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功臣的非正常死亡
3686700000037

第37章 平乱四方,功盖其位——周亚夫之死(3)

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周亚夫的儿子为了给父亲准备殉葬用品,私下从工官处买了五百副皇家殉葬用的铠甲和盾牌,这原本是件很秘密的事情,不料却因人告密而事发。因为负责搬运的工人虽然付出了辛苦,但最后却没有拿到工钱,工人们知道周亚夫的儿子偷偷进行买卖的是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的器物,因而一怒之下就把这件事情密告给了官府,给周亚夫的儿子扣上了一个谋反的罪名,赋闲在家的周亚夫也被牵连了进去。

汉景帝接到关于周亚夫要谋反的报告后,大喜过望,但是表面上却装出一副不动声色的样子,只是把这件案子交给了有关的官吏进行审理。审理的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周亚夫事先并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委,因而他一直选择闭口不言,并且根本不屑于回答官吏的责问。汉景帝见审讯毫无结果,不由得大失所望,他厉声对官吏们说:“我再也不会任用这个人了。”原来汉景帝惟恐官吏不敢放开手脚随心所欲地审问周亚夫,因此,他用这样的话语来解除审讯官吏的后顾之忧,其必欲置周亚夫于死地的心机表露无遗。随后,汉景帝下令把对周亚夫的审讯升级,把案子交给了廷尉,对皇上心意心领神会的廷尉立即下令逮捕周亚夫。

周亚夫意识到自己已是身陷罗网,抗争也好,顺服也罢,已然无济于事。他不愿受狱吏的侮辱,准备自尽,但被仍心存幻想的妻子阻止了。审问一开始,盛气凌人的廷尉就居高临下地给周亚夫压上最大的罪名:“君侯想谋反吗?”对于忠心耿耿的周亚夫来说,没有比这更为荒唐无理的罪名了。他愤懑至极,怒声驳斥:“我儿子所买的物品都是陪葬用的祭器,怎能说是要谋反呢?”廷尉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旁边陪审的官吏巧言狡辩道:“纵使你活着不在地上谋反,也是准备死后在地下谋反!”这真可以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个时候,周亚夫已经明白了景帝的用意,他明白任何的辩解都是无效的,景帝是决心要处死自己的。如果这个时候周亚夫能够委曲求全,向汉景帝表白自己的忠心,并且痛哭流涕的陈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也许还会有些许回旋的余地,但是,那样就不是铁骨铮铮的周亚夫了。面对如此颠倒黑白、不明是非的冤屈,周亚夫选择了缄默,他以绝食来抗议景帝的不公,他宁愿大义凛然、一身傲骨地死去,也决不选择屈服。他持续五日粒米未进、滴水未喝,最后,带着冲天冤恨把满腔的鲜血喷吐而出,一代名将周亚夫就这样屈死在狱中。

周亚夫死后,他的封国也被撤除。周亚夫原本想用绝食来表明自己的清白,但是事实上反而是正合了皇帝的心意,没有了周亚夫不识时务的横加阻挠,景帝觉得做什么决定都是那么的舒畅自由,因而随即就马上封了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做了盖侯。由此,景帝的薄情寡义可见一斑。

相士许负当日的预言,每一件都得到了应验,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然而,如果仔细的分析起来,周亚夫的死其实也有他必然的因素。周亚夫作为一代名将,是因为其军事上的才能才被委以重任的。由于他精于兵法,善于治军,决战千里之外还能镇定自若,极有大将之风。这些都是他的优点,也是他之所以能够走到丞相高位的原因。

然而,他不懂权术,个性耿直,做事不讲情面、不懂变通,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难免要招来杀身之祸。

