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这位房东从来没有受过房客如此款待和欢迎,更没有听到房客说过如此赞美的话,有些不知道怎么才好。最后房东说:“我也愿意有你这样一个爽快的房客,挣钱多少是其次,关键是看什么样的房客。像你这样通情达理的房客,我愿意按原价让你继续住。如果缺什么,就跟我说,能配的我尽量给你配齐了。”
假如李先生采取别的房客的办法争取房东按原价继续租给他,一定不是现在的结果,而他采取了友善、赞美的方法,就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
如果在与人交往时,对方故意忽略或冷淡你,那么他们是在告诉你你是如何对待他们的。每种状况都隐含着多种潜在的建议,也许最终你要把握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放低姿态,以一张笑脸对待他们。当然,此时谦虚是必要的。在了解了情况之后,一定要露出真诚的笑脸,并对他人表示认同,最终交往一定不会太难。对于本不熟识的人,多赞美几句,多给几个笑脸往往会使你们交往得很愉快。
有些年轻人容易情绪化,一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特别是关于某件事错误的批评,当着别人的面就会立刻发起反攻,有些人甚至感到委屈而号啕大哭。如果是后者,别人可能会动了恻隐之心,当时不会再多说什么,可是从内心来说,可能会更看不起这种娇气的作风。如果是前者,人家心里则会产生与之对立的情绪,出现这种情况的后果往往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收拾得了的。
事实上,微笑着道歉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也不是懦弱的表现。道歉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因为你可能只是偶然的失误,别人并不会把你怎样,他发火也只是一时之气。人们一般是比较理性的,他们对长期与自己共事的人的印象和评价,一般不会只凭一两件错误的事就发生改变。因而,也就没有必要担心自己道歉后会被打入“冷宫”。
另一方面,你应该能够理解,谁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假如你做错了事让别人受了气,别人发泄是很自然的。所以也没有必要把别人发火的事看得太重,觉得自己道歉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总而言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出现了摩擦就应尽快让它过去,并想办法平息对方的怒气。不然,就会影响你们正常的交往。
当然,如果别人朝你发火的时候你觉得责任不在自己,而等他发完火之后,你又只是微微一笑,说一句“我知道了”,以表示自己的大度,那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从此你在别人的心中将永远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不妨在事后向他解释清楚事情的始末。
笑着道歉不但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品质。做错了事主动道歉的人,远比那些千方百计地找理由给自己辩护的人能得到更多谅解,甚至是敬重。因为别人能从你的道歉中看到你的正直和坦荡。人在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应立刻主动道歉。学会笑着道歉,对我们来说,应当是一种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就像吃饭一样重要。
假如错了还死都不肯承认,把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上看别人,不仅别人不会尊重你,而且还会让你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如果你能放下身段,对人微笑,即使做错事情,往往也很容易被别人原谅。
至于怎样练就一身这种本领,有以下几个要点:
(1)别人骂你时你要虚心接受,微笑着向对方解释,让他骂不下去。
(2)时刻想着微笑是人和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3)如果你想骂人时,也应该微笑地诉说。
(4)即使是讲电话,也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微笑。
礼多人也怪,别成为负担
