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3689600000011

第11章 恩恩怨怨随风卷,天也无边,地也无边(5)

虽然这块石头的质地相比较第一块差些,但它因为自己能被选中,所以内心充满了激动之情,同时也对自己将被雕成一尊精美的雕像深信不疑。所以,不管雕刻师用刀琢还是用斧敲,它都以坚忍的毅力默默地承受过来了。

不久后,一尊肃穆庄严、气魄宏大的佛像赫然立在人们的面前,大家惊叹不已,把它安放到了神坛上。

这座寺庙的香火越来越旺,日夜香烟缭绕,天天人流不息。为了方便日益增加的香客行走,那块怕痛的石头被人们搬去填坑筑路了。由于当初承受不了雕琢的痛苦,现在只得忍受人来人往、车碾脚踩的痛苦。看到那尊雕刻好的佛像安享人们的顶礼膜拜,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它的内心总觉得不是滋味。

有一次,它愤愤不平地对路过此处的佛祖说:“佛祖啊,这太不公平了!您看那块石头,它的资质比我差得多,为什么它可以享受人间的礼赞尊崇,而我却要遭受凌辱践踏、日晒雨淋,您这么做太偏心了。”

佛祖微笑着说:“它的资质是不如你,但是它的荣耀却来自那一刀一锉的雕琢之痛啊!因为你受不了雕琢之苦,所以会得到这样的命运啊!”

其实,每个人都像上帝脚边的一块石料,当你要在某一领域成就什么时,上帝会看见。他会给你的前路摆放一堆你必须历经的苦难。当你忍受了这一个又一个的苦难,跨越这一番又一番的磨炼,向着心中的目标迈进时,上帝的刻刀已在你的身上雕琢了一遍又一遍。你无需报怨,因为那是上帝在成就你的心愿。

古今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吃过苦中苦,并且经历过巨大磨难的。大浪淘沙,百炼成金,雕琢能让玉器更趋于完美,忍受雕琢之苦方能成大器,成就人生的辉煌。所以走过苦难、经过锤炼的生命才会绽放出不可思议的光彩。事物的美丽不是信手拈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生必须在痛苦的泪水中孕育,在忍耐的土壤里生根,在等待的岁月中发芽,在坚守的季节里开花。人生只有忍受无数次量变的痛苦,才能升华到质变的美丽。

宽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

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

孔子说:“有,那就是‘恕’。”

“恕”意为宽恕、宽容。生活中难免有人或多或少地得罪过我们,于是我们为此而烦恼,事实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不用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释然和解脱。就如布袋和尚一般,大度能容,不计较人世间的是非,只要肯“恕”,即使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气度和胸怀呢?况且,这种心态也能帮自己走出困扰,何乐而不为?

美国前总统林肯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一次,一位顾客的钱被上一位顾客拿走了,这位顾客与林肯发生了争执。杂货店的老板开除了林肯,林肯非常不服气。这时老板对他说:“我必须开除你,因为你的争执,顾客会对我们店的服务感到不满意,那么我们将会失去更多的生意。所以一定要把顾客当成我们的上帝,我们一定要学着宽容顾客的错误。”

多年以后,林肯成为美国总统。他说:“我非常感谢杂货店的老板,是他让我明白了宽容是多么的重要。”

生活中常见一些人因为一句话或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而宽容则不同,宽容别人,于别人而言是有利的,于自己而言也是有利的,既能少许多无谓的争端,还能让自己变得伟大。有人说宽容是一眼清泉,它会把泥土、沙石带走,留下一份宁静和清凉,确实如此,唯有宽容,才会使我们的心灵豁达、智慧增长。

然而宽容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更是一门处世的学问。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宽容,那么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就会更加融洽。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航行中有一条规律可循,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

伟大的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在米兰的圣母教堂画《最后的晚餐》时曾发生过一件事。

在他画耶稣的面孔时,他与曾经共事的员工发生了争执,这令他非常气愤。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心中都久久不能平静,所有的艺术灵感消失殆尽。达·芬奇虽然仍尽力去画,但还是画不好耶稣的面容。他的尝试一次次地失败了,开始有一些沮丧和不安。经过一段日子的思考,达·芬奇终于发现是他的愤怒赶跑了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宁静心境。于是他放下了画笔,找到那位跟他争吵的同事并向其道歉。达·芬奇恢复了宁静、平和的心境,灵感从他的笔端涌流而出。直到今天,教堂四壁多已毁坏,然而《最后的晚餐》在世界艺术宝库中仍占有光辉的一页。

