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一堂幽默口才课
3687100000007

第7章 化尴尬为和谐,用幽默口才摆脱困境(2)

王朔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看金庸》来猛烈批评金庸小说的“俗”,其中的一些句子尖刻而无情,如:“而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文章一经刊出,就如同在文坛内外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但是对于这篇猛烈攻击的文章,金庸却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竭力争辩,更没有反唇相讥,他只是心平气和地自嘲道:“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对于‘四大俗’之称,闻之深感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未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了。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如到北京待一段的时候,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和他相识。”

金庸老先生不仅没有指责对方的言过其实,反承认自己才力有限,不责怪对方的言辞过于刻薄,反而称赞对方是“笔下留情”,且希望与对方交朋友。金庸的宽广胸襟可见一斑。不仅做到了以诚待人,以礼待人,更做到了以心暖人。后来,王朔闻听此言后大受感动,坦言道:“比起金庸来,确让我惭愧。”

一般来来,自嘲都有它的轻重,自嘲过轻,就如隔靴搔痒,显得过于矫情;而自嘲过重,把自己贬得不值一钱,又近于自轻自贱了。金庸的自嘲是一种胸怀,但他的宽容并非无原则的忍让,而是一种适度的自嘲。

比如对王朔,金庸说了这样一番话:“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本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被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这其中,金庸暗示了王朔所读的《天龙八部》其实为盗版书,既是盗版书,文字的错讹、内容的散乱也在所难免,因而王朔以此来断定作者文字水平不高也就有失公道;而另一方面,金庸又巧作对比,暗示与广大读者很多发自肺腑的对自己作品的盛赞相比,王朔的几句尖酸之语实在是不值一提。这番铿锵有力的话既表明了金庸对自己作品的自信,也道出了他淡泊的人生情怀。

总之,运用自嘲为自己摆脱尴尬,既不要显得过分自卑,又不要太过轻佻,自嘲智者的幽默,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和乐观的心态。善于自嘲的人必定热爱生活,因为他们不舍得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吵中,而是珍惜生活里的每一分每一秒,用笑声来填补生活中在所难免的沟渠,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诠释阳光的品性。所以,自嘲者会善待自己,更会善待他人,正像盲人提灯,照亮了别人的道路也保护了自己不被撞伤。所以,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不充分开发欢乐细胞,利用一点小智慧,用幽默的笑声将我们短暂的一生填满呢。

借语做桥,用幽默应对嘲讽

借语做桥是一种急中生智的智慧,这个桥梁一头要与对方的话头相通,一头又必须引出自己的意思,并且要衔接的天衣无缝,才算是炉火纯青。

一个丈夫批评妻子总是喜欢花钱买一些打折商品,他说:“你从来不懂得钱是什么,你总以为任何特价品都是打五折的东西。”

妻子反驳道:“所以我才嫁给你,你的聪明也是打过折扣的。”

这样的幽默就是“借语做桥”,也就是从对方的话语中抓住一个词语,然后用它造一句对方想不到的话来为自己摆脱困境,甚至达到还击对方嘲讽的目的。

在这里,最值得考究的就是那用作过渡的桥梁了,从对方的话语中找到这个桥梁常常是一种急中生智的智慧,这个桥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必须能够两头相通,而且还要衔接的自然,一头与对方的话头相通,一头又必须引出自己的意思,而且要衔接的天衣无缝,这样的幽默才可谓是炉火纯青。

文章开头处,那个聪明的妻子只是把丈夫话语中的一个词语“折扣”接了过来,然后放到自己的话中,便引申出了自己选择的丈夫原来也是一个“打了折扣”的丈夫。这样的回答让丈夫哭笑不得,但也只能哑口无言了。

英国诗人、作家理查德·萨维奇在伦敦曾一度过着贫困潦倒的活。由于缺乏食物,他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医术高明,才使他转危为安。但他也因此欠下了很多医药费。医生一次次送来催讨诊费的帐单,萨维奇都无力偿付。最后,医生着急了,只好亲自来到他家里,对他说:“你知道,你欠了我一条命。我希望你能够有所报答。”

