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
3684400000031

第31章 父母无为乃大为(1)

“以不争争,以无为为”,正是水的显著特性,也是老子赋予我们的人生大智慧。

尽管“不争”是老子的名言,但许多人读了还是会摇头:“这是个竞争的时代呀,不争怎么行?”如果谈到教子“不争”,不少人也会疑惑:“不会竞争的孩子将来怎么生存?”

于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见到了太多的争:

一争宠爱。谁不知教师的权威?教师喜欢哪个学生,哪个学生就春风得意。况且,独生子在家受宠惯了,万一在学校失宠怎么受得了?所以,父母们竞相向教师示好,争取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偏爱几分。

二争职位。谁不知学生的地位有差别?如果孩子当上学生干部,不但有助于自信心的养成和能力的锻炼,各种机会也会增多。所以,有些孩子跃跃欲试,父母也倍加热心,还出现了贿选的现象。

三争分数。谁不知道分数的厉害?无论中考还是高考,一分之差便可能决定是否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学校。所以,为了自己胜过别人,有些学生在大考之前放“烟幕弹”,称自己“大考大玩”,希望同伴去傻玩而自己悄悄用功以求胜出。有的明明会做一些难题却说不会,拒绝帮助同伴攻克难关等。

另外一方面,父母不禁也在争“为”。

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了一项大型调研,即中国城市独生孩子人格发展与教育研究课题。调查发现,全国约50%的城市独生孩子学习过钢琴等乐器。

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对3297名琴童父母的调查证实:50%的琴童受到比其他孩子更严厉的管教。调查发现,11。4%的父母有时打骂孩子;33。3%的父母偶尔会为此打孩子;至少有44%的孩子因不“听话”经常受到父母批评;21%的父母经常威胁孩子;40%的父母在孩子学琴时批评多于鼓励。另外,47。4%的琴童很少有玩的时间。

这些都是父母以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而选择的“为”,不管孩子的意愿、兴趣,也不管孩子是否有天赋。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弊大于利的。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要孩子的成长方向正确,就要让孩子自由成长,而不能拔苗助长。

尹希从小就表现出超强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上小学时,即使他缺了一个月的课,也能考出好成绩。后来尹希通过了插班考试,被分到了五四路小学三年级贾老师班上。贾老师非常尽职,也是一位很懂教育学的老师。她对尹希及其母亲说:“我从来就不相信天才,聪明的孩子到处都是。”

在贾老师的办公室里,尹希母亲想让他跳级的想法并没有获得贾老师的支持。贾老师的理由是:“二年级到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坎,是学习写日记、作文的关键期,语文不是速成的,需要积累。如果孩子跟不上又被退回原来的年级,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经过老师的提醒,尹希的母亲有些动摇,到底让不让尹希跳级呢?于是她让尹希谈谈想法,小尹希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啊,退回就退回了。”

尹希自信的神态坚定了母亲的信心,于是尹希开始了“跳级实验”。一个月内,贾老师找尹希母亲两次,因为老师发现尹希常常在交作业时找不到作业本。原来尹希有丢三落四的毛病,甚至经常忘记写作业。对此母亲只是告诉尹希按时写作业的道理,叫他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过了相对平静的一个月,妈妈再次被叫到学校去了。原来学校举行年级作文比赛,尹希的作文《我家的伞竹》获得了年级组的一等奖。贾老师当着尹希妈妈的面,毫不掩饰内心的激动,反复读着作文里的句段,爱不释手。“你家尹希简直把伞竹写活了,他的作文的确好。现在我不得不相信你们南方人可能是要聪明些。”小尹希得到了严格的贾老师的认可,宣告“跳级实验”以成功告终。

1993年,9岁半的尹希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实验班,当时他的年龄是全班三十多个孩子里倒数第二小的。每次照相,他都很自觉地站到第一排。

