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功臣的非正常死亡
3686700000030

第30章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韩信之死(3)

以萧何之政治智慧,以他对刘邦为人的了解程度,往自己身上泼脏水,作践自己的名声,这是险恶政治环境下政治家为保全自己所惯用的方法。为什么韩信作为一位名垂千古的政治家却不懂得“自污”这种伎俩?其实,并不是韩信不懂,而是韩信极为在乎自己的名誉,像他这样好面子的人怎么会自己损害自己的名誉呢?所以,他不可能像萧何那样“自污”名声。所以韩信自恃功高要求论功行赏,成为刘邦心腹大患;而萧何通过“自污”不但一直辅佐刘邦,而且安享晚年,寿终正寝。

五、谋反证据不足信

公元前201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问诸位将领该如何处置,将领们说:“赶快发兵,擒拿了韩信!”刘邦沉默不语。刘邦又问陈平,陈平再三推辞,他问高帝:“将领们什么意见?”刘邦把将军们的话告诉了他。陈平问道:“有人上告韩信谋反这件事,还有其他人知道吗?”皇上回答说没有。陈平又问:“那韩信知道吗?”皇上说:“他也不知。”陈平问道:“陛下的军队与楚王之军相比,谁更厉害?”皇上说:“楚王之军厉害”。陈平说:“陛下的将领,谁用兵能超过韩信?”皇上说没有一个能起过他。陈平说:“如今我们的军队不如楚国的精锐,将领又赶不上韩信的才能,如果发兵攻打他,这会促使韩信起兵反抗,我个人认为陛下这样做将会是很危险的。”刘邦说:“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天子有到地方视察、会见诸侯的制度。南方有个云梦泽,陛下假装巡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是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说天子出游,他一定会到郊外迎接陛下。陛下趁机捉拿他,到那时只需一个大力士就能做到。”汉高帝认为陈平这一调虎离山之计非常好。于是,派使者通告诸侯在陈县聚会,说:“我将南游云梦。”随后,刘邦便到了陈县。

以韩信的智谋不会想不到刘邦的到来另有意图,而且来者不善。但是,韩信经过反复考虑,认为自己确实无罪。可是他担心如果到陈县觐见刘邦,自己会被当场擒拿。正当韩信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个部下为他献计:“刘邦不是一直想要你杀了钟离昧吗?假如你杀了钟离昧,带上人头去见皇上,皇上就没有杀你的理由。”

钟离昧曾经是项羽的旧部,也是韩信多年故交,刘邦一直想杀了他,可韩信拖着没有执行。这次,韩信听从了那个部下的建议,召钟离昧议事。钟离昧刚入楚宫,就发现韩信神色有异,心里也明白了几分,对韩信说:“汉军所以不敢发兵攻楚,是因为我在这里,公如欲捕我以自媚于刘邦,离眛今日死,公也将随着为刘邦所杀!”说完,钟离昧拔剑自刎。

韩信便带着钟离昧的首级去觐见刘邦。刘邦见楚王韩信到来,命令事先埋伏的武士将他捉住捆绑起来。

刘邦把韩信带回洛阳,却找不到韩信谋反的确凿证据,只好又放了他,把他降为淮阴侯,并且不准他回封地,实际上就是把他软禁起来了。韩信在京中整天闷闷不乐,长期假装有病不上朝。在群臣中他恃才自傲,不屑于与灌婴、樊哙等大将为伍,甚至连刘邦他也不放在眼里。

刘邦像

有历史学家认为,陈平献计不属实,陈平所说汉兵不如楚兵,其实是把韩信的楚兵实力过分夸大了。根据《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刘邦刚灭项羽,还至定陶,就“驰入齐王壁,夺其军。”然后改封韩信为楚王。从韩信到达楚地至有人告他谋反,中间也不过十个月,难道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楚兵就能被训练得这么精锐吗?如果韩信的楚兵真的比汉兵强,那么,韩信为什么听说刘邦到来,就惊慌失措得斩掉自己的故交,取钟离昧的头以谒刘邦?而且当时随从刘邦到陈县的还有樊哙、夏侯婴、灌婴等,都领有身经百战的劲旅,韩信新领的楚兵岂能抵挡得住?

韩信被抓后被软禁在京中。有一次,韩信在大街上碰见吕后的妹夫樊哙,韩信笑着训斥樊哙:“见到本侯,还不磕头!”樊哙因敬于韩信的才能、谋略,慑于韩信往日之威望,即刻下马磕头:“能在这里看到楚王,真是荣幸!”韩信大笑,说:“你我均是侯,不用像以往那样施礼了!唉,真没有想到,我韩信今日居然会沦落到与你、周勃这样的大老粗为伍!”说完了扭头就走,一点都不在乎樊哙心中作何感想,韩信之狂妄可见一斑。按说被软禁之时,应是韩信收敛之时、反省之时、危急之时,可叹一世聪明的韩信怎么会如此糊涂?其实不是韩信糊涂,而是韩信性格之缺陷,早在布衣“好带剑”之时,韩信就不屑与粗人为伍。他自命身为“王孙”,志在天下,没有踏踏实实地思考过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当之处,也没有认真考虑缘何被软禁于京。

