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3684600000018

第18章 秦朝卷秦朝卷·定鼎中原的大一统序章(1)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是由战国末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国家。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也是在这个朝代有了“皇帝”这一称呼,并延续了两千多年。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虽然是个暴君,但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也是在秦朝的基础上逐步演变的。

百里奚与妻子的半个世纪隔空苦恋

百里奚30多岁时才被妻子杜氏说服,到诸侯国去干一番事业。临走时,妻子交代他:“以后富贵了,千万不要忘记家里的妻儿。”

百里奚到了70多岁时才被秦穆公看重,任为宰相。杜氏听说丈夫富贵了,便带着儿子到了秦国。可是她担心百里奚不会同她相认。于是,她先以洗衣工的身份进入相府。后来相府乐队又招乐工,她便自荐进入了乐队。这样,她就有机会接近丈夫了。晚饭后,百里奚照例让乐队演奏,杜氏自告奋勇第一个上场,只见她以清亮的歌声落落大方地唱道:“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初娶我时五羊皮。临当别时烹乳鸡,今适富贵忘我为。百里奚,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坟以瓦,覆以柴,舂黄黎,搤伏鸡。西入秦,五羊皮,今日富贵捐我为?”

百里奚听罢,情知一定是自己的妻子,便连忙下阶相认。两人相认后,抱头痛哭起来。秦穆公知道这件事后,很是感动,派人送来了财宝相贺。从此,百里奚富贵不忘旧情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七国中为何只有秦国崇尚斩首

秦国地处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西周末期仍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游牧文明崇尚武力,因此秦国多勇士,马匹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秦人是商周的家臣,他们主要为王室提供娱乐和军事的服务。他们向往文明,觉得商周王室的礼乐仪式和文物很是神秘,但他们对文明的认识只局限于外在形式。所以,他们理解不了权力地位需要品行和功德的积累。

随着秦国实力的增强,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最强盛的国家。秦国历代的统治者对成为帝王充满渴望,只要能够快速达成目的,他们便什么都不顾忌。秦孝公时,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来进行改革,农战成为秦国政治的核心。相对其他六国而言,其他国家致富的渠道较多,唯独秦国只能靠农业。所以,秦国只要控制了土地的分配,也就控制了民生问题。秦国实行军功爵制,以斩首数量授予爵位,以爵位分配土地。秦国在经济上依赖农业,要想致富就必须依赖土地,要想获得土地就必须去战场上以斩敌之首来换取爵位。因此,秦国便成为崇尚斩首的国家。

秦王夺九鼎而意定天下

相传九鼎是夏禹所造,象征着九州,由九州上贡的铁制成。夏、商、周将其奉为国宝,拥有九鼎的人就意味着是天子。公元前256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国又继续对韩、赵发动攻势。在这种情况下,东方各国联合起来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威胁和影响下,西周也卷入这场战争。于是各国打着周王的旗号,一致抗秦。

秦昭王对此大怒,他早就想尽快除掉西周这个障碍,现在西周参与反秦,正好可以以此为借口出兵。同年,秦国出兵攻打西周,周赧王听从西周公的话,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昭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不久,周赧王便去世。西周灭亡,九鼎迁往咸阳(在途中有一鼎落于泗水,因此秦国得到的是八鼎,但习惯上依然称“九鼎”)。公元前255年,九鼎迁至秦国。这就意味着秦王将是天下的君主,可以正大光明地讨伐各诸侯国。

“三公”和“九卿”的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建立一套适合统一国家的新的政府机构。在中央官制上,设立三公、九卿制度。所谓“三公”,指的是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互相制约,互不统属,这样中央权力便集中于皇帝一身。

三公之下设九卿,所谓“九卿”,是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朝时期的卿具体有:卫尉(皇宫保卫)、郎中令(警卫)、太仆(宫廷车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庙礼仪)、宗正(皇室内部事务)、少府(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财政税收)。三公九卿的职务全部由皇帝一人任免,不实行世袭制度。