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宽容自己。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容器,当其中的爱越来越多时,烦恼和仇恨自然就会被挤出去,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你就能真正拥有一种气度。宽容不是怯懦胆小,更不是失去尊严,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大家之风,它是一种关怀和体谅,是一种给予,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一种出世的智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正如安妮·斯韦钦所说:“心灵总是具有宽容的力量。”

聪明人总是会宽容别人,因为宽容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人生在世,总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快和摩擦,如何处理和对待,不同的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之人最终获得的不过是一时胜利的快感;而有一颗宽容之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笑而过的人,则是心灵上最轻松的人。所以,当我们被人无意伤害之时,不要感到委屈,不要去抱怨谁,要宽容别人,学会宽容,就等于学会了善待自己。

境由心生,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

小沙弥问禅师:“师父,你整天说‘境由心生,一切唯心造,心为人之灵。’那么,人的心究竟有多大?”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你先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座大山。”

小沙弥真的闭上了眼睛,在心里描绘起大山来。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睛说:“师父,我的大山造好了。”

禅师又说:“你再造一根小草吧。”

小沙弥再闭目在心里造起了小草,又过了一会儿,他告诉师父小草造好了。

禅师说:“你心里想着到寺院门口去一下。”

小沙弥闭了眼,立刻就说:“师父,我已经到了。”

禅师说:“那再让你的心到天边去一次吧。”

小沙弥同样立刻就回答:“师父,我已经到了。”

禅师问他:“你到寺院门口用的时间长,还是到天边用的时间长?”

小沙弥毫不犹豫地说:“一样长。”

禅师第三次发问:“大山很大,小草很小,大山上还长着无数小草。那么,你造大山时,是不是用全部的心思?而造小草时,是不是只用一部分的心思?”

小沙弥摇摇头,说:“不管是造长满小草的大山,还是单单造一根小草,都得用全部的心。”于是,禅师开示说:“在心中到天边与到门口用的时间一样长,可见我们的心无快无慢。制造一座大山,是用一个心;制造一根小草,也得用一个心,可见心亦大亦小,能大能小。”

心中世界的大小,完全在于心的大小。如果你的心胸狭隘,那么世界就很狭小;如果你的心胸很宽广,就能包容宇宙。所谓大千世界尽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能把心扩大到无穷无尽的时间、空间里面,那么世界就会很宽广,即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方外之交,两人经常在一起畅谈佛学。令苏东坡不服气的是,自己的文才与好友佛印禅师不相上下,并且自己的佛学功底也不浅,怎么总是被禅师占了上风。所以他百般用心,总琢磨着怎样才能赢过禅师。

一天,两人对坐默默坐禅,苏东坡脑筋一转,突然诘难佛印禅师说:“请问禅师,你看我此时坐禅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答道:“依我观之,居士好比一尊清净无染的佛啊!”

苏东坡听后,表现出满怀得意的样子。

此时,佛印禅师反问道:“居士看我此时坐禅的样子像什么?”

苏东坡正在忘形之时,看到佛印一身褐色的僧服,便揶揄道:“和尚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不怒反笑,默然不语,然后怡然自得地闭目养神。

苏东坡很得意,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向妹妹苏小妹炫耀了一番,并且说:“今天总算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风。”

苏小妹听后,禁不住“呸”了一声,问他:“且问哥哥,是佛名贵呢,还是牛屎名贵?”苏东坡瞪大眼睛,不明白妹妹的话是什么意思。

苏小妹笑道:“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啊!佛说‘相由心生’,因为佛印禅师内心清净,心里想的是佛,没有妄念,所以禅师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妄念纷飞,全是污秽不净的念头,所以你把六根清净的佛印禅师竟然看成了一堆牛粪,难道你这还不算输得很惨吗?”苏东坡听得瞠目结舌,方才恍然大悟。

语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心灵的图画,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语言方面,言语不端,往往表明修养不好。言语有时虽然可以掩盖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最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透露心机。

万法唯心造,一个人的修养有多高、境界有多高,看出来的境物就有多高。拥有一颗澄明、宽容的心,就会拥有一个澄明、宽容的世界,如果你看人都是不好的地方,那么你的心灵也是阴暗的。如果你的心灵是污秽阴暗的,那么你眼中的世界也不会是光明的。