在那样的天才少年班里,尹希的数学和物理成绩非常骄人。但是有一次,老师告诉尹希的母亲,说他上数学课的时候不做笔记,而且屡教不改。妈妈仔细了解了情况,那是一道几何题,有11种解题方法,连那些优秀的教师也要看笔记才能完整地讲下去,因此老师要求学生做笔记是有道理的。

妈妈觉得尹希做得不对,心想:这么难的题,不记笔记怎么能记住解题思路和方法呢?等尹希回到家后,她就对他发脾气:“你这么逞强,难道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

尹希镇定自若地看着妈妈,说:“我都记在脑子里了,为什么还要记在纸上?”妈妈怎么会相信呢?于是,尹希拿来一张纸,将所有辅助线清楚地画出来。妈妈不肯罢休,还要他写出证明方法,尹希不解地问道:“画了辅助线,都已经一目了然了,还有必要写吗?”妈妈被问得哑口无言。

几天后,妈妈才意识到孩子接受能力这么强,是因为他善于记住关键点。所以,她不再要求尹希做笔记,而是让他自由地决定记不记笔记。

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顺其自然,这一点到底有多重要呢?下面这个故事,相信家长看了之后一定会受到启发。

有个设计师,在设计一幢豪华办公大楼时,设计了4个出入口。大楼竣工之后,他让工人们在大楼四周种上草。几年过去了,草地上被人们踩出了4条小道。有的小道宽一些,有些小道窄一些。于是,那位设计师要求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小道修建通向大楼的人行道。

这位设计师的做法可谓独具匠心,他懂得的一个道理就是:顺其自然。如果在建造大楼的时候就把通道设计好,规定人们行走的路线,或许会给人们带来不便,最终草地上还是会被踩出小道。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父母是设计师,从孩子出生的时候起,就开始设计孩子的成长路线和未来,用自己的“模子”去培养孩子。那个“模子”说白了,就是父母的理想、兴趣和爱好。孩子除了接受之外,别无选择。于是,假日里,孩子忙着学画画、练琴、学书法,父母逼孩子学习奥数,要求孩子考多少分,进入前几名……结果是:孩子的兴趣被逼丢了,孩子的快乐也没有了,这明显是有悖于自然成长规律的。

有位母亲说:“我希望孩子自由地成长,不要给他太多压力,否则不光父母累,孩子更累。我只想孩子快乐、健康、积极向上,这就足够了。”不错,教育孩子就应该像这位母亲那样想,没有必要步步为营地去为孩子设计成长路线,反倒是顺其自然来得会更好一些。

父母要扔掉功利心

现在有的父母培养孩子的目的变得很功利。他们虽然鼓励玩,但总是想让孩子玩那些“有利于学习”的;他们虽然提倡培养孩子读书习惯,但他们特别希望孩子多看教学参考书;他们虽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但他们总让孩子只跟学习好的孩子一起玩……他们常常不约而同地说一句共同的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有的父母还常常说:“孩子,好好学,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你将来怎么生活啊……”但事实上,这些行为只能反映这样一个事实: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常常急功近利,而不是以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出发去教育孩子。

在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常常面临极大的压力,他们不再是为了自己、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生活、学习,而是为了父母的面子、梦想而奔忙,这可以说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痛苦和悲哀。

也许有人会说,在许多发达国家,学生很容易进入大学,因为高等教育发达,而我们的国情却决定了我国大学的入学率相对较低。但问题是,无论父母如何高期望,无论孩子如何拼搏,如果只以考进大学为成功的标准,那么享受“成功”果实的将只会是少数的家庭,而另外绝大多数的家庭注定要成为失败者。事实上,成功的路有千条万条,成功的标准有千个万个,父母何必对孩子苦苦相逼呢?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些回旋的余地,把功利的心态放下,也许父母们将发现,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会拥有更多的快乐和阳光。

