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3684500000044

第44章 豺狼的表演——两次世界大战(1)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两次巨大浩劫。

黄金与钻石的诱惑——英布战争

随着侵略扩张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而矛盾重重,不久美西战争爆发,随之,英、布殖民者为重新划分南部非洲而大打出手。

19世纪末,英国对非洲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企图将长期以来在非洲夺取的殖民地之间联系起来,妄图实现其臭名昭著的《开普——开罗计划》。但这一计划的实现还存在着障碍,那就是荷兰殖民者后裔——布尔人在非洲南部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共和国。这两个地方是世界上黄金和金刚石最大的产地,英国也希望夺得这两块宝地,实现其侵略计划,于是决定与布尔人打一场战争。英国人在军事上和外交上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随时在寻找借口挑起事端。

1899年,英国借口称两个共和国对移民的选举权限制得太严,于是把军队开赴到德兰士瓦边境,并驻扎于此,双方矛盾迅速激化。布尔人要求英军撤离边境,但被英国拒绝了。11日,布尔军向英军发起进攻,英布战争爆发。

1899年10月,英军调集大批援军,妄图从开普沿铁路线进军奥兰治和德兰士瓦,以便一举占领其首都。布尔人也丝毫没有怠慢,他们计划在英援军到达前占领纳塔尔,然后再向英国殖民地开普进攻。布尔总司令约伯特于10月12日率领军队向纳塔尔进攻。约伯特充分利用地形筑建野战工事,采用散开队形进行伪装前进,这样英军就分不清主力目标的准确位置,从而增加了攻击点。英军的队形密集,也不进行伪装,加上战术呆板,在布尔军队士气高昂、装备先进的情形下,遭到重创,伤亡惨重。布尔人攻下纳塔尔后,又一举占领了埃兰兹纳各特,趁势将万余名英军包围在莱迪史密斯、马弗金、金伯利等地。约伯特又采用围城打援的策略,多次击退增援的英军,使英军损失近三千人。

1900年1月,不甘失败的英军从印度、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地调集25万大军开赴南非,准备进行支援。英军重新调整了军事将领,准备再次进攻。在总司令罗伯茨的率领下,重新部署后的兵力不仅改变了进攻的策略,还投入了大批新式武器。而布尔军却由于围攻的城市较多,众多兵力被牵制了,他们的进攻力量被大大削弱。罗伯茨开始将战略重心从纳塔尔转移到易于攻击的奥兰治河流域。

1900年2月,兵分两路的英军在奥兰治河的北岸向奥兰治发起进攻。此处英军采用了迂回战术,成功地绕过防御坚固的克罗里埃,扑向金伯利。而布尔军仍以散形队形顽强抵抗。战斗十分激烈地进行着,虽然英军伤亡较重,但最终以多胜少击败了布尔军,并切断了其退路。27日,布尔军被迫投降。东路英军在27日经4次激烈的进攻,成功突破了图盖拉防线,围困莱迪史密斯的布尔军腹背受敌。仅仅坚持了一天,布尔军就被迫撤围了。随着几个城市的围困解除,英布战争开始向有利于英军的方向转变。

3月,英军依靠人数的绝对优势乘胜追击,英军分进合击、两翼包抄,布尔人被迫退出坚固的防御阵地。奥兰治首都布隆方丹就这样被英军占领了。5月31日,攻克约翰内斯堡。6月5日,德兰士瓦首都比勒陀利亚失陷。德兰士瓦、奥兰治被英国吞并。

1900年9月,战争的形势对布尔军队来说越来越不利,无奈之余布尔军队退出城市,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游击战。在博塔和德韦特的领导下,布尔军队分成若干小纵队,对英军进行顽强的运动突袭。他们抢劫英军辎重,破坏交通线,搅得英军不得安宁,遭受很大的损失。为彻底挫败布尔人的游击战,英军将军队增至四十五万人,并在当地的乡村实行“焦土”政策,大肆烧杀抢掠。他们还采用集中营的办法,拘禁大批群众,妄图断绝布尔军的供给。另外,英军还广泛建立碉堡,秘密地监视着布尔军的一举一动。