轰动全国的十二铜人

秦国是凭借武士来获得天下的,当六国庞大的军队被逐一瓦解后,却留下了大量的兵器。秦王政怎能容忍众多的兵器流落民间?于是,他便下令收缴全部六国兵器,有私藏者严惩不贷。群雄被歼灭了,秦王政面对堆积如山的兵器,就想将它们处理掉。六国兵器中有相当数量的铁器和铜器。铁器可以熔铸后制成农具,那么铜器呢?于是有人建议将铜器熔铸成铜人,这样既可以使天下人得不到兵器,又能壮天子之威,还可以向天下人宣示兵戈永不再用。公元前221年,就是秦统一天下这一年,他正式下达了销毁六国兵器、熔铸12铜人的命令。不过,这12铜人至今下落不明。

四十年来第一次“咸鱼大翻身”

公元前266年,有个叫范雎的人来求见秦昭王。他向秦昭王献策说:“秦国和魏国地形犬牙交错,秦国要想吞并天下就首先要灭掉魏国,这样才能除掉心腹之患。”这就是“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听了大喜,拜他为客卿,参与军国大政,主谋兵事。

范雎,祁姓,范氏,名雎,战国时魏国人。范雎早年家境贫寒,有辩才,年轻时便投身于政治活动,他本想侍奉魏昭王,但因家庭贫寒不能如愿,于是就先投靠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后来他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对他很是赏识,给予他重赏。回国后,须贾对他产生怀疑,便将此事告诉给魏国的宰相魏齐。魏齐便让家臣鞭打范雎,不仅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还让人羞辱他。范雎对看守的人说:“请您让我出去,我以后一定会重重答谢您。”于是,他得以脱身。

范雎历尽磨难后,才得以见到秦昭王,并在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范雎受秦昭王的重用,这是外籍政客在甘茂和樗里疾斗争失败后,近四十年来第一次“咸鱼大翻身”。因为樗里疾和穰侯长期执政后,游说之客几乎全部被封杀在秦境外。

韩国走投无路的政治产物:郑国渠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韩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主持兴建的,大概用了十年才完工。郑国渠长达三百多里,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面积号称四万顷。其实郑国渠这一工程的兴建不只是为了发展水利的需要,更政治军事的需要。当时秦国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当时秦国强大,韩国孱弱,随时都可能被秦国吞掉。韩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以郑国为间谍,派他入秦游说秦王,说要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大型的灌溉渠道。表面是要发展秦国的农业,实质是想耗竭秦国的实力。

这年是秦王政元年。嬴政本来就很想发展水利,这下正合他意。他便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财力,任命郑国为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的阴谋被秦国识破,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觉得郑国说得有理,没有杀他,继续任命他为主持。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秦王统一六国的设计师:尉缭

尉缭,生卒年不详。他是魏国大梁人,姓失传,名缭,著名的军事家。公元前237年游说到秦国,被任命为国尉,因此称作尉缭。公元前334年,魏国招贤,尉缭可能就是这个时候到梁并见到魏惠王的,《尉缭子》一书便是他和魏惠王交谈的一个记录。从记录中看,尉缭不仅了解魏国的国情,还处处为魏国的振兴着想,但由于当时庞涓当权,他没有被起用。

公元前237年,尉缭来到秦国。当时亲王嬴政已亲临朝政,国内形势稳定,他正全力准备对东方六国的最后一击。虽然以秦国之力,消灭任何一国都不成问题,但六国联合起来一致对秦,就很难说了。所以如何离间这六国,便是摆在秦王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另外,秦国当时虽然猛将如云,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熟谙军事理论的军事家。靠谁去指挥这群只善拼杀的战将呢?又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订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

这时的尉缭一到秦国,便向嬴政献上一计,希望他能不惜财物,贿赂各国的权臣,来扰乱他们的谋略。一句话说在秦王的心坎上,嬴政觉得这人非同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计要寻找的人,于是对他言听计从。而且他还让尉缭享受和自己同样的待遇,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不过,尉缭却在和秦王嬴政接触一段时间后,看出了秦王的虎狼本质。于是他说走就走,逃跑了。幸好秦王发现得快,及时将他追回来,并一下子把他提升到国尉的高位之上。尉缭不好意思再跑了,只好死心塌地地为秦王效劳。