据说,周亚夫死后,消息传到了民间,百姓们都很悲痛,都认为周亚夫死得冤枉,人们为了寄托哀思而每人手捧泥土,为周亚夫堆起了一座高大的衣冠冢。

五、是非功过周亚夫

周亚夫的是非功过,千百年来一直有人在评说。有的人说周亚夫为人太过刚直,只知道进,不知道退,只知道取,而不知道予,他不懂得“欲想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周亚夫直的可敬,直的可怜,直的可叹。周亚夫是一个成就大事的人,他只琢磨该如何把事情做好,而不去琢磨如何处理一些必要的人际关系,铁面无私的原则性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这样的一个人也难免以悲剧收场。原因很简单,桀骜不驯的他是学不会恭顺的,而哪个帝王会喜欢这样一个不知恭顺,却事事较真,又特别喜欢和皇帝针锋相对的臣子呢?要知道,大权在握,功高盖主,又怎能避免灾祸?如果再加上不知道明哲保身的道理,则更是不知道该死多少回了。因此,周亚夫的冤死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一种历史的必然。究其一生可以用这样的话来概括。

1.忠于职守,讲求军纪

周亚夫性格中的耿直造就了周亚夫作为臣子的忠贞,在处理问题上他只分对与不对。如果一旦符合原则,那么他就会一往无前的坚持到底。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什么样的原因,在他那里都是说不通的。但是,他铁面无私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事物在合理之外还应该符合情理,在法律之外还无外乎人情,更何况是现实中的为人处事。他刚直的性格在军营里可能是如鱼得水,受到士兵乃至皇帝的尊重和赏识,但是在险诈的政治舞台上,刚直就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因而,忠于职守的周亚夫可以创造“细柳军营”的佳话,却也是因为这样不知转圜的忠贞而命丧黄泉。

2.功高盖主却又不知明哲保身

周亚夫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即便是最后对他厌烦至极的景帝也是十分肯定他在行军方面的才能,一场浩浩荡荡的吴楚“七国之乱”袭来的时候,也就是成就周亚夫丰功伟绩的时候。虽然这样的伟绩无法和开国的功绩相提并论,但是,七国之乱发生的时候,也是大汉王朝岌岌可危的时候,景帝已经被汹涌的敌军、危急的军报吓得六神无主,而这个时候是周亚夫临危受命,挑起了这个千钧的重担,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吴楚的叛乱,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这场灾祸的危害。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大汉天下,刚刚经历了文帝的休养生息,百姓刚刚过上安定的日子,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平定叛乱,或者任由战乱无限期的延长,后果将不堪设想,大汉好不容易建立的基业将会毁于一旦。因此,周亚夫的功绩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百姓只知道周亚夫,也只信任周亚夫。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真是一点也不假,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你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可以给你带来伤害。桀骜的周亚夫对于这点是不服气的,他觉得自己明明没有二心,明明忠贞为主,明明功勋显著,为什么就这样备受打压呢?他不服气,这源于他的自负,也源于他的桀骜。在景帝赐食的时候,在狱中绝食的周亚夫都不能放下一身的傲骨,他没有错,因而就不会认错,他永远不理解,面对皇帝应该要学会恭顺,而且是一定要学会恭顺的。

如果学不会恭顺,至少也要学会明哲保身,学会嗅出危险临近的味道。自古以来君王多猜忌功臣,因此许多功臣难逃一死,但是也往往会有一些聪明的功臣,他们懂得用智慧来规避祸端。如战国时期,王翦出征的时候就数次向秦王请求,要求秦王赐予自己良田美宅,好让自己能够归隐田园;汉代初年又有萧何故意强买强卖民田,他也是要用这个方式来消除汉高祖的疑心。这二人都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如果周亚夫也能像他二人一样,也许历史就要改写了。

3.生不逢时,未遇贤主

周亚夫作为一个天生的军事领袖,没有出生在战乱迭起的楚汉时期,也因此没有创造出更大的成就。但是,七国之乱的平定也还是给了周亚夫一个展露军事才能的机会,他也因此而大放异彩,但是这个军事天才,这个有功之臣,却并没有遇到一个贤主。

汉景帝虽然提拔了周亚夫,也重用了周亚夫,但是却没有真正的了解他。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周亚夫没有遇到知晓明白他的皇帝,却因为这个皇帝而屈死在狱中,这可以说是周亚夫最大的悲哀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