亦如的父母对女儿的学习成绩从不过分苛求。如果亦如考试不及格,父母会认为既然孩子已经不及格了,那就接受事实,千万不要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父母在这时要给孩子提供的只能是帮助。在其他方面,父母也很少给亦如更大的压力,连亦如上学的时候都是由她自己选择学校。她升中学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法语学校;考大学的时候,亦如选择了自己想去的复旦大学。事实证明,她的选择很不错。她在法语学校6年,法语学得非常好,因为这是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她愿意花更多的心思,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其中。亦如大学毕业后自己选择了一家很有挑战性、很适合她发展的新闻媒体单位,并且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动力是认知需要,也就是自觉自愿地学,充满愉快与成功体验地学。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认知需要,才能真正做到终身学习,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因此,孩子只有将学习压力变成学习动力,将升学考试的需要变为认知需要,刻苦学习才会成为促使孩子成功的有效手段和竞争优势。而要变孩子的学习压力为学习动力,重要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父母最好不要代替孩子们作决定,急功近利的心态会让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始终处于“不满足”的状态,孩子永远保持着达不到父母要求的“悬空”姿势,异常辛苦。

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而不要急功近利。以下是几点建议:

1。给孩子适当的期望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能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则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里。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期望值。

2。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的特点是三分教七分等

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日千里,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

3。给孩子留出发展的余地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人生必然有挫折和失败,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不必要求孩子“志在必得”。

4。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生存之道

在整个人生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应该把实现这个目标当做自己的主要责任,给孩子一些为幸福生存锻炼的机会。比如,在课余时间让孩子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孩子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等。这些生存的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也更有可能促使孩子通向幸福之门。

顺应孩子的天性

晓枫是个性格外向的女孩,她有许多朋友,也喜欢和朋友一起相处。她天生是个热心肠,对所有想做的事情都拥有热情,而且总能很容易地劝说其他人和她一起做事情。她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这样的个性使她和朋友们更加亲密,朋友们感觉和她在一起很轻松。

晓枫的妈妈是安静、谨慎的人,她喜欢独处和平静地谈话、做缝纫、看有益的书籍。她常常把自己家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一尘不染,还能把每一样东西都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晓枫常常发现自己总不能使妈妈感到满意。当晓枫参加学校活动时,妈妈就警告她,说她如果这样喜欢出风头,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自负的人。当她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时,妈妈就会打击她:“一个有头脑的女孩,是不会认为这是一种成就的。”

晓枫想去学跳舞,但是妈妈强迫她练书法,觉得这样可以让晓枫安静一些;晓枫想去学摄影,但是妈妈为她报了美术班,觉得这样可以让晓枫有气质。在妈妈的影响下,晓枫越来越叛逆,她背着妈妈和朋友组建了一支乐队,并把乐队搞得红红火火,她私自把美术班的课退了,然后把这些钱用来报了一个舞蹈班。在家里,她不再帮妈妈做家务,常常顶撞妈妈。

像晓枫的妈妈这样的父母有很多,他们认为孩子应当根据父母的脚本来过生活,认为自己应该把孩子培养成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如果他们不喜欢自己的某些个性或行为,因为担心孩子也经历他们所经历过的失败,所以当发觉孩子的行为和自己一样时,不管这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天性,就试图要纠正孩子这种行为。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孩子好,很多父母也会振振有词地说希望孩子自信、有本事、有才能,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感觉到被爱、被关怀、有价值。但问题是,当父母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的时候,很多时候父母实际上是在扭曲孩子的天性,最终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加深亲子之间的隔阂。

有人说过:“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但这条当行的路应该是与孩子的天性相符合的,换句话说就是父母要按照孩子的天性来培养他们。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权利。

作为父母,你需要去发掘孩子的天性,并根据每个孩子独特的、与生俱来的性格来培养他们。这样,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们才能回转到自己原本的模样,而不会长久处于被扭曲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父母要完全让孩子自己做主,决定他当行的路。当孩子需要父母的监督与引导的时候,父母要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条件,并鼓励孩子,使孩子的天性得到正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