尉缭对当时战争的看法是: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一种是杀人越货的非正义战争,一种是“诛暴乱、禁不义”的正义战争。关于战略战术,他强调对战争要有全面的认识,并指出三种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取胜策略,那就是有道道、威胜、力胜等。他还明确了战争中将帅指挥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战术上,他还实践了当时最先进的方法,比如列阵方面,他提出士卒“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阵,有坐阵”,这样的阵法,错落有致,便于指挥。总之,尉缭在军事、情报、政治方面是个奇才、怪才,有人说他是鬼谷子的高徒。

影武者马车的由来

尉缭这个人不但在军事等方面是个怪才,他还是最早运用影武者战术的人。公元前218年,当时的韩国贵族后裔张良为了报亡国之仇,从朝鲜的沧海君处请来一个大力士来刺杀秦王。不过尉缭给秦始皇建立了非常完备的警卫体系,每次秦始皇出巡都有许多他的替身副车,这样张良的计划风险就很大。张良的机会终于来了,他选择了一个秦始皇的必经之地——博浪沙。

张良让大力士身怀大锤藏在侧道旁,等秦始皇一出来便用铁锤重击他。可是由于副车跟秦始皇的车一模一样,很难判断秦始皇在哪辆车内。朝鲜大力士的暗杀失败了,他也因为体型大很快被发现处并被死了。张良由于体型相对瘦小,没被发现躲过了一劫。复仇失败后的张良便开始投靠刘邦。而这影武者马车便是尉缭的杰作。

“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魏国人姚贾,为“世监门子”出身,父亲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在当时可以说是毫无地位的人。姚贾的经历更是让人非议,他曾经在魏国犯过盗窃罪,后来到了赵国,又被赵国驱逐,以至于韩非曾说他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得到秦王政的重用和赏识。

当属,楚、燕、赵、吴四国联合起来抗秦,秦王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姚贾愿意出使四国。秦王很赏识他的勇敢和胆识,便拨给他百辆战车,千斤黄金,还让他穿上自己的衣冠,配上自己的宝剑。姚贾告别秦王,开始出使四国。他这次的出行,不但制止了四国攻秦的战略,而且还跟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回国后,秦王政给予他重赏。韩非对此非常不满,就到秦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先是说他用秦王的财宝贿赂四国君王,然后又说他出身卑微,做过魏国的盗贼,还被赵国驱逐过。他觉得重赏这样的人是不利于“厉群臣”的。

秦王便召见姚贾质问,姚贾说自己用财宝贿赂四国君主是为了秦国的利益考虑,如果只是为了利己,那么他也不用再回秦国了;至于自己的出身,他便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名人为例,说一个人的出身和名声不好并不影响他效忠“明主”。他劝秦王不要听信谗言,于是秦王信任姚贾并杀了韩非。

韩非与李斯之间的恩怨

韩非和李斯的恩怨,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公案。

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善言语,但文才出众,李斯自叹不如。韩非的著作很多,主要都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出身于韩国宗室,他亲眼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曾多次上书韩王,但其主张得不到韩王的重视。韩非很悲愤,便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他的书传到秦王嬴政那里,嬴政很赏识他,便以派兵攻打韩国作为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效力。韩非到了秦国,备受重用,这就引起了李斯的嫉妒。李斯便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秦王因韩非是韩国宗室,就不再信任韩非,将其投入监狱。李斯最后赐予韩非毒药,韩非被毒死。

征战途中娶公主的老将王翦

王翦是战国末期秦国的著名战将,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跟随秦始皇征战。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公元前243年,他又攻克赵都,俘虏了赵王迁。接着又攻破了燕国。从此他威名大振,各诸侯听到他的名字无不胆战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