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功臣的非正常死亡
3686700000016

第16章 汨罗江畔的悲歌——屈原之死(1)

公元前278年暮春时节,在今属湖南省汨罗市境内的汨罗江畔,屈原满怀奇冤投江而死。

屈原前半段人生颇为平坦,年少得志的时候,他满怀热情、慷慨激昂;当他建设国家的满腔热忱被君主所浇灭的时候,他深感悲愤;当他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化为乌有的时候,他深感绝望。被流放的屈原只得将自己的遭遇和满腔悲愤寄托于他的文章。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他才高八斗,而又自命不凡;他追求理想,而又愤世嫉俗。

纵观屈原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都没有成功地实现自己的抱负。屈原仕途后半段的经历是坎坷的,他的才能不被君主赏识,受尽小人谗言的陷害,甚至于顷襄王时被放逐,他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满腔悲愤,郁郁寡欢,无力挽救楚国的衰败之势。屈原的性格与宫廷之中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格格不入,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是,君主的昏庸导致屈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自沉汨罗江。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是一个爱国者的悲剧,是一个改革家的悲剧,是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也是一个千古冤案。然而这个冤案恰恰是他坚贞不屈、志行高洁、勇于追求真理的真实体现。

一、出生异乎常人

屈原名平,字原,今湖北省秭归县人。楚威王元年,他出生在楚国一个没落的旧贵族家庭。屈原的家族是楚国的王族,他的先人大多都曾担任过楚国的重要官职,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如屈重、屈完、屈建等。据史书记载,他的先人们或是善于辞令的外交家,或是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都曾给屈氏家族带来过极大的荣耀。战国时期,屈氏家族开始衰落下来,虽然在政治上还能够保持贵族的身分和地位,但是在经济上却已经十分贫寒。屈原的家世、出身影响了他后来自身气质的形成,影响了他终生志向的树立。屈原之所以能在日后成名,依靠的不是祖辈的荣耀和家庭的庇荫,而是他自己的才华、正直和勇气。

当初,他的父亲对屈原的未来寄予了殷切期望。屈原的童年家境贫寒,粗食薄衣,这反而使屈原从小养成了甘守清贫、不畏困苦的个性。幼年的屈原时常看着窗外不远处浩荡的江水,让思绪随着江水滚滚东去,并以远大的目标来激励自己敢于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屈原父亲和亲友们发现了屈原非凡的潜力,尽管家境贫寒,仍然不惜精力、财力在经济上慷慨地予以支持,全力培养屈原各方面的才能,希望他成才,希望他出人头地后能为楚国的稳定和强大作出贡献,为屈氏家族的振兴出力。就这样,屈原从小就接受了系统而全面的教育。

屈原曾经做过“三闾大夫”,管理着当时楚国三个最大的家族昭、屈、景。楚怀王因为赏识屈原的才能,而让他做“左徒”。据记载:“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从这里可以看出屈原在政治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其后,屈原因为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于是,上官大夫等人向楚王进谗言,于是怀王疏远了他。屈原在位的时候,楚国正强盛,他宣扬美政和他的思想,他主张联合六国共摈强秦以保持均势;在被怀王疏远之后,他还做过齐国公使。可惜怀王太没有主见,时而抗秦,时而联秦,最终导致了楚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败。

屈原的出生时间也曾被历史上众多学者研究考证,不少人认为屈原应该是虎年出生的。

摄提,古人有说是二十八宿中“亢宿”中的六颗星,有说是岁星,有说是指“寅年”,就是“虎年”;孟陬,是指夏历的正月,就是“寅月”,也有“虎月”的叫法。屈原出生之日是“庚寅”,即是“虎日”。也就是说,屈原出生于虎年、虎月、虎日,这是一种很不寻常的现象,这也许就是屈原异乎常人的出身。

二、美政理想

屈原的思想中,有着许多与政治家不同的理想目标。在这里我们不说什么暴政和苛捐杂税等那些已经被一些政治家所实行过的法令,我们要说的是许多政治家所梦寐以求的政治模式。自古以来有善政、惠政、宽政之说,而孔子主张德政,他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都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孟子和屈原则在提倡德政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仁政思想。仁政所说的就是王道,这一时期孟子的仁政有比较具体的内容;而屈原在以往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美政,即美好无瑕的政治。

