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3684600000034

第34章 隋朝卷隋朝卷·短暂而辉煌的统一王朝(2)

南北大运河的开凿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朝南北大运河开始修建,用了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时,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公元610年,疏通江南运河,直接抵达杭州。到此为止,耗时六年时间,用民工五百多万,大运河全线贯通,以洛阳为中心,西接西安,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两千七百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建工程中,过重的劳役让百姓不堪重负,使得民怨沸腾,这也成为隋末民变的诱发原因之一。

隋炀帝下江都的气派场景

隋炀帝很是喜欢外出巡游,一来为了享乐,二来为了向百姓炫耀自己的威风。东都到江都的运河刚一竣工,他就带着二十万人的大队伍下江都巡游。他早就派人造好了上万条的大船,出发那天,他和萧皇后分别乘两条四层高的大龙船,船上装饰得金碧辉煌,还有宫殿和上百间宫室。其他的贵族们也是坐的非常豪华的船。紧随其后的船只载着士兵以及他们随带的武器和帐幕。这么多的船,行驶都是个问题,但隋炀帝想得很周到,他在运河两岸修筑了柳树成荫的御道,征发了八万多名民工来为他们拉纤,还有两队骑兵夹岸相送。

到了江都,隋炀帝除了尽情吃喝玩乐,还大摆威风。为了装饰一个出巡用的依仗,就用了十万多人工,耗费的钱财更是不计其数。折腾了差不多半年,他又威风凛凛地回到东都了。打这以后,他每年都出巡。不过好景不长,隋朝很快被灭亡了。

三征高丽:一个帝王的野心

隋炀帝曾经三次对高丽用兵,使得隋朝势力大减,很快走向末路。当时,高丽算是最强盛的邻国。隋炀帝继位的第三年,他认识到高丽对中原潜在的边患。他想要高丽王高元到隋朝来,但高丽王没有答应,于是他就出兵征战高丽。

公元612年,第一次征战高丽开始。由于长途征战,士兵的士气都不高。在途中有的士兵将很重的粮食都丢掉了,后来缺粮的时候,就坚持不作战了,只好回来。然而,回来路上又遇到高丽军队的伏击,结果大败而归。据说三十万的队伍,回来的只有两三千人。次年,隋炀帝又出兵,就在辽东城将要被攻下的时候,突然礼部尚书杨玄感叛乱,隋炀帝得到消息,赶紧退兵返回洛阳。虽然天下已经不稳了,但隋炀帝根本不管这些,同年又发动起第三次对高丽的战争。虽然第三次征战成功了,但战事耗费太大,激起了人民反抗,这也是隋朝灭亡的诱发原因之一。

河南瓦岗军起义

隋朝末年,隋炀帝暴政肆虐,百姓们实在是生活不下去了,于是农民起义四起。其中最大的起义军就是瓦岗军。瓦岗军的首领翟让,本来是东郡的一个小吏,因为得罪了上司,被判了死刑。有个狱吏同情他,就将他放了。逃出监狱以后,他来到东郡附近的瓦岗寨,召集了一些穷苦农民,开始起义。附近的百姓得知消息后,也纷纷来投靠他。队伍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

在投靠他的人中,有一个叫李密的人,比较有才能,他帮助翟让整顿人马,并建议他学习刘邦、项羽,推翻隋朝,最后两人商议准备先攻打荥阳。在荥阳大战中,将隋兵全军覆没。从此,李密的名声大震。由于李密号令严明,生活朴素,战争中获得的财物都分给将士们,他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史上第一次开仓放粮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瓦岗军攻取洛口仓,并开仓放粮。洛口仓是隋朝最大的一个粮仓,约有两千四百万石粮食。瓦岗军攻破粮仓后,立即开仓放粮。受饥挨饿的贫苦百姓纷纷涌向粮仓,前来领粮,大家对瓦岗军充满了感激之情。

翟让与李密之间的争斗

正当起义军势力日渐强大的时候,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却被激化了。李密在屡次作战中都有很大的功劳,所以他的威望越来越大,翟让还主动将领导权交给了他。但后来翟让的哥哥以及王儒信等劝翟让要回领导权,这样一来,翟让和李密的矛盾就被激化了,李密最后杀了翟让。

被隋廷大贵族出卖的起义军

瓦岗军内部的分裂,导致其力量大大削弱。公元618年六月,宇文化及率江都隋兵北上,虽然隋兵失败了,但起义军的元气大伤。九月,东都隋兵乘机发动进攻,瓦岗军大败,李密走投无路,在这年十月,奔赴长安,投降新建的唐朝,但不久也被杀害。起义军失败了,但隋朝也走向了穷途末路。

夏王窦建德其人

窦建德出身农民之家,世代以务农为业,但曾徒手杀数十强盗,于是闻名乡里。乡里人都来投奔于他,将他推举为里长。后因反抗苛政,触动法律而逃亡。隋炀帝继位大赦天下后,窦建德才回到故乡。公元611年,隋炀帝征兵攻打高丽,39岁的窦建德应征入伍。不久后,便因其英勇,被提拔为二百人长。

目睹朝廷腐败,兵民困苦,窦建德义愤不平,举兵抗隋,投奔到高士达麾下。在公元616年12月,对抗隋军的大战中,窦建德巧施计谋消灭了隋军,使起义军军威大震。但在对抗接下来又一批隋军当中,高士达没能采纳窦建德策略,最终战死沙场。窦建德仅率百余人突出重围,撤至饶阳一带。但不久后,他便又将起义军扩张到了十万余人。

公元617年1月,45岁的窦建德自立为长乐王,年号丁丑。公元618年,46岁的长乐王窦建德称夏王,建立大夏政权,建都乐寿。不久后,又不断吞并周边州郡,坐拥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从此,南与洛阳王世充抗衡,西与关中李渊对峙。