还有一次,刘邦故意问韩信:“你看我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回答说:“你只能统兵十万。”刘邦反问韩信:“那么,你能带多少呢?”韩信很自豪地说:“多少兵我都能带,多多益善。”刘邦嘲笑韩信说:“既然你有那么大的本事,可为何还被我所擒呢?”韩信坦然地说:“你虽不能多带兵,但你善于御将,这是我为你所擒的原因。”并且还自我解嘲地说:“这是天意,并非你能力所及。”刘邦听了笑而不语,对韩信更加不信任,韩信也因此对刘邦更加怨恨。

把这段对话同上面陈平与刘邦的对话相比较,不难看出,陈平言辞恭卑有加,皇帝请教陈平时,陈平首先推辞,他认为刘邦若是听了诸将之言出兵攻打韩信,刘邦会输,则说:“窃为陛下危之。”一句淡淡的话语,道出了其中的危险。再看韩信与刘邦的对话,诸将之中,他谁也看不起;刘邦统兵十万,自己却是“多少兵都能带,多多益善。”狂妄自大,流于言表,全然不顾帝王之尊,最后导致了命归钟室的下场。

六、韩信一命归钟室

公元前197年,大将军陈豨谋反,此事似乎牵连到了韩信,而且使他最终未能逃脱灭族之灾。据说,陈豨去钜鹿(今河北巨鹿)担任太守一职,临行前曾辞别韩信。

有历史学家说,陈豨曾与韩信商议过谋反之事。陈豨造反后,刘邦亲自率兵平叛,相邀韩信同去,无奈韩信又假装生病,不与刘邦同往。这还不算,他还继续派人与陈豨密谋,打算假传圣旨赦免罪囚,并指使罪囚去刺杀吕后和太子。韩信舍人之弟向萧何向吕后告发了此事,这件事并无历史考证,但是吕后和萧何却是以此为借口,密谋抓捕了韩信。

也有人认为关于韩信勾结陈豨谋反之事,纯属子虚乌有。因陈豨是刘邦的宠臣,没有任何的史书记载韩信与陈豨有过交住,何来二人密谋造反?而且举报韩信的人是他的舍人之弟,这就更不可信。有历史资料记载,那个舍人曾犯过罪行,韩信将他囚禁起来欲诛之,所以舍人的弟弟才去吕后那里告发韩信谋反。试想,韩信谋反这样重大的机密,岂能轻易泄露给一个罪徒?以韩信的才智不可能愚蠢到真伪不辨的地步。所以,更多的人认为,吕后和萧何给韩信加了一个意图谋反的“莫须有”罪名,设计逮捕了韩信。

萧何设计逮捕韩信,还有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黥布的部下贲赫控告黥布谋反,刘邦把这件事和相国萧何说了。萧何说:“黥布不会做出如此谋逆之事,恐怕是贲赫与黥布有冤仇,造谣陷害他吧!请皇上先把贲赫抓起来,再派人暗中到淮南去验证。”黥布遂起兵反叛。

当有人控告韩信要谋反时,吕后想把韩信召回京师,又担心韩信抱病不来,就与萧何商量计策。萧何出主意说:“派使者宣楚王来京,就说陈豨的反叛已被平定,诸位王侯和大臣都须入朝祝贺。”萧何特意写信骗韩信说:“皇上已带兵平定了陈豨叛乱,即使有病也要勉强进京祝贺。”但是韩信回到京师就被吕后杀死了。

韩信做大将军,是萧何在刘邦面前推荐的,而韩信被杀也是出于萧何的计谋。因此俗语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萧何能够信任并救了黥布,为什么如此对待韩信?这也是一个历史疑点。

有历史学家说是因为汉高祖刘邦带兵在外,吕后在朝中把持政权,突然发生了紧急变故,萧何身为京师留守之相国,只能帮助吕后立即杀掉韩信。而不能像处理黥布的事那样,还可以究其真假,可以从容谋划。这些人的观点是萧何不得以而为之。

另外一些人认为,萧何当初力荐韩信,是因为当时正是用人之际,韩信确实极有才华和谋略,而萧何也是出于公心,为了刘邦着想。“败也萧何”是萧何有了私心,萧何与其他某些将臣一样对韩信的谋略心有疑虑,而刘邦一直比较有城府,对韩信的不满并不流露于言表,抓了韩信又没有杀了他。这样萧何揣摸不透刘邦的真实意图,担心韩信会取而代之,担当相国之职。为了保住自己相国的地位,萧何便与吕后合谋除掉了韩信。

韩信被捕后,随即被斩于吕后的长乐宫中一个放编钟的屋子里。临死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就是说他后悔没有听蒯通的建议,结果落得如此下场。吕后不但杀了韩信,并且夷灭韩信家族。

刘邦平定陈豨之乱后回到京城,听说韩信已被杀,心情十分复杂。司马迁用了“且喜且怜之”五个字来形容刘邦的心情,可谓是恰到好处。一方面,韩信之死是刘邦所高兴的事,毕竟心头之患已除,从今以后,不会再有像韩信那样有谋略的人与刘邦争天下了;另一方面,毕竟君臣多年,刘邦内心深处可能还对韩信存有一点依恋之情,毕竟韩信为汉朝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