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首先发言,他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大凡有超常之举者,无不被世俗所非难;凡有独到见识的人,必定为百姓所讥讽。愚蠢的人等待事物成形后还常常困惑不解;聪明的人,则在事情发展的萌芽之时就看出端倪。不可与百姓共同谋划创业的开始,但可与他们共同庆祝大业的成功。古往今来,大凡有非常才德的人都不被旧俗所拘束,能成大事之人绝不可与老百姓一起来谋划伟业。所以圣人若可以强国,一定不会沿袭旧法,必定不会因循旧礼。”秦孝公听后大为赞同,说:“好!言之有理。”
大臣甘龙提出异议,他说:“圣人不易俗而施教,智者不变法而治国。因民而教,不须劳累就可使民顺化;缘法而治,官吏守法而百姓安宁。”
商鞅辩解说:“甘大人所言不过为世俗之言。常人苟安于旧习陋俗,学者囿于所见所闻。这两类人懂得居官守法,按规章办事,但却不能与他们探讨成法之外的事情。三代不同礼教而成就王业,王霸不同法度而建立霸业。聪明的人制定规矩法令;不聪明的只知道遵循法纪;贤明的人懂得更易礼俗;不肖者只知道拘泥其中。”另一反对派杜挚说:“今我国旧法没有缺失,遵循又有何妨?”
商鞅反击道:“治理天下不一定要沿用同一道术,治理国家不效法于古。汤武不循古制而缔造了王业,夏殷不易旧俗而痛失天下。违反古道的人不可厚非,因循守旧的人不值得赞誉。”
经过激烈争论,商鞅占据了上风。这次辩论,驳斥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指明了顺应潮流的发展道路,坚定了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秦孝公的担心顿时烟消云散,于是,辩论一结束,秦孝公立即起用商鞅主持变法。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负责拟定变法条令,准备变法。
六、立木变法,诚信震天下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想变得富强,必须注重发展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就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就容易执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因而命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商鞅心里没底,他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执行。三思后,他想出这么一个办法。
商鞅命人先在都城的南门口竖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然后布告全城,说:“谁要是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黄金十镒。”
不一会儿,南门口就聚集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拿得动的人多的是,哪儿用得着十镒赏金呢?”也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跟大家开的玩笑吧。”大伙儿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于是就把赏金数额提高到了五十镒。没想到,赏金越高,老百姓越觉得不近情理,观望的人越来越多,但始终没人去扛木头。
就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走了出来,他说:“我来。”说着,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这人五十镒黄金,一分也不少。
消息不胫而走,引起全国轰动,大家都说商鞅有令必行,有赏必信。老百姓都说:“左庶长的命令毫不含糊。”商鞅知道后就及时地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军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多纺织布帛的,免除官差;努力生产有功的奴隶可以免除奴隶身分;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商鞅公布新法遭到一些贵族特权阶层的强烈反对,但新法在秦国最终得以顺利实行。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增强了,而这些仅仅是商鞅变法的第一步。
七、开疆辟土,迫使魏王丧权辱国