“是的,我明白。”萨维奇说,“我欠了您一条命,为了证明我对您的诊治不是无所报答,我将把我的一生奉献给您。”说罢,萨维奇递给医生两卷书,书名是《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在这里,萨维奇巧妙的抓住了医生口中的“生命”字眼,然后借语做桥,予以歪解,将“生命”变为“一生”,虽然这两个词在内涵上不一致,但是在概念上却挂上了钩。萨维奇的这句幽默的回答明显比直接表示拒绝或恳求对方延期付款要有趣多了。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比较直接,而不是向上面例子中的那样隐晦而自制,例如在面对一些火药味比较浓的嘲讽时,就对应辩者的对答水平要求更高了,应辩者不仅要反驳对方不怀好意的嘲讽,还要注意分寸不把矛盾扩大,这时的幽默就成为了斗智性的戏谑。

例如我们都读到过的一个故事:一天,歌德在魏玛公园漫步。不料,在一条小路上遇到了一个曾把他的所有作品都贬得一文不值的批评家,当时公园的这条狭窄的过道只能通过一个人,那个批评家和歌德面对面地站着。批评家显得十分傲慢,他把头一昂,冷冷的说:“对于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歌德却微笑着,站到了一边,说:“我却恰恰相反。”

歌德的这种反驳幽默感更强,原因是他的答话和批评家的话挂的更紧,而意思却完全相反,批评家说“我从不给傻子让路”而歌德却顺着他的话说“自己正好相反”也就是“喜欢给傻子让路”,恰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借批评家的嘴又反讽了批评家,所以,这样的反差造成了强烈的幽默感。

与此类似的还有萧伯纳的一个例子。有一次,萧伯纳去参加一个大型宴会,一个脑满肠肥的资本家看到瘦弱的萧伯纳,就笑着对他说:“啊,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现在正闹饥荒!”萧伯纳立刻回敬道:“嗯,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了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的原因。”在这里,“饥荒”二字便被当做的制造幽默的桥梁。

还有一例——

英国诗人乔治·莫瑞虽然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本人也和他的诗歌一样颇受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尊重。而且诗人也从不隐讳自己的贫穷出身,这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是很少见的。

一天,一个纨绔子弟与诗人在一场高级沙龙上相遇,这个纨绔子弟非常嫉妒诗人的才华,欲中伤诗人,便高声问道:“对不起,我想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一个木匠?”

诗人坦白回答:“是的。”

纨绔子弟便不怀好意的说道:“那你父亲为什么没有把你培养成木匠?”

诗人听出了对方挑衅的意味,便微笑着问道:“对不起,那敢问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

纨绔子弟傲气十足地回答:“当然!”

诗人回应道:“那你父亲怎么没有把你培养成一位绅士呢?”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而纨绔子弟也只好很没面子的走掉了。

在这之中,诗人用相似的句法,只不过把主语颠倒了一下,便达到了幽默的效果,这种幽默其实应该属于反讽一类,因为它语含反驳,但仅限于暗讽,而不是名刺,因而具有硬中有软、软中有硬、软硬兼施的功效,既不会在公众场合让对方过分难堪,又保持了自己的风度,所以,这样的方法在公众场合中也是适用的,特别是当你在面对某人不友好的嘲讽时,如果不愿直接与其发生冲突,就完全可以适用这种戏谑法。

其实,借语做桥的功能很多,它不仅可以帮你摆脱困境,应对嘲讽的不友好之语,也可以用于平时的玩笑之中,例如,有个姑娘长的很漂亮,走在街上常常会有一些男生借故搭讪。某天在大街上,一个小伙突然盯着这个姑娘看,姑娘感到尴尬之余便问:“你老盯着我干嘛?”小伙说:“你太美了,我爱你。”遇到这样的事这个姑娘会说:“我算不上美,我的妹妹在后面,她才是真的美呢。”于是这小伙转身便往后走,却看到了一个老太太,“你骗我。”小伙回头来找这个姑娘,姑娘轻轻一笑,说道:“是你先骗我的。”

这个姑娘的幽默就在于先引对方说出一个“你骗我”来,然后,以此做桥,反攻过去,原封不动的奉还对方一个同样的句子,却表达了相反的意思,构成了高度的幽默感。

若想具有这种机智的幽默感就不妨先在日常生活中练练如何接“话头”,主要是展开自己的想象,敢于往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不着边际的地方想,千万别总是死心眼、傻乎乎的,其实越是敢于“调皮捣蛋”,敢于“胡说八道”,就越是逗人喜爱,幽默感也提高越快。所以,不妨试试吧。