做人难,难在和人相处,难在各种礼节要尽可能做到合情合理。很多年轻人初入社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多遵守礼节一定是对的。殊不知礼多有时候也是一种罪过。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假如超过了这个度,就会有不妥之处。礼节也是一样,过多的礼要么让人感到虚假或者没有诚意,要么会成为他人的负担。面对“礼”过多的人,人们会发出这样的声音:“这人事儿太多了。”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但是“礼多”也不一定都是好事。礼节是一件“细致活”,容不得一点马虎。在与人相处时,需要特別留意礼节,要细心为别人着想,才能在最后省心。不然,礼多的结局很可能会让人“烦心”。
中国是个很讲人情味的国家,所以待人待客都非常热情,于是“礼”就变得多了起来。很可能在一位客人对自家果树的果实好奇时,只是站在边上多看了几眼,你就会摘两个送给他。也有可能在你指手画脚半天也说不清楚的情况,干脆带问路人走很远的路,硬是带人到了目的地。这种热情的确让人受宠若惊,也算是“礼”起到了作用。
可是你也要明白,假如受宠若惊过度,就可能受到惊吓。有时候,我们过于周到的礼节反而容易让人出“洋相”。这就只能说明我们的礼根本不够周到,甚至起了负面作用,是好心帮倒忙,费力不讨好的。比如热情过了头就是礼多人也怪的典型事例。
刘涛刚进公司没多久就被安排与另一家公司进行谈判。他非常高兴,选了一家茶馆作为谈判地点。虽然有人对谈判地点颇有微词,但是刘涛认为这个地方有利于缓解谈判的紧张情绪,并最终定下来。而且他还特意交代服务员要看他的眼色行事,勤快一点。
那天在包间内,宾主寒暄一番后就开始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畅谈起来。这时,面带微笑的女服务员手脚麻利地为大家奉上清茶一杯。
不知是清茶飘香,还是秋季口干,对方的主谈人员几口就喝完了一杯茶。女服务员真是眼尖、手勤、脚快,马上再次为其添满茶杯。对方谈判人员大概盛情难却,又几口喝完了一杯茶。刘涛还在使眼色让服务员继续添茶,没一会儿,对方就喝了5杯清茶。
在他们刚谈到重点的时候,对方突然双眉紧皱,四下张望,急需上洗手间。主谈人员是见过世面的人,不便直接提出上洗手间的要求,于是向身边的一位高级人员急速耳语了几句,那个人飞快地写了张纸条,伸手交到刘涛的手中,请求将会谈中止一下。好在最后这场谈判成功了,不过刘涛却从对方的表情中看到了一丝尴尬,他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热情过头了。
固然,我们抱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想法,待人热情一些也没有错。可是要热情待客是一方面,如果用我们过度的热情把对方吓跑就不是我们的本意了。我们当然要时刻待之以礼,可是这礼貌的“礼”也是合理的“理”。
一位朋友向做丝绸生意的马先生求购一件上好的丝绸衣服,说是在外面没找到好的,想跟他买。马先生说没问题,不但找了一件不错的丝绸衣服,还另外拿了一块昂贵的布料送给朋友。
在朋友来拿时,问他多少钱。马先生笑着说:“你这是什么话,我们这么深的交情,这是送给你的。”可以想象,那个人是多么惊喜。
但是事隔半年,马先生从一位朋友那得知,他送丝绸的那位朋友正托人在找一件丝绸衣服。马先生感到很奇怪,那位朋友明明知道自己多得是,怎么不再来找他呢?
告诉马先生消息的朋友笑了,说:“他说因为你不要他的钱,所以不能再找你要了。”顿了一下,朋友接着说:“有时别人要跟你买,你不卖而是送他,反而可能让人觉得你是暗示他不愿意同他交易。”
马先生不知道那位朋友有没有买到合适的丝绸衣服,可是马先生想:显然他是做错了,因为他的人情味,反而影响到他和朋友的交往。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碰到类似的情况。两个熟识的人,一个买一个卖,卖的人通常会说:“您太见外了,才几个钱,比得上咱们的交情吗!”最终像打架似的结果可能是半卖半送,看上去这是一种友情的体现,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反而可能让买的人最终不愿意去与卖的人交往呢?卖方虽然亏了,但也可能没落着好,因为他的“礼”反而束缚了朋友间友情的发展,恐怕他下次再想买或者用类似的东西,便不会首先考虑朋友这里了。
“礼”多除了热情,还表现在待人接物中。太多的“礼”反而会成为他人的负担,甚至是债务。
小李看一位朋友表现得很烦躁,于是问他遇到了什么事。朋友说:“我的一个朋友要来了,这件事让我头疼得很。”小李纳闷了:“朋友来不是好事吗,有什么值得头疼的。”朋友回答:“你是不知道,他对我太好了。有一次我去他家的时候,他请我去当地五星级宾馆消费,后来还请我玩各种昂贵的娱乐项目,这些东西都贵得要命。当他说现在要来我家时,我和妻子真的发愁了,我们这个地方很小,消费水平一般,怎么能弄出那样的排场招待人家呀!”