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决战。魏国大将庞涓因中齐军军师孙膑的“减灶计”,导致魏军大败,庞涓被杀,上将军太子申也被虏。对秦国来说,这种形势无疑是天赐良机。因为秦魏两国接壤相邻,两者争霸,不是鱼死便是网破。秦国曾经试图攻破魏国,早在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商鞅就曾主动请缨,挂帅出征伐魏。当时尽管秦军迅速包围了魏都安邑(今山西省邑县),但秦军终因实力不济,最后被迫撤退。然而今日之秦国与孝公十年之秦国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富兵强,足以与魏抗衡。
面对如此形势,商鞅劝秦孝公道:“秦国和魏国互为心腹之患,不是魏国灭了秦国,就是秦国灭了魏国。为什么这样说呢?魏国十分强大,而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的都城在安邑,西面与秦国以黄河为界,东面独拥山东之利。假若魏国占有有利的形势,它一定会从西面进攻秦国,即使处在相对的劣势,它也可以向东拓展疆土。因而魏国对于秦国来讲是一个强大的威胁。
如今依靠大王的贤能圣明,秦国才得以强盛,国势蒸蒸日上,而现时期的魏国却屡屡败于齐国,附庸于它的诸侯早有贰心,都背弃它而去。现在确实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啊!我们何不趁此良机出兵伐魏。魏国一败,肯定无力抵御,一定会向东迁徙。如真是这样,那我们秦国也就可以踞山河之固,从东面控制诸侯,以实现大王您梦寐以求的帝王之业。”
秦孝公听后不由怦然心动,当即应允,并任命商鞅为将,率兵伐魏。秦军大军压境,魏惠王忙派公子昂领兵抗击,两军相峙数日。这种情形是商鞅始料未及的,商鞅担心长此下去会对秦军不利,便派使者到魏军军营,呈书信给魏将公子昂。信中写道:“想当初我和公子同奉一主,相交甚欢,如今却同为两国将领。念及昔日情谊,鞅实不忍心相攻。但求与公子面议,订立盟约,举杯痛饮,各自班师,以安定秦魏两国,如何?”公子昂阅毕,欣然同意。
二人遂会晤,订立盟约,并饮酒鼓乐以示庆祝。正当公子昂酒酣耳热之时,却不知从何处冒出众多秦国甲士将其团团围住,公子昂立即酒醒,但终因寡不敌众,只能束手就擒。主将被俘,魏国将士立即军心涣散。商鞅趁机调兵遣将,大举进攻,魏军大败。魏惠王听后一时暴跳如雷、肝胆俱裂,但因魏在与齐、秦的数次交战中屡败,元气大伤,因而只能连忙请求与秦议和,魏国答应割河西之地(今黄河西岸,陕西省东部)献予秦国。河西既失,黄河险要就变为两国共有的屏障,魏都安邑也失去保障。是年,魏惠王被迫迁都至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临行前他悔恨交加:“寡人恨当初没听公叔痤之言啊!”
商鞅大获全胜,班师回朝,自然免不了加官晋爵。秦孝公赐予他商、于二地(今陕西省商县至河南内乡县),共十五邑。公孙鞅因而号称“商君”。
八、心狠手辣,用酷刑维护改革
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商鞅又通过“南门立木”树立了一定的威望。但商鞅的变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变法先后两次,历经重重阻力才得以实施。
早在公元前359年,商鞅刚刚公布新法令的时候,那些阻挠变法未成、失去特权的奴隶主贵族便公开捣乱。因为新法规定:要想富贵,只有通过劳动和立军功才能获得。这样,依靠特权的贵族就将失去往日的荣华富贵和显赫地位。他们不甘心,所以,旧贵族的代表人物,太子驷(后来的秦惠王)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想方设法出来阻挠新法,他们教唆年幼的太子触犯法令。商鞅毫不犹豫,决定执行法令,但考虑到犯法者是当今太子,是国君未来的继承人,而且年幼无知,不能负法律责任,所以就下令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处刑、公孙贾黥面。这一举动震动了秦国上下,大家都知道商鞅是在动真格的,一旦触犯法律,后果将会变得十分严重。因为百姓都十分惧怕法令,因此十分规矩,这样新法就得以顺利的实行。
四年后,公子虔又一次触犯法律,商鞅毫不留情地依法割掉了他的鼻子。两次破坏新法,两次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公子虔威风扫地,其后闭门八年不出。他对商鞅恨入骨髓,必杀之而后快,但苦于没有下手的机会,一时不能得逞。这为以后商鞅遭车裂埋下了伏笔。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商鞅的新法在秦国推行了十年。这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百姓都勇于公战而耻于私斗。最早扰乱新法实施的一些人见风使舵,调转头来大肆吹捧新法之利。商鞅得知后十分恼怒,下令将这些人抓捕,将这些人全部流放。从这以后,秦国的百姓再也不敢对新法指手画脚,妄加评论了。
