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
3684400000011

第11章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3)

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要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孩子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和家长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否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此外,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适当操作。比如:对胆小的孩子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孩子,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出新要求,帮助其克服不良习惯。

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在错误中找到孩子的优点,并且用赏识的态度和充满爱心的语言来感动他们,从而将错误化解在赏识和鼓励中。但是,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犯错误,通常会采取某种方式责备孩子,如责骂、体罚、威胁等,这些方法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

反之,如果家长善于从错误中发现孩子隐藏的优点或长处,然后从赏识的角度鼓励他们,这样一来,孩子不仅能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还能继续保持这个优点,从而养成良好的对待错误的习惯。

此外,孩子犯错误一定有其原因,所以家长有必要了解一下事情的全过程,在批评中适当地给予表扬或是鼓励;如果孩子积极主动地承认错误,家长也应该适当地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对错误穷追不舍,或是念念不忘,算老账。

多数家长都把赏识等同于赞扬,以为赏识就是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其实则不然,赏识孩子远远不止说一句“你是最棒的”这么简单。赏识是一种欣赏孩子的心态,而赞扬只是一种赏识的手段,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赏识的力量和效用。

放下固有的成见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出的话产生共鸣,你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很多家长、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将他们划分成三六九等,这是极端片面、错误的方法。

嘉铭读高中时成绩一直平平,属于中下等生,在老师眼里根本就没有高考资格。他的作文曾被语文老师当成反面教材,并且在全年级公开示众。班主任也曾暗示过嘉铭的妈妈,让嘉铭放弃今年参加高考的机会,来年再考。

对于儿子的实力,妈妈一直都没怀疑过。于是,她鼓励嘉铭说:“老师说‘你高考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必须努力,否则希望非常渺小’。儿子,妈妈一直没有怀疑过你的实力。”从此之后,嘉铭暗地里铆足了劲,拼命地学习,将高考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有了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嘉铭一直坚持不懈地在努力。出乎众人所料,他竟考了全校第一名,被某重点高校录取。

高考成绩出来之后,语文老师一见嘉铭的面就迫不及待地问道:“你学习平常不是不好吗?这次倒是一鸣惊人!”嘉铭笑着回答道:“碰着运气了呗。”老师之所以对嘉铭说出这样的话,就是因为他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依旧拿着从前的成绩作参照物,以此来判断学生的成长趋向。嘉铭的成功绝非偶然,这是他长期勤奋努力的结果,只不过没被老师注意罢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在我们的头脑中,经常会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以第一印象决定一个人的好坏,第一印象觉得这个人不好,如果没有被特殊的事件冲击,那么,这个印象是很难改变的,这种固定不变的看法被称为“成见”。

“成见”无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家长、教师来讲都是极为不利的。当家长对孩子感到厌烦,觉得孩子无药可救时,经常会做出这样的评价:“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多年之后,再遥想当年的预言往往不准确。

在教师节前几天,孙老师接到了学生张小海的电话,他是一个看起来普通却很有潜能的小男孩。小海个子不高,相貌一般,在老师、同学的印象中他的模样很滑稽,口中常常出现冷幽默,属于那种古灵精怪的孩子。刚入学时,小海的学习成绩很差,常常拖班级的后腿,而且还有很多坏习惯。起初,孙老师并不喜欢他,甚至有些讨厌这个孩子,因为他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还总是走神,属于那种屡教不改的孩子。

有一次,小海犯了错误,孙老师要见他的家长,但是一连3天都没见到小海的父母。于是,孙老师决定做一次家访。在得知小海的家庭情况后,孙老师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小海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在他3岁时,妈妈因受不了爸爸的暴打而抛下他远走他乡,爸爸常常喝得烂醉如泥,有时还会把他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只有奶奶对他最好,祖孙两人相依为命。

小海的身世感动了孙老师,他决定不抛弃这个苦命的孩子,也对最初的大意深感内疚。有一次,孙老师看见小海满脸都是伤,就问起缘由,小海平静地说:“是昨天晚上爸爸打的。”孙老师很惊讶,惊讶于一个10岁的孩子会这么冷静和不动声色。

小海属于那种好动的学生,上课不能安静地听讲,手里总会拿一点东西摆弄。孙老师认为这样会分散他的注意力,所以就以课后辅导的名义将他留下来。小海本以为老师会批评他,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孙老师和他谈起的却是他的妈妈,问他想不想妈妈。那一刻,这个调皮的小男孩突然变得安静、腼腆起来,认真地点点头说想,并且和孙老师说:“我妈妈给我打过电话,她说她会回来看我的。”

孙老师因势利导,对他说:“你要好好努力学习,做个好孩子,这样妈妈才会更喜欢你。”小海一脸稚气地问:“是真的吗?”老师也学着他的样子,认真地点点头,那一刻,小海笑得特别甜。

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小海渐渐喜欢上学习,而且上课能认真地听讲,也不再做小动作了。因为小海之前的基础很差,所以学起来非常吃力,以前他很害怕老师给他补课,而现在,他却主动问老师课后有没有时间。看着他的变化,孙老师很欣慰。

