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
3684400000033

第33章 父母无为乃大为(3)

尊重孩子的喜好

现在的父母都憧憬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进入好的公司,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落后于他人。为了让孩子掌握一种或几种特长,苦心的父母无不争先恐后地为孩子选择才艺课程。但如果父母的选择不当,却可能使孩子受到伤害。

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华裔母亲小时候因为家里经济拮据,没有学习机会。当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她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为儿子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从上幼儿园开始,她除了教孩子认字、算术,还积极培养儿子各方面的才艺,如画画、弹钢琴、拉小提琴、练书法……可能孩子因为学的东西太多、压力太大而常常出错,因此受到父母的不少责备。妈妈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多学点东西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但等到孩子15岁那年,妈妈却开始后悔,因为她发现自己15年来的教育方式错了,在她的支配下,孩子变成了一个很不快乐、性格忧郁的人,并且完全没有了感兴趣的东西。

如何在林林总总的才艺课中做出科学的选择,对爱孩子、重教育的父母来说绝非易事。如果父母真想对孩子进行才艺培养,除了掌握择师择校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

1。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如果孩子还小,父母就急于给孩子安排各式各样的才艺课,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而且收获也难有保障。因为一些才艺学习,如舞蹈、钢琴,都需要孩子身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行。如果过早学习,很可能拔苗助长,给孩子带来挫折感。

2。尊重孩子的情感

现在多数父母都开始关注孩子的感受,处处留心保护孩子对所学才艺的喜爱,让孩子在才艺活动中得到多种有益的体验。

3。在孩子还不了解才艺内容之前,不要直接询问和替孩子做决定

父母不要一时冲动,看见朋友、同事给孩子报了才艺班,就马上问自己的孩子:“你想学钢琴吗?”“想学舞蹈吗?”这很容易影响孩子。父母应该提前给他们提供各种才艺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再看他的意愿。例如有意识地带孩子看一些别人的才艺活动,给他介绍别人都在做什么,还可以带孩子欣赏他人的才艺作品。

4。了解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自己选择

在孩子有了对各种才艺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后,父母可以选择孩子心情比较平静、家里比较安静的时候和孩子单独聊聊,鼓励孩子自己选择。

5。不要只关心他的学习内容

很多父母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兴致勃勃,然后开始慢慢降温。这时父母应该思考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他的学习热情,然后找出原因,及时调整,重燃孩子的学习兴趣。

6。和孩子共同学习

在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蹲下来和孩子用一样的高度看世界,共同学习,即使孩子做错了,父母也不妨让他自己纠正,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受父母信任的,自己是有能力的,他会更主动学习。

7。通过反馈使孩子找到成就感

才艺学习常常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很考验孩子的坚持力。如果要让孩子坚持学习才艺,父母要及时关注并不断地对他的努力做出积极的反馈,帮助他从每一次小小的努力和付出中找到成就感,增加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让孩子进行才艺学习并非越多越好。一项有关幼儿接受才艺教育的调查表明:很多孩子接受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特长教育,学习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这对5~6岁的孩子来讲,学习任务未免过于繁重,势必会挤占孩子玩和休息的时间,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就是,父母在决定孩子的才艺发展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要让孩子学,就一定要仔细观察,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孩子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孩子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以避免破坏孩子的信心和学习欲望。

要培养人才而不是全才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多掌握一门技能即意味着多一些机会,为此,很多父母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多地学东西,从唱歌到跳舞,从下棋到书法,从奥数到辅导班,从文科到理科,他们觉得孩子学的越多越好,最好是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才。他们总不自觉地以培养“全才”为目标,不是热情地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而总是提醒他的弱项在哪里,然后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均衡发展”。事实上,也正是这种追求“均衡”的观念使很多孩子渐渐地没有了爱好、特长、热情和兴趣,使得孩子所渴望的对优点、长处的肯定被更多的指责和更强烈的期望所替代,每天只能疲于应付老师和父母指出的不足,最终碌碌无为、苦不堪言,甚至退化为一群毫无特色、缺少激情和创新的“中庸”者。可以说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希望孩子什么都会、什么都精通,那么结果很可能是什么都无法做好。更何况,父母需要明白的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成为人才,而不是所谓的全才。人才能在某一方面做出创造、有所提高,当一个人能够在社会的某个行业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时候,无论他其他方面是否有缺憾(道德缺失除外),他都是名副其实的人才。但全才却很可能是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做不好的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平庸之辈。事实也证明,真正的在各个领域都精通的所谓的全才也是不存在的,而那些成功者也并不是全才。

