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过人生峰与谷:祸福相依的人生哲学
3689100000028

第28章 与其预支痛苦,不如透支快乐(1)

对于尘世中的我们来说,都曾有过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日子,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把日子分成“值得咀嚼”和“不值得咀嚼”两部分,之后去透支值得咀嚼的部分,把不值得咀嚼的事抛弃。有一种现状是,很多人都经常会因为那些痛苦的部分,而忘记生活中的快乐,即使快乐就眼前,他们依然沉浸于痛苦里,甚至是那些并没有到来的痛苦。仔细想来,这世界上有多半的痛苦都可以算到预支行列,或者说自找的。我们常常为过去而痛苦,如果往事不堪回首,还偏偏要去回首,烦恼就会日日随形,让我们无心去品尝生活的甜味;我们也常常为未来而痛苦,担心现在的拥有的会在将来失去,这种担心让我们失去了今天,也失去了明天。

其实上天是很公平的,当我们带着对快乐的信念上路时,前面的路就开阔许多,而当我们的心被痛苦的包裹拖着时,即使路是宽广的,我们也未必有心思去欣赏了。透支快乐的人被内心的乐观鼓舞,痛苦也会变得短暂;预支痛苦的人被痛苦所迷惑,即使看到快乐,也不会记得这正是自己所追求的。

有些日子不值得咀嚼

法国有句谚语:“原谅过去,才能释放自己。”许多人在生活中都觉得非常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来源于我们对于过去的执著。我们总舍不得放弃过去的种种,即使明知道那终究只是过去的东西,可是仍然会时不时地拿出来咀嚼一番,后悔自己当时没如何如何。当我们一味地活在过去的事物中时,不仅会夸大当时的痛苦,也会让现在的日子过得没有滋味。

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必须学会对过去的日子放手,不管那条路上曾有最美丽的风景,还是曾有最大的伤害。咀嚼过去只会让我们变得不敢面对现实。有人说:有遗憾的人生才是最完整的人生,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事实的确如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遗憾,然而我们的人生是必定会有遗憾的,但如果只抓住遗憾不放,那么我们则只会在现实中久久徘徊,找不到快乐的路。

有一位收藏家,他酷爱古董花瓶,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古董瓶,不管路途多远,他都一定会亲自前往鉴赏,如果看中了,花再多钱他也舍得。在他所收集的古董花瓶中,他最喜欢的是一只青花瓷。

有一天,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前来拜访,收藏家就拿出这只古董花瓶让朋友看。朋友对这只花瓶也赞不绝口,在朋友看完把它递给收藏家时,收藏家一时没拿稳,不小心把它掉落到地上,花瓶应声破裂。收藏家蹲下身子,默默收拾这些碎片,然后拿出另一只花瓶继续让朋友鉴赏。他和朋友说笑着,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第二天,有人问这位收藏家:“这可是你最钟爱的一只花瓶,难道你就不觉得难过、惋惜吗?”收藏家说:“事实已经造成,我对碎花瓶留恋又有何益?昨天的事就让它留在昨天好了,不必为此烦恼,不如趁着今天天气好再重新去寻找新的古董,或许我能找到一只更好的呢!”

人生是短暂而宝贵的,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都应该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一个人自从开始自己生命的历程,成功和失败等经历就会交替地伴随着我们,于是我们有机会不断地去经历喜怒哀乐,不过归纳起来,一个人的经历不外乎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意,另外一种是失意。

或许我们曾经历过失败,这就难免会有挫折感,也必然会有沮丧。但是我们要明白,已经经历过的失败,即使今天再后悔,也是于事无补的。假如我们总是被过去的失败所激发的不良情绪所控制,那今天的我们必然会神智恍惚,高兴不起来。伤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纠结的心,迟迟不肯让它愈合。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做好今天的事情,正所谓亡羊而补牢,假如我们只想着昨天,而置今天的事情于不顾,那么明天我们还是要为今天后悔的。而且一旦咀嚼起那些后悔的事,就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当这种挫折感越积累越多时,我们便会感觉痛苦不堪,喘不过气来。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咀嚼错误只会让我们错上加错,以至于荒废掉今天。

只要我们还活着,总会遭遇憾事,可是世上本无圆满,也正因为人生有很多的遗憾,世界才有落英缤纷的美丽,遗憾相对于圆满而言,是一种残缺的美,我们学会把它放下,人生也将出现一道别样的风景,放下之后,心灵便有了一种恬静和从容。

