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3684500000041

第41章 革命的狂飙——时代的悲与喜(6)

之后,在没有实验室和缺少实验仪器的情况下,玛妮娅和丈夫开始了镭的研究,这项伟大的实验却是在理化学校的一间废旧的仓库里进行的。由于提炼一克镭至少需要两吨矿石,而含有镭的沥青油也非常昂贵,他们只好用矿渣代替,因为他们知道,矿渣里镭的含量应该是原封未动的。经历了45个月的辛勤研究,他们终于提炼出了纯镭——一种放射着淡蓝色荧光的新元素。1903年,他们夫妇凭借镭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在他们的事业取得一定成就之际,皮埃尔·居里却于1906年在一场车祸中意外丧生。万分悲痛的居里夫人仍然坚持研究工作。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金属镭,并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

由于长期和这些放射性物质打交道,居里夫人患上了严重的白血病。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与世长辞,她为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力量。

舆论监督与社会的进步——美国的“黑幕揭发”运动

20世纪初的美国文坛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小说家、政治家和新闻记者,他们称自己为“清粪夫”。他们还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无情地揭露和讽刺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轰动一时的“黑幕揭发”运动。

20世纪的美国资本主义逐渐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其发展过程充满了欺诈和暴力。当时,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在少数人手中,这些人垄断了全国的金融、加工业、运输业和农业,他们一面积极地攫取国家财富,另一面又在大肆挥霍资源。他们依靠各种手段控制国家的权力机构,而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与他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收贿受贿的现象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平常,就连选举也被金钱操纵和收买了。

那些生活在底层的普通民众遭受着奴役和欺压,就连处于中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也未能幸免于难。为此他们忍无可忍,最终拿起手中的笔书写了大量的文章,去揭穿垄断者一统天下的黑幕。这一时期,政治小说和问题小说大量涌现,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成为该运动的佼佼者。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在1900年写成了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该书有力地鞭挞和讽刺了美国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残暴。随后,他又相继发表了《镀金时代》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揭露了垄断者和政府如何相互勾结、同流合污的丑恶行径,作品还体现了作者对处于底层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与马克·吐温齐名的另一位作家杰克·伦敦则以冲锋陷阵的精神揭露了垄断的黑幕。由于他出身于社会的底层,对底层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所以,他的笔下大多是描写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1908年,杰克·伦敦发表了他的政治幻想小说《铁蹄》,该小说就是在工人运动的影响下写成的。小说中的“铁蹄”指的是美国资产阶级专政,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文坛揭露之风掀起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揭露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与黑暗现实。作家爱达·塔贝尔女士根据国会辩论和法庭的诉讼材料,撰写了一系列讽刺性极强的作品。她还揭露出了美孚石油公司窃取国家资源、收买法院的内幕,强烈地谴责该公司与政府狼狈为奸的欺诈行为。小说家弗兰克·诺里斯在西部农场采访时,就对垄断资本主义的铁路资本与农场经营者之间的尖锐矛盾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于是他创作了名著《章鱼》,并于1901年发表。《章鱼》以鲜明的爱憎感情控诉了垄断资本对农村的巧取豪夺,是美国文学界公认的一部现实主义巨著。

此外,欧·亨利、雅各布·瑞斯、罗生等作家纷纷发表作品,使得“黑幕揭发”运动愈发热闹起来,从而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迫于社会的呼声和压力,美国当局答应了改革者的部分要求,国会还被迫通过了几项宪法修正案,使民主化进程得到了促进。

