?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只见他径直走到椅子那儿,坐了上去,他要等小和尚回来。

一个时辰过去了,小和尚玩累了,就顺着老路翻墙进来,当他踩着椅子下来时感觉很奇怪,椅子今天怎么这么软?小和尚仔细一看,吓了一大跳:原来自己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老和尚的脊背。此时,小和尚被吓得全身发抖,不知道师父会怎么处罚他。

“天气凉了,快点儿回去睡觉吧。”老和尚揉了揉脊背说,“唉,我年纪大了,不中用了!”

小和尚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他羞愧地跑回房了。

很快,这件事便在禅院里悄悄传开了,那些曾经翻墙出去玩的小和尚都很佩服老和尚的宽容海量,于是再也没有人晚上翻墙出去玩耍了。

老和尚很聪明,他没有把事情说破,更没有发怒去惩罚那些贪玩的小和尚,他只是装作不知道,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了这个错误。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对人宽容,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对孩子宽容,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对妈妈来说,面对孩子的错误,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这世上,并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也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那些让奇迹陨灭的,往往不是错误,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的心。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讲,犯错误更是经常发生的事,孩子就是在不断的犯错和不断的改正中长大的,妈妈如果对孩子要求得过于完美,就会导致孩子不敢犯错,在生活中表现得战战兢兢,因为他知道一犯错就会受到妈妈的批评教育甚至体罚。这样的孩子自尊心更脆弱,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一旦自己有一点小过失,连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而一旦被妈妈惩罚更是感觉天塌地陷。长此以往,只会使心灵更加扭曲。

苛刻的妈妈常常会教育出挑剔的孩子,不懂得宽容的妈妈,她的孩子也往往是自私的。

在一个度假村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在酒店大厅里有一位满脸歉意的酒店工作人员,正在安慰一位大约4岁的外国小男孩,那个饱受惊吓的小男孩已经哭得筋疲力尽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原来那天小孩比较多,这位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在儿童的户外娱乐活动结束后,少算了一位,将这个小男孩留在了户外活动现场。等她发现人数不对时,才赶忙跑回去,将这个小孩带回来。小男孩因为一个人被遗忘在偏远的娱乐场里,受到了惊吓,哭得稀里哗啦的。一会儿,孩子的妈妈急匆匆地赶来了,她看着自己哭得惨兮兮的只有4岁的儿子,蹲下来安慰他,并理性地告诉他:“宝贝,已经没事了。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地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位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于是,最动人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那个小男孩踮起脚尖,亲了亲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我们相信,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宽容而体贴的孩子。

妈妈必须明白,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孩子,也是一种教育。一个宽容的妈妈,不仅可以用温暖的母爱去抚慰孩子失败与懊悔的心,还能强化他改正错误的勇气,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出一个宽容大度的孩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妈妈对孩子宽容,孩子就学会了对别人宽容,妈妈如果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孩子也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向善、乐于助人。

所以,宽容是一种爱,是一种胜过惩罚的教育。作为一个好妈妈,一定要学会宽容地对待孩子,不苛责,更不要事事追求完美,让孩子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快乐的人。

科学对待孩子的故意犯错

孩子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会寻找各种花样来赢得父母的关注。犯错误就是一招,而当这招还不奏效时,孩子就会逐渐加深“错误”的程度,强化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位置。

——佚名

一个4岁的小男孩独自在沙堆上玩沙子,他时不时地会扬一扬手里的沙子,当有人从他身边经过时,他更是把沙子扬到那个人的身上,妈妈要求他立即停止,可小男孩就像没听到一样,反而扬得更欢了。于是,妈妈一改温和的口气,以严厉的口吻命令他,甚至发展到要伸手去打他的屁股。可是这个小男孩仍然没有停下他的游戏,他的嘴角甚至还流露出一种非常满足的意味!最后,小男孩只能哭哭啼啼地被妈妈强行拽回家中去洗眼睛、洗脸。

人人都会犯错误,从不犯错误的人只存在于幻想世界中。对孩子来说,当他第一次犯社会规范认为的错误时,妈妈会理解和认同孩子的行为,并想方设法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好,经过几次往复,孩子在妈妈的正向强化下很少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但是,当孩子故意违背妈妈的意愿,主动做一些妈妈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时,也就是说孩子“故意犯错”时,这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针对孩子的“故意犯错”,妈妈最好先不要过度担心而急于纠正,而是要先弄清楚孩子故意犯错的原因。

一般来说,孩子故意犯错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寻求刺激

孩子往往知道妈妈不允许这样做,可是,妈妈说的理由他们没有直接感知或者只是为了单纯地想“享受”犯错误后的结果。比如,妈妈说这个碗很烫,不要去摸,孩子十有八九还是会去摸的。但下次你再让他去摸,他却几乎不会去尝试了。还有砸别人家的窗户,故意把晒的被子拽到地上,他们这样做只是想寻求差点被抓的刺激。

