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功臣的非正常死亡
3686700000039

第39章 名门之后,国之风士——李广之死(2)

虽然从汉高祖在白登被围以后,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但匈奴多次背信弃义入侵“边境”,常侵犯中原,杀害百姓,掠夺粮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区不得安宁。针对这些情况,汉武帝召集群臣商量对策。这时候,有一个叫聂壹的马邑商人进谒说:“边境经常遭受侵犯,总是一个祸根。与其正面攻打匈奴,不如趁他们和亲没有防备的时候,诱敌深入,我们设下伏兵,突然袭击歼灭他们,这样必然会获得胜利。”此时的汉武帝年少气盛,没有仔细考虑就采纳了此人的意见。公元前133年6月,汉武帝派遣护军将军韩安国、轻车将军公孙贺、材官将军李息,率精兵30万埋伏于马邑山中;派将屯将军王恢、骁骑将军李广袭击匈奴背后,截夺辎重;派聂壹以出塞做买卖的名义诱使匈奴单于。

马邑商人聂壹以做买卖的名义见到了匈奴的单于。他告诉单于自己可以做马邑的内应,如果单于带人来攻,里应外合自然会取得胜利。匈奴单于听信了马邑商人聂壹的话,果然带兵前来攻打马邑。匈奴兵来到离马邑不远的地方,发现城外的牛羊到处乱跑,没人看管,由此产生了怀疑。单于抓来俘虏来问,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马上下令撤退。此时,李广等人已经在马邑四周埋伏好,直等匈奴来犯。等他们得知匈奴逃回去的消息后带大军去追,可哪儿还能追得上。

这即是历史上的马邑之战。这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战,也是汉武帝第一次对匈奴作战。但由于一个细节的疏忽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四年之后,即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杀害百姓,掠夺牛羊,给边境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汉武帝派李广、公孙敖等率一万大军从上谷攻击匈奴。马邑之战后,李广一直在未央宫做卫尉。由于边防紧急,汉武帝任命李广为扇蹄将军,率一万人从侧翼攻击匈奴。但因寡不敌众,李广战败,受伤被擒。

李广的大名早就威震匈奴,单于命令部下:如果在两军阵前遇上李广,必须活捉,绝对不能杀死。

李广当时的伤势很重,被横放在两匹马中间用绳子结成的网里,就这样走了十多里路。李广表面一直躺在网里装死,心里却一直在寻找逃跑的机会。他看见有一个匈奴兵骑着一匹好马,就趁其不备,一下子跳到他的马上并将他推下马,然后快马加鞭数十里才遇到自己的部队。

数百名匈奴骑兵拼命地追捕李广,李广就是凭借那个匈奴人的快马和弓箭才得以逃脱。当时的骑兵是没有马镫的,所以,李广要在马快跑的情况下射箭,双腿必须紧紧夹住马身,腾出双手。这是一种非常高难度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要射中匈奴兵简直就是个奇迹。但李广做到了,他凭快马和弓箭逃离了数百名匈奴的追击。在此之后,李广被称为“飞将军”。

在这次战斗中,李广部队伤亡惨重,按照汉朝法律李广当判死刑。但汉武帝考虑到他的功绩,从轻发落,贬他为平民了。匈奴单于听到李广被贬为平民的消息后,又一次入侵边境,并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再一次起用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听到李广重新被起用的消息后,无不恐慌失措。提起“飞将军”李广,匈奴人个个都十分害怕,能够得到匈奴兵这么高的评价,李广可说是汉军第一人。李广又一次镇守在边境,此后,匈奴兵不再那么张狂,有数年没有侵犯边境。

在李广任太守职位时,他开始了自己的治军生涯。李广爱兵如子,做到了“宽缓不苛”的地步,很受官兵的爱戴。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所说的是君王与子民之间的关系,但“敬事而信,节用爱人”用在李广身上也是适合的。他每次作战都是身先士卒,不计个人安危,这就是“敬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敬业”。

五、以狠对外,以爱对内

李广与匈奴作战以凶悍、力战闻名,他也成为匈奴家喻户晓的人物。匈奴兵每次看到李广的旗帜都很惊慌,每当李广离开,他们都欢呼雀跃。李广的威名名不虚传,他杀敌无数,使匈奴闻风丧胆,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他每次带兵出击匈奴,敌我伤亡对比经常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这也是下属对李广有意见的原因。

