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几岁学点博弈论(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3689200000006

第6章 囚徒困境:善于合作才能赢(3)

虽然说人多力量大,可是有时候人多了反而会坏事。试想一下,人多了,想法也就多了,假如合作者想法不一致以致互相算计,则很容易误入“囚徒困境”,那时也是面临失败的时候。

上面的故事可能不甚真实,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哪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囚徒困境”,诸如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动物行动学等,它存在的广泛性也正说明它在博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举行自行车赛的时候,可以把这种心理现象看得很清楚。比赛是明显的博弈,车赛中常常会出现下面的状况:

参赛者在到达终点前,通常会选择以大队伍的方式前进,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出力适中,又不至于太落后。而最前面的选手在迎着风骑的时候是最费力气的,所以人们都知道选择在前面是最差的办法。于是,人们在开始时都不愿意先走一步,从博弈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属于“共同背叛”,这让开始比赛时的整体速度非常慢。之后,会有几位耐不住性子的选手骑到前方,过一段时间,他们再相互交换最前面的位置,以共同分担风的阻力,也就是建立了一种“合作关系”,这让比赛的整体速度有了提高,可是这时,假如前面其中一个人想一直保持领先,也就是说现在他“个人背叛”了,于是,后面的选手和大队伍就会马上赶过去,达到“共同背叛”。而一般的情况是,在最前方次数越多的选手,一般都会在最后被落后的参赛者赶上,而这个人也往往不是与他并驾齐驱的“合作者”。因为后面的选手骑在前方选手给自己创造的有利条件——冲流之中,他骑起来较为省力。

人们在一场博弈开始的时候,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儒家讲究“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和佛家讲究的因果报应也真的在这时应验了,因为从“囚徒困境”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假如人们总为自己的利益算计别人,或者只想自己的利益,那么算来算去,最终却可能算计到自己头上。正如“囚徒困境”中的两个囚徒,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等待被杀的猴子和被抢劫的沉默者

“囚徒困境”的存在非常普遍,它非常逼真地反映了日常人际关系和各种活动,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博弈最大利益的打算,所以即使进行多次竞争,对立的双方依然会陷入困境中,达到“纳什均衡”。

在商业活动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囚徒困境”的案例,比如广告竞争:一家公司和另一家公司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两家公司的广告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一家公司的广告如果容易被客户广泛接受,那么这家公司将会夺取另一家公司的部分利益。可是如果两家公司同时发出质量相似的产品广告,其成本增加得很快,而收入却增加很少。如果其中一家公司不提高广告的质量,生意势必被另一家公司夺去。其实这时,两家公司都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合作,相互之间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费用;其二,背叛,加大广告开支的力度,想方设法提高广告的质量,让对方败下阵来。

第一种方法无疑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可是两个竞争的公司很难信任对方,所以根本无法合作,背叛成了他们选择的策略。于是,两家公司往往同时陷入广告战中,而广告费用的增加会损害这两家公司的收益,他们都陷入了“囚徒困境”里。

1992年的英镑事件其实也是一次“囚徒困境”的博弈。在那次事件中,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的共同利益就是创建统一的欧洲共同体;可是各国在考虑统一货币的利益时,都在强调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且德国在这些国家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它既是德国货币稳定的保证,又是欧洲汇率机制的基础,它的双重身份促成了“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式。

被称为金融天才的索罗斯能够利用量子基金发起攻击的主要原因是:从各方面看,德国联邦银行总裁都表示不会放弃本国的利益。而意大利和英国等国家在自己国家利益有损失时,一定会倾向于自保。于是双方产生了分歧,在这种背景下,有关各方更是拒绝承认自己错误的立场,于是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他们之间的分歧,而索罗斯正是利用这套机制获取暴利的。

生活中的两人博弈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往往有很多人参与博弈,比如商场中的价格战,在这种多人一起博弈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失误或者小问题都会使其中的某个博弈者采取背叛措施,而其他参与者也会效仿,最终导致所有的人都选择了背叛。更糟糕的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没有人会选择主动合作了,所以说在“囚徒困境”中的人越多,其合作越不稳定。

有一群待宰的猴子恰当地演绎了“囚徒困境”的经典版本。

一个人把一群猴子关在一个大笼子里,每隔一天就打开笼子抓出一只猴子杀死。

所以,每次猴子们看到屠杀它们的人来的时候都非常紧张,它们在那里一动不动,生怕一动就引起对方的注意,而被选中杀掉。当这个人把目光落在其中的一只猴子身上时,显然,其他猴子希望他立刻把被选中的猴子抓走,因为在这个人抓住猴子的时候,没被选中的猴子则表现得非常兴奋。当那只被选中的猴子拼命反抗时,其他的猴子则在一边幸灾乐祸,就这样,这群猴子最终都被宰了。