中国自古以来基本上都是以政治为核心,朝廷之间、国家之间总围绕着政治而展开。人们根据当时社会形势发展所提出的政治方案,有的主张用德、用仁,有的主张用刑、用法,有的主张用术、用势。为了让自己的政治方案能够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不少政治家都提出了自己所推崇的治国关键——重用“术”。但由于“术”的运用政治被玷污了,变得不那么美好了。

因此,屈原提出了“美政”的观点。

屈原所讲求的美政,是追求政治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同时也希望与政治相关的一切全都是美的。屈原当仁不让地将自己视为实施美政的重要角色,他认为“内美”是上天赐予的先天之美、内在之美,所以应以“内美”来净化自己。屈原还认为应具有“修能”,也就是说体现外部的美,要有修饰的能力,要善于把自己修饰得很美。然后,屈原还要做的工作就是担负起帮别人学会“内美”和“修能”的责任,他所推崇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当然,屈原的责任也包括去修饰君主,辅佐贤明的君主用美政来治理国家。他培育学生,劝告君主“抚壮而弃秽”,都是为了修饰他人。屈原修饰自己、修饰他人,目标是使自己、使他人都成为有美德的人。

屈原重视美俗,也就是重视美好的社会风气。当然,这些社会风气主要是指上流社会的风气。所以,他的“美俗”指向的是贵族阶层内部的风气。因为屈原知道俗不美,政也难美。

美的我、美的臣、美的君、美的俗,然后就是美的政,这是屈原的美政主张。为了实现美政,屈原毫不松懈地修己、修身。当发现别人不美时,他便教别人应该怎样做到美,做到美己、美身,这其中包括匡君,正俗。而屈原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修正政治,使政治变得美好。

三、尝试变法,锋芒初露惹众议

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当时还处于壮年的楚威王病逝。继承王位的是熊槐,这是屈原最盼望的事情。屈原认为,尽管熊槐有着种种缺点,比如他爱听谗言,耳根较软;他缺少主见,患得患失;他贪图享乐,遇事优柔寡断,是非不分。但年轻的熊槐毕竟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有不甘落后于先人的决心。屈原认为,只要熊槐能保持这方面的优点,楚国一统天下的理想很快就能变成现实。公元前328年,熊槐成了楚国国君,这一年就是楚怀王元年。

楚怀王对屈原渊博的学识十分钦佩,对他高洁的品格十分尊敬,他看中了屈原具有“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才能,楚怀王五年(公元前324年),他任命屈原为“左徒”。“左徒”是一个在宫廷内部仅次于相国的官职,其权力相当于封建朝代的副宰相。屈原做了“左徒”以后,他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辅佐年轻的楚怀王执政。

对于此时的屈原来说,全面介入楚国政治生活的机会已经到来!他不仅能与国君议论国事,制定法令制度,还能接待各国诸侯派来的使臣。他感到,自己做一番事业的机会已经来到了。他在楚怀王元年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派兵出征,降服四方。为了表达对出兵征战的满腔希望,楚怀王还亲自检阅军队,发誓要统一中原。对于楚王想扩大楚国的势力、统一中原的想法,屈原当然是十分支持的,于是他反复给楚怀王讲述一些用兵之道。这样,楚国的军队很快占领了西南小国且兰,不久又征服了位于如今云南境内的夜郎国,控制了滇池一带。消息传到楚国,全国上下十分振奋。楚国的势力扩大到了西南腹地,有效地拓展了楚国的疆域,使楚国的政治影响也扩大了,西南诸多小国也纷纷向楚国俯首称臣。现在,云南还有很多地名是当时夜郎国被攻克时取的,譬如今天的“楚雄”。