一些地方官吏对李广更是没有好感,因为李广说话很强硬,可以说得上是强硬派。不过,从当时汉朝和匈奴的总体战略态势来看,李广这种做法对这个中原地区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李广与匈奴作战牵制了匈奴,使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进一步地进攻汉朝,而是把精力都放在了和李广的周旋上了。李广对匈奴很“狠”,而对士兵则表现为“爱”。

在行军征战中,李广向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一次,在行军途中,李广发现身边有一个腿部负伤的士兵,冻得全身直打哆嗦,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十分艰难。于是他立即跳下马背,来到这个士卒跟前,亲切地对这个士兵说:“你行动不便,暂时骑我的马吧!”说完李广便小心翼翼地把他扶上马背,并且亲自为他牵马。负伤的士兵受到将军的如此呵护,不由得感激涕零。

当军队终于到达宿营地时,李广发现军中粮食缺乏,为了让负伤的士兵吃得好些,他就将自己那份饭菜也给他送去,自己空着肚子饿了一夜。

李广为人行事磊落、真诚和善,他自己不善言辞,但他的行动使许多士兵深受感动。士兵因受到李广的关怀,都愿意为之效力,这使李广的军队所向无敌,敌军也不敢来犯。另外,李广带兵有自己的特点,他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但李广治军是外松内紧,一旦有敌情,士兵们毫不慌乱,瞬间就能结成阵营,所以匈奴对李广也没有什么偷袭的时机。相比之下,士兵们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不愿意跟随其他将军,因为其他将军的规矩太多了。

后世五胡时代的名将慕容皝的统军方式就和李广类似,也是外松内紧。不过从现代军队制度理论上来看,这样做不太规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样的军队并没有统一的制度和模式,它仅仅依靠主官威望来凝聚战斗力,如果主官更替,战斗力可能就会下降。

虽然李广治军不讲阵列,却很重视侦察候望,掌握敌情。李广为官40多年,每年俸禄二千石,但他从来不置家产,每次受到皇上的赏赐他都分给部下官兵。每次吃饭时,他总是先发给官兵,再发给自己。遇到缺水断粮的情况,见了水,士兵不全喝到了,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了,他不尝饭食。李广的所作所为使部下深受感动,官兵们无不愿意为其效力。

六、摆圆阵智勇杀敌,射大黄塞上扬威

朝廷撤了李广的职,京城已无可留恋,于是李广离开了长安,避居在蓝田(今在陕西德圆西)的山林之中,每天以打猎作为消遣。

公元前129年秋,韩安国将军驻扎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防御匈奴。当年,匈奴数次侵扰汉朝边境,韩安国却无计可施。渔阳的人民深受匈奴兵的侵害,不堪其苦。

韩安国在一次巡逻时捉到一个匈奴俘虏,几经审问,俘虏招供说匈奴人已经撤离了渔阳。韩安国信以为真,于是上书汉武帝,请求减少渔阳地区的屯兵,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将渔阳地区的兵力削减到只有几百人。不料仅过了一年,几万名匈奴骑兵大举进攻辽西(在今辽宁省锦州市西北),很快便攻占了辽西城,俘虏了平民两千多人。接着又突袭渔阳,击败了渔阳城的军队,并且包围了韩安国的营寨。这时,韩安国的兵力虽不足千人,但其防御措施得当,坚守不出。匈奴人急切间不能攻克,于是便掳了大量的财物返去。汉武帝听到消息之后,怒火冲天,当即派出使臣追究韩安国的责任,后又命令他向东迁出渔阳,驻扎到右北平。韩安国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愤恨难当,积郁成疾,不久就死了。韩安国死后,李广被汉武帝从蓝田调到右北平,官拜太守,负责防御匈奴。李广一到右北平,便把匈奴震慑住了,此后边境竟得到了长达数年的太平。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封李广为郎中令,命令他率领四千骑兵攻打匈奴,并且命博望侯张骞率一万人和李广一同出征。出塞以后,李广与张骞分兵两路,准备合击匈奴。李广作为先锋,率兵突前,没想到突然遭遇了匈奴左贤王。匈奴有骑兵四万,李广只有四千,兵力相差十倍。李广被匈奴军团团包围,张骞的部队却还距离遥远,根本来不及救助。为了掌握敌情,李广命令他的儿子李敢出去侦查。李敢率领几十个骑兵杀入匈奴阵中,杀出杀进,如入无人之境,探明情况后,回营向李广作了报告,并且说:“匈奴没有什么了不起,很容易对付。”听了李敢的话,汉军的士气立刻高涨起来。李广根据情报,认为匈奴从四面同时进攻汉军的可能性极大,若措施不当,到紧要关头势必会被敌人一举围歼。于是李广命令所有士兵呈圆形围成一圈,脸向外,这样就可以及时观察到敌人任何一个方向的进攻,方便抵御。果然不出李广所料,不一会儿,杀声震天,匈奴兵从四面八方攻了上来。李广指挥士兵沉着应战,箭矢如雨,杀得匈奴兵四处逃窜。虽然守住了阵地,但兵力毕竟相差悬殊,汉军伤亡也非常惨重。李广为了保存己方的力量,坚守主阵地,便叫士兵停止射箭,只搭箭拉弓,严阵以待,等敌人到了攻击范围内才许射击。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汉军依然气势不减,敌人虽攻势如潮,却被屡次打退。