我来告诉你梦是怎么回事——弗洛伊德

1856年,一个伟大的生命降生在捷克的摩拉维亚省,他的诞生为人类的心理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1881年,25岁的弗洛伊德修完所要掌握的医科知识,获得了医师资格,成为一名医生,可是他对实际的医疗工作一点儿也不感兴趣。1882年他来到维也纳全科医院,开始在神经病理科工作。这份工作让他逐渐对歇斯底里症和神经官能症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随后的十年里,弗洛伊德一直致力于研究心理学,还将心理分析发展为临床治疗,他的兴趣由观察神经过敏症状发展转移到检验人类一般心理活动这种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上。解剖学和器官生理学在19世纪下半叶得到很大发展,从而导致了一种医学唯物主义的形成。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肉体和灵魂是截然分开的,弗洛伊德却认为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所以,心理学研究要从心理治疗入手,而不是单纯的从治疗肉体上的病症入手。于是,他于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这在心理学界引起了极大轰动。弗洛伊德还发现了潜意识和“俄狄浦斯情结”,这对以后人们在理解人的心理结构和情欲的研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885年至1886年,著名心理学家夏尔科在治疗歇斯底里症患者时发现,病人在被催眠的状态下症状就会消失,而心理健康的人在催眠的状态下,却会出现歇斯底里的症状。夏尔科还进一步发现:器质性的病变并不是引起病人行动或精神障碍的原因。这让弗洛伊德开始相信精神病是由深藏的记忆引起的,直到后来,他才认定歇斯底里症状是病人在儿童时代受到精神震荡所引起的,虽然在以后的时间里,病人忘掉了当初的精神刺激,但精神创伤并没有得到愈合,他们牢牢地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只要通过心理分析,这些受损的部位就可以被准确地找出来,并得到有效的治疗。

弗洛伊德认为,对梦的研究和分析是认识通向心灵里潜意识的康庄大道。只要能够解开梦的密码,病症也就有望治愈。

在研究中弗洛伊德还发现,“性”在人的一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的意识,特别是潜意识,大都是来自“性”的刺激,而童年中受到的“性”刺激对一个人以后的影响是最大的。性欲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它意味着爱慕、慈爱、恋情和好色,这就是所谓的弗洛伊德的“力必多”。弗洛伊德所开创的潜意识和新的心理治疗方式为人类的医学和心理学研究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他太过偏激,导致他的研究走向了极端,从而逐渐迷失了研究方向。

将胃“分离”的人——“全世界生物元老”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1849年-1936年),一位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在他一生中曾经做过无数次的实验,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条件反射”实验。为了做这个实验,巴甫洛夫在实验室里养了很多只狗,还给它们取了好听的名字,有叫茹其卡的,也有叫利斯卡的。由于巴甫洛夫很喜欢这些不会说话的小东西,所以他们都成了巴甫洛夫的朋友,这些小狗见到别人就放声狂叫,见到巴甫洛夫时却表现得非常亲昵。

一天,巴甫洛夫用几只狗做实验。他在这些小狗的身上各打开一个创口,创口开在小狗的胃上,然后他又在胃上安装上导管,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创口看到狗进食时的状况。但是情况没有按他预料的那样发展,几天后,那些小狗就死了,巴甫洛夫的实验失败了。原来在小狗的胃里流出的一种酸性物质——胃液,对皮肤及周围的组织造成了很大的腐蚀性。

巴甫洛夫丝毫没有气馁,他决定再进行一次实验,这次他选择了聪明伶俐的小狗茹其卡作为再一次的实验对象。奇迹出现了,茹其卡一连4天都活得好好的,没有丝毫要死去的迹象。又过了一天,当巴甫洛夫走进实验室时发现,墙壁上的石灰被茹其卡抓下不少,这只乖巧的小东西就睡在石灰上面。巴甫洛夫赶紧走过去,非常仔细地察看了茹其卡的创口,发现它一切都很正常。巴甫洛夫有些欣慰,但也开始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茹其卡会抓墙壁上的石灰?难道石灰能够帮助他恢复创口?他召集了所有实验室的人,让他们来分析原因,但大家都纷纷摇头,他们也看不出茹其卡有什么异常。巴甫洛夫吩咐助手将茹其卡放到另一个墙角,并仔细观察第二天茹其卡会有什么反应。

第二天,茹其卡又将墙壁上的石灰抓下很多,而且它还将石灰铺垫在肚子底下,再看它的创口也基本上愈合了。困扰他的谜团终于被解开了,原来小狗是有意为之的。巴甫洛夫兴奋地指着茹其卡的腹部告诉大家:“你们看,它的腹部在石灰的作用下已经基本痊愈了,它之所以会抓墙壁上的石灰,就是为了防止胃液对皮肤的腐蚀,从胃里流出的胃液被石灰吸收后,就不会对皮肤有多少腐蚀作用,茹其卡用石灰为自己做了一条褥子,这真是条聪明的小狗!”