小海的进步很快,他的作文写得非常好,常常能够别出新意,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向往、期盼,读来让人深思。有一次,他还自编了一首名为《我想》的诗,更让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大家都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小海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后来他主动向校园广播电视台投稿,而且多次被选中。

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是的,世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等待家长和老师发现、挖掘,漠视孩子的优点无异于抹杀他们的潜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他们都是值得雕琢的艺术品。

家长一定不要以固有的眼光看待孩子,有些孩子虽然当时在学习上默默无闻,但是有朝一日则会一鸣惊人,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铭顺的父母都是外地进城的打工者,刚进城时铭顺的普通话讲得很差,只要他一说话,顿时同学们就哄堂大笑,所以他总是羞于和同学打招呼、做游戏。上课时老师提问问题,他也从来不积极主动回答,有时候老师点到他,他也总是低着头说不会,渐渐地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因为铭顺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在拼音学习上有很大困难,声母、韵母怎么都记不住,更不要说拼读了。每次作业都是最后一个交上去,而且总是擦了又写,本子都有明显的破损。所以,老师就将铭顺的妈妈请到学校,希望铭顺重读一年级。

对此,铭顺的妈妈极其反对,他很了解自己的儿子,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妈妈就和老师协商,如果铭顺这次考试能进前20名,就让他继续读二年级。

老师认为以铭顺现在的成绩来看,他肯定没希望进前20名,所以就渐渐地放弃了他。但是,从此之后,妈妈却始终如一日地坚持鼓励他,并且每天下班后会抽出两小时陪铭顺学习,教他练习说普通话,并且专门请了辅导老师。

一个学期后,铭顺的成绩突飞猛进,不仅会读拼音了,而且字写得也很好,作业几乎没有错误,成绩也跃进前十名。当初那个动不动就脸红、腼腆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自信的男孩。

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孩子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多元智力的、发展的人,更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已。作为家长,不应该用定势思维去衡量判断孩子,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可以积极地成长,是有培养价值的,是可以获取成功的,是能够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所以,家长应对孩子充满信心,按照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加以引导、激发、培养,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为孩子搭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无数个事实告诉我们,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所以家长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包容孩子的缺点,善待他们的不聪明,多看他们的长处,不要吝惜你的鼓励和肯定,要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切忌因孩子的一时落后而放弃教育的信心。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就会留心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以便教育孩子防微杜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的考试分数,而是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眼中就全是可塑性强的孩子,因为他们会因材施教,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才会正确处理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如何正确面对“家长会”

他被称为“中国最牛的班主任”,2003年,他所在的班级有49个学生参加高考,其中37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10名考入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国外名校。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师,而且还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将没有考上高中的女儿送入了北大。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副校长兼网校校长王金战。那么,他是如何造就英才,当好家长的呢?

很多孩子都害怕父母去参加家长会,不少父母开完家长会后主要有两种态度:孩子受表扬,家长往往一脸笑容;孩子受批评,家长往往气不打一处来,回家之后会将火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在王金战看来,开完家长会后父母有必要认真“备课”,特别是在家长会上挨批评孩子的家长,更要好好地准备怎样鼓励孩子。比如,家长会上老师说了孩子的缺点和毛病,家长最好先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然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好好谈一下。切忌对孩子大吼大叫,更不要质问孩子:“为什么老师总是批评你?”这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首先要学会赏识孩子、鼓励孩子。

有这样一位妈妈,在家长会上,幼儿园老师对她说:“你家儿子好像有多动症,坐椅子不超过3分钟,我建议你带他去儿童医院检查一下。”妈妈听后很心酸,但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你是全班进步最快的孩子,原先坐椅子只能坐不到1分钟,现在居然能做3分钟了。”那天吃晚饭,儿子格外高兴,吃了两碗米饭,居然第一次不用妈妈喂。

等到儿子上小学时,在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学生,这次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怀疑他智力有些问题,您最好带他到大医院查一查。”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偷偷地留下了泪水,但是当她回到家之后,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并且说你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你能够细心些,终有一天会超过你同桌的,这次你同桌排在第21名。”说完这句话时,妈妈发现儿子暗淡的眼光一下子明亮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起得都早,而且早早背起书包去上学了。

转眼间,儿子上了初中,又开了一次家长会。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儿子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差生的行列。临走之前,妈妈找老师单独谈了一会儿。老师说:“按照他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些问题。”回去之后,妈妈对儿子充满希望地说:“儿子,班主任告诉我说,他对你非常满意,只要你再努把力,考重点高中是没问题的。”

最终,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当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欣赏我……”

差生是如何来的?在王金战看来,反复遭到失败打击的孩子,最容易成为“差生”。而让一个“差生”转变成优秀孩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积累进步的成果。那么,如何让“差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那就是不断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在王金战看来,“差生”和优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家长和老师教育的成果,它是阶段性的现象。

有一次,一个山东老乡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正在读高二的孩子。一开场,王金战问孩子,这次期末考试成绩如何呀?还没等孩子开口,家长就急忙抢答,气呼呼地说:“简直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