1902年4月,长久的厮杀使得双方均感觉消耗巨大,无力再战,于是决定和谈。5月31日,双方签订了《费雷尼条约》。条约规定: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划归英国,同时英国付300万英镑作为对布尔人的“补偿”。1910年,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等地被英军合并,组成了南非联邦,并成为英国的一个自治领地。

英布战争是发展中的帝国主义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的帝国主义战争。此次战争使英国在外交上陷入困境,不得不做外交政策上的重大调整,向结盟的国家靠拢。

中国土地上的争霸战——日俄战争

就在英布战争刚刚结束后,1904年又爆发了沙俄和日本争夺东亚霸权的战争。

明治维新后,日本实力不断增强,而这一时期日本对外扩张的主要对象是朝鲜和中国。日本希望建立太平洋霸权,甲午战争就是其实现这一计划的第一步。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同时也损害了俄、法、德在远东的利益。沙俄联合法、德逼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从而日俄之间矛盾加剧。此后,日本积极扩军备战,为同俄国决战做准备。

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后,俄国的势力在中国东北迅速扩展。俄国还通过1896年《中俄密约》等多个不平等条约强租旅顺、大连等,中国东北全境基本上已经沦为俄国的势力范围。1900年,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后,俄国独吞东北的野心表露无遗,这不仅激化了日俄之间长期以来的矛盾,同时也触动了其他列强的在华利益。1902年,英日同盟结成,日本对俄国发动战争就有了坚实的后盾。1903年8月,日俄双方针对重新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问题进行谈判。这时的日本已完成了扩军备战,所以日本态度相当强硬,导致谈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宣布与俄国断绝外交关系。2月8日深夜,两国不宣而战。日本海军舰队用鱼雷偷袭驻扎在旅顺的俄国舰队。几艘舰船被击沉后,俄舰队被迫退到港内,日军迅速将旅顺港口封锁。

日本的举动激怒了俄国,但俄军若要“报仇”并不容易,它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方面,陆上的支援和补给无法及时到达,它要经过西伯利亚铁路,从莫斯科到旅顺港去,大约有六千英里,距离较远。并且西伯利亚铁路又被贝加尔湖切断,所有运输物资必须在湖的一面卸下,通过船运到对岸后再装上列车,这样下来,把一个营的兵力运到旅顺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另一方面,俄在东北有两个港口——海参崴港和旅顺港。冬季海参崴港口会结上厚厚的冰而不能使用,只有旅顺不结冰可以作为海军基地。出于种种原因,俄陆军司令克鲁泡特金建议俄军主力撤出辽东半岛,在哈尔滨集结,等莫斯科的援兵一到就立刻进行反攻,解救死守旅顺的俄军。但由于俄军指挥层意见产生分歧,后来将主力军集结点改为辽阳,然后把兵力向旅顺推进。

就在俄军紧锣密鼓地准备之时,日本也在考虑作战计划,日本觉得此次作战的关键在于海军,但陆上如果不能给俄军以决定性的打击,是无法彻底将俄国势力赶出满洲(中国东北)的。

对于日本来说,朝鲜半岛是一条比较安全的补给线,也可作为进退自如的基地;制海权对日本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来自俄军的海上威胁就是驻旅顺港的俄舰队,他们足可以切断日本的海上交通。为了取得战争的优势,日本主动引诱俄舰队接受会战,否则就封锁旅顺港口。与此同时,日本陆军在舰队的保护下从仁川登陆,在迅速控制朝鲜半岛建立稳固基地后,日本用了3个军团的兵力从朝鲜湾的北岸登陆,向满洲的辽阳进军,这样一来就可以阻止俄军南下支援旅顺。日本第四军团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旅顺后北上与前3个军团会合,在俄陆军增援未到前击败俄军。