谁都讲究个礼尚往来,假如你的“礼”过重,那你是不是想过对方在为还你的“礼”而发愁呢?
注重礼仪着装,给人良好印象
很多年轻人很努力,也很有能力,却往往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虽然他们可能擅长与人谈判或者交流,但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误以为他们没有能力,或者低估他们的身份,并且很少主动与他们交流。其实这类人大多是输在“包装”上,可能是他们忽视了“包装”的重要性,认为能力可以代替一切。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人们在第一次看到你时,往往看不到你的能力,而是先看到你的外表,第一眼看到的则是你的穿着。如果你是个不讲究穿着的人,也许会让人误解你没有能力。这也是许多企业家都会有自己形象顾问的原因,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企业的形象,不容马虎。而你的穿着也代表着你的身份,同样不容马虎。别以为穿着只是女人该做的事,在与他人交际的时候,无论男女,都应该注重自己的仪表,穿着得体,只有注重礼仪着装,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人在一生中要参加许多种场合,每种场合都有不同的穿衣规则。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对对方的穿着更是十分敏感的,尤其是在与一个陌生人初次相见的时候,人们常常会以衣着是否得体来决定他是否值得交往,或者来确定他的身份,甚至是从穿着打扮上品评他的才能或人格。所以在与他人交往时,你要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与环境相得益彰,不仅穿着得体,还要与整体协调,这样才能展示出你的优雅和迷人的风度。
一个人的穿着对成功是很重要的。服饰演变发展到今天,早已变成人们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它能把一个人的优雅、风度、个性、气质在不同场合、不同氛围和不同职业中展现出来。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穿恰当的服装可以提升你受欢迎的程度,给人留下好印象。
刘小姐非常注重着装礼仪,她的穿着就很得体。因为她个子很高,所以从不穿短裙。她每天不是穿宽大的长裤就是及地的长裙,而下装的颜色必定也和上装的颜色搭配一致。有时候她会采用一条长围巾来点缀服饰,以达到颜色过渡的和谐。虽然她穿的不是什么名牌服饰,但看起来却很美。当然,这只是她平时的打扮,如果要出席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谈判时,她也会选择合身的套装,这种装扮又不同于她往日的风情万种,套装显然让她看上去干练了许多。休息时间,很多同事都围着她讨论如何穿着打扮的话题。
和她相反的是同事张小姐,她也是个好打扮的人,只是虽然她很“新潮”,什么时髦穿什么,但人们总在私下里议论她要么穿得像街头小混混,是个邋遢的人,要么就是“假洋鬼子”。事实上,张小姐犯的错误就是不分场合的赶潮流,或者说潮流根本不适合她。
注重着装并不是要穿得多么与众不同,奇装异服不是体现你品位的好方法。一个人在穿着上的确应该有独特的品位,却不应该让品位成为“怪”味。穿着大方得体就好,没必要追求前卫,也许前卫并不适合你,更不适合你所在的社交场合。
服装是身份的一种标志,所以,你得时刻注意让穿着符合自己的身份,同时要注意整体的协调,不仅要适合自己,还要适合环境。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我们遇到一个人时,判断其身份的条件首先就是服装。如果想更进一步地去了解这个人,就得认真综合其服饰、言行等方面深入到其内在的性格中去进行分析。即使你对自己的内在修养已经很有信心,也不能完全忽视外在的形象和穿着对你的重要性。人们注重外表,往往是因为只能根据对方的外在形象来给其最初印象打分,外在的形象就如一块“敲门砖”,有着所谓的“晕轮效应”,如果你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好的,那别人就会相应的认为你其他方面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