九、固执己见,不听忠告
商鞅的手下有个叫赵良的谋士,赵良才华出众,商鞅非常欣赏他。有一次,商鞅拉着赵良谈心,商鞅说:“我们因为孟兰皋的引见才得以相识,今日我请与君相交,不知可否?”赵良回答道:“奴仆不敢答应。孔子曾说过:‘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我乃一不肖之辈,所以不敢从命。我还曾听说‘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有之曰贪名’,我若与君相交,恐怕世人会唾骂说我是一个贪名贪位的人,所以不敢从命。”听到这,商鞅不禁有些迷惑不解,就继续追问:“难道你对我治理的秦国有何不同意见吗?”赵良说:“能听取反面之话曰聪;能自我反省曰明;能约束自己曰强。虞舜曾说过:‘自卑也尚矣。’您不如从虞舜的治国之道,不用细问我这样的奴仆之人。”商鞅说:“想当初我来秦国时,秦国的土地荒凉且贫瘠,百姓蒙昧且未被开化。后来全靠我一人之力,更定礼制,教化百姓,如同鲁、卫一样大筑冀阙。您觉得治理秦国的我,和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配被称为贤者呢?”赵良说:“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俯首听命,不如一人直谏。周武王因为倡导直言争辩而昌盛,殷纣王因为喜好无人进谏而灭亡。您倘若不以周武王为非,仆恳请终日直谏而无杀身之祸,这样可以吗?”商鞅说:“浮浅之言华丽,真诚之言朴实,苦言若药,甘言似疾。希望你真能终日直言不讳,如此则是我所求之良药。且说无妨!”
得到这样的回答后,赵良接下来说:“五羖大夫本是一个楚国的逃犯,听闻穆公贤明而希望谒见,可是行路没有盘缠,便把自己卖给了一位秦国的客商。从此五羖大夫穿着粗布麻衣以放牛为生。后来,五羖大夫在秦国为相仅仅六七年的时间,就屡建奇功:向东伐郑,取得大捷;三立晋国国君惠公、怀公、文公;一次次挽救秦国的灭顶之灾。他广施教化,连巴人也向秦国进贡;施德诸侯,八戎也都来臣服。我还听说五羖大夫在做秦国宰相时,即使劳累疲倦也不坐车,即使在炎热酷暑也不遮盖。在国中巡查,从未有侍卫随从前呼后拥,也从不操持干戈。五羖大夫之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五羖大夫去世的时候,秦国举国哀悼,男女老少痛哭流涕,孩童不唱歌,农妇不杵米。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反观君,却恰恰相反。最早来见秦王时,君是经由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见,而不是靠自己的名声,这不是成名的正道。君掌握朝柄之后,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知道大筑宫殿宫阙,这非立功之举。君还刑黥了太子的师傅,用严酷的刑法来残害百姓,这是在积聚怨恨、酝酿祸患。秦国百姓畏惧君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孝公,执行君的命令也比执行孝公的命令快。现今您又以左道建立权威,在外革易君命,这不是实施教化的办法。君还坐北朝南自称寡人,随意地将秦王的宗室贵戚绳之以法。《诗经》里曾这样说过:‘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按照这样的说法,您的所作所为实在不是谋求长寿善终的举动啊。公子虔两次受酷刑,闭门不出已经长达八年。您还杀死了祝欢,黥了公孙贾。《诗经》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都是不得人心的啊。君出行的时候,跟随的车辆数目众多,随从都是披盔戴甲,箭在弦,刀出鞘,夹道奔驰。否则,您都坚决不外出。《尚书》里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这样的做法不能算是恃德吧。君的富贵就像朝露一样,转瞬间可能化作乌有,怎么谈得上长久呢!所以我建议您,不如把受封的十五邑封地归还给君王,自己再隐居田园,同时劝导秦王显用严穴之土,奉养老人,抚恤孤儿,敬重父兄,叙用有功,尊崇有德,这样做才可能求得平安。倘若您不听奴仆所说的,一如既往贪恋商之富庶,继续独断专权,与百姓结怨,只怕孝公一旦驾崩,继位者就会对您怀有异心,到那时,您就只有翘首以待灭亡之时了!”
赵良这番肺腑之言的确是忠言逆耳,商鞅如果能亡羊补牢,也许为时未晚。只可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商鞅仍一如既往、我行我素。赵良的预见很快就得到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