胃液对皮肤的腐蚀问题在茹其卡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人们就可以借助插在小狗胃上的导管进行跟踪观察了。可是刚解决了一个问题,又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小狗在进食时,将胃液和食物混合在一起,这样,流进导管里的成分就变得复杂了,要想进一步研究狗的消化作用就有了很大的麻烦和困难。

巴甫洛夫下决心要找出一个解决办法。他设想如果将狗的胃分成一大一小,大胃就担任消化食物的功能,只让小胃分泌胃液不让食物进入,这样安插在小胃上的导管就可以进行实验了。这虽然是一个好主意,但是真正去做却很困难,狗的胃上有许多的神经,如果一不小心割断一条,就会导致实验失败。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巴甫洛夫终于成功地将狗胃分成了一大一小,人们把这个被成功地分离出来的小胃称为“巴甫洛夫小胃”。在此基础上,巴甫洛夫经过不断探索,终于发现了“条件反射”原理。

1901年10月,巴甫洛夫获得了诺贝尔奖。86岁高龄的他还主持了第十五届生物学大会,荣获了“全世界生物元老”的称号。

揭开原子内幕的人——核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

卢瑟福,核物理学的奠基人,生于1871年新西兰一个叫泉林的小村里。他有12个兄弟姐妹,卢瑟福是家中的老四。他的父母都是苏格兰移民,父亲一直是制造马车的工人,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惯于吃苦的卢瑟福,他热爱劳动、勤劳简朴。

家境贫寒的卢瑟福童年还是幸福的,聪明好动的他平时总爱搞些小发明。然而命运总爱跟人开些不愉快的玩笑,他的两个弟弟遇上海难,葬身海底。没过多久,他的父亲在制作马车时不幸摔断了5根肋骨。这两次意外的打击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悲恸,从那时候起,他就立志发奋读书,替家人分担痛苦和忧愁。

1887年,15岁的卢瑟福取得了莫尔伯勒省奖学金,并于当年二月进入纳尔逊中学学习。两年后,他又成功拿到了初级大学的奖学金,第二年,他进入了新西兰大学坎特伯雷学院学习。23岁那年,卢瑟福获得硕士学位,科学界开始有了他的一席之地。

没过多久,卢瑟福接到了一封电报,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卢瑟福获得了“1851年博览会科学奖学金”,卡文迪许实验室正等着他去进一步深造。

1895年,卢瑟福来到了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是第一批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研究生,在这里,他们受到物理学家汤姆逊的热烈欢迎。卢瑟福在汤姆逊的指导下对检波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改进。他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发出的电磁波讯号,被远在3200米外的剑桥大学天文台成功地检测到了。

1898年9月,卢瑟福被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邀请前去担任该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此后,卢瑟福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到铀和镭,他还确定了α射线的质量和能量,首次发现原子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1903年5月,卢瑟福发表了一篇名为《放射性变化》的论文,文中将铀、钍和镭的衰变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卢瑟福还画出了衰变元素家族的早期图谱,并提出放射现象是原子自行蜕变的著名论断。

1906年,物理学家舒斯特邀请已经蜚声物理界的卢瑟福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讲学。1911年,卢瑟福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原子有核结构理论,即原子中央是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带有正电荷的硬核,在它的周围有大量带有负电的电子,这些电子围绕着这个硬核旋转,就像行星绕着太阳旋转一般,原子越重,正电荷就越大,而电子数也就越多。这一发现对物理学来说是划时代的贡献,原子物理学从此诞生了。而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为人类探索原子结构打开了大门。

差点被扼杀的科学奇才——爱因斯坦

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中爆发了两次革命,分别是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引发的。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大师在这次革命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爱因斯坦是最引人注意的一个。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出生,他的父亲是一个依靠电器业务养家糊口的小作坊主。爱因斯坦15岁那年,父亲因为生意不景气关闭了作坊,全家迁到意大利去另谋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