对于孩子的这种做法,妈妈先不要气急败坏地责骂他,因为责骂只会让他下次再犯时觉得更刺激。妈妈要做的就是告诉他做错事是一定会被知道的,让孩子换位思考,然后让他自己承担后果,比如去向别人道歉,妈妈可以远远地跟在后面看,过后问别人孩子是怎么道歉的,如果不满意就再去一次。这样做可以让孩子自己拿犯错获得的刺激感跟得到的惩罚作比较,他自然就会选择不犯错了。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为了寻求刺激而故意犯错呢?方法很简单,就是看孩子犯错时的情绪表现,如果他不是内疚的,也不是眼巴巴地看着你,而是经常偷偷摸摸地扫一眼你的脸色,多少有点犯“坏”的样子,这多半就是了。当然,这也要根据孩子的日常表现做判断。

2。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

有时候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太少,孩子不懂得用正常的方式来表达,而每次犯错总会引来妈妈的关注。于是孩子会这样想:哪怕是妈妈骂我,也比不理我强。甚至有的孩子会变本加厉,通过“自残”的方法来换取关爱。对他来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看到妈妈心痛和怜爱的样子,并获得长时间的相伴和陪护。

孩子的这种行为和安全感缺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妈妈要想办法去补足孩子的安全感,别无其他高招。注意平时多关心孩子,不要让这种犯错的土壤产生,同时妈妈也不能让孩子犯错得逞,比如说孩子用砸杯子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妈妈不要立即批评他,而是要好言相劝,跟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妈妈应注意,不要在孩子好好说时你就推诿,总是等到孩子闹了以后你才回应,这样做等于是在鼓励他闹。

3。挑战妈妈的权威,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有些孩子,比如胆汁质类型的孩子常常喜欢反抗妈妈的某些决定,他喜欢把故意犯错当成一种对妈妈权威的挑战,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心”。妈妈不让孩子乱扔东西,孩子偏扔;妈妈叫他往东,他偏偏往西,孩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妈妈为难,既想看到妈妈生气的样子,也是准备“讨价还价”的策略。

面对孩子这样的行为,较好的办法是先让孩子发泄情绪,然后靠界线来约束,切勿针锋相对,因为那样会让孩子下不来台。同时妈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温馨、安宁的生活环境。

4。认为“犯错无罪”,只是单纯地想犯错

这一点是最麻烦的。孩子的“什么都不是,只是单纯地犯错”的情况在成人中也经常出现。比如,看见路边的花很好看,于是就摘了一朵;或是喉咙发痒,随地吐了一口痰;或是看见地上有100元钱,偷偷地拾起来装进兜里。

对于孩子的这种做法一定要从根本上加以杜绝,妈妈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更要以身作则,千万不能任孩子故意的破坏性错误发展下去,要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教育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妈妈不能太性急,而是要帮助孩子逐渐明白道理,学会自尊、自律。

5。身体不适

比如牙疼、反胃,有时孩子自己不会描述这些情况,所以只能用哭闹和挑剔来表达。这时候,妈妈就要先了解孩子,弄清楚他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千万不能没弄清原因就大声斥责,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贻误了孩子的病情。

孩子总是在犯错与纠错中成长的。通过错误,孩子可以确认自己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获得对犯错的免疫力。一点小错也不犯的孩子或许以后会犯大错。我们不能避免孩子犯错,也无需竭尽全力不让孩子犯错,更不能在孩子犯错后气急败坏地过度惩罚。面对孩子的故意犯错,妈妈要学会科学地对待,找出原因,对症下药,用一颗爱子之心,科学地处理,具体错误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批评孩子不妨加点“糖”

理发师在给人刮胡子时,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痛。

——柯立芝

孩子是天生的创造者,也是天生的破坏者。孩子听话时,妈妈恨不得天天将孩子捧在手心里;孩子捣蛋时,妈妈又咬牙切齿,恨不得狠狠地揍他一顿才解气。

很多妈妈常常无可奈何地抱怨:“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不听话,越不让他做的他越做,越叫他做的他越不做,为什么孩子做什么都和我对着来?”孩子越打越不听话,讲道理根本就讲不通,妈妈说多了,孩子还嫌啰唆,面对这种状况,妈妈们总是会问,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了吗?

妈妈如何说,孩子才会愿意听呢?不妨试试利用“糖衣炮弹”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用4颗糖果“批评”一个孩子,促使他认真地改正了错误。

陶行知在任小学校长时,一天,他发现一个男孩正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就叫这个男孩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见男孩已经等在门口,便立即掏出了一块糖果给他,慈祥地笑着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当男孩疑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果塞进男孩的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男孩听到这些话哭了,说:“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

看到男孩悔过了,陶行知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到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