5月初,在朝鲜站稳脚跟的日本几天后在辽东半岛大孤山登陆。25日,日军攻入金州,次日,攻下南山高地并占领了大连。至此,旅顺港完全处于日军的包围中。

旅顺港是一个防御性极强的港口,有利的地势、人工构建的堡垒和碉堡,周围还有高压带刺的铁丝网包围,防御强度极高。日本采用坑道战、地雷战、炮轰战等连续发动两次总攻,均被顽强的俄军抑制住,尽管日军也攻占了周边一些关键性的阵地,但损失相当惨重,俄军仍掌控着其全部防御体系的总枢纽——203高地。11月26日,日军向203高地发起第三次总攻。连续数天的火力轰炸,日军付出一万一千人的血本,终于在12月5日占领了203高地,旅顺港内的船只从这里尽收眼底。两天后,俄舰船被全部击毁。

1905年1月4日,俄军投降,日军占领了旅顺。日军按计划北上与元帅大山会合,投入对俄主力的进攻。

2月23日,日军三十万大军与俄三十一万大军在奉天展开了一场最大规模的会战。双方都挖有堑壕、筑建有野战工事,战争异常激烈。3月10日,日军攻克奉天,俄军被迫向哈尔滨撤退。

5月9日,一支舰队缓缓驶入中国海域,原来是赶来支援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27日,该舰队在对马海峡被日舰队全部歼灭。对马之战的失败,激怒了俄国的许多民众,大多数城市爆发了革命,沙皇专制制度岌岌可危。9月5日,在美国的调停下,日、俄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合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独占利益,同时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和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让给日本等。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远东霸权而进行的又一次帝国主义战争,这是一场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战争。俄国战败,加速了俄国国内革命的到来。日本取胜,让其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进一步增强了它称霸东亚的野心。从此以后,美国也走上了争夺亚太霸权的竞技场,向日本和欧洲列强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的要求。

是谁点燃了火药桶——巴尔干战争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导致列强在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对此,各个资本主义强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主要表现为两次摩洛哥危机的发生。

地处北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摩洛哥,扼守直布罗陀海峡,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摩洛哥早已垂涎已久的法国进入20世纪以后,便加紧向摩洛哥扩张。1905年1月,法国向摩洛哥提供了一个方案,希望对摩洛哥的行政、军事、财政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料,该方案遭到德国的反对。3月,德皇威廉二世发表煽动性讲话,并提出在摩洛哥各国的地位是绝对平等的。德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否认法国的特殊利益,这就导致法德矛盾进一步加剧,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也就在此时出现了。后来,由于德国未能压制法国,只好暂时放下对摩洛哥事务的干涉,摩洛哥危机宣告结束。

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被法国趁机占领了,德、法关系再度紧张。随后,法、德之间就摩洛哥问题达成一个暂时协议,只要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殊政治利益,德国在摩洛哥的平等商业利益也将受到法国的保障。好景不长,就在1911年春天,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了人民起义,法国借口保护侨民和恢复秩序,派炮舰开赴阿加迪尔港,并将所有军舰的炮口都对准阿加迪尔进行威胁,这一举措导致德法关系再度紧张,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产生。随着矛盾的升华,巴尔干逐渐演变成了欧洲的火药桶。

位于欧、亚、非三洲会合处的巴尔干半岛,是各种势力斗争的交合处。

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于1912年3月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同年5月,保加利亚又和希腊签订了同盟条约;后来,门的内哥罗加入此同盟,巴尔干同盟正式形成。1911年至1912年的意土战争,导致土耳其的实力大为削弱,巴尔干同盟各国趁机向土耳其宣战。首先对土耳其宣战的是门的内哥罗。接着,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相继加入对土耳其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后,土耳其军队节节败退,它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无力支撑的土耳其被迫求和,并请求列强进行调停。在各国的调停下,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于1913年5月签订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除伊斯坦布尔及海峡以北的狭小地区,原先的大片领土都归巴尔干同盟四国所有了。至此,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那些曾经受土耳其奴役的国家的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

对土耳其战争中,巴尔干同盟虽然取得了胜利,后来却由于分赃不均联盟内部产生了严重的矛盾。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结成同盟共同反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随后加入,并随时准备对保加利亚作战。在奥匈帝国的纵容下,保加利亚先发制人,于6月29日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宣战。随后,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也加入了对保加利亚的进攻,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全面爆发。一个月后,保加利亚战败求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