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3684800000037

第37章 公平与效率(3)

对富人与穷人来讲,富人一般会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而拥有更加好的教育与发展空间,但穷人因为经济因素,和富人相比就要缺失发展机遇。日久天长,富者更加富,穷者更加穷。可以说,不管是在生物演化、个人的发展等领域,或者在国家、企业间的竞争中,马太效应都广泛存在。赢家和输家之间,往往由初始的极小差距形成“赢家通吃”的结局。

要点回顾

任何个体、群体或者地区,一旦在某个方面,比如名誉、金钱、地位等,获取进步之后,就会形成一种累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大的成功。

二八法则:20%的人控制着80%的财富

“二八法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称二八法则。

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同时,人们还发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二八法则成了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和20%(从统计学上来说,精确的80%和20%不太可能出现)。习惯上,二八法则讨论的是顶端的20%,而非底部的20%。

1897年,意大利的经济学者偶尔留意英国人财富与收益模式。

在调查里,他看到大多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并且,他还看到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就是某一个族群,占总人口数百分比与他们所拥有的总收入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都看过此种情形。无论是早期的英国,或者别的国家,甚至在早期的资料内,他都看到这种微妙关系反复出现,并且在数学上表现出一种稳定的联系。

这就是著名的“二八现象”:社会里20%的人拥有80%的社会资产。也就是说,财富在人口内的分配是不均衡的,映射在数量比例上大体就是28,这就是应用极广的“重要的少数和琐碎的多数——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也叫帕累托定律,是19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它是经济学上的重要法则,全称为“80/20效率法则”。

二八法则可引申为,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常占多数。如在某个单位中,20%的人通常代表80%的人的发言权;在销售公司里,80%的销售额是20%的商品带来的;在经营上,总是20%的企业控制80%的市场。

在商品营销里,商家常常会觉得所有顾客同等重要;一切生意、每种产品都必须付出同样的努力,一切机会都必须抓住。可二八法则恰恰表明了在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报酬之间存有一种典型的不均衡形势:80%的成绩会归功于20%的努力;市场上80%的产品,也许是20%的企业所生产的;20%的顾客也许给商家带来80%的利润。

遵守二八法则的企业,在经营与管理中常常能抓住主要的少数顾客,精确定位,增强服务,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普尔斯马特会员店一贯坚持会员制,就是基于这一经营理念。诸多世界闻名的大公司也极其注重二八法则。例如:通用电气公司永远将奖励放在第一位,其薪金与奖励制度令员工们工作效率更高,但只奖励那些完成了高难度工作指标的员工。摩托罗拉公司觉得在100名员工里,前面25名为好的,后面的25名差一些,应当做好两头人的工作。相对后25人,要给予他们发展的机会;相对表现好的,需设法维持其激情。

二八法则映射了一种不均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与生活里无处不在。只要留意观察,你就会发现:

——20%的产品或者20%的客户,为企业赚取约80%的销售额。

——20%罪犯的罪行占一切犯罪行为的80%。

——20%的“汽车狂人”制造80%的交通事故。

——80%的能源浪费在燃烧上,仅有20%能够应用于车辆中,而这20%投入却回报以100%的产出。

——在一个国家医疗体系里,20%的人口和20%的疾病将消耗80%的医疗资源。

在股市里,二八法则也是明显存在的。股市里有80%的投资者只想着如何赚钱,只有20%的投资者考虑到赔钱时应变的策略。可结果是仅有20%的投资者可长期赢利,80%的投资者却往往赔钱。

20%赚钱的人了解市场内80%正确有价值的信息,则80%赔钱的人,由于不同原因未用心收集资讯,只是通过股评或者电视了解20%信息。

在80%的人看好后市时,股市已然接近短期头部;在80%的人看空后市时,股市已然接近短期底部。仅有20%的人能够做到铲底逃顶,80%的人是在股价处于半山腰之时买卖的。

要点回顾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恩格尔系数:是穷是富清楚算

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具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我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吃”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多么大的位置。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把更多的钱花费在教育、健身、旅游等事情上。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的家庭消费就会明白。

张老师是某大学教授,每个月的工资收入约8000元,稿费等其他收入平均有2000元。他的妻子正在读博士后,没有稳定的收入。女儿在上幼儿园。家庭的总收入大概10000元。而每个月的支出:吃饭花费1000元,购买书籍花费400元,订阅报刊花费200元,购买唱片花费100元,去电影院消费200元。妻子购买化妆品和服装以及做美容等消费800元。去体育馆健身平均每月花费100元。夫妻在游泳上每月花费100元。每周打两次网球,一个月消费300元。每月给孩子买书花费200元,玩具100元。孩子上幼儿园每月1000元。这样消费下来一共4500元,再加上一些临时的支出,每月的消费总额在5000元左右。在这些消费支出中,吃饭花费1000元,占消费总额的20%,而教育、健身等消费占绝大多数。

人们的最基本条件是吃,只有这一点满足之后,消费才会向其他方面开展,因此,食品支出的比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活水平的高低,食品比重较高,说明家庭生活水平较低,而食品比重较低,意味着家庭生活水平较高,在这里,食品在消费品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就是恩格尔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