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3684800000022

第22章 博弈与决策(3)

案例“囚徒困境”对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有很好的适用性。现如今,很多企业很清楚环境污染的危害,但他们在利益的诱惑下不愿意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被迫放弃污染治理。这都有着它们形成的先决条件。如果政府没有严格的管制,让所有企业都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一定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一时的利益收获。如果有一部分企业家有清醒的头脑,能看到未来的危机,并自愿投资治理污染,那么他的生产成本一定会增加,使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有所提高,最终会因成本高、价格昂贵,而失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破产。也是这一先决条件让所有的企业最终都会进入“纳什均衡”状态。长期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因为盲目发展和扩大生产规模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是属于这种情况。所有参与人都清楚,从长远上看,这种“纳什均衡”是非常有害的,它必将导致个人、企业,乃至整个国家陷入“囚徒困境”的陷阱。但在政府加强了污染管制后,企业都投入了成本以有效降低污染,他们都在“治污”上采取了合作的姿态,转变了有害的结果,并获得了与高污染时期同样的利润,环境也因此而得到改善。

要点回顾

每个参与者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个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策略。

笼中猪博弈:多劳不一定多得

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踩踏板的猪会把猪食弄下来,可是先吃到猪食的却是别的猪。

假设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由于猪圈被建造得很长,在猪圈的一端是饲料的出口和猪食槽,另一端安装有一个踏板,用来控制猪食的供应。猪每踩一下踏板,猪圈另一端的猪食槽就会有10个单位的食物落下,供两头猪食用。

但是当猪在踩踏板后再跑到食槽这端,这段路程需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饲料所带来的能量。并且由于踏板离猪食槽比较远,踩踏板的猪与另一头猪相比要晚到猪食槽前,从而它吃食的数量也会减少。

假设两头猪一同去踩踏板,然后再一起跑到猪食槽前吃食,那么,大猪就会吃到7个单位的猪食,小猪则会吃到3个单位的猪食,把从踏板到猪食槽中间的劳动耗费各减去2个单位,大猪净得5个单位猪食,而小猪仅获得1个单位的猪食。

如果大猪去另一端踩踏板,小猪在另一端的猪食槽前等着先吃,大猪赶过去后再吃,大猪会吃到6个单位的猪食,小猪会吃到4个单位猪食。将大猪去踩踏板路途中付出的劳动耗费2个单位减掉,大猪净得4个单位猪食,小猪由于没有去踩踏板,也就没有劳动耗费,实得仍是4个单位的猪食。

如果小猪去踩踏板,大猪在另一端的猪食槽前等着先吃,小猪在踩完踏板后再赶过去吃,由于大猪先吃,会吃掉9个单位的猪食,而小猪只能吃到1个单位的猪食,将踩踏板所消耗的2个单位的猪食再减去,小猪反而要净亏损1个单位,即实得-1个单位猪食。

如果两头猪都不去踩蹋板,其结果是谁都没有猪食可吃。两头猪的所得均是0。那么,这两头猪分别会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可想而知,对小猪来说,它当然要采取“搭便车”的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猪食槽边。因为在它看来,无论大猪会不会去踩踏板,自己不踩踏板总是最佳选择。

反观大猪,大猪知道由于小猪有等待这个占优策略,即小猪是不会去踩踏板的。

大猪此时如果选择等待,则一份猪食也得不到;如果选择踩踏板还将会得到4个单位的猪食,所以,对大猪来说,等待就是它的劣势策略,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只好亲力亲为,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这在博弈论中被称为著名的智猪博弈。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智猪博弈是一个“多劳并不多得,少劳也不少得”的均衡。它的结论是,处在一个双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竞争资源的环境中,有时占优势的一方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有悖于他的初始理性。这种情况在经济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很多人都想争着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猪,只想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

例如,某种新产品刚刚上市,其性能和功用还不被人所熟识,在其推广的过程中,也只有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都比较强的大企业才会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铺天盖地的产品介绍活动和广告轰炸,而中小企业却不会这么做。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与智猪博弈的故事有着相同的道理。

大企业正是故事中提到的“大猪”,而中小企业则是故事中提到的“小猪”。作为“小猪”的中小企业完全没有必要做出头鸟,自己投入大量资本做产品宣传,而只要跟随在“大猪”(大企业)的后面,待大企业的广告宣传为新产品打开销路,并逐步形成市场后,这时,和大企业相类似的产品也会顺利销售,更能赚取一定的利润。这也是为什么占有大部分资源者要承担更多义务的原因所在。

很多生产保健品的公司也存在这种现象,当某家大公司研发出一种养生保健品,并通过宣传得到大家的认可后,一些小公司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一种与之功能类似的养生保健品,其结果同样会有好的收益。对没有办法与强者抗衡的中小企业而言,可以选择等待为最佳策略。

对大企业而言,当小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在竞争中确实对自己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时,大企业就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例如生产相似的产品,大企业以超低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而小企业却接受不了这样的价格,可想而知,小企业将面临着怎样的危机。这时小企业的领导就会清楚地知道,他们在什么样的规模水平之下才是可以被大公司容忍的,否则就会招致大公司强有力的甚至是摧毁性的回击。

在社会的经济体系中,存在着很多实力不同的公司,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也有力求先生存而后发展的中小企业,对同一行业却实力不同的投资者来说,怎样做好“小猪”,或者如何避免成为“大猪”都应该成为企业在运作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要点回顾