苦中作乐,化尴尬为微笑

面对失败与痛苦,如果可以将哀伤化为笑声,将笑声转化为力量,就达到了一种可贵的人生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即便是在失败之中也能幽自己一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有名的悍妇,她经常辱骂丈夫。有一天,苏格拉底正在楼下教授门徒,忽然听到“轰轰”的跺楼板的声音,那是他的妻子抱怨他教得太久而动了雷霆之怒。苏格拉底未加理会,继续教课,当然这就更加惹恼了妻子。于是,妻子一气之下将一盆脏水从楼上朝苏格拉底泼下,苏格拉底立马被淋成了落汤鸡。学生们都满含歉意地安慰老师,为他擦干身上的水。苏格拉底却抹了一把脸,胸有成竹地说:“我就知道,响雷过后必有大雨。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于是,一场冲突便化作了一场玩笑。

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样一位妻子。苏格拉底回答道:“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了。”

身处困境,如果一味的陷于痛苦郁闷,其实往往于事无补,在这个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学会苦中作乐,化尴尬为微笑。

在一个访谈节目中,当一位身患绝症、鬓发斑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蹒跚地走上台,艰难地在椅子上就座后,看到这样一个虚弱的老人,主持人很为他的身体担心,便问道:“您经常去看医生吗?”“当然,我必须经常去,因为病人必须常去看医生,这样医生才能活下去。”一句话便把台下的人们逗乐了。

主持人接着问:“你常吃药吗?”“不,我常把药扔掉,因为我也要活下去。”老人妙语连珠,引得台下笑声不断,大家都为老人的乐观精神和机智语言喝彩。

从痛苦中剥离出来的幽默是乐观心态的体现,佛说,人活在世上,吃苦是注定的。人的一生中总会面临各种困境,例如贫穷、苦难、疾病等等,面对那些生活所赐予的累累伤疤,与其忧愁自弃,倒不如学会苦中作乐。人人都有笑的权利。只要放下心灵的负累,其实苦中作乐也是一种享受。

美国有一位传奇教练,名叫佩迈尔,他带领的篮球队曾获得了39次国内比赛冠军。在蝉联29次冠军后,他的球队遭到了空前的惨败。比赛一结束,很多记者蜂拥而至,记者们问他对这次失败作何感想,没想到佩迈尔面带微笑,幽默地说:“好极了,现在我们可以轻装上阵,全力以赴地争夺冠军,背上再也没有冠军的包袱了。”

面对失败,佩迈尔没有灰心,而是将哀伤化为笑声,将笑声化为力量,这是一种可贵的人生境界,也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在失败之中也能幽自己一默。

可见,苦中作乐的幽默需要急智的头脑,佩迈尔的回答不但幽默而且具有哲学性,正是这种哲学修养帮助他看清了事物的反面,他在冠军的称号中看到了沉重的包袱,而一次失败则使他获得了某种从零开始的心灵轻松感,所以,他能够辩证的看待失败,为实现下一次的成功做好准备。

一般来说,现实越是严峻,就越难以产生幽默,当然也难以发出笑声,在这种情况下的幽默,人们更喜欢将之称为“黑色幽默”,因为做出这样的幽默,其实需要很大的气魄。但即使是面临死亡,也没忘了幽死神一默,这样的人物,古今中外,也大有人在。

英国冒险家亚历山大·布莱克韦尔的命运就十分坎坷,他曾因办印刷厂失败而被判入狱,后来又被牵连进的一桩神秘的阴谋案,最后被判斩首。

临刑时,当法官宣布对布莱克韦尔执行死刑时,布莱克韦尔走到了铡刀前,把头偏着搁在了砧板上,这时,刽子手说他把头摆错了位置,于是布莱克韦尔抱歉地欠了欠身体,对刽子手幽默的说道:“这是我第一次被砍头,难免会出点差错,请你原谅。”

这样的幽默回答难免让人有点毛骨悚然,与此相似的,清代文人金圣叹的故事更让人感慨唏嘘。

金圣叹因“哭庙案”牵连而被判死刑,“哭庙案”是清初诸生为了抗议贪赃枉法的县令而进行的“抗粮哭庙(即孔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