李广更是手持大黄(一种弩弓的名字,又叫黄肩弩),箭无虚发,一连射死了匈奴的几名军官,直到天色暗了下来,匈奴军被杀得锐气大挫,才暂时停止了进攻。汉军官兵在敌人的包围之下打了一天,却依然在敌人的合围之中,再加上敌我双方实力相差太过悬殊,恐惧心理自然而然地在官兵间开始蔓延。可当他们看到李广神色如常、从容镇定地来回巡查整顿,也被将军的坚毅沉着所感染,渐渐地恐惧感消失了,勇气又重新充满心胸。

清晨,匈奴的进攻比前一天更加猛烈,汉军的兵力渐渐减少,但李广依然指挥从容,调度有方,汉军士气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更加旺盛,一直坚守着阵地。终于,张骞率军一万赶到了战场。匈奴遭到内外夹攻,知道胜算已无,于是罢兵退去。这一战,李广可以算是立了大功,但汉武帝说他虽杀敌有功,却也令士兵伤亡过重,功过相抵。所以李广虽以四千骑兵挡住匈奴四万骑兵的两天围攻,却也没能得到赏赐。

七、悲情将军,受辱自刎

公元前119年,李广被任命为征讨匈奴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大军出塞后,

汉武帝像卫青命李广部队与右将军的部队合并,从东边走。东路绕道、路远,肯定不能按时与中军汇合,李广深知这一点,便向卫青请求道:“我是前将军,自然该打先锋,您却让我走东路。我好不容易才有了面对单于的机会,我愿意冲在前面,即使是死于单于之手,也心甘情愿。”

但是卫青没有允许。于是,李广三番五次向卫青请求要作为他的前部,说自己从小和匈奴作战,希望大将军能够给自己一个俘获匈奴单于的机会。

但是卫青早就得到了汉武帝的指示,汉武帝认为李广年纪大了,所以不宜为前部,免得误事。同时,卫青还有个私心,他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不久前被武帝剥夺了爵位,卫青想让他与自己居中军与匈奴接战,给他个立功的机会。李广心里对这事很清楚,因拒调不成,直气得七窍生烟。卫青不肯答应李广的请求,他甚至当着李广的面,让部下把命令直接送到李广的军营里去。受到如此轻侮,李广大怒,连与卫青辞别的话都没说,面带怒色起身返回自己的军营。

李广回到大营,带领土兵和右将军合兵一处,从东路出发。因为部队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卫青的后面,而且到达预定位置的时候已经晚了好多天。

卫青那一方因为单于早已逃走,也没有立下战功,只好收兵。卫青在半路上遇见李广和赵食其,就派长史去质问李广等人迷路的原因,李广气得不说话,卫青又派长史催促李广的幕府人员至大将军那里去受审。李广见长史来势汹汹,洒泪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年轻时就与匈奴作战,大大小小的战斗也打了70多次,这一次跟大将军迎战单于,偏偏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远路,又迷了路,这难道不是上天的安排吗?我已经60多岁了,用不着再受办案人员的侮辱了。”说完拔刀自刎。众将士忙过来拦阻,李将军早已是含恨命归黄泉了。李广死后,全军将士无不痛哭失声。老百姓听到这件事,不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不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为他落下泪来。

李广一生七任太守,历40余年,经过文、景、武三个皇帝,与匈奴作战70多次,出生入死,屡建战功,为维护统一的中国做出了贡献。他的功绩,一直为后人所赞颂。

后来,李广的儿子李敢怨卫青排挤其父,一时义愤击伤卫青,后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几年之后,李广的孙子李陵领五千士兵深入匈奴腹地,抵抗匈奴十余万大军,兵败被俘,汉武帝归罪于李陵,诛杀了李陵全家,却对自己的失误毫无认识。

八、忠尽爱国,廉洁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