楚怀王把楚国所有的精锐部队都派出去攻打他国,却忘记了国内已经十分空虚,秦国的军队正是把握了这一战机,趁机翻越秦岭,占领了被楚国占据的肥沃之地——巴蜀,即现在的成都盆地一带,又乘势掠去了已被楚国夺去的商於之地。楚国的军队虽然是精锐之师,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已不可能及时赶回,况且经过长时间的征战,士兵们已经疲乏不堪。楚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领地被占领,而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更危险的是,商於之地得而复失,割断了楚国所踞的西南腹地与楚地中心之间的联系,楚国的精锐之师只能在夜郎地区驻扎,这使楚怀王顿时陷入到了极度慌乱之中。秦军占领那几块楚国的土地后,先是屯兵驻扎,而后才慢悠悠地继续进攻楚国,这样楚国才躲过一难。正是这次战事的重大失利,使楚秦两国的实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秦国打通了直取楚地的门户,楚国陷于被动局面。屈原在楚怀王陷入愁苦和沮丧之时不断地向楚怀王恳切地进谏:“楚国虽然处于劣势,但仍能强大起来。甚至说,最终能统一天下的仍将是楚国。楚国土地肥沃,楚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楚国怀有统一中原的理想……谁说楚国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呢?但要重振楚国雄威,必须大力推行变法,以图富国强兵。我们不能以逸待劳,停滞不前,要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以此应对秦国的咄咄逼人之势。我分析了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变法能够取得成功,坚信楚国经过变法也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楚国失去商於之地后,全国上下怨声四起。很多人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了潜在的可怕危机,而楚怀王登基不久,就急于创造一些成就以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屈原推行变法所必备的政治基础和极好的政治形势。听了屈原的介绍和劝说,楚怀王下决心变法。

从此,屈原就和楚怀王一起商议实施变法的可行性,商讨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推行方法。很快,楚王重用屈原变法的消息传遍楚国。楚国上下顿时议论纷纷:屈原变法的真实目的何在?屈原是不是凭借楚怀王的信任,通过推行变法而抬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在屈原的变法主张还没有正式公布之前,反对屈原的人就四处刺探内幕消息,及时寻找对策。他们互相勾结,串通一气,联合抵制屈原变法。变法没有公布前,屈原就已经遭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的某一天,郢都内鼓乐齐鸣,楚怀王下达诏令,全盘推出屈原的变法条例。其主要内容是:一是尊崇国君,把尊重一国之君写入法律,体现国君的绝对权威;二是推行法制,即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国家法制,形成条例;三是开放言论,主张言论自由,广纳贤才,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他出身如何,都委以重用,以推翻长期以来“世亲”继承的制度,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彻底废除私下谋权的不良风气,将一些无能的官员清除;四是富国强兵,严格训练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五是主张联齐抗秦,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军事战略,即主动与齐国结盟,以对付愈来愈强大的秦国。对于齐国,采取目前与之结交的策略,借助它的力量消灭秦国,最终再将齐国吞并而实现统一的总体策略。

屈原推出的变法主张,集中体现了他打破旧体制的束缚,富国强兵、统一中国的最终目标和理想。

然而,屈原的变法主张一推出,朝中的贵族官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纷纷抵制变法,都前来向楚怀王诉苦,有人甚至提出要处置屈原。但是屈原担心的只是变法能否被很好地执行,他并没有顾及自己切身的安危。他知道,这五条变法主张,每一条都是必不可少的,都对楚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假如放弃或改变其中的一条,整个变法大局都会遭受失败。因而,他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向众官员解释变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向他们分析变法条文,说明制定这些条文的理由。他以实际行动维护着变法的顺利实行。

楚怀王由于被大小官员包围,没有时间接见屈原,屈原也很难有机会和怀王谈一下关于变法的执行情况。屈原对楚怀王的性格十分了解,善变、爱听谗言的楚怀王耳根比较软,总是缺少主见,患得患失,这是他最致命的缺点。

在秦国,商鞅主持变法被五马分尸;在楚国,吴起为变法牺牲了性命。因为吴起的变法行为损害了楚国贵族们的利益,等到楚悼王去世后,贵族们纷纷对抗吴起,结果被贵族的军队用弓箭射死,尸体与楚悼王的尸体钉在了一起。前车之鉴让屈原很清楚,一旦变法失败,自己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做出怎样的牺牲,但他下定决心,要将变法坚持到底,因为他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对于变法之事,屈原还是想争取楚怀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