爱因斯坦其实不是一个聪慧的孩子,他的语言能力发展很迟缓,到了三四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他的父母因此甚至担心他智力低下。上小学的时候,爱因斯坦很不合群,总显得笨手笨脚的,他做的手工小板凳也被老师认为是世界上最差的小板凳,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智力迟钝,不喜交往,话也说不清楚,嘟嘟哝哝地像梦游一样。他是成不了材的”。上中学的时候,爱因斯坦的老师对他的父亲说,爱因斯坦“生性孤独,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干什么都是一样,反正是一事无成”。一直到上了大学,他的老师也都不太喜欢他,认为他不会有大出息,而且他在考大学时,虽然数学和物理考得很出色,但是语言和生物都不及格,最后只好补习一年。

在现代的父母看来,小时候的爱因斯坦绝对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甚至还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但正是这样一个孩子日后却成为著名的相对论的发现者。不独爱因斯坦是这样,历史学家吴晗考大学的时候数学不及格、沈从文考大学的时候数学成绩为0分、琼瑶数学考试也不及格、韩寒的数理化差得一塌糊涂,但他们无一例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成了佼佼者,这对那些坚持全才论的父母而言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讽刺。

事实证明,“人才”不等于“全才”。在很多时候,一只木桶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但在人才方面,一个人能够成长则取决于他的最长的木板有多长。显而易见,人们不会认为爱因斯坦不会下象棋就说他不是人才,也不会因迈克尔·乔丹只会打篮球不会画画就说他是个庸才,更不会因为打工皇后吴士宏写不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就说她是废物。所以,身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是认可孩子在普遍学习中有专项发展、一枝独秀,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发展强项,使孩子从厌恶学习到乐意学习,让孩子在能力许可的条件下均衡发展,而不能为了让孩子均衡发展就压制、扼杀孩子的长处、兴趣。

测试:看孩子具备哪种天赋

有一项测验可以帮助家长发现孩子的天赋,这有利于家长观察孩子有着什么样的天赋,以便家长做出正确的引导。

1。音乐天赋

(1)能很好地按调子唱歌。

(2)爱听不同的乐器演奏,听到音乐时会自动安静下来,并能根据乐声讲出乐器的名称。

(3)喜欢评论各种声音,并能说出它们的优劣。

2。美术天赋

(1)很少迷路——尤其是女孩。

(2)乘车的时候会说“去年冬天妈妈带我来过这个地方”之类的辨识景物的话。

(3)擅长画地图、描绘物体,喜欢颜色感强烈的事物。

3。数学天赋

(1)经常问像“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之类的话。

(2)经常问雷鸣、闪电、下雨、下雪等自然类现象如何产生的问题

(3)按规格、颜色等分门别类地收藏玩具。

4。语言天赋

(1)很会讲故事,并且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

(2)当你第二次给他讲同一个故事时,有改动的地方他会纠正你。

(3)善于记忆诗歌和富有情趣的电视节目中的台词。

5。体育天赋

(1)动作协调优雅。

(2)学习系鞋带、穿袜子衣服、骑自行车时很快,而且不费力。

(3)喜欢模仿各种表情和各种体育动作。

6。交际能力

(1)能准确地说出他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2)善于表达心中对做某件事的感受,比如做了某件自己喜欢的事时会说:“这样做我很高兴!”

(3)能注意到别人情绪的各种变化。

(4)喜欢扮演角色,喜欢编故事,且编演得像模像样。

(5)与某个生人见面时会说出“他使我想起了小毛爸爸的样子”之类的话。

测试分析

本测试来自美国康涅狄州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致力研究的一种“多方面”测试。本测试考虑到了孩子的多方面天赋,如果您的孩子4岁以内具有以下大部分情况,那么恭喜您,您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可能成为天才。

儿童的智力潜能可能会表现为多种形式,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让他参加多种多样的活动,给他足够的表现机会,以帮助他将智力潜能表现出来。

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环境和活动中的表现,家长就可以发现孩子对于哪个领域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在哪个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等,也就能初步了解到孩子的强项和弱点了。

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和形成,因此家长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打骂不是好的教育方式,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以理解和信任为前提,因此了解孩子,就不应该简单粗暴地对待与其相处的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