高明的管理者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来为自己服务。“搭便车”实际上是提供给职业经理人面对每一项花费的另一种选择,对它的留意和研究可以给企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费用,从而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铸币局局长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通过观察提出: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undebased money)(贵金属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货币(debased money)进行市场交易、流通。此后,这个定理也被广泛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

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在一个繁华的都市中,有两个做面包加工的师傅,他们的店面分别安在了城南和城北最繁华的地段,除了自己负责加工外,还负责销售。第一位师傅做的面包不仅松软香甜,而且馅料又多,可称得上是美味。其价位也很合适,对顾客更是童叟无欺;而另一位面包师傅,卖的面包不仅馅料少得可怜,而且又干又硬,还经常缺斤短两,有时甚至在天黑以后,还会把变质的面包卖给顾客,但价格却比第一位师傅便宜了近一半。对顾客来说,哪一家的面包才能成为他们选购的对象呢?如果是知道真相的人,或许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一位师傅的面包肯定会大卖。其实,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为什么呢?这就要引出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也被称为格雷欣定律,它是一条经济法则,也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可以解释为:在双本位货币制度的情况下,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如果其中之一发生贬值,其实际价值相对低于另一种货币的价值,而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将被普遍收藏起来,以至于会渐渐地从市场上消失,最终被彻底地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将会在市场上泛滥成灾。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钱包内的钱既有新币又有旧钱币时,可能大家都十分愿意先把旧钱花出去,而留下“新票”。道理很简单,就是出于对新钱的偏爱,这种偏爱正是格雷欣法则的萌芽。

格雷欣法则是以托马斯·格雷欣爵士(1519年-1579年)的姓氏命名的。格雷欣是英国著名的金融家、慈善家,皇家证券交易所及格雷欣学院正是由他创建的,他对货币与交易方面的事宜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聘请为改革货币制度的顾问。自从1558年格雷欣提出了这个法则之后,他就变成了货币史上的风云人物。

自从人类给金银以一定的币值时,格雷欣法则就开始发挥其作用了。从古罗马时代开始,人们就习惯性地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就意味着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的时候,货币的价值含量降低了。当古罗马人渐渐地发现货币的质量越来越轻,并且知道了货币变轻的真相时,就会将足值的金银货币积存起来,而专门使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时间一长,那些坏钱自然而然地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里给排挤出去。为了使这种现象得到控制,政府发行了带锯齿的货币,每枚足值货币的边缘都有一个细小的沟槽。如果是货币边缘的沟槽被锉平了,那么,这枚货币就很可能被别人动过手脚。

就拿金银币来说,金银的开采成本和市场供求之间并非完全同步变化的,因此当金相对于银而言更加贵重时,人们必然就会对更具价值的金进行储存而使用相对价值不高的银,因为在交换时是用法定比价而非实际比价来计算的。若银和金相比,银更贵重时,那么金就变成了劣币,而银就成了良币。

当进入了纸币的流通时代之后,货币的不足值性就愈发变得清晰了,国家也必须用更强有力的手段来杜绝假币的出现。与此同时,一部分学者对格雷欣法则也有了一些质疑。

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并不是在竞争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每一套货币的发行都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来接受的,尽管付款的一方十分乐意使用劣币,可收款的一方却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只有在国家能够确保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继续流通时,劣币才能够得以继续存在,而这条规律才能够继续起到一定的作用。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滥用发行货币的权力,通过“劣币驱良币”的手段来抢夺民间财富,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成是政府在消费自己信誉的过程。

当这个消费过程达到一定极限时,民众也有可能会拒绝接受这种货币,通过自由的选择使货币自发地建立起一个新规则。

格雷欣定律在货币、金融领域内是十分著名的定律,不仅如此,在商业领域内也具有一定的泛化倾向,就像本文开头所讲的卖面包的例子。至此,人们就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这主要指的是假冒伪劣产品通过很多渠道向正牌商品挑战,并且具有膨胀、蔓延的趋势。例如在软件市场上,当一些经济秩序和相关的法规约束还不完善时,或不能很好地协调工作时,盗版软件就会对正版软件的制作、销售等起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从而对软件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危害。这种趋势雷同于“劣币驱逐良币”,可叫作“盗版驱逐正版”,这是一种非正常的市场状态。

不仅经济领域如此,在其他社会领域上,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

要点回顾

一个健康的社会里,应该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和约束体制,禁止出现劣币和良币之分,这样才能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

位置博弈: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只要条件允许,商家都会选择“扎堆”经营,选择“相依为邻”,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看成是由公正的市场竞争形成的合理结果,这就是许多商业中心形成的原因,在博弈论里叫作位置博弈。

如果任何一个地段的地理位置及各方面条件都一样,那么,没有任何一个商家会把自己安置在某条路的一头或其他偏僻的地方。

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城市各种各样的街道上,总是有一些地段上的商店非常拥挤,形成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区;而另外一些地段却很冷清,没几家商业店铺,就像大家都挤在同一个地方“扎堆”做生意一样。更有意思的是,做相同或相近类型生意的商家常常会离得更近,比如卖服装的和卖服装的离得最近,而卖菜的和卖菜的却总是近邻,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的那样:肯德基和麦当劳总是如影随形。还有人观察到,一条街上如果有两三家超市,那么,这几家超市往往“彼此为邻”,如果它们能稍微分散地布置于街上,肯定会为市民购物提供很大的便利。但是他们还是宁愿挤在一起,哪怕资源浪费也在所不惜。

位置博弈理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