人生如此短暂,我们没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的生活,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现在,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生活,抛弃那些不必要的包袱,今天才会更加美好。今天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有更重要的人等着我们去珍惜。不要总是回头看,前面的世界才更精彩。过去已经无法更改,可是我们的路还要走下去,这时,只有放下昨天才能把握今天,忘记过去的不快,才能让自己真正地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放下沉重的心灵包袱,才能在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中轻松前进。当你的天空不再广阔、目光不再清晰时,不妨停止无休止的回忆,放下它们,去面对和感受今天。

世上的烦恼,多半是庸人自扰

世上的烦恼本来是很少的,可是很多人却被其所扰,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自己,因为许多烦恼都是我们自制的,那些烦恼多半是庸人自扰的缘故。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女孩在恋爱中经常会自己的男朋友:“如果有一天我和你妈妈同时掉进水里,你是先救我还是你妈妈?”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难回答,因为男朋友如果说先救女朋友,虽然讨得她的欢心但是却失去了妈妈,一个不孝的人怎配苟且于世;如果他说先救自己的妈妈,就会失去女朋友,虽说母亲只有一个,女朋友可以随时再找,但是这是肤浅的人说的,而且也很不道德。怎么办呢?也许仅是犹豫的这一刻,女孩便开始不高兴了,而如果男孩把心中所想的说出来,女孩同样会不高兴,非要追问个所以然来。结果闹得双方都不开心。试问,这个女孩岂不是庸人自扰?明知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明知得到怎样的答案都不会高兴,又何必多些一举?

有些念头是根本未发生的,所以更不必去多想,对于那些没影子的事,为什么要为未来的事烦恼?生活就是生活,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与其整天为不着边际的事情烦恼,反不如踏踏实实地度过每一天。我们的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所以不必想那么多,让自己陷入烦恼中。不要为未知的烦恼而破坏了今天的好梦,真正的满足不是在“以后”,而是在现在,追求的美好事物,不必费心等到以后,现在便已拥有。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把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你就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当你存心去找快乐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让自己活在‘现在’,全神贯注于周围的事物,快乐才会不请自来。”过于担心那些还没发生的事情,就会让自己的今天过得很痛苦。

有些人虽然活在今天,虽然日子过得还可以,没有什么令人发愁的不愉快事情,也没有任何东西威胁他的安全,可是,他还是觉得不踏实、不安全,因此,总是在想如何为将来囤积更多的资本,并且为将来的所需和将来会如何而发愁,这样生活又是何必呢?对于为那些还没有到来或者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事情焦虑是没有必要的,这只会增加我们的烦恼,放宽心,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快乐就会不请自来了。

一位先生正在过35生日,客厅里人头攒动,前来庆祝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在这一片热闹非凡的场面中,他的太太接待着来访的宾客,与他们谈笑风生。而这位先生却闷闷地呆坐在一个角落里,郁郁寡欢。

原来,他整日茶饭不思,夜夜失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的身体消瘦得厉害,但是各种检查显示他的身体一切正常,没有什么疾病的迹象。除了他自己觉得非常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觉到危机四伏,周身常常不舒适,为此他心烦意乱甚至坐立不安,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呵斥下属或者与上级顶撞。而且,公司里新人的冲劲与干劲让他感觉到莫名其妙的威胁,他开始怀疑别人是故意打压他,同时他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因为老板总是说要给自己加薪,可总是没动静;在生活中,因为有一次听到一个本来关系不错的邻居居然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他又开始怀疑自己身边的友情,而且邻居见面时再也不主动和他打招呼了,而且邻居家每天晚上总是会制造出一些响动,好像故意和他过不去;他也开始经常和妻子闹矛盾,家庭生活的不和谐让情况变的越来越糟糕,他自诩的健壮身体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迹象。这位先生觉得生活太没有意义,到处都不顺心。

一位做心理医生的朋友看出这位先生的抑郁,他走过,主动询问起来。这位先生也认真的说出自己的苦恼,等他说完,朋友问:“妻子对你感情如何?”这位先生脸上有了笑容,说:“她对我很好,我们结婚7年了,虽然近来我总是找她的茬,她却对我还像以前一样。”心理医生微笑着点点头又问:“那你有孩子吗?”这位先生眼中闪出动人的光彩说:“我有一个女儿,她5岁了,很聪明。”然后,心理医生又问了他许多问题。