假如这群猴子肯群起而攻之,虽然不能全部逃跑,但肯定有一部分会有生还的希望。可是,即使是想反抗的猴子,也因为不知道其他的猴子是不是会和自己一起反抗,所以最终选择了无动于衷,因为如果其他猴子没反抗,那么它就会因反抗而引起屠杀者的注意,这对自己显然是不利的。

在人类的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常常出现。

一位刚去美国的印度人去一家印度餐厅吃饭,恰巧那天店里遇到了劫匪。劫匪拿着一把刀子指向老板,而老板把柜子里仅有的三百多美元现金都给了劫匪。劫匪逃跑之后,印度客人看到老板没有报警,便问其原因。老板回答:“报警没什么用,警察到这里至少需要半个钟头,那时这些劫匪早就跑远了。”印度客人不相信老板的话,因为他在自己国家时听说美国警察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在案发3~5分钟内就能赶到现场,为了验证这位老板的话,他按响了警铃。

后来果然和老板所说的一样,他们等了半个小时,才来了两个警察,而且警察若无其事地做完笔录后就离开了。

印度客人气得大骂美国警察不负责任,让人没想到的是印度老板却为美国警察辩解:“这也不能全怪警察不负责任,要怪只能怪我们国家的人在开始时没开个好头。说句良心话,这些警察其实是很负责任的,其他地方发生抢劫案,警察都会在很短的时间赶到现场,只有印度餐厅例外。”

“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种族歧视吗?”

“那倒不是,其实这里刚开了几家印度餐厅的时候,遭到抢劫时美国警察也会很快赶到现场,当时就把劫匪逮捕,可是因为受害者担心劫匪报复,竟然不愿站出来指证劫匪,于是警察只能把抓住的劫匪当场释放。后来美国警察对来自印度餐厅的报警不再关注了,时间长了,就发生了现在这样的情状,而且劫匪们根据长时间作案的经验,也明白了这些餐厅管理者的心态,于是更加肆无忌惮。这些劫匪很少在其他商店抢劫,因为风险太大,这些商店不但敢报警,而且还会主动和劫匪搏斗,即使劫匪在得手之后,也很难安全逃走,尤其是犹太人的商店,劫匪们几乎从来不去抢劫他们的商店。因为犹太人不仅会在遭劫后立刻报警,而且还会督促警察办案,假如他们认为警察办案不力,还会主动出资悬赏缉拿劫匪。遇到这样的商家,劫匪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少抢甚至不抢犹太人。而整条街上只有两家犹太商店,印度餐厅则有八九家,虽然印度餐厅的人数比较多,可是遭抢的次数却是犹太人的几倍。”

正因为那些印度人不愿出面指证劫匪,所以才不断地招致劫匪的骚扰,这些印度人其实都是非常理性的人,也正因为他们理性得只顾个人的利益,反而使个人利益不断地受损。他们的沉默对自己来说是最理智、最经济的选择。可是对整体而言却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他们其实也是沉默的受害者,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还有一种社会现象也很好地说明了这种沉默的“囚徒困境”。

比如有人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有小偷在偷其他人的东西,即使看到了,这个人也不愿意当众揪出小偷,至多是侧面提醒一下或者在小偷下车后告诉被偷的人。

没被偷的人大概抱着这样的心态:反正我也没被偷,假如我出面指证小偷,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可能受到小偷的攻击;现在我不指出来,虽然这于我无益,可是起码我也没有什么损失,所以我为什么要指证呢?

见过小偷的人都知道,他们在偷东西的时候往往发出这样一种信号:谁多事就殴打谁。小偷的心理活动大致是这样的:假如一个与此事无关的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而不殴打这个人,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参与抓捕行动,所以窃贼必然殴打把他指出来的人。而对周围的人来说,他们情愿屈服于小偷的威胁,也不指出他;对小偷而言,众人如果不反抗,他也不愿暴露目标,相安无事。

这种“沉默的困境”其实和那群待宰的猴群没有什么区别,整个人群的沉默不仅会让社会风气恶化,而且对个人而言也是有害处的。因为这一次倒霉的虽然不是你,可是以后你倒霉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就像那些待杀的猴子一样,天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轮到自己,所以人们应该勇于跳出这种困境,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其他人,加大道德的宣传力度,这样才能解决“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