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向洛阳的王世充开战,夏王窦建德来增援。公元621年5月,49岁的夏王窦建德,被李世民败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夏王窦建德被俘,夏国亡。同年七月,夏王窦建德被解往长安斩首。

轻易降唐的杜伏威

杜伏威,隋末农民起义首领,建立的农民革命政权,给隋朝的腐朽统治以沉重的打击,最后将自己的势力囤积于江南一带。

武德二年,李渊称帝后,派使者向杜伏威招降,他很轻易就归降了。当然,这种归降只是名义上的,杜伏威的事务并不受李渊的干涉,仍然是一家独立势力。武德三年,李渊、王世充、窦建德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但彼此间摩擦不断,时刻准备着决战。而就在这一年,不断扩充地盘的杜伏威也完成了对江淮的统一,成了江淮霸主。

其实,当时李渊的势力并不比杜伏威大多少,远未达到一统天下之势,老巢太原不仅被刘武周猛攻,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王世充也是狠角色。别说统一,当时就连李渊自己的生死都难以保证。而杜伏威却在这种情况下降唐,实在让人难以捉摸。也正是他轻易降唐的举动,注定了他的命运:当唐的天下大势已定时,杜伏威便受到了唐朝的威胁,最后被毒死在长安城中。

死于随驾士卒之手的隋炀帝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想放弃北方的江山,而保住江南。但随驾的士卒大多是北方人,当听说隋炀帝想放弃北方时,心中便生出谋反的念头。

同年3月10日,司马德戡召集诸将,于夜里三更时分,在东城放起火来。五更时分,天色微明。司马德戡率十万大兵杀入隋炀帝寝宫。隋炀帝闻变,慌忙逃跑,却被人发现。

众叛将把隋炀帝押回寝殿。隋炀帝说:“我有什么罪,你们要这样对待我?”叛将马文举说:“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到处骚扰百姓。对外则勤于征讨,对内则骄奢淫逸,使多少壮丁死于刀矢之下,多少妇孺填于沟壑之中?如今四民丧业,民穷财尽,盗贼蜂起,干戈不息。你不但不知悔悟,反而专门信任佞谀的小人,掩饰自己的错误,拒绝臣下的诤谏,怎么能说没有罪?”一席话,让隋炀帝哑口无言,众人也应和。隋炀帝自知难免一死,无奈只好解下自己的白色丝巾,交给叛将们。两个叛将立刻将丝巾缠到他脖子上,用力一绞。隋炀帝杨广就这样魂归西天了。

隋朝第一名臣与独孤皇后

高颎(公元541年-公元607年),号称“真宰相”,是隋代的开国元老,第一名臣。独孤皇后由于自身的原因,不让隋文帝纳妾生子,同样也不让大臣们如此做。高颎的原配夫人去世之后,爱妾为他生了一子,这让高颎高兴不已,便锣鼓喧天,庆祝自己晚年得子。虽高颎德高望重,而且与独孤皇后娘家有深厚的交情,但独孤皇后依然对他不依不饶。理由是,独孤皇后认为高颎表里不一,表面上痛念亡妻,暗地里却宠爱小妾,竟致小妾生子。因为在之前高颎曾忧伤地对独孤皇后说:“瑟弦骤断,唯斋居诵经而已。”这让皇后很是赞叹了一番。谁知不久后,便传出了他生子的消息。于是独孤皇后便天天向文帝吹“枕边风”,絮叨高颎的不是。文帝最终没能招架住皇后的软硬兼施,以“表里不一,不堪信任”之名,将当政二十年,功绩显赫的相国高颎罢了职,让他回乡养老去了。

我国第一个石拱桥

赵州桥,也叫安济桥、大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这是我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这座桥建于隋朝605年至608年,是石匠李春所建。被唐朝文人赞誉为“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最早“医学院”的建立

隋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学校“太医署”,这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规模比较大的官方医学学校。隋王朝还组织海内学者搜集中医药资料,编成《四海类聚方》一书,此书一共2600卷,主要包括历代以及民间方剂、验方单方等。

第一部专述病源和征候的书

隋朝时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隋人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便是我国第一部专述病源和征候的书。此书一共50卷,将一千七百多条疾病征候分为67门叙述,包括内、外、妇产、小儿、五官诸证,其中不乏相当精辟的论述,比如对寸白虫病因,过敏性疾病如漆疮、麻风病病因和征候的描述,都很典型也很正确。

遗失的经典之作:《切韵》

《切韵》为中国韵书,是隋人陆法言所作,此书完成于公元601年,一共5卷,收1.15万字,分为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朝时初期曾被定为官韵,其增订本有许多。《切韵》原书虽已散失,不过它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为《广韵》增订本而得以完整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个是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一个是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

《神农本草经》的署名之谜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但这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专著,对于成书年代以及作者,却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说法。

此书在《汉书》中没有著录,只是在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和《隋书·经籍志》中才开始记载,但都没有注明写作年代和作者姓名,因此历代学者对此做了许多研究和推断:一说由神农氏所作。东汉郑玄在《〈周礼〉郑注》中认为此书是神农氏时代的作品。二说是黄帝所作。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曰:“黄帝使歧伯尝味本草,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三说为汉人所撰。梁代陶弘景根据书中所载药物产地,说此书为汉人所撰。四说为东汉至宋齐人所做。近人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说:“此书在东汉三国间,盖已有之;至宋齐间则已成立规模矣……著者之年代则不出东汉末讫宋齐之间。”所以,他认为《神农本草经》成于东汉至宋齐之间,认为作者可能为华佗及其弟子吴普。

而当今学术界对《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见解也不统一。因此,解决这一历史之谜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