最后,心理医生把写满字的两张纸放到这位先生面前。一张写着他烦恼的事,一张写着他快乐的事。心理医生对他说:“这两张纸就是治病的药方,你把苦恼事看得太重了,却忽略了周围的快乐。”

如果我们的心是悲哀的,那么可能看什么东西都是灰色的,生活中也不再存有美好的希望;而我们的心如果是快乐的,即使乌云密布,也会因为即将看到风雨后的彩虹而欣喜不已。所以,我们想拥有一个快乐的精彩的人生,就要学会调整心态,不再庸人自扰,凡事往好处想,尤其对于一些没有边际的或者鸡毛蒜皮的小事,它们本不值得我们去烦恼。

穷人最怕带上“穷心态”

在贫困中挣扎的人是痛苦的,然而,这种痛苦其实也和穷人的心态有关。有一种心态,我们称之为“穷心态”,“不敢”与“求安稳”可以概括这种心态。当人们带上这种心态时,就很难逃离困苦了。

彼德的成功是成都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彼德原名罗宗华,本是四川地地道道的农村小伙子,曾经连一句英语也不会的他,根本没有“西餐”的概念。可是就在短短10年间,他居然脱胎换骨地变成了另一个人。10年后的他说得一口流畅的美式英语,在成都和北京开了4家西餐厅,80%的顾客都是外国人,在外国人的圈子中,他的名气是非常响的。

彼德出生于四川资阳,祖辈都以务农为生,他从小就帮父母干粗活。虽然一家人日做夜做,可却还是村中最大的穷户。因为家中实在挤不出学费,彼德只上到初一就辍学了。

彼德非常想脱离贫穷的困境,于是他努力学习编竹筐的技术,他也如愿以偿地成了个小篾匠。这让家庭收入有所增加,全家人都加入了编竹筐的行列中。

编竹筐是很辛苦的,因为竹子很长,山路很弯,在扛竹子的时候走路非常吃力,一不小心失去平衡,便会连人带竹摔进山沟中,跌得头破血流。因为编筐太辛苦,彼德不想一辈子当篾匠,于是他试着和父亲沟通,寻找其他门路。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后,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打骂。在彼德16岁的时候,他和父亲大吵一架之后,决心离开农村,到城里去谋生。他向邻居借了20块钱,就风尘仆仆地去了成都。

那是1996年,彼德这个从乡村出来的小伙子,站在劳务市场中,满心憧憬地等人来雇佣。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去一家小餐馆做洗碗工,他要从早上7点开始工作,一直做到凌晨12点才能休息。

在做了一年后,彼德跳槽到一家小西餐厅去当厨工,这时,改变他整个人生的关键人物出现了——玛丽。玛丽是位美国人,她一连几天光顾彼德工作的这家西餐厅,不过她却感觉餐厅的食物不是很地道。于是她向西餐厅老板毛遂自荐,表示可以给厨师和员工进行免费的厨艺培训。彼德第一个报了名,他和餐厅另外两名厨师每天都会到玛丽家学习。

彼德学习的第一道西式点心是苹果派,他从这道点心中得到的最大心得就是:做什么事都要认真,一点也不能马虎。从原料的选择到烘焙的温度,都需小心就对,一时不慎,往往就会满盘皆输。彼德在玛丽家学了3个月整,他不但掌握了很多烹饪原理和方法,连本来一窍不通的英语也非常大的进步。他在每次上课前,总是抱着一部厚厚的字典,把菜谱上的英文字母一个一个翻译出来,之后拿回家慢慢“消化”。

玛丽被彼德不懈努力的学习精神感动了,当得他并想做个蜻蜓点水的“过客”,而是想认认真真地在烹饪界长驻时,玛丽主动表示可以资助他继续学习。

1999年,彼德去了一家烹饪专科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西餐的制作技巧。2000年,他受雇于一家西餐厅担任厨师,没多长时间就因为工作表现优异而升任主厨。因为厨艺出色,又心思灵活,不断变换的花样让很多人慕名而来,餐厅几乎是天天客满。这时,彼德的梦想才刚刚开始,对他来说,真正的挑战就要来了。

2003年,彼德实现了第一个梦想,他拿出全部积蓄,加上朋友的资助,他终于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充满南美风情的西餐厅,玛丽理所当然地担任了顾问。这是他成功的第一步,之后,彼德仍然努力不懈,最后,他成功地经拥有了4家西餐厅,他